陽明交大人事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另外網站國家圖書館故事. 卷二, 館藏發展與整理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社資中心、政大公企中心、陽明、藝術學院、海洋、中央、清華、交大、中興、臺灣教育學院、成大、中山。 ... 1990年下半年館長楊崇森分別進行組織調整及人事變動。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瞿宛文、王鴻楷所指導 廖彥豪的 臺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的歷史根源:重探農地與市地改革(1945─1954) (2012),提出陽明交大人事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空間治理危機、農地改革、市地改革、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蔣中正、陳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 蔡清華所指導 顧秀玉的 我國公立大學行政組織結構之研究 (2005),提出因為有 大學、行政組織、組織結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陽明交大人事室的解答。

最後網站陽明人事室 - Thednc則補充:國立陽明大學人事室,聘用,專案助理,兼任助理,二代健保公務人員行政中立, (1)不分 ... Tel: +886-2-2821-9963 Fax:+886-2-2820-1285 Contact us 交大.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陽明交大人事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的歷史根源:重探農地與市地改革(1945─1954)

為了解決陽明交大人事室的問題,作者廖彥豪 這樣論述:

  本文的研究主旨,首先是透過一手檔案的交互檢證與運用,針對國府高層決策者蔣中正與陳誠在1950年代先後推動《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與《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的決策與立法過程重新進行研究,藉以挑戰並推翻官方與主流反對論述共享那套關於「成功的農地改革」與「失敗的市地改革」的歷史論述及其架構;  其次則透過此歷史論述的重建,重新掌握當時國家─社會架構下不同行動者在重大政經決策過程裡的複雜競合關係,以挑戰過去官方與主流反對論述共享對1950年代國府政權性質及其與臺灣社會的關係,所習於採取「強國家」與「弱社會」的架構假定,並分析當時不同行動者(高層決策者、技術官僚、本省菁英與地主階層等)捍衛其自身立場

所建構的論述及其實質影響;  最後則透過重新掌握農地與市地改革各自制度變革的內涵,探討在此階段制度改革所奠立的架構基礎,提出應從「城鄉土地雙軌制度」的分析視角,重新評價1950年代的土地制度改革對臺灣戰後空間發展模式與治理體制危機的長期性影響。

我國公立大學行政組織結構之研究

為了解決陽明交大人事室的問題,作者顧秀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大學行政組織之建全結構,採用理論分析、文獻分析、比較研究等方式進行。研究者首先就大學行政組織理論進行探討,整合大學行政組織結構的相關理論,接著分析國外大學行政組織的現況,瞭解國外大學結構的特色及優點,再進行國內大學行政組織的分析研究,以探討國內大學組織結構的現況、發展、特色與問題。最後,研究者進行大學行政組織理論結構與我國結構的比較,及國外結構與我國結構的比較,建構我國大學行政組織的理想結構與未來結構。本研究獲致以下的發現、結論與建議:壹、主要研究發現一、國外大學行政組織結構的現況(一)國外大學結構的特色在於專業、彈性、多元且具規模。(二)國外大學設有行政、學術、及研究發展

副校長,協助校長管理各項工作,減少縱向的管理層級。(三)國外大學以分立的建築與設施管理處、校園服務處、財務處管理總務事務。(四)國外大學重視企畫、法規、審計、評鑑等部門及單位。(五)國外大學採用網絡組織之管理策略減化組織結構。二、我國大學行政組織結構的現況與問題(一)大學行政組織的一般結構1、設有教務處、學務處、總務處、研發處、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體育室、軍訓室、圖書館、電算中心、進修推廣部等12個部門。2、多數大學由教務處管理教師的教學發展;學務處管理就業輔導、校友服務、藝文活動;總務處負責校園環境的衛生及安全;研發處負責評鑑工作,並設有採任務編組或非編制的、附屬的各種研究中心;秘書室辦

理公共關係、募款、校史業務;電算中心辦理遠距教學;進修推廣部辦理在職進修及推廣教育工作。(二)大學行政組織的發展情形1、獨立設置環安中心、諮商輔導中心、國際交流事務處/中心、藝術文化處/中心校友服務中心等5部門。2、師資培育中心或實習輔導處的實習組、學務處的就業輔導組及校友服務組、秘書室的募款業務組合併為校友服務中心。3、總務處的環安組發展為環安中心。4、教務處的國際學生教務業務、學務處的僑生及外籍生輔導組、研發處的學術交流合作組整併為國際交流事務處/中心。5、學務處的諮商輔導組發展為諮商輔導中心。6、學務處的藝文活動組發展為藝術文化處/中心。(三)大學行政組織的特色 1、官僚式層級體制的組織

結構。 2、上層決策、中層管理、下層執行的三層分層負責的行政結構。 3、水平分化大的專業化組織。 4、教育部劃一的行政組織基本結構。 5、新興部門及單位和新型態的組織方式開始運用。(四)大學行政組織的問題 1、傳統型科層體制限制了大學對跨領域業務的反應力及意願。 2、學術組織和行政組織劃分不明。 3、結構過於龐雜。 4、功能部門重疊、缺乏整合。 5、部門和單位的層級差異的界定不清。 6、組織編制的多元性尚待強化。 7、未建立回應社會期望的單位。三、我國大學行政組織的建全結構(一)我國大學行政組織的理想結構 1、整合衛生保健、諮商輔導、體育活動及設施管理,成立身心健康與休閒部門。 2、裁併體育室

,並以運動健康暨休閒中心辦理體適能活動。 3、裁併軍訓室或歸併於教學單位。 4、整合圖書館、電算中心及教學發展中心為教學資源館。 5、校史館劃歸圖書館管理。 6、進修及推廣部門的重新定位或分別設立,進修部歸屬教學組織,推廣教育中心則由對外部門管理。 7、整合校友服務、就業輔導、實習輔導、募款、公關及出版業務,建立社會服務部門。 (二)我國大學行政組織的未來結構 1、設置行政、教學及研究副校長以協助校長管理各項工作,減少縱向管理層級,使組織結構扁平化。 2、總務處分化為建築及設施管理處、校園服務中心。 3、會計室轉型為財務室。 4、校務發展處的成立,管理企劃、法務、評鑑、文書等業務。 5、藝術文

化中心、運動健康暨休閒中心、教學資源館因不具有營運性,應劃歸為全校共同設施機構,簡化行政組織結構。貳、結論一、具規模之大學較能發揮經營效能。二、大學行政組織之劃分愈明確,則愈能發揮整合功能。三、簡化大學行政組織層級並善用管理策略有助於結構彈性化。四、國內大學共同以及發展的行政組織體系,可供各校參採。 除了原有的教務處、學務處、總務處、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外,應增設研發處、環安中心、國際事務中心、藝術文化中心,並重整設立教學資源館、社會服務中心、運動健康暨休閒中心等13個部門。五、可採國外大學行政組織之作法,將大學組織劃分為四大類:教學組織、研究組織、行政組織(或營運組織)、校內共同設施

或機構。(一)教學組織隸屬教學副校長,設學術事務辦公室,管理進修學院及其他各學院。(二)研究組織隸屬研究副校長,設研究總中心,管理建教合作、研究計畫、研究中心和其他任務編組中心。(三)行政組織將不具營運性的藝術文化中心、運動暨健康休閒中心、教學資源館劃歸校內共同設施機構。(四)營運組織由行政副校長管轄,設有教務處、學務處、秘書室、人事室,及社會服務中心、國際事務中心等6個部門,重組及增設建築及設施管理處、校務發展處、財務室、校園服務中心等4部門。參、建議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一)修訂大學法,放寬對公立大學行政組織的規範。(二)進行大學的整併,以發揮經營效能。二、對國內大學的建議(一)推動大

學行政組織再造,以發揮應有效能。(二)在整體組織結構建構方面,明確定位及劃分行政組織、教學組織、研究組織、校內共同設施機構,並設置行政、教學及研究三位副校長管理。(三)在部門及單位建構方面 1、現階段維持教務處、學務處、總務處、研發處、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等7個部門,增設環安中心、國際事務中心、藝術文化中心,整併設立教學資源館、社會服務中心、運動建康暨休閒中心,裁併軍訓室,進修部劃歸教學組織。 2、未來設置教務處、學務處、建築及設施管理處、校務發展處、秘書室、人事室、財務室、校園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國際事務中心等10個經營管理部門。(四)在經營管理策略方面 1、以任務編組的團隊取代正式的

部門及單位,提昇組織橫向溝通與協調的能力,使組織兼具效率與彈性。 2、將學校經營管理之一部分或全部委託民間團體或個人經營,使學校專注於教學研究核心與必要的功能上,以簡化組織。 3、運用策略聯盟建立跨校性合作體制,整合鄰近大學彼此間的行政資源,建立鄰區大學間行政事務協議互動的機制。 4、運用其他如民營化(成立公司經營校辦產業)或公私協力(與企業界結盟共同辦理建教合作和產學合作)等方式,增進組織的彈性和適應力。關鍵字:大學、行政組織、組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