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陽明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怡如寫的 陪你走過疾病四季:致 每一位勇敢的鬥士及愛你的家人 和童恒新的 虛擬實境護理教案設計手冊:臨床沉浸感之擴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生活 和大揚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廖邕所指導 簡琬勳的 第二型糖尿病患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之關聯性研究 (2021),提出陽明醫院附設護理之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第二型糖尿病、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血糖控制。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大學 護理學系 邱逸榛所指導 周幸儀的 社區中認知高危者之憂鬱、孤寂感、挑戰性行為和磁振造影分析結果的相關 (2021),提出因為有 憂鬱、孤寂感、挑戰性行為、磁振造影的重點而找出了 陽明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陽明醫院附設護理之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陪你走過疾病四季:致 每一位勇敢的鬥士及愛你的家人

為了解決陽明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的問題,作者陳怡如 這樣論述:

病人需要的往往不止是醫療 特別是對重症患者來說,他們更需要心靈的撫慰和情緒的理解   面對疾病的煎熬與不可知的未來   病人可能會感到憤怒、焦慮、絕望與害怕   而陪伴在側的照顧者   同樣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安、恐懼,甚至還有病患的情緒   然而,在這條路上,愛與親情會成為我們的翅膀   在我們走不動時,帶領我們飛越高山和峽谷   本書希望能為成為病人和照顧者的一把傘   為你們遮風擋雨,提供溫暖的陪伴和靈性的引導   與大家一起平靜走過疾病四季   初聞噩耗   .關於痛苦的質問:「為什麼是我?」   .關於未來的幻滅:「以後該如何是好?」   抗戰勇士的層層難關   .如何

面對身體症狀造成的心情低落?   .該如何告知家人自己生病了?   長期抗戰的精疲力竭   .如何與漫長的痛苦共存?   .家人間有不同的醫療選擇時該怎麼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恐懼不安襲來,該如何安頓身心?   .是我沒把自己照顧好嗎?-談如何重建自我照顧的信心   當病況急轉直下   .希望在哪裡?   .如何滋養希望的生長?   .意義從何而來?   當生命走到終末   .當孤單感襲來……   .如何寬恕和好,除卻心頭牽絆?   .如何打包準備離開這段生命的旅程?   落幕時分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安詳離世?   .如何開口道再見?   你走了以後……

  .可否不要說再見?   .分離後如何調適? 專文推薦   陳建仁 (中央研究院院士)   葉炳強 (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陳秀丹(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王淑貞(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副主任)   王英偉(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   方俊凱(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   王欽毅(台北榮總大德安寧病房臨床心理師  )   朱為民( 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家庭醫學科主任  )     沈心慧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理事長     )   李克勉(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張達人(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仁慈醫院院長 )   黃曉峰(台中榮總婦女

醫學部暨緩和醫療醫師  )   楊玉欣(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育正 (馬偕醫院榮譽主治醫師;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趙可式(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   蔡兆勳(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  )   蔡惠芳(三軍總醫院社工師暨諮商心理師)   釋宗惇法師(大悲學院創辦人)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怡如一向注重與病友之間的關係,她希望與對方有深刻的生命連結,努力幫助病友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讓病友和家屬表達彼此相愛的情懷,攜手走過陰森幽谷。對於每一個病友和家屬,她都能很精準地按照每個人的特性與狀況,提供個人化的照顧,也能從安寧療護的原理原則中,看到

個案的特殊性,給予適人、適時、適地的照護,很符合精準健康照護的時代精神。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建仁   正向的生命態度有助於人生各階段的轉換,靈性高的人,可以平和面對死亡,甚至用一種欣喜的心情來等待,因為透過死亡,可以與至高的永恆無縫接軌。我有許多老朋友的往生是非常安詳的,因為他們準備好了,家人也準備好了,這樣的死亡情景相當殊勝,家屬雖然不捨,但都非常安心。   ──────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陳秀丹   突然失去健康的時侯,你敢靠自己的心多近?這是一本讓我們學習「靠近」的書,靠近我們的心、我們愛的人,以及過程中的脆弱與疲累。陷入疾病的困頓時,經由怡如書中一

封封的來信,我們得以擁有一份陪伴、承接和對話。   ──────三軍總醫院社工師暨諮商心理師  蔡惠芳   怡如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將小愛化成大愛,透過細膩共感的敘事方法,將臨床經驗撰寫成一本書。每個人在自己人生路上的某一刻,都可能是病人,或是病人家屬,我衷心期待有多一點人閱讀這本書,從中感受安寧緩和療護對生命有什麼樣的幫助。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副主任王淑貞  

第二型糖尿病患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之關聯性研究

為了解決陽明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的問題,作者簡琬勳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為針對宜蘭縣教學醫院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探討其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之關聯性。本研究共發出201份問卷,得有效樣本數為181份,回收率為90%。研究工具為中文版之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及國際身體活動表短版。資料以SPSS 23.0進行描述性和推論性統計,並以卡方及邏輯斯迴歸分析各變項之關聯性,結果如下:一、研究對象年齡平均為63.47歲,以大於65 歲最多,大多睡眠品質良好(56.9%)且身體活動足夠(65.2%),其中血糖控制良好占多數(50.3%)。二、針對個人背景因素與睡眠品質部分:運用卡方檢定進行分析探討發現個人背景因素之「職業狀況」、「慢性併發症」、「飲食控制」與睡眠品質

有顯著關聯,本研究顯示「有工作」、「無慢性併發症」、「有飲食控制」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較佳的睡眠品質。三、針對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部分:運用卡方檢定進行分析探討發現個人背景因素之「年齡」、「教育程度」與身體活動有顯著關聯,本研究「小於65 歲」、「國高中」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四、針對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部分:運用邏輯斯回歸檢定進行多變項分析探討出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有達統計上顯著關聯,「睡眠品質良好」之患者有2.1倍達成較佳的血糖控制 (勝算比= 2.1)。五、針對身體活動與血糖控制部分:運用邏輯斯回歸檢定進行多變項分析探討出身體活動與血糖控制於統計上無顯著關聯。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於未來衛教教育上,建議將睡眠品質納入糖尿病衛教教育知識中,也可個別針對「無工作」及「有慢性併發症」之患者,深入關心患者睡眠品質部分,並加強宣導睡眠品質教育,若必要可協助患者轉介相關睡眠中心,了解及解決患者之睡眠問題,進而改善睡眠品質之狀況,以減少睡眠品質偏差對血糖之影響。針對身體活動部分,建議可針對「65歲以上」之患者進行身體活動之衛教宣導,在未來糖尿病衛教上可提供更多身體活動之衛教影片或是由專業人員教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於居家生活中可執行身體活動方法,以提倡身體活動,進而改善血糖控制狀況。關鍵字:第二型糖尿病、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血糖控制

虛擬實境護理教案設計手冊:臨床沉浸感之擴增

為了解決陽明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的問題,作者童恒新 這樣論述:

  本書集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護理系及宏達國際電子(HTC)之學者及專家編撰而成,為臺灣第一本將「護理」與「虛擬實境(VR)」結合的技術操作手冊,藉由VR的操作,創造互動性並提供學生身歷其境的感受,降低護理科系學生進入臨床後的挫折感。      本書根據各臨床實習科別提供不同教案及3D影片展演,課程包括基礎護理學、成人內外科護理、兒科、婦產科、精神科、社區衛生護理、綜合臨床實習等。期望透過本書出版能推進護理數位化教學的應用。   好評推薦     感謝各方專家、學者撰文推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林奇宏 校長   護理系教師群在教學上的用心與熱忱,本

人甚為感動。期許學校與臨床教師們能藉由此實用的VR手冊進而培養學生與新進醫護同仁具備整合性知識及批判性思考能力,減少現實落差壓力,提升病人的臨床照護品質,讓醫護教育能更上一層樓。     臺北榮民總醫院 護理部 明金蓮 主任   本書將護理專業及虛擬實境科技結合,集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護理系及宏達國際電子多位專家學者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彙整而成,包羅護理養成各科必備核心基礎建構。透過虛擬實境教學方式,使護理學生及新進護理師有更好的學習成效,培育成為未來優秀且獨當一面的護理人員。     大葉大學護理暨健康學院 蔡秀鸞 院長   透過虛擬實境提供學生觀點取替的經驗,卻能讓學習經驗更

完整連續。設計虛擬實境教學需要集合研究人員、教育者以及VR設計師等跨界合作,透過教學目標、臨床教學內容與腳本、設計VR虛擬實境與拍攝、和教學成效回饋與討論,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下更容易的學習不怕犯錯。

社區中認知高危者之憂鬱、孤寂感、挑戰性行為和磁振造影分析結果的相關

為了解決陽明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的問題,作者周幸儀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透過認知缺損危害需求驅動之行為模式的引導,來探討社區中認知高危者之憂鬱、孤寂感、挑戰性行為和磁振造影分析結果的相關性。研究方法:為二次資料分析,原始資料採邱逸榛博士於2018年08月15日至2021年08年14日進行「社會認知與營養因素對中老年者認知表現之長期追蹤」(MOST-107-2314-B182076)計畫,為橫斷式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為社區中認知高危者,並採方便取樣,收集176位個案的問卷資料,以及其中24位個案的磁振造影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如: 台灣版額葉評估量表(TFBI)、老年憂鬱量表簡明版(GDS-SF)、簡短UCLA孤寂量表(ULS-8)、

簡易心智量表(MMSE)及磁振造影指標(軸向T1[T1-weighted image, T1W1]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 [RS-fMRI] 、擴散權重影像[DWI])。研究結果:1.以階層性迴歸檢視:憂鬱狀況為挑戰性行為之顯著預測因子,解釋變異量為12%(R2=.12),而在加入孤寂感程度於階層迴歸公式後,挑戰性行為的被解釋變異量增為20%,提升了8%解釋量,表示孤寂感程度為憂鬱狀況跟挑戰性行為間的中介變項。 2.孤寂感程度與大腦結構性網路參數(標準化特徵路徑長度),達顯著相關(r=-.47*,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