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台語歌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李勤岸所指導 曾有欽的 再寫排灣族口傳詩歌 (2019),提出霧台語歌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口傳詩歌、族語書寫、文學轉化、文本典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藝術研究所 施德玉所指導 陳品璇的 魯凱族歌謠《小鬼湖之戀》現代化作品之探析-以流行音樂化、器樂化及交響化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魯凱族、小鬼湖之戀、流行音樂化、器樂化與交響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霧台語歌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霧台語歌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再寫排灣族口傳詩歌

為了解決霧台語歌詞的問題,作者曾有欽 這樣論述:

本論文標題「再寫」,再寫有兩個解釋:第一是「族語書寫策略」,第二是「文本形式化」。本文試圖依循「田野調查,族語書寫,文學轉化,文本典藏」等四段過程做研究歷程,賦予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新典範,也欲為台灣文學注入新活水。排灣族在文字化以前,就已經由「符號、圖騰、儀式、口傳」等生活表述,發展族群的文學形式。2005年12月15日經台灣官方制定,並正式頒布了「台灣原住民族語灣族書寫系統」。今日台灣原住民族已進入文字書寫時代,本文以口傳詩歌文字化為核心價值;如何以族語書寫作為策略與目的,是本研究的重要精神內涵。本文採集多達60首以上的排灣族口傳詩歌,針對排灣文化性格及本研究動機,筆者將田野第一手資料,分

類為男女情歌、勇士詩歌、貴族詩歌、常民歌謠等四大類。且經統整做文學賞析,發現排灣族口傳詩歌,內涵有譬喻之美、修辭之美、古典之美、聲韻之美、文趣之美等文學美感。另有襯詞、虛辭配合詩詞穿填,以收韻律與留白之詩歌美感。而「情歌的」、「歌詩的」、「貴族的」、「集體性」、「儀式性」」等,乃排灣族口傳詩歌之文學本質。口傳詩歌文本典型化,並作跨界典藏,是本文一大創建。更值得一提是,本文發現排灣族口傳詩詞,以「二句14音節」為詩詞典型;主要詩詞有二句,每一句是7個音節,二句共14個音節;這是本研究重大發現,祖先的文學素養真是叫人驚艷!

魯凱族歌謠《小鬼湖之戀》現代化作品之探析-以流行音樂化、器樂化及交響化為例

為了解決霧台語歌詞的問題,作者陳品璇 這樣論述:

臺灣原住民文化是近年來關心臺灣本土文化的專家學者所重視的課題,臺灣的原住民以其各族的傳說、宗教信仰和生活等為基礎,由口傳心授所創發、傳承之音樂及歌謠,能真切的反映出不同族群的文化底蘊。近年來,臺灣原住民文化逐漸受到政府當局及民眾的重視,並且盡可能用適當方法將富有原住民精神的文化傳承、保存,進而利用創新思維內化傳統藝術,在這短短幾十年的光影,已有許多的轉變。然而,隨著時代巨輪快速地轉動,諸多傳統文化受到現代化的衝擊,而面臨流逝的危機,尚存的這些傳統藝術、文化瑰寶則更顯得彌足珍貴。現今不少藝術工作者為使原住民傳統歌謠不被人遺忘,遂在原住民音樂的創新、創作方面貢獻不少心力,並且隨著世代日益進步而與

時俱進,融入普羅大眾的生活之中,更為原住民音樂添上瑰麗的樂章。本論文以臺灣魯凱族歌謠《小鬼湖之戀》為例,第一章首先探討魯凱族本族文化及《小鬼湖之戀》背景,第二至第四章逐章分析研究者所觀察現今臺灣樂界中運用的現代化創作手法,包含流行音樂化形態與器樂化音樂型態等二種形式,這些都是以傳統歌謠為基礎,並以伴奏配器、重唱聲部等不同手法做變化,抑或是加入不同歌詞內容、情節,進而創發為一個全新作品。最後,於結論中總結並論述原住民音樂迄今的發展與創新手法,並提出建議予以參考。期待藉本研究梳理出臺灣原住民歌謠由傳統至現代化的創新、展演手法,用以宏觀原住民歌謠發展之可能,以供後人在相關領域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