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已登記工會清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另外網站107年度高雄市已登記工會清冊也說明:107年度高雄市已登記工會清冊 · 資料與資源 · 額外的資訊 · 新北市里長資訊-三重區 · 中央政府近三年度總預算財政收支結構分析表 · 社區大學學員年度統計 · 楠梓 ...

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李力庸所指導 黃麗敏的 臺灣人壽保險公司對臺灣壽險之推展(民國34~49年) (2018),提出高雄市已登記工會清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命保險、臺灣人壽、壽險商品、社會保險、勞工保險、漁民保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 王良行所指導 何家梅的 戰後薹中市西屯區的經濟發展(1947-2000) (2004),提出因為有 臺中市西屯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市已登記工會清冊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雄職業工會查詢-旅遊資訊行程情報整理-2022-11(持續更新)則補充:107年度高雄市已登記工會清冊· 私立就業服務機構專區· 高雄市政府相關求才、求職、職業訓練資訊及最新資訊發佈· 高雄市政府歷年勞資爭議調解成果統計表(自 ... 新高雄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市已登記工會清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人壽保險公司對臺灣壽險之推展(民國34~49年)

為了解決高雄市已登記工會清冊的問題,作者黃麗敏 這樣論述:

二戰後,臺灣人壽保險公司(臺壽)承接了日營生命保險會社及其契約,成為第一間在臺成立的壽險公司。但戰後物價急速上揚,臺壽為維護舊保戶的權益而不斷的調升保額,可惜35萬件舊契約僅剩不到5%的有效契約,顯示民眾對物價失去信心,在無法「守成」之下,臺壽需積極開拓壽險市場。民國40~49年,財政部對臺灣保險市場進行高度管制,限制在臺灣新設保險公司,臺壽遂成唯一的壽險公司。臺壽是臺灣省政府營利機構,因而承辦公務人員的團體壽險,是臺壽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臺壽推出的各項壽險商品中,長期壽險因民眾對於物價缺乏信心而難以推展,反觀短期壽險,因保險期間短,較具彈性,更在省府的保險政策配合下,銷售情形大好。因此在當時

民眾購買壽險意願不高下,省府的保險政策對臺壽的業務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同時臺壽也是省府所仰賴之專業。大陸時期的國民政府早已意識到勞工之重要性,最後在臺灣實行勞工保險。但考量到經濟因素,省府便委任臺壽另外成立「勞工保險部」,以執行勞工保險之業務。勞工保險部表面雖然是聽命行事的業務單位,但勞工保險實施的各個層面其實都有臺壽人員的參與,說明了臺壽不只是執行單位,其專業性使得它參與範圍更加廣泛。爾後再接辦的「漁民保險」及「蔗農保險」,將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險的範疇中,至勞工保險部撤除前,勞工、漁民、蔗農保險等社會保險有將近五十萬人加入,一同享有社會保險的保障。  臺壽的「唯一壽險公司」和「省營機構」身分

,讓它在壽險市場中仍能穩定成長。當時的壽險市場主要是政策性保險,省府透過臺壽的執行、推展,使得公務人員、多數的經濟生產者受到壽險的保障並接觸壽險,同時也安定社會秩序及促進經濟發展。待經濟更加穩定成長後,這些民眾便形成開放新設保險公司後,壽險市場中龐大的潛在客群,也更加凸顯出在這段時間內臺壽的角色及重要性。

戰後薹中市西屯區的經濟發展(1947-2000)

為了解決高雄市已登記工會清冊的問題,作者何家梅 這樣論述:

臺灣的經濟發展可說是工業化的過程,工業化的結果使得許多農田變為工廠,農村型態隨著產業結構的變遷而轉變,以農為主的傳統農村蛻變為新興的工商市鎮,也因此進入都市化的過程。西屯是否和臺灣許多新興市鎮的經濟發展一樣,其經濟發展亦呈現上述的過程?西屯區從清領時期到日治時期以至於戰後初期,一直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村聚落,是否隨著臺灣戰後工業化的過程,在產業結構上發生了改變?且由於行政區劃入臺中市的因素,加上都市計畫、交通建設的健全,在臺中市舊市區發展飽和之後,西屯區吸引了臺中市及外縣市的居民遷入定居,人口快速且大量的增加,為西屯區帶來了商機,促進商業及服務業的開展。對於臺灣戰後的經濟發展,在臺灣的經濟學

界,也已經有相當豐碩的經濟成果。臺中市既是臺灣中部地區發展的重鎮,目前都市核心更逐漸西移至西屯區一帶,西屯區作為臺中都會區的重劃區,其經濟發展可作為臺灣重劃區的範例,應該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因此,利用歷史學的方法,參酌其他學科的理論及方法,呈現一個重劃區的經濟發展,是此研究的主要動機。本文主要論述戰後臺中市西屯區的經濟發展,時間從西元1947年至2000年,即自民國三十六年起至民國八十九年為止。論述時間之所以始於1947年是因本區於該年劃入臺中市的轄區;至2000年為止,一方面則是為求論述的完整性,以西屯區戰後二十世紀的經濟變遷為主要的探討時期,另一方面是因戰後的統計資料以《臺中市統計要覽》

為主,在本文完稿前,只出版至2000年。至於產業範圍,則將西屯區的產業分類為一級產業、二級產業與三級產業。 至於論述範圍,一級產業包括漁業與畜牧業 ;二級產業包括製造業與營造業;三級產業包括商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金融保險及不動產業、工商服務業與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本論文最主要的目的,即欲透過長時期歷史發展之角度,論述西屯區產業結構之變遷,以及西屯區各產業發展之趨勢與特徵,並嘗試解釋其原因。亦透過與全市的比較,釐清本區之產業地位,以及產業發展特色。再者,西屯區從一農業村落,一變成為工商服務業的中心,進一步成為臺中市發展最具潛力的區域,促成西屯區經濟發展及轉變的因素,究竟是外在的力量,還是內

在的潛力,也是本研究欲探究的範圍。戰後西屯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可分為以下三階段:一、農村聚落期(民國五十年之前) 西屯區由於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及水系發達等有利於農耕的地理環境,使西屯區一直維持以農業為主的產業型態。民國三十八年之後,由於各項土地改革措施及農業政策的推行成功,農業展現精緻化與高度集約的情形。但是,當時經濟政策主要是靠農業的展及農產加工業,製造農業剩餘以投資工業,此一策略可說是成功的,臺灣的農業發展確實帶動工業化的推動;但是工業的發展卻未能成功的促進農業的更新,而大多是將工業獲得的利潤再投入獲利較高的產業,使農工產值差距愈來愈大,西屯區的產業型態不再以農業為主,反而是工業方面大幅

度成長。二、工業躍升市鎮期(民國六十至七十年)民國60年代,工業在臺灣產業結構的地位日漸重要,也逐漸成為西屯區的主要產業型態。臺中工業區建設的陸續開發完成增加許多的就業機會,加上發布擴大本區的都市計劃及完成第四期重劃區,使西屯區原本的傳統農村型態逐漸蛻變為工商市鎮。西屯區的工業發展情形至民國七十年工業部門比例將近四成,為歷年來最高的時期,其製造業類別也由勞力密集的工業朝向技術密集的工業發展,此與臺灣整體工業化的情況完全符合。西屯區的工業發展在民國七十年代到達高峰,之後呈現漸趨衰退的現象,而服務業部門的規模則逐漸增強,由此觀之,西屯區的產業型態又面臨轉型。三、都會區的地方中心期(民國七十年之後)

民國七十年代,西屯區由於多次都市計劃的實施,許多農地變更為住宅用地,便宜的地價吸引中部其他縣市居民的遷入,而人口的急遽成長促使消費行為增加,商業及服務業也因此越顯繁榮,這些因素都刺激西屯區的快速發展。民國八十年代起,公共建設的完善使西屯區工商服務業的機能更加增強,國際級觀光飯店、大型購物中心、多家百貨業的進駐在在顯示臺中市西向發展的趨勢,西屯區成為地方中心的功能也會隨之彰顯,更是西屯區日後發展的趨勢。戰後西屯區經濟發展的動力,既來自外在力量的推動,亦源自於本身自發性的潛力擴張,甚至可說兩者相互影響、幫襯,缺一不可。戰後西屯區的發展,在短短五十幾年間,由一望無際的阡陌良田轉變到如今處處是高樓大廈

與等待開發的建築用地,由農村聚落蛻變成工商消費都市,「地理區位」的因素在西屯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回顧臺中市發展過程,可謂在日治時期奠定基礎,市中心區因政治機構的設立,金融設施的健全,成為臺中市各方面發展的心臟地帶;光復後到民國四十年代,舊市區仍維持經濟成長的優勢。西屯區雖於民國三十六年劃入本市轄區,但因西屯區地理位置偏僻,工商發展相對弱勢,經濟型態以農為主;但隨著舊市區中心人口的飽和,地價、房租節節攀升,舊市區即因面積狹小,空間有限,環境品質逐漸惡化,發展呈現停頓、老化的現象。西屯區地理位置偏遠的弱勢條件卻成為經濟發展的優勢誘因,從民國六十年代之後,西屯區因面積廣大,地價便宜,刺

激本區的土地開發,加上政府政策的推動,工業區的設置,交通設施的發展,都市計劃的實施,吸引外來人口的移入,為西屯經濟發展帶動新的成功契機,因而逐步躍升為臺中市的工商重鎮。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後,西屯區經濟擴展力量將更加顯著,一方面是因大型公共建設在此相繼展開,隨著公共建設的推展也將帶動新一波外來人口的移入,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引進,再加上西屯區原本教育設施籍相當完善,人力素質的完備與提昇更是未來西屯區發展的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