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菜價格崩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高麗菜價格崩盤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焦鈞寫的 走出島國農業困境 和日經休閒編輯部的 挑新鮮!魚肉蔬菜 買vs. 不買 一目瞭然圖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麗菜又價崩!台灣菜價波動大問題出在哪? - 今周刊也說明:過去以種草莓跟番茄為主的他,為了善用農地,只種過3次高麗菜,但沒想到每次都遇到價格崩盤。 林榮逸悶悶不樂地說:「我都給它(高麗菜)吃最好的,每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巨流圖書公司 和如何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鄭宇君所指導 張芳瑋的 農業產銷失衡風險的媒體再現:以價格崩盤新聞為例 (2020),提出高麗菜價格崩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農產品市場、風險傳播、農業新聞、框架分析、媒體再現。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宋皇志所指導 鄭尚騏的 利用資訊科技輔助台灣農產品生產者調節供需之研究-以甘藍菜農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資訊科技、物聯網、農產品、供需平衡、甘藍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麗菜價格崩盤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麗菜價跌,農民心淌血!則補充:而在101 年與107 年,則可能因為. 其他因素,提早到10 月~12 月即低於10 元/ 公斤。 由上可知,高麗菜的交易量與平均價似有相關性,且高麗菜價格崩盤幾乎年年上演,今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麗菜價格崩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走出島國農業困境

為了解決高麗菜價格崩盤的問題,作者焦鈞 這樣論述:

  你今天吃「飯」了嗎?   當米飯不再是三餐首選,背後帶來的問題絕不是:今天中午要吃什麼?   而是稻作生產面積逐年遞減,大量依賴進口黃豆、小麥、玉米,   進而引發的糧食自給率偏低的國家安全問題!   農業發展的根本,就是要維護一國的糧食主權,其重要性無可取代。失去了糧食主權,要如何在對外經貿談判上,與其他國家大聲說話?作者從對糧食主權的高度探討開始,一路從自由化、全球化、氣候變遷,到產銷失衡問題、農業政策、食品安全、農業科技等不同範疇與角度為文,以貼近庶民的語言來向社會大眾進行理性的溝通對話,讓讀者對農業課題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也能從中真正關心臺灣農業的未來。   唯有打破框架,才

能真正走出困境,讓臺灣農業看見新希望! 好評推薦   本書著眼於三年來的農業大事,前半站在糧食主權、小農體制的觀點來論述農業政策,點出農民團體合作社化的重要,後半以作者親身經歷的熟稔度,解構三年來農產品國內外運銷迷思,對於農政有期許、有建議,是理解現今農業的不二好書。郭華仁(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暨研究所名譽教授)   「民以食為天」、「臺灣以農立國」、「穀賤傷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大家都可以講上幾句,農業、農村、農民,離我們很近,但是我們卻很陌生,聽聽焦鈞,從北農、雜糧基金會,深入農村,第一手對農業的調查與看法,或許會有不同的思考!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作者簡介     焦鈞   出生、求學於高雄市,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現併入公共事務學系)肄業,現就讀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工作生涯前十年,從記者到政治幕僚,南北二路轉戰基層與高層。十多年前因緣際會接觸農會體系,後任職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台灣肥料公司、雜糧發展基金會等單位。著有《水果政治學》。   推薦序/胡忠一 推薦序:農業何止二三事/潘靜怡 推薦序:重建全民生存基礎之公共大農業/曹偉豪 自序   引言 從糧食主權談起 稻米生產過剩的迷思 糧食主權、糧食安全與糧食人權 關於農業的二三事   第一部 農業二

三事 全球化 小農體系 農業政策 從川普當選談起 保守主義的蝴蝶效應 兼顧理想與現實的小農主義倡議 農民團體合作社化之探究:生產利益共享化之可行性 小農 青農 農民團體之辯證 將農業的定義與產值做大:農業是核心,不是邊陲 重農主義:兼談農地與農舍問題 看見臺灣|| 看見了臺灣農業什麼問題 活化農村經濟的深層思考 看見臺灣農業新希望   新農業 食品安全 農業科技與未來 農業南向 水果國家隊 他山之石:紐西蘭奇異果模式 農業基本法 農業保險實施迫切與必要 扎扎實實的農業改革第一槍:稻穀保價收購政策可休矣 農業人才的向下培育 深度解讀友善環境耕作之納法輔導管理 深思臺灣農業現況的另一深層結構性問題

:地力的重新恢復 有機、無毒、零殘留!真的安全嗎? 農業大數據是擺脫看天田的一個契機 智慧農業是一條不可逃避的道路   菜價 臺北農產 產銷大問題 菜價飆漲誰之過? 農產品價格的起起伏伏 合作社有兩種:水果「產地價格」崩盤的正確解讀 周期性與結構性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從鳳梨價格走跌談起 高麗菜成為期貨概念商品之後……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菜市場經濟學:從農委會對農產品物價的五支箭談起 打破封閉性 以創新重建農產品運銷體系 微觀日本農業:從批發源頭到通路末端 《築地市場的一天》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豐洲市場啟示錄 建構大批發市場之倡議:藉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經驗為師 再論國家級農產品批發市場 看懂臺北農

產公司的獲利 臺北農產公司為何會成為政治角力場   第二部 《水果政治學》續篇 紅藍重新聯手 買辦大戲再登場 西進絕對不是解決臺灣農業問題的良方 從出口統計數字解構中國對臺虱目魚採購「契作合約暫時中止」 兩岸農產品貿易往來的誤會一場 藍八團的水果採購鬧劇 從香蕉出口中國市場掛零談起 芭樂、棗子怎麼外銷 談生鮮農產品市場出口風險分散:九二共識與農產品出口中國 中國宣傳大戲再度上場 貨出去等於農民賺錢嗎? 香蕉柳丁滯銷找中國 淪為政策採購下犧牲品 鳳梨出口超過九成仰賴中國市場,銷量三倍躍升是禍還是福? 釋迦成功模式可以被複製嗎? 除了出口中國還有哪一招 非關政治:香港是個什麼樣的市場?   結 語

 新農業的挑戰 農業路線的理性辯證 優質的農業產業環境 自序   距離二○一五年年底第一本著作《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問世,轉眼已經三個多年頭過去。這三年從小英政府上臺的意氣風發,到二○一八年年底地方選舉的慘敗,同時颳起「韓流」風,一路迄今不僅影響接下來的總統大選,也直接衝擊了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農業這個高敏感領域,一直沒有在兩岸博奕中退場,農業一直是兩岸舞台上的焦點。   從《水果政治學》一書出版後,兩岸買辦不再是晦澀的用詞,水果政治學的高牆被推倒,兩岸農產品貿易一度恢復正常、常態性的往來;如今韓流颳起,政治性採購訂單再起,對臺灣農業會造成何等衝擊,這就不是三言兩語

可以說得清楚的。   本人有幸從二○一六年起在《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開設「農業二三事」專欄,針對農業政策、農業時事與農業問題,提出針貶,累積超過十萬字的論述,以對小農體制的關心一以貫之,希望藉由各個專欄拋出的問題,讓更多社會大眾參與對農業的關心與討論。如今,這些評論(包括這段期間見諸其他媒體的評論文章或專題)全數收納在這本《走出島國農業困境》著作之中,雖是野人獻曝,但絕對出自對關心臺灣農業未來發展的一片赤誠。   當前許多農業問題就像溫水煮青蛙,農民並非無感,只是外在大環境的變化太過劇烈。不論是生產端的問題,還是銷售端的狀況,有太多需要重新爬梳整理,也非一篇文章專欄就能解釋與解決。在彙整近

百篇的專欄文章中,刪除了其中三分之一,系統性地保留個人長期關注的幾個農業議題,包括農糧安全、農產運銷、農產品出口,最後,加入了「《水果政治學》的續篇」,為正在持續上演的政治性農產品採購訂單,用統計數據說話,做出定調。   拜臺大農經所碩專班師長、同學的鼓勵與協助,這本書方得以順利出版;友人曹偉豪與中正大學王少君教授,給了我很多跨領域的觀念與想法。二○一八年年底的一場大病,自己從鬼門關走了一回,不僅差一點讓學業的學習中斷,也讓這本評論集差點無法付梓。   最後,感謝巨流圖書的志翰、瑜璇與如芷,您們在最短時間完成這本書的編輯與出版工作。再次謝謝這一路走來幫助我的友人,感謝您們!  

報紙斗大標題寫著:解放軍遼寧號組成的航母艦隊通過宮古海峽,繞行臺灣東部外海,花蓮空軍基地F十六戰機緊急升空戒備。 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一九九六臺海危機的翻版,是中國軍力已經有能力突破第一島鏈;臺灣,這個號稱西太平洋不沉航空母艦,國家安全正面臨巨大威脅--「糧食安全」一個被兩千三百萬國人長期所忽視的議題。 翻開臺灣的經貿統計數據,遠的不說,這十年的黃豆、小麥、玉米,俗稱﹁黃小玉﹂的雜糧進口量,黃豆約兩百五十萬公噸、小麥約一百二十萬公噸、玉米約五百萬公噸,佔全臺使用量的九成五以上。 同樣的,以熱值換算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歷史新低的百分之三十一。農委會在二○一六年末,提出了這樣的預警;也

揭露了未來的政策調整方向,要以提高糧食自給率到百分之四十為目標。 這些不是冰冷冷的數據,是確確實實的臺灣國家安全問題。 鄰國菲律賓,遠在南半球的委內瑞拉,都曾因為糧食自給率問題,造成國家動盪。二○○八年,國際稻米價格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從一年前的十點零八美元/每百磅,漲到了二十點一七五美元/每百磅(每百磅約為四十五點三六公斤)。全球糧價飆升,嚴重威脅各國的糧食安全。菲律賓做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全國超過九千萬人每天要消耗三點三萬噸稻米;國際糧價在二○○八年的飆漲,讓菲律賓糧食儲量驟減,形成嚴重的「糧荒」。 糧荒,對臺灣而言,是個多麼遙不可及的話題。 二○○四年,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將該國

改造成以石油收入補貼一切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切物資由國家提供的結果,導致國內生產誘因不足,耕地荒廢、工廠關門,多數民生物資仰賴進口,並祭出﹁糧食等基本物資採固定價格﹂措施。多年之後,按經濟學供需理論,商品售價不能反映成本,物資也就愈來愈短缺。二○一三年接任的總統馬杜羅被迫宣布限購,二○一四年油價下跌為該國財政留下大洞,經濟狀況急轉直下,至二○一八年惡性通膨恐飆升到百分之一百萬。經濟衰退,終於導致委內瑞拉人民吃不飽(饑荒),預估二○一九年超過兩百三十萬人逃離至鄰國,避免饑荒挨餓。

高麗菜價格崩盤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農業產銷失衡風險的媒體再現:以價格崩盤新聞為例

為了解決高麗菜價格崩盤的問題,作者張芳瑋 這樣論述:

近年臺灣農產品產銷失衡成為傳統主流報紙與農業網路媒體關注的議題,主流媒體的報導往往無法涵蓋農業生產與銷售的關鍵風險,易引發社會對價格的預期心理,甚至是恐慌。本文採取混合研究方法,針對主流媒體2016到2020年的線上新聞資料,進行量化的內容分析與質性論述分析,以政治立場傾向國民黨的《中時新聞網》與政治立場傾向民進黨的《自由電子報》兩家新聞媒體為分析樣本的來源。研究發現,農產品價格崩盤新聞中最常見的三個框架是「政府措施」、「公益善事」和「風險訊息」,但《中時新聞網》與《自由電子報》兩報的對立政治立場則是大量反映於消息來源的選擇與政治人物發言策略,尤其民代的論述模式主要呈現為「積極發聲」、候選人

的論述模式呈現為「消極解釋」,記者會則是暗示政黨長期角力的問題。就消息來源的分析發現,農經專家的比例極少,有些專家同時具備專業權威和政府官方權威雙重身份的特殊現象,為一種特殊的缺陷模式。此外,媒體的採訪策略暴露出不夠重視農民及中間商的意見觀點,並大幅引述自各類網友的內容轉變。總結而言,農業經濟在媒體上缺乏根本探討,農產品價格崩盤事件成為政治人物的口水戰新聞。

挑新鮮!魚肉蔬菜 買vs. 不買 一目瞭然圖鑑

為了解決高麗菜價格崩盤的問題,作者日經休閒編輯部 這樣論述:

食安環節中最需要幫助的人,是正在買菜的我們! 對自己吃的東西開始好奇,就是美好生活的起點。     不只是有機,不只是認證,   有意識的問自己:「我要吃下的是什麼」,自然就會對食物產生好奇。    食品安全事件為什麼層出不窮?答案就是「便宜」這個吸引力十足的字眼!加上消費者與食材生產現場的距離越來越遙遠,讓越來越多人不認識食物本身,更無法憑直覺分辨食物的價格是否合理。   你需要主動出擊,練就「識食」的眼力,才能吃得新鮮又健康!     打開「識食」雷達,練就行家好眼光!   多數人都知道挑魚要看眼睛,但挑選蝦子和透抽的秘訣是什麼?買牛肉要看油花,你知道買雞肉卻要留意外皮嗎?你知道蔬菜水果

的形狀與重量能夠敘說成長的過程嗎?本書帶你觀摩龜毛的日本買物行家的魚、肉、蔬菜、水果挑選秘技,並用一目瞭然的方式,讓你了解新鮮食材的挑選撇步!     深化「識食」概念,理解產地的新鮮源頭!   食安,從了解過程開始!所有的食材都是當令的最美味。想知道何時可以吃到更美味的鮪魚?先瞭解鮪魚的習性!鰻魚價格落差很大的原因是什麼?飼養出美味又健康的牛肉需要什麼樣的過程?陸續登場的「機能性蔬菜」和既有品種有何不同?居然還有我們居然不知道的肉類基本知識?想擁有更高的營養價值、更當令新鮮的食材,就要回歸產地了解食材的成長過程,了解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     了解「當令」,讓新鮮食材更可口,你還差這步

!   食材再新鮮,料理方式對了才能發揮最大效果,嚐到當令的好滋味。學習正確的烹飪方式,如鮮魚處理法、魚磚切工、肉類烹調火候,以及十倍好吃的蔬菜調理法,才能讓美食上桌後美味加倍!     美味也要吃對時間!   與其夏天吃芭樂,不如在溫差大的冬天吃,才更香甜脆口!   食補也要吃對時間!   每天吃芹菜,不如在盛產的秋天吃,才能預防手腳冰冷!     雖然農業技術的發達讓很多蔬果四季都吃得到,但盛產當季才夠美味!   別在錯誤的季節吃錯蔬果,翻開精美書衣海報,   讓2016年的每一天都吃到最當季的美味!     ◆各界推薦   文長安(前食品藥物管理署技正)   朱慧芳(綠色食材作家)  

 鐵雄(魚市場達人) 作者簡介 豐富人生的提案者--日經休閒編輯部     2001年10月創刊,每個月發行量超過7萬本的《日経おとなのOFF》,是提供給30~50歲世代的上班族下班時off關機,豐富心靈的生活情報雜誌。專為第一線商務人士所設計,內容涵蓋美食、美酒、藝術、健康、旅遊、休閒與嗜好等等,以期作為激發上班族明日on開機時的活力泉源。著有《一口氣搞懂最紅的健康飲食法》《挑新鮮!魚肉蔬菜買vs.不買一目瞭然圖鑑》。     日経おとなのOFF   trendy.nikkeibp.co.jp/off/ 【推薦序】 是採購指南,也是新手教科書。 -- 朱慧芳 【推薦

序】 用原態食物,做最誠實料理。 -- 鐵雄 【推薦序】 吃當季,吃當地!食安危機不再來! --文長安   「要好又要便宜」的心態,催生出假食材   第一章:內行人的採購圖鑑 新鮮的魚,眼色不同 切片魚要挑選「透明感」 超市的良品與不良品:生魚片篇 春季蔬果要挑選萌芽力旺盛的 尋找美味蔬果的關鍵 春季是蔬菜最美味的時節 超市的良品與不良品:其他蔬菜篇 好吃的肉,色澤與「油脂」不一樣 豬肉越新鮮越好吃 挑選好吃雞肉的訣竅 超市的良品與不良品:進口豬肉篇   第二章:成為海鮮鑒定行家 鮪魚篇 最高級的還是黑鮪!?銀座鮪魚vs.超市鮪魚有什麼不一樣? 黑鮪魚也可以完全養殖?!掀起熱潮的「近大鮪魚」滋

味究竟如何? 參觀近大鮪魚養殖場!從產卵到出貨,全世界首創的「完全養殖」 一整年都吃得到的鮪魚也有產季,了解習性,就可以吃到更美味的鮪魚   第三章:成為海鮮鑒定行家 蝦篇 炸明蝦是不可能便宜的!學習分辨蝦子,不再為假標示問題煩惱! 不是伊勢捕到的才叫「伊勢龍蝦」。伊勢龍蝦vs.龍蝦怎麼分辨?   第四章:成為海鮮鑒定行家 鰻魚篇 松、竹、梅的鰻魚蓋飯有什麼不一樣? 生態之謎終於解開?鰻魚完全養殖實現之日   第五章:深入壽司店,跟著行家學習採購、點菜與刀工 前進日本!學當地行家依「季節」點菜,記住!「春季點鮪魚」是不識風雅 不再害怕上壽司店自由點菜!春夏的壽司材料當令月曆 前往「魚專家」的聖

地築地市場一探究竟!觀摩青年壽司師傅的「築地進貨記」! 壽司師傅深入追蹤!大間鮪魚從一支釣、拍賣到變成壽司上桌 行家直傳刀工講座   第六章:美味蔬果的必修資訊:蔬果採購最前線 在超商購買「守護大地會」的有機蔬果 行家也說好!愛上身體也渴望吃到的美味蔬菜 只在東京種植的傳統蔬菜重新受到肯定,既古老又新潮的江戶東京蔬菜 神奈川種出原創品種蔬菜的農家!令人驚奇的有趣蔬菜,讓人大排長龍 不只有美味!「機能性蔬菜」陸續登場 蔬菜天才親授,10倍美味烹調術 日本的新世代基本水果圖鑑 春季柑橘大車拼 草莓品種開發最前鋒   第七章:我們居然不知道的肉類基本知識 關於肉類/進擊的8大問題 牛肉‧基本中的基本

知識:「和牛」只占不到國產牛的一半!? 豬肉‧基本中的基本知識:「三元豬」只是普通的豬!? 雞肉‧基本中的基本知識:「品牌雞」與「肉雞」是同一品種!? 探索牛肉的「身分」 美味荷蘭乳牛的飼養方法,拜訪群馬縣前橋市小堀正展牧場 嚴禁大火!肉類烹調新革命 最近令人好奇的鹿肉好吃嗎? 推薦序 是採購指南,也是新手教科書 朱慧芳 (綠色食材作家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從事食材寫作,讓我有機會訪問國內外農林畜牧界的農友、專家學者、製造商、政府官員、店家等等,偶爾還會遇到熱心讀者主動跟我分享他們的私房撇步。眾多的知識來源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幾位連鎖大賣場和超市的資深採購員。他們累

積幾十年的敏銳度,以及零時差的產地互動,可能連權責相關單位都難以匹敵。但這樣的真專業通常很低調,從不見其中任何一位變成名嘴,以聳動誇張的嘴臉,隨著食安新聞亂舞。     一般人很難從這些採購專家的腦袋裡淘寶,因為在賣場超市工作的行家,必須服膺他們的第一任務,不是服務消費者;而為了整體經營目標,採購的標準往往是成本和外觀,不必然是對健康有益的品質。所以,與其仰賴專家或放任商家,不如自練武功,強化採購眼力與心法。這本《挑新鮮!魚肉蔬菜買vs.不買 一目瞭然圖鑑》,有圖解、有說明,又有各行各業不同立場的經驗分享,非常適合作為採購參考書。     書中豐富詳盡的內容是以日本的四季食材為藍本,蔬果、漁獲

、畜牧都是依日本的季節變化描述。部分極有地域特色的物產,雖不符合台灣的狀況,但卻深刻傳達「在地化」的自然飲食核心。回歸自然、跟隨四季律動不但是世界美食潮流,也是追求健康者的飲食經緯。除了在地性與季節性之外,符合時代精神的飲食指南,還必須呼應環境以及永續性的需求。     如果我還能夠為這本書加一些補充的話,請容許我提醒讀者,優先選擇友善環境的蔬果穀糧、豐富盛產的雜食性水產、人道飼養的畜牧肉品,避開稀有、難養、耗費能源的食物,才能夠讓地球環境以及人類永續長久。真正的美食,不會只存於一代享用,而是讓往後的地球人類都能夠分享品嘗。   用原態食物,做最誠實的料理! 鐵雄(魚市場達人、暖男料理家)  

  回歸食物本質的時候到了。     想像一下,我們既知的所有人類文明全都毀滅了,我們只剩下最單純的爐火與少數殘存的鍋具,我們流浪在田野間,尋找食物,那些我們應該要認識,卻似乎有些陌生的食物。     你到那天才會發現,你所知道的,關於食物的知識,是多麼的貧乏。     強盛的文明馴養了我們的舌頭與味覺,我們過度依賴加工品,以為那些合成出來的味道就是所謂的天然,我們自以為是大自然界的頂尖種族,但放逐在自然之中,我們卻什麼都不是。     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該怎麼選擇?該怎麼處理?     我們過去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些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早已被馴服了,我們遠離了自然,

我們活在所謂資訊爆炸的時代裡,但同時我們也被各種千奇百怪的資訊炸得體無完膚。     STOP!夠了!     停下你的腳步,重新看看這些存在你的生活之中,那些單純的、簡單的、誠實的、原態的平凡食物。     你從來沒有好好的看過它們,因為它們是多麼的平凡無奇,理所當然,就像那顆從樹上掉落,砸中牛頓的蘋果,大多數的人會嘲笑牛頓的滑稽,但牛頓卻從這顆蘋果思考,結論出地心引力。     這股力量成就了牛頓,成就了我們,它的名字叫做「知識」。     相信我,這本書絕對會是影響你人生最重要的知識書籍之一,它重新教會你生存、教會你自然、教會你重新,正式地看清楚每一張食物的臉孔。     從現在開始,每

一場偉大的革命都應該要在你們家的餐桌上發生,你想要好好守護家人的健康,那麼這本書就會是你的軍師,它會帶你看見你每一個得力助手的樣子。     這本書會教會你運用它們,使用它們,用原態食物,做最誠實的料理。     餐桌上的革命,就從翻閱這本書開始。   吃當季,吃當地!食安危機不再來! 文長安(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系兼任講師、前食品藥物管理署技正退休)     消費者的飲食訴求很簡單,那就是「吃出健康、吃出快樂」;可以達成這項訴求的最簡單方式就是「天然食物、均衡營養」。     好的食品有三大要件:安全可靠、有益健康及適合食用,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一九八四年對食物安全與食物衛生之定義。  

  現在的加工食品基本要求是「俗擱大碗」,要都符合WHO「有益健康」的要求似乎遙不可及,但是最基本的「安全可靠」又是否可以做到?市售食品所添加的食品添加物常多的令人咋舌,而這添加物又經常爆出工業用原料更是令人為之心驚。     連主食都出了問題!   二○一五年主食類的食品出了不少食安問題,計有:高雄團體膳食外購的飯添加了以磷酸鹽為主體的pH調整劑、麵粉添加了去脂黃豆粉、潤餅皮添加了吊白塊、碎鯰魚肉混充鱈魚、屏東回收大賣場過期肉品再販賣、飼料用雞血製鴨血、工業用亞硝酸鈉製熱狗、火腿、培根等,添加物進了米麵主食類,真不知還有什麼食品沒有添加物。     二○○六年,我於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服務期

間,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委託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檢驗發現,市售的生魚片竟然有百分之三十一經過違規使用一氧化碳保鮮處理,讓魚肉看起來更紅潤。生魚片其皮下之血合肉部位呈紅色斑紋狀,外觀十分好看;但在空氣中暴露太久,或經過長時間之凍藏,或解凍之後,其血合肉部位極易轉變成暗褐色,此種變色對商品的價值影響極大。因此,部分業者為了使血合肉能夠長期保持紅色,於魚片包裝凍結前,先使用一氧化碳(CO)氣體處理魚片,使血合肉中之色素蛋白(主要為肌紅蛋白Mb;少量的血紅蛋白Hb)轉變成具鮮紅色且十分安定之CO型色素蛋白後再包裝凍藏。此舉雖然可延長生魚片之保存期限,卻因CO氣體屬於非法定許可之食品添加物,以CO氣體處理過

之魚片會誤導消費者之選購,一氧化碳這種添加物每天都吃久了,對身體的負擔有一定的影響。     低碳飲食,也是營養不流失飲食   地球氣溫越來越熱,溫室效應已成為人類嚴重的共同議題。聯合國研究估計,約百分之十八的溫室氣體來自與農牧業相關的排放,這顯示食物系統對於全球暖化有相當大的影響,而聯合國也開始呼籲人們從飲食行為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兼顧營養價值及環境生態的條件下,建立一種低碳多蔬低卡飲食的生活態度,不但兼具營養、健康,同時還能保護地球。     碳足跡是指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該值越高越易導致地球溫室效應,於是碳足跡概念成為一種重要環保指標,我

們所希望的低碳飲食就是,在食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中,盡量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宣導低碳飲食的原則含括下列重點:選當季當地食材、選精簡包裝少加工的食材、購買適當份量、遵守節能原則烹調、購物時少使用交通工具、盡量減少產生垃圾。     愈是遠道而來的食物,營養流失率愈高,研究顯示,菠菜若以低溫十度儲存,隔天維生素C含量只有剛採收時的九成,五天後剩七成。美國的蘋果旅行了一萬公里來到台灣,德國的有機果汁則旅行了九千二百公里,它們的價格未能反映真正的環境代價。為長途運輸的保鮮與維持賣相,蔬果還必須有更多包裝,製造更多垃圾,與環保「減廢」理念背道而馳。     愛臺灣不用上街頭,在家吃水果就可以

!   食物哩程高,表示食物經過漫長的運送過程,一路上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和隨之而生的二氧化碳,都破壞了環境。進口食物越少越好,採購距離越短越好。「食物哩程」要低,大家要盡量吃「本地生產」的食物。「愛台灣」不用上街頭,在家裡吃台灣水果就可以。亦即,食物運送距離 x 食物重量,數值越小越環保。能夠達到低碳飲食及添加物少一點這二項環保健康訴求的,只有「當地當季食材」。     台灣高山高麗菜最好,很少人會去吃進口高麗菜;會買進口蔬菜,是因為想吃當季台灣沒有的東西,所以要減少「食物哩程」,首先要吃「當季」的東西。「當季」和「當地」,除了新鮮少污染,另一個好處是活絡了本地經濟,改良了都市與農村的關

係。英、美兩國對「食物哩程」算得很精。英國政府統計,每年因為運送食物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全國總量的百分之一點八。這豈不是「冤大頭」的污染?要餵飽人類的肚子,當然要消耗能量。柏克萊大學教授Michael Pollan估計:製造食物所消耗所有的能量,只有五分之一是發生在農場,另外五分之四都發生在加工和運送過程。所以不想製造冤大頭的污染,我們得多吃沒有加工、就近生產的食物。按照自然的節奏種植當季食材,可減少許多人工照顧,如:農藥、肥料、澆灌、保存等。     與其期待制度,不如主動出擊!   《挑新鮮!買vs.不買魚肉蔬菜一目瞭然圖鑑》即是針對環保健康訴求而編寫,雖然是日文翻譯書,卻是一本難得的好

書。日本鄰近我國,飲食文化與我國有甚多相近之處,是一本非常值得餐飲業、消費者參考的飲食工具書。這本書帶讀者從產地到餐桌,從知識、辨識到烹飪,全部搞定!其中包括:觀摩行家的魚、肉、蔬菜、水果挑選秘技。與其期待一套完整的制度規範,不如主動出擊,練就「識食」的眼力,才能吃得新鮮又健康!     期待大家可以從這本書練就「識食」的眼力,多吃「當地當季食材」,降低我國食安問題發生的機會,更可減少地球的溫室效應,如是,將是全民之福! 為何不斷有食品偽裝標示事件發生?「要好又要便宜」的心態,催生出假食材 Writer/山本謙治(農產品流通顧問)插圖/伊野孝行 從二○一三年以來,連環爆的食品偽裝標示問題應

該令許多人忍不住心想:「怎麼又來了?」從二○○年初的雪印食品(註1)和Meat Hope食品公司事件(註2),到BSE(牛海綿狀腦病,俗稱狂牛症)問題,最近則有生肉膾和生肝片問題等等。每當民眾就快遺忘,又會再爆出撼動食品安全的事件。 但是其實這些事件的背景有一個共同的關鍵字,那就是「便宜」這個吸引力十足的字眼。Meat Hope的偽裝標示,是為了以便宜的價格招攬客人。發生食物中毒事件的生肉膾,應該也有人看到價格心想:「那麼便宜的生肉也敢吃?」換句話說,偽裝事件的背景,就是對便宜價格的盲目追求。 仔細想想,日本物價水準頗高,然而一客牛丼或咖哩卻只有台幣一百五十元有找。就連大豆價格高漲的時期,一塊

不到台幣三十元的豆腐仍理所當然地陳列在架上。在食物方面,便宜的商品就真的極端便宜,這就是日本。 然而面對這樣的低廉價格最好要當心。廣告經常宣傳「便宜也有好貨」,但聽到這句話,要知道那都是睜眼說瞎話。不管再怎麼便宜的商品,企業一定都會從中獲利。世上不可能有既好又便宜的東西,即使便宜的商品看起來很好,也只能有便宜的內容物,又或者是逼迫食品廠商和生產者負擔成本,才可能有如此低廉的價格。而這兩種情形,都無法讓日本的「飲食」變得幸福。 超便宜的東西,就要小心陷阱 消費者追求便宜,而在最前線提供便宜商品的是超市、外食與熟食業者。 他們現在對廠商和生產者擁有生殺大權,只要說「消費者要便宜的,用這個價格拿出東

西來」,廠商就無法說不。 即使如此,從泡沫經濟崩壞到今天,廠商和生產者還是不斷地消耗老本,勉強撐著。但這也有極限。不斷追求便宜,就會有人偽造,「聲稱是國產品,其實用的是中國原料」「明明是肉雞,卻說是土雞」。你會說「那都是藉口」「廠商企業有努力捍衛品質的義務」,但你有自信在購買食品的時候,支付了合理的價格嗎? 比方說,十年前三盒一組的納豆售價是台幣約四十元左右,特價的時候才會變成三十元。然而這幾年納豆價格不斷崩盤,大型量販店也有些私人品牌以台幣約二十元左右的價格販售。

利用資訊科技輔助台灣農產品生產者調節供需之研究-以甘藍菜農為例

為了解決高麗菜價格崩盤的問題,作者鄭尚騏 這樣論述:

糧食是一國民生經濟的命脈,而台灣早期即以發展農業為主要政策,以各種食糧作物穩定社會,在農業科技領域鼎盛一時,更足以經由各種出口農產品賺取外匯,用於促進其他工商業的發展。然而,擁有如此豐厚底蘊的台灣農業,近年來卻屢屢發生部分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的狀況,其中又以甘藍最為顯著。價高時影響民生消費,嚴重到政府時常需要靠增加進口、或採取耕鋤措施,對國內產銷者造成不少損失;價格崩盤時政府則可能對農民進行補貼,不但導致額外的財政支出,且杯水車薪。務農的收入風險如此之大,難怪越來越多年輕人寧可出外謀職,也不願繼承家中田地。甘藍因為種植容易、入菜用途廣泛,在世界各地都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但聯合國糧農組織(UNF

AO)近幾年已不斷預測全球糧食短缺趨勢,加上從近年來台灣甘藍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可以窺見,台灣農產品的供需似乎已趨向失衡。在此當下,台灣也已有越來越多的農地荒廢、或變更為工業 / 住宅用地,而這些土地一經挪作他用、遭受物理性 / 化學性的污染或改變之後,未來是無法再轉回為農地使用的。此一狀況將導致供需失衡的天平朝向「匱乏」的一端更加傾斜,而且幾乎不可逆。本論文從甘藍最源頭的生產端-也就是種植甘藍的農民著手,設法藉由目前台灣發展度極高的資訊科技改善供需失衡的狀況,使用平價的物聯網設備穩定甘藍產出的質與量,進而改善農民的生計。並希望將此經驗複製到其他農產品、甚至往其他地區輸出,讓台灣原本就具備的農業

科技優勢得以再次強大,為即將到來的世界糧食危機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