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捲線打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電話捲線打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曉宏寫的 白天黑夜都愛玩的趣味科學遊戲:四大類,200多個有趣的科學遊戲 和禹智賢的 安慰我的畫:41個名畫故事,在人生疲憊時感受撫慰、得到釋放、汲取力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創文化 和方舟文化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話捲線打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白天黑夜都愛玩的趣味科學遊戲:四大類,200多個有趣的科學遊戲

為了解決電話捲線打結的問題,作者陳曉宏 這樣論述:

從科學實驗中解答所有你想知道的「為什麼」 四大類,200多個有趣的科學遊戲, 尋找光學、熱能、電力、動植物界生長的原理和真相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勇於挑戰,探索趣味的自然界   百種科學實驗,動手動腦,讓你成為小小科學家   從天文知識到物理現象,從動植物觀察到自製用品,   從難解謎團到顛覆你想像的各種解答   通通透過科學小遊戲,   培養出對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和感知力   激發你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解答你所有想知道的「為什麼」   透過實驗,發覺生活中各種現象背後的趣味知識   爲什麼天會是藍色的呢?   彩虹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怎麼自己動手做一個小小的發電機呢

?   這許許多多的問題背後,都蘊含很多的科學原理。   這本書用實驗、遊戲等趣味方式,   爲孩子們打開科學的大門。   從實驗中寓教於樂,用智慧探索解答   本書分為「發現身邊的有趣科學」、「你一定會感到好奇的試驗」、「簡單又好玩的小遊戲」、「巧手做出神奇物品」四大章節,共有200多道科學實驗,使讀者的思考和智力能全方位提升。   每個實驗都附上步驟、準備器材和解答背後真相、補充知識點,令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這些實驗都是使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不需要特別去準備複雜的道具或儀器,加上操作步驟簡單,過程中充滿趣味,而且兼顧安全性,適合親子共同操作或青少年朋友們互相學習。  

 現在,你只需要動手動腦、擦亮眼睛,就能在生動有趣的實驗中突破思考盲點,打破以往的刻板印象,激發大腦潛能;更能進一步培養出敏銳的觀察能力、科學思考的判斷能力、嚴謹的邏輯分析能力,並且用科學的態度去發現、探索自然的規律,越玩越聰明!   200多個操作簡單又有趣的科學實驗,   用實證的態度去發現、探索自然的規律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的腦海裡裝滿「十萬個為什麼」。青少年時期是認識自我、探索世界的關鍵時期,為了滿足求知欲,在這本書中,特別收錄200多個實驗,讓人用趣味的方式探索科學界。   第一部分為「發現身邊的有趣科學」,裡面是各種自然界的神奇現象,比如橢圓形的地

球,會「臉紅」的蝦等。   第二部分是「你一定會感到好奇的試驗」,當中包含許多生活中常發生,卻令人費解的許多神奇現象,比如消失的顏色,磚頭都壓不碎的雞蛋等。   第三部分是「簡單又好玩的小遊戲」,讓讀者們自己動手去做科學實驗,可以幫光纖轉彎,還可以用手指讀書,這些遊戲既簡單,又有趣。   第四部分是「巧手做出神奇物品」,書中詳細介紹如何製作出一個小小發電機,或者是一個迷你水底火山,光聽就覺得好酷喔!趕快翻開本書照著做吧!   本書集科學性、趣味性、實踐性為一體,用圖文並茂的方式營造出快樂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動手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科學的神奇,這對激發探索精神、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培養想像力和創

造力都有極大幫助。 本書特色   ★★實驗類型多樣化,滿足所有的好奇心   本書中精選200多個有趣的科學實驗,集生活性、實證性、遊戲性、趣味性、百變性於一體,囊括光學、電能、植物生長、動物習性、生活中難解謎團等多種類型,能夠滿足所有人的好奇心,並全方位提升觀察力、分析力、判斷力、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思考力,充分發掘大腦潛力,越玩越聰明。   ★★四大主題循序漸進,越做越有成就感   本書分為「身邊的有趣科學」、「你一定會感到好奇的試驗」、「簡單又好玩的小遊戲」、「巧手做出神奇物品」四大章節,由淺入深,讀者可以動手做一做這些實驗,看看雞蛋是怎麼出紅顏色的汗;看看硬幣是如何跳舞;還可以做一些

小遊戲,用嘴脣運火柴,幫光線轉彎;做出神奇的小物品,例如肥皂小賽艇,模擬氣壓計等,每一個實驗都讓人愛不釋手,越做越上癮   ★★實驗類型老少咸宜,適合全家人一起動手動腦實作   書中蒐羅的實驗項目適合各種年齡層的人,更適合親子共讀,能夠充分啟發孩子和青少年的科學思考能力,成人也能透過書中實驗,豐富知識和對自然界、生活中各種現象的認知力。不分男女老少,全家人都可以藉由操作本書中的實驗,啟發多元智能,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提升智力,享受滿滿的趣味性。   ★★圖文並茂,刺激觀察能力,增添操作樂趣   書中的所有實驗題,都搭配器具圖片和完成圖等相關圖照,搭配詳細的操作步驟,並附上淺白的原理解說,讓

讀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試就成功,在家就能自己操作和學習,讓實驗過中充滿樂趣。

安慰我的畫:41個名畫故事,在人生疲憊時感受撫慰、得到釋放、汲取力量

為了解決電話捲線打結的問題,作者禹智賢 這樣論述:

每一個人都能走進的療癒美術館 41篇〈心靈書寫×名畫故事〉 讓我們重新與「美」,也與「自己」相遇      繪畫,是一份觸目可及的慰藉。   我們在畫中看見自己、也在畫中閱歷人生,   蘊藏著許多故事的畫作,開闊了你我對世界的理解;   引發共鳴的畫中情境,為你我的心注入一股暖流。      畫,不是學習,而是理解;不是分析,而是感受。   它溫柔地撫慰了疲憊、傷痛的心,開啟我們透析他人與自我的內在慧眼,   最終,敲醒僵化的生活,引領我們邁向隨心所欲的人生。      感到困頓疲憊、陷入悲傷孤寂時,   快要遺忘幸福的感覺、想找到一份支撐下去的力量時……   不需具備任何知識或學問,只要靜靜

凝視、用「心」體會,   就可以走進畫裡,感受畫的力量,讓波動的心緒重獲平靜。      不同的畫,各有不同的情感表達形式,   有時內斂隱微、有時正向積極,真實反映著畫家的生命樣貌與情思。   當我們走進畫中的世界,也正與創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交流;   透過看畫連結起自我的生命閱歷,則帶給我們深刻的情感體驗。      這本書,是畫者、寫者禹智賢的一份溫柔獻禮,   她以細緻親密的文字敍事,尋思生活哲理、人際關係和心理情緒的種種課題,   並藉由相關主題的名家畫作,以其中的意象情境與背景故事,   細膩闡釋「人生如畫」的萬千景象,傳遞藝術中流動的心靈啟示與療癒力。      無論是夏卡爾

用夢境般想像色彩描繪幸福的婚禮,   愛德華.霍普以火車場景刻劃現代人孤獨的內心;   或是瑪麗.卡薩特筆下因寫實而更顯真誠的溫潤母愛,   梵谷讓絲柏樹在畫布中傾力晃動所宣告的動盪人生之美……   面對時而迷惘、失落的人生,畫作就像羅盤一樣,為你我引航、探尋心之所向。   願你也能在與藝術的相處中,得到同感與共鳴,滌淨疲累的身心,並重拾希望與勇氣。      與自己面對面的時光,看看畫——      【愛的顏色,是改變人生的顏色】   《艾菲爾鐵塔的新婚夫妻》╱馬克.夏卡爾   夢境般的色彩與場景、飄浮在半空中的新婚夫妻,乘載著愛情的美妙。   即便歷經人生風雨,「幸福」卻不曾消失在夏卡爾的

畫作中,   正是因為他有深愛的妻子貝拉常伴身邊。   人生和藝術一樣,只要以愛為背景,一切都可能發生。   任何人都擁有愛,只是能愛的時間並不多;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學會朝著愛的方向前行。      【雙眼所見,並非就是一切】   《空白簽名》╱雷內.馬格利特   當每個人只固守一套看待世界的自身標準,便會錯覺自己見到的窗外景色即為整個世界;   當每個人只用自己的那把尺去衡量一切,便會執著於其他人都該穿得下自己的衣服。   馬格利特畫中的一切,都照著實物的原有形態描繪,   卻因界線不明與景深處理,而呈現混淆扭曲、既熟悉又陌生的「錯視」效果,   希望藉此翻轉人類先入為主的偏見、開拓我

們看待世界的視角。      【動盪,也是人生的一種美】   《絲柏樹和兩名女子》╱文森.梵谷   翠綠草原上,直挺矗立的絲柏樹高聳入雲,在在顯露清高、堅毅的氣勢。   梵谷以蜿蜒的線條與厚重的筆觸,增加樹木分量,加倍呈現畫面的深度,   遍布的漩渦讓人切實感受到,他彷彿要傾洩全身之力,畫下對生命的激情。   儘管窮愁潦倒,梵谷始終都沒有鬆開畫筆,   他用澆不熄的熱情,拚了命讓絲柏樹搖擺晃動地活在自己的畫布裡,   靜靜向世人宣告:動盪也是人生的一種美。    本書特色      1.結合「感性療癒散文」與「知性繪畫賞析」,風格獨特、文字動人,提供另一種心靈療癒出口。   2.「全彩印刷」並

收錄「41幅名家畫作」,讀者無需知識門檻即可親近繪畫藝術,獲得感動與啟發。    佳評推薦          序文推薦   江學瀅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    專家推薦   ◎我們常擔憂自己看畫的先備知識不足,卻遺忘了作品本身具有的述說力,需要我們用「心」去觀賞。本書除了畫作的背景故事,也分享了作者看畫時的感受與體會,無論時空更替,透過藝術連結起來的生命感動與情緒體驗,將帶領我們深刻地了解作品,也更了解自己。——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江學瀅      ◎藝術對我們而言,是一份觸目可及的療癒與慰藉

,這也是本書所傳遞的感動——從生活日常的角度出發,透過細緻親密的文字敍事,讓我們重新與「美」相遇,從而在發現陌生自我的藝術旅程中,學習如何與世界和平共處。——作家、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讀完這本書,讓人深感紓緩,原來欣賞畫作,竟是如此地療癒。在人生打結的時刻,若能透過畫作以第三者的視角思索,或許就可解開惱人的鬱結與疑惑,請隨著這本書,放鬆、自在地讓畫裡的世界,走入你的心中。——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讀者迴響      ◎在書中見到高更、夏卡爾、克林姆、莫內各具風格的畫作……每一幅都撫慰了我的心。即便我不曾提筆作畫,現在的生活也與繪畫毫無關連,繪畫卻切實地對我產生了療癒力。   

  ◎作者希望我們能藉由為畫家人生代言的畫作,回頭審視自己的人生,依循著她的經驗,連結畫作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讓我們重新看清自己的內心世界。      ◎看看畫、看看畫背後的故事;翻到最後一頁,闔上與作者不謀而合的共鳴。疲憊於日常生活、厭倦於人際關係時,翻開這本書,一邊看畫一邊冥想……這是往後也想經常再拿出來閱讀的書。      ◎本書融合客觀的繪畫資訊與主觀的生活散文,無論對藝術的理解程度多寡,都能輕鬆閱讀。除了對畫作的分析,作者更聚焦於看畫時浮現的情感與意念,讀完確實讓人頓感輕盈、自在與平靜。 作者簡介     禹智賢(Woo Jihyun)   畫者、寫者,自慶熙大學視覺設計系畢

業後,除了鍥而不捨致力於個人創作,也從事繪畫教育與賞析介紹的工作,並為各平面與網路媒體撰寫相關文章。每當疲憊憂傷時,總能在畫中獲得慰藉的她,深信繪畫具有賦予生命希望的深刻意義和療癒力量,為了與更多人分享這股溫暖的支持,因而寫下了這本書。 譯者簡介 王品涵   專職翻譯,相信文字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現居台北。   推薦序  藝術作品中的溫暖生命  江學瀅 繪畫,一份觸目可及的慰藉  謝哲青 人生糾結時,走進畫中紓憂解惑  水瓶子   Prologue 與自己面對面的時光,看看畫   禹智賢   〈日常〉如畫,想要停下腳步的日子 在畫裡,學會與悲傷共存 無

論悲喜,下個清晨總會降臨 長伴左右,心靈的秘密基地 好好哭一場,滌淨鬱結的心 日常的幸福,送給自己的小小奢侈 一杯熱咖啡,啜飲人生百味 快樂很簡單,吃一口Soul Food就好 人生中最不凡的,正是平凡 慢遊美術館,探尋心之所向 閱讀讓人知道,我們不是只有自己   〈關係〉你和我,以及我們 用關心與愛,創造有溫度的孤獨 以面對取代掩蓋,溫柔地療癒傷痛 致青春,謝我多年的摯友 愛的顏色,是改變人生的顏色 在真愛面前,一切無所畏懼 我們都忘了,母親的另一個名字 父親的守護,是孩子的堅強後盾 雙眼所見,並非就是一切 跳脫色彩的制約,讓心更自由 永遠記得,成為自己喜歡的大人   〈旅行〉為了找尋自己,

而踏上這條路 徬徨與恣意,青春獨有的專利 路的盡頭,也是另一個起點 挫折和雷陣雨,很快就會過去 堅持下去,才能成為完整的「我」 夏夜涼風,帶我重臨美好往昔 會墜落的東西,都有翅膀 每個偶然,其實是奇蹟般的必然 人生,由選擇與責任組合而成 堅實的智慧,是後天鍛鍊的技能 真正啟程了,才能找到離開的原因   〈人生〉無論如何,日子仍在繼續向前 默默耕耘,終將迎向美好綻放 夢我所畫、畫我所夢,隨心所欲而活 沒有一種成功的速度,適合每一個人 擺脫完美主義,對自己寬容一些 脫下希望的假面,直視內心陰暗 儘管如此,仍要熾熱燃燒生命 放下我執,認識真正的自己 生命本就有限,更要盡力而為 做自己的主人,擁有獨立

的靈魂 動盪,也是人生的一種美   Epilogue 哪怕只是一絲脆弱的希望之弦 推薦序 藝術作品中的溫暖生命 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江學瀅      多年前,第一次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看見梵谷的《星夜》(Starry Night)真跡時,我感受到一股從作品中散發出來的隱形力量。這股力量首先吸引著觀賞者向前邁步靠近作品,進而仔細觀看時,又有另一股力量從畫面中散發出來,不斷地把觀賞者往外推。在這兩股力量推拉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視覺吸引力,一直從畫中每道具有流動感的線條溢開、從每個角落竄出,讓豐富變化的色彩盈滿莫名

的能量。      這份吸引力讓觀賞者駐足更久、更專注地看著作品。漸漸地,力量緩了下來,畫面上的線條隱隱地動了起來,主動引領著觀眾進入這幅畫,感受初夏夜晚的涼意。村裡的人們都回家了,只有觀眾如旅人般在村路上行走,體會這神奇的夜色。這幅作品完成於一八九○年六月,正是梵谷精神疾病發作、住在聖雷米療養院期間,他是在醫生允許下外出作畫。      梵谷畫中強大的情緒能量,透過獨特的色彩、線條、造型、形式、風格等樣貌,吸引著觀賞者。不同的藝術作品,各有不同的情感表達形式,並不一定都像梵谷般具有強大的情緒吸引力。這些創作者的內在情感,有時是內斂而隱微的、有時則滿溢正向積極的精神,真實反映了創作者的生命樣貌

。這些無法言喻的感受,都以藝術的非語言形式,展現在觀賞者面前。      身為觀賞者的我們,時常擔憂自己看畫的先備知識不足,無法從認知的層面理解作品。當我們急著尋找作品說明時,可能會遺忘了作品本身具有的述說力,需要我們用「心」去觀賞。當我們如此走入創作者的心靈世界,也正與其進行著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透過觀賞作品而連結起自我的生命閱歷,則帶給我們深刻的情感體驗。而牽動人心的作品,不盡然是藝術評論者筆下的世界名作,也可能只是一幅名不見經傳的小品,但其所觸發的內在情感,便足以昇華成無言的淚水。      在本書中,談論的不只是畫作的背景故事,也分享了許多作者個人在看畫時同感共鳴的心靈體悟。每一幅畫在

她的感受與體會下,在在皆令人動容;加以譯者王品涵優美的詮釋,相信能讓讀者更真切地體會與個人生命經驗和感受緊密連結的藝術觀賞歷程。當我們面對每一幅藝術作品時,我們的視角與藝術家創作時的視角幾乎是相同的,無論時空更替,透過藝術連結起來的生命感動與情緒體驗,將帶領我們深刻地了解作品,也更了解自己。 推薦序 繪畫,一份觸目可及的慰藉 作家、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畫中,有一名孱弱的女子,孤獨地坐在荒野之上。她回頭凝望,彷彿屋子裡有什麼事情在等著她回應,但是,你隱約可以感覺到,有某種不尋常發生在女子身上。没錯,她的確不良於行,幼年時期所罹患的脊髓灰質炎,剝奪了她正常行走的能力,要回到屋內,女子唯一

能做的,是伸出雙手,一寸一寸地往回爬……   這幅名為《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的蛋彩畫,是美國新寫實主義畫家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於一九四八年完成的創作。枯黃的大地、蒼白的天空,魏斯以出色的透視技法,鋪展出虛曠而孤寂的空間氛圍。畫家曾在一次訪談中,深刻地為我們述說他的想法:「克里斯蒂娜的身體雖然受限,但她的精神力量依舊強韌……透過她個人無比意志想征服的,不僅僅只是眼前的乾涸,更是這看似毫無希望的世界……」   看著這幅畫,不由得讓我想到歐洲啟蒙時代的荷蘭偉大哲學家——史賓諾莎(Baruch Spinoza)在《倫理學》中所言:「希望是一種

不穩定的快樂,這種快樂源自於我們對未來某件可能不會發生的事情之結果,抱持想像或懷疑的觀念。」依照史賓諾莎的看法,所有的希望都是虛妄,都是建立在不穩定現實之上的樓閣,希望疊得愈高,往上爬的興奮也愈強烈;相對地,當現實發生地震時,也就摔得愈深、傷得愈重。史賓諾莎告訴我們,要降低失望所帶來的傷害,最好的方式,是減少錯誤的期待;更進一步地說,所有的希望、期待都是錯誤,唯有消除希望,才能徹底地「離厄厭苦」,獲得真正的超脫。   回想我們年少時,所有的一切都新鮮,似乎所有的一切也都美好。我們都聽過師長的告誡:世界是殘酷、現實是冰冷,而生活是日復一日的單調無聊……但是,青春無敵,那些柴米油鹽還很遙遠,這些

德慙涼薄也不存在,我們唯一擁有的,是塗抹在心中,對未來無盡的想像。   漸漸地,我們發現,大人世界的海洋,比學生時代的游泳池更加洶湧、也更加危險,我們收起張揚的羽翼,板起臉孔,學會在人群中隱藏自己……因為我們知道,太過強烈的自己,可能為身邊的人帶來困擾。「長大成人」,在某個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學會壓抑、削弱自己的感情;對遠大未來的希望,是風中搖曳的燭火,是現實祭壇上的犧牲。有些人甚至關閉自己所有的感知,不去想、也不去感受,認真地告訴自己:希望是海市蜃樓的幻覺、是天真無邪的幼稚。   「這世界是美好的所在,值得我們為它奮戰。」(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

h fighting for.)海明威在小說《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裡寫下這個擲地有聲的句子。我想,魏斯只同意海明威所言的後半部!當我們貶低希望的同時,也失去一個值得憧憬的未來,失去義無反顧的動力。   透過《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我們重拾對未來小小的心動,每一種可能的累積與實現,正是引領著我們通往幸福的青鳥。即使掙扎求生,也不能放棄希望。   這正是藝術帶給我們的療癒,一份觸目可及的慰藉。這也是作者禹智賢在本書中所傳遞的感動——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透過細緻親密的文字敍事,讓我們重新與「美」相遇,從而在發現陌生自我的藝術旅程中,學習如何與世界和平共處。

推薦序 人生糾結時,走進畫中紓憂解惑 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   看畫展欣賞西洋美術作品,最常見的說法就是要了解希臘神話、基督宗教、但丁的《神曲》,並熟知歷史事件,才能看得透徹一幅畫背後的意義。這樣說起來,若要欣賞繪畫,真的非得學富五車,根本不是釋放壓力,而是增加煩惱。   經常聽到很多人會說:「一定要加油喔!」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與生活中承受更大壓力,此類適得其反的想法所在多有。到底去博物館、美術館欣賞藝術展覽,可不可以增加美學鑑賞能力,開拓更美好的人生?到底人與人難解的關係,是否真能在繪畫中尋求答案?   西方自工業革命後,鐵道的鋪設使人類藉由火車得以快速移動,繪畫上隨之而來的改

革,就是描繪的主角從天上的神祇、宗教的聖人,改變為平民百姓。畫家更把畫架揹在身上,搭著火車到處取材寫生,田園風景畫於是興起。與保守學院派對抗的印象派畫家們,不只讓光影躍上了畫布,在現代化交通工具、建築與設施之外,畫作背後所刻劃的,更是工業革命後人與人之間的緊迫感。   讀完這本書,會讓你大為紓緩,原來欣賞印象派之後的作品,竟是如此地療癒。作者先是分析人生中面臨的低潮情緒,例如:孤寂、憂傷、疏離、等待、渴望等,並具體描述一幅畫的情境,帶入藝術家生活的背景、或旁徵博引當代大師的名言,默默把眾多資訊無痛地置入讀者腦中。或許這些大師的名字並非重點,重要的是這些話語和繪畫,是否能帶給我們某種啟發,讓我

們的人生有所體悟與收穫。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畫作是猶太裔畫家夏卡爾的《艾菲爾鐵塔的新婚夫妻》。或許您還不太瞭解這位畫家,對猶太人來說,日落是一天的開始,婚禮往往是此時才進行,而新人則在宛如帳篷的「華蓋」內,接受大家的祝福。在夏卡爾的畫中,充滿了童年的記憶、傳統的禮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個人都輕飄飄地飛了起來,這樣恆久的愛,一眼就能看出。   以前的人們,往往透過宗教信仰尋求慰藉,到教堂去看聖畫,並由神職人員解說,以暫時尋得心靈的解脫。後來,藝術的普及讓人人都得以欣賞,無須在神話故事、宗教教義上打轉。而這本書的詮釋,進一步開拓了藝術欣賞的視野,在人生打結的時刻,若透過畫作以第三者的視角

進行思索,或許就可解開惱人的鬱結與疑惑。   藝術可以不需要那麼嚴肅、專業,只要讓人看得開、放寬心,就有它的價值。請翻開這本書,放鬆、自在地讓畫裡的世界走入您的心中。   作者序 與自己面對面的時光,看看畫 禹智賢   在我們的一生中,要承受難以數計的各種苦痛。為了活得無愧於心,為了成為好人,為了看起來強悍,為了得到更多的愛……忍了又忍、捱了又捱,咬牙撐過每一天。面對著看不見盡頭的試煉過程,無論如何都必須為了保護自己,拚命掙扎。   如同世事都在冥冥中自有安排,我們總是得面對不幸一口氣襲捲而來的時刻,偶爾忘卻自己為何而活、根本不曉得該怎麼走下去的時刻,不知道還會遭遇多少傷心事、一切安慰

的話語再也起不了作用的時刻……在這些時候,我會選擇投入畫裡。   世界讓眼淚聚集,而畫作讓眼淚墜落。每當想要逃離世界,我會選擇凝視畫作,以度過這段時間。既然再難過都得承受,看畫便成了我慰藉自己的方式。畫,溫暖地安慰了總是感到厭煩、疲憊的心;每次看著畫,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力量。蘊藏著許多故事的畫作,開闊了你我對世界的理解;引發共鳴的畫中故事,為你我的心注入一股暖流。   畫作不會告訴我們任何答案或提供解決的對策,它只會提問:「你覺得呢?」「此刻你心裡在想什麼?」畫作拋出的問題,讓我們不得不去尋覓答案。藉由這些過程,我們得以全然地面對深藏心底的傷痛,體會跨越傷痛的出路,領悟與傷痛共存的方法;即使

傷痛永遠無法消失,至少也能學會讓它伴隨自己前行。   看畫,是發現內在的自己。畫,發掘了內心深處,帶著我們的心前往過去難以抵達的陌生境界。所謂的「看畫」,是令人恐懼又喜悅的冥想時刻,是窺視內在世界的深呼吸,也是面對內隱自我的過程。聚精會神地凝視畫作,讓我們傾聽內心的聲音,開啟透析別人與自我的內在慧眼;最終,敲醒僵化的生活,逐漸引領我們邁向隨心所欲的人生。   本書雖以客觀事實為敘述背景,內容卻極其主觀。閱讀前,不需具備任何相關知識或學問,只要此刻感到難過、孤單、需要慰藉,便可以走進畫中的世界。畫,不是學習,而是理解;不是分析,而是感受。繪畫的根本角色,是讓人感悟生命仍有值得活下去的價值。看

畫,能啟發你我對那些無甚意義、不確定卻既存的事物產生想像空間。如果藉由這樣的思考過程,能喚醒面對人生的喜樂,對我們而言豈不是獲益良多?   我不敢妄言自己能對任何人發揮慰藉的作用,然而,我們的相同之處、我們毫無差異的部分、所有人都必須各自承受傷痛而活著的事實,才是我真正想傳達的訊息。此外,我也想告訴大家,畫作是能帶領你我面對傷痛的方法之一。一如畫作撫慰了我,我只希望透過書中介紹的畫作,也能帶給任何人一點小小的慰藉。 愛的顏色,是改變人生的顏色人生和藝術一樣,只要以愛為背景,一切都可能發生。任何人都擁有愛,只是能愛的時間並不多;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學會朝著愛的方向前行。 《艾菲爾鐵塔的新婚夫

妻》,1938╱馬克.夏卡爾布面油畫,150×136.5cm,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 我們為愛情沉醉,也因為愛情變得成熟 某些東西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有人懇切地渴盼。簡單來說,愛情,就是為了渴望得到愛情的人而存在。愛情本身並不浪漫,而是因為憧憬浪漫愛情的人,愛情才變得浪漫,這也成了我們看愛情電影的原因。 從小我就喜歡看愛情電影。讓人深深為安妮公主著迷的《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既感性又不脫現實的《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即便經過歲月洗禮,細膩的情節也未曾老去。隨口哼上一段She這首歌,就能一股腦地把潛藏在我體內,關於《新娘百分百》(N

otting Hill)的所有浪漫細胞通通喚醒,這部電影總是讓人百看不厭。港片《甜蜜蜜》刻劃命中注定的相遇與重聚,讓我重新憶起早已模糊不清的初戀。讓人牢牢記住”Hello, stranger?”這句台詞的《偷情》(Closer),我也喜歡得看了好幾次舞台劇版本。韓片《高空彈跳》中,泰熙和仁宇在日落的海邊,隨著蕭士塔高維奇的《華爾滋第二號》起舞的模樣,至今仍像一張照片般,留存在我內心一隅。 每隔九年就會推出續集的「Before」系列,堪稱當代最具代表性的愛情電影。以《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愛在午夜希臘時》(Bef

ore Midnight)三部曲講述傑西與席琳的愛情故事,正因橋段平凡無奇,反而顯得更為獨特。因為太喜歡這系列電影,我甚至跟著《愛在黎明破曉時》兩個主角的腳步,走訪了電影拍攝地點——奧地利維也納的無人街道。火車上初次邂逅的男女,閒散地在異國巷弄間漫步聊天的畫面,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唱片行Alt & Neu、看手相的Kleines Café、藉玩笑的豔遇電話彼此告白的Café Sperl,都是值得一再回味的場景。而最令人難忘的,當屬兩人在夜店裡玩著彈珠台時的對話:「愛情,就像兩個害怕孤單的人逃避的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