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縣市長選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2009縣市長選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宋魯鄭寫的 變局:從中國崛起看西方民主的沒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林佳龍:太太廖婉如好​比「千軍萬馬」也說明:年底地方大選倒數28天,台中市長候選人林佳龍今天受邀前往民進黨籍候選人曾朝榮、范淞育、江肇國,以及無黨籍市議員參選人吳春夏的競選總部站台, ...

國立中山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廖達琪所指導 李承訓的 政見有用嗎?立法委員政見與立法表現的關聯性探索 (2018),提出2009縣市長選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選舉承諾、立法表現、代議民主、可課責性、代理人理論、自動化編碼、文本探勘。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系 呂亞力教授所指導 陳佳吉的 政治甄補與地方治理:金門縣的個案分析 (2014),提出因為有 政治增補、地方治理、治理、金門、戰地政務的重點而找出了 2009縣市長選舉的解答。

最後網站谢选骏全集206卷 - 第 169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國民黨在各個縣市的得票比上屆均不同程度減少。國民黨 2009 年底縣市長選舉失利,原因涉及提名人選、地方派系、黨內分裂、組織動員、策略操作等方方面面,但不可否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09縣市長選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變局:從中國崛起看西方民主的沒落

為了解決2009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宋魯鄭 這樣論述:

  中國的崛起,被視為當代最為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  這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東西方的關係。  這從西方媒體對中國日益突出的負面描繪中可見一斑。   改革開放之初,西方希望中國按照其模式演變,採取一邊倒的積極支援立場。冷戰結束,中國沒有像俄羅斯一樣,從西方進行制度移植,而是走向制度創新。為此整個二十世紀九○年代,西方對中國的遏制之聲不絕於耳,並且百般阻撓。   中國的崛起,歸功於對內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和對外的全面開放,同時抓住全球產業大轉移和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但更重要的,是中國政治體制在符合國情基礎之上進行的不斷調整,在權力傳接、監督和制約方面,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制度模式。這應該是中國模式的核心

要素。   中國的崛起,被視為當代最為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這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東西方的關係。改革開放之初,西方希望中國按照其模式演變,採取一邊倒的積極支援立場。冷戰結束,中國沒有像俄羅斯一樣,從西方進行制度移植,而是走向制度創新。為此整個二十世紀九○年代,西方對中國的遏制之聲不絕於耳,並且百般阻撓。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中國加速崛起,成為當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恰在此時,源於美國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西方面臨著兩方面壓力:中國模式的產生及對西方模式的替代性效用、西方模式在全球的正當性下降。東西方關係再次處於微妙的波動甚至緊張之中。這從西方媒體對中國日益突出的負面描繪中可見一斑。   中國的崛

起,歸功於對內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和對外的全面開放,同時抓住全球產業大轉移和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但更重要的,是中國政治體制在符合國情基礎之上進行的不斷調整,在權力傳接、監督和制約方面,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制度模式。這應該是中國模式的核心要素。   不容否認,中國是當今世界中情況最為複雜、內部矛盾最多、制度建設最為欠缺的大國。這是不可小視的挑戰。制度優劣因不同的環境而異,西方走在了現代文明的前列,有制度因素;中華民族在現代化的征程中,也在創造新的輝煌,我們應當對中國當下的制度模式充滿信心。 作者簡介 宋魯鄭   旅法政治學者,上海春秋研究院研究員。研究領域:制度對比、國際關係和兩岸關係。五次應邀訪問臺

灣,三次觀摩臺灣選舉(2008大選、2009縣市長選舉、2010五都選舉)以及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慶典。曾兩度就中法關係、中國「韜光養晦」政策,在法國眾議院和參議院演講。   現為《人民網》、《歐洲時報網》、《觀察者網》專欄作家。文章主要刊於《紅旗文稿》、《參考消息》、《北京日報》、《國際先驅導報》、《廣州日報》、《歐洲時報》(法)、《僑 報》(美)、《聯合早報網》(新加坡)等。 第一篇 中國為什麼能贏1. 制度成功創造中國奇跡 0162. 全球座標下的中國發展之路 0243. 中國模式終結西方民主一元化時代 0304. 民主困境與中國模式開創第三條道路 0345. 為什麼中國經濟可以一枝

獨秀 0386. 中國何以不會發生美國式金融危機 0437. 轉型期中國為什麼能保持穩定 0468. 中國崛起何以如此不同凡響 0519. 印度憑什麼趕上中國 05510. 明治維新誤讀與中國曲折復興 06511. 中國何以成為碩果僅存的多民族統一國家 06912. 在法國體味中國崛起 07313. 中國模式創造人類史上最大奇跡 078 第二篇 西方民主的真相1. 西方對華出牌,何以總是適得其反 0882.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勝利與西方民主的失敗 0933. 中國為什麼要懷疑西方的普世價值 0984. 中國為什麼要反對西方的新聞自由 1165. 西方還是原來的民主嗎 1406. 英國「竊聽門」挑

戰普世價值 1437. 美國的「民主」保衛戰 1518. 柏林圍牆倒塌與西方民主困境 1569. 德國大選背後的西方民主政治 15910. 西方民主何以是鴉片 16611. 美國為什麼反對中東民主化 17212. 從西方宗教看西方民主 17713. 法國民主為何保護不了華人 18014.《新聞週刊》收購戰:美國為何不賣給中國 184 第三篇 西方民主的陷阱1. 西式民主能夠化解中國的困局嗎 1902. 發展中國家能跳出「民主陷阱」嗎 2053. 利比亞為什麼避不開「民主魔咒」 2124. 中國為什麼要感謝戈巴契夫 2195. 從比利時危機看中國民主化的挑戰 2286. 為什麼不要用西方民主來定

義中國模式 2357. 中國能渡過轉型高危期嗎 2388. 西方民主何以走向不歸路 2439. 巴西現代化進程對中國的啟示 24810. 何以越民主,越腐敗 255 第四篇 中西方對比與差異1. 中國的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制,何以優於西方的多黨制 2602. 政治體制改革:中國沒有榜樣 2733. 東西方模式誰主沉浮 2824. 法國大選對中國政改的啟示 2875. 西方是經濟危機,還是政治制度危機 2986. 什麼是中國的核心競爭力 3047. 中國是美國的救星還是災星 3098. 從「神舟九號」透視當今世界 313 序言   中國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崛起,被視為當代最為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中

國的崛起,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東西方關係。改革開放之初,西方希望中國按照西方的模式演變,便採取了一邊倒的積極支持立場。隨著冷戰的結束,中國並沒有像俄羅斯一樣從西方進行制度移植,而是繼續走向制度創新。   為此,整個二十世紀九○年代西方對中國的遏制之聲不絕於耳,並在行動上百般阻撓。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中國成功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同時抓住西方反恐的歷史機遇,加速崛起,成為當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關於中國模式的研究,也成為世界顯學。   恰在此時,源於美國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西方面臨著兩方面的壓力:中國模式的產生及其對西方模式的替代性效用,和西方模式在全球的正當性下降。東西方關係再次處於微妙的波動

甚至緊張之中。這從西方媒體對中國日益突出的負面描繪中可見一斑。   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巨大成就,更根本的是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今天的中國不再是一個傳統社會、農業社會,而是一個商業社會、工業社會,而且幾乎和全球同步進入資訊社會。中國也終於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從大歷史的角度講,正是由於全球化、工業化和城市化,中國才能夠打破朝代更替、自我循環的發展模式。這樣看來,中國的崛起真正是「幾千年未有之變局」。   中國崛起的原因,我們可以歸功於對內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和對外的全面開放,並同時抓住了全球產業大轉移和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但更重要的是,中國政治體制在符合國情基礎之上,進行的不斷改革和

調整,在權力傳接、監督和制約方面,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制度模式。這種特色與深陷經濟危機的西方和激發革命、動盪不堪的阿拉伯世界對比,便一目了然:西方是定期的換人換黨,中國是定期的換人但不換黨,阿拉伯世界既不換人也不換黨。從目前看,中國的模式表現最佳。原因在於,一個制度要想良好地運轉,不僅要具有靈活性,還要具有延續性。西方的制度模式有靈活性,但缺乏延續性,往往隨著新政府的建立而出現大幅度的改變。阿拉伯世界雖然有連續性,但缺乏靈活性,最後制度必然走向僵化。   中國雖然重新成為世界性的大國,但不容否認,也是當今大國中情況最為複雜、內部矛盾最多、制度建設最為欠缺的大國。這都是中國進一步崛起的挑戰和目標。不

過,當西方創造的鼓勵物質享受的現代化模式,無法解決其帶來的眾多嚴重問題(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核威脅和傳統文明消失等)時,中國傳統文化所宣導的「天人合一」、「和諧」、「中庸」等理念,都有可能成為新的解決方案。所以,面對中國再度崛起,我們自豪,但是更要清醒。   制度的優劣因不同的社會環境而相異。西方走在了現代文明的前列,有其制度因素。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上,也曾創造過燦爛的文明,現在我們正在現代化的征程中創造新的輝煌,我們沒有理由不為自己的制度充滿信心。   對於中國崛起,海外華人的感受最為直接和強烈,對西方的不公正評價更是如鯁在喉,於是不平則鳴就成了他們的選擇。由於他們對東西方均十分瞭解,從比較

和發展的角度落筆,猶如庖丁解牛,切中要害。我在法國生活多年,投筆於此,也算是繼承了這一傳統。   自序《中國能贏.東西方對比》,在不同的國情和環境下,中國的制度模式在很多方面佔有優勢,請走進此書,一窺究竟吧! 宋魯鄭二○一二年九月於法國巴黎 1. 制度成功創造中國奇跡制度,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和基礎。一個國家的先進與落後,也必然體現在制度競爭的結果之上。如果從這個角度審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制度的成功決定了中國再度復興。中國在世界範圍的落後和挨打,始於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儘管中國後來進行了洋務運動,卻慘敗於小國日本,舊的東亞體系全面崩潰,隨後淪為西方的半殖民地。如果不

是西方列強之間矛盾重重,中國早已被徹底瓜分(十九世紀二○年代美國大學課堂上的討論題目之一便是:是否應該瓜分中國)。昔日中國之失敗,顯然在於實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時代發展需要,是制度之敗。後來,曾在美國生活的孫中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提出以美國為範本重建中國的制度,並最終於一九一一年取得成功,終結了晚清七十年的屈辱歷史。然而,在中華民國三十八年間,別說中國再度復興,甚至連國家統一、主權獨立的歷史任務都沒有完成。更可怕的是,反而沿著一八四○年以來的下滑軌道加速沉淪:國家進一步分裂,國力進一步衰微。其實,中華民國成立不久,民國元老章太炎就公開提出「民國亡國論」,實是遠見卓識、振

聾發聵。袁世凱稱帝固然有其權力私心,但中華民國體制不適合中國也是其理由之一。張勳復辟固然和他個人對清王朝的愚忠有關,但同樣也是中華民國的失敗造成的。因此,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也是歷史發展之必然。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已經走過一個甲子,中國在重新贏得獨立和主權之後,也再度崛起成為世界強國。中國不僅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還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二○○七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從一九七八年的23%上升到192%,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位居世界第一。二○一一年底,中國銀行業早已超過「金融帝國」--美國,在全球市值十大銀行榜上,中資銀行已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

行、中國農業銀行以及中國銀行四家。中國汽車銷售量也超過「汽車王國」--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如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相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七十七倍;外匯儲備高居世界第一,增長了一萬多倍;貿易總量增長兩千兩百多倍,躍居世界第一;財政收入則增加一千多倍;人均GDP在人口增長了兩倍(從四.五億到十三億)的情況下,超過三千美元,增長一百三十三倍。不僅經濟如此,社會發展也是成果驚人:文盲率從80%降至36%,人均壽命由不足三十五歲增至七十三歲;中國的城鎮化率從106%提高到5127%,是全球城鎮化速度的兩倍。這樣的成就,如果不是源於制度成功,還能是什麼原因呢?關於這一點,就是自由派人士也不得不承認。已

故知名憲政學者蔡定劍教授這樣評價一種制度:「國際上的投資,大的資本的投資,人家要選擇投資環境,不會選擇一個沒有制度保障的國家去投資。」雖然他是在肯定西方的民主制度時說這番話的,但這句話也是對一國制度模式是否有效的檢驗標準。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資國,實際使用外資超過十二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全球五百強絕大多數在中國投資設廠。顯然,全球商業用資本對中國的制度投了贊成票。不過,考慮到在中國的投資,大多是週期長、流動性差的固定資產投資,而在美國更多是短期、風險性高、流動性極強的金融投資,全球商業資本對哪一個制度更有信心,不是昭然若揭了嗎?在筆者看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還在於其超強的糾錯能力

。中國高層的決策素來以高效著稱,但糾錯的能力和效率往往被人所忽視。新中國六十年,最大的失誤有兩點:三年災荒,十年「文革」。中國在糾正這些錯誤時,一是時間短,分別為三年和十年;二是善於進行自我糾錯。這一點和西方的民主制度相比,尤其明顯。美國獨立後以立憲的方式,實行黑奴制長達百年;廢除黑奴制後,又以法律的名義實行種族隔離制度長達百年。黑奴制和種族隔離制度的廢除與終止,也並非自我糾錯。黑奴制的結束,是透過一場代價極高而且慘烈的內戰,北方對南方在戰爭期間,甚至實行「殺光、搶光、燒光」的焦土政策;而種族隔離制度的廢除,則是在黑人此起彼伏的抗爭方式下才獲得的,這期間慘烈的暴動曾震撼全球。其實,東西方不僅制

度性的糾錯能力存在顯著差異,就是政策性的糾錯能力,也存在天壤之別。中國錯誤批判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從而導致人口增長失控。但中國意識到錯誤後,立即實行計劃生育,局面迅速得到控制。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雖然也意識到人口高速增長的代價,也曾嘗試計劃生育政策,但屢屢失敗。印度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它的制度--任何政黨想推進計劃生育,都會在大選中敗北。因此,印度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人口暴漲,並將快速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正如西方所說,這是印度唯一可以超越中國的地方。還有,當中國二十世紀七○年代末放棄計劃經濟時,同樣實行計劃經濟的印度,在中國市場經濟取得巨大成功後,才於二十世紀九○年代實行市場經濟,比中

國落後了十多年,這在一日千里的地球村時代意味著什麼,那就不言而喻了。

2009縣市長選舉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政見有用嗎?立法委員政見與立法表現的關聯性探索

為了解決2009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李承訓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代理人理論(principal-agent theory)的角度來切入,以此來做為探索政見是否有用此一研究問題。在研究設計上,本研究主要以時間軸線來對研究問題做研究與回應,檢視政見於選舉前、選舉後及下次選舉等三個時期中是否有用;在主要的分析面向上,選舉前為探討「政見的本質」為主、選舉後則以探討「政見的立法表現」為主,並加入角色軸線來進行輔助性的探討、而下次選舉則以「立法表現與選舉課責」做為整個探索的結尾。此外,本研究亦同時探討「個人政見與政黨政見的關聯」、「區域與不分區立委的角色異同」,並以「立法表現的地方性」來討論是否區域立委候選人所提的地方性政見,可以被前者所取代,來做為整體之補

述。在研究方法上,採用自動化編碼與文本探勘等方法,產生出本研究所需要的統計資料,並對於此自動化方法做信度上的檢驗。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政見確實有參照選區特性來做擬定,但易受到區域與政黨屬性的影響、立法委員在進入立法院後,雖有推動其地方與全國性政見,但以全國性政見的占比較高,並且兩者僅占所有立法表現不到2%之比例、立法委員較重視政黨政見的推動,尤其其所屬政黨是執政黨時、個人政見與政黨政見的實踐上無相互排擠的效應、在政見與選舉課責的面向上,僅推動全國性政見較有助於候選人當選。

政治甄補與地方治理:金門縣的個案分析

為了解決2009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陳佳吉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金門實施戰地政務前後的政治甄補與地方治理概況(1956-2014),以縣長及縣議員選舉為例。主要採菁英、政治發展及法制研究途徑作為本論文選取資料的標準;以文獻分析法、統計分析法及調查訪談法作為本論文蒐集與處理資料的程序。選擇以金門縣為個案的理由有四:一、金門與馬祖是唯一實施戰地政務制度的縣市,殊值研究;二、金門近幾年的縣市調查評比,有不斐的成績,殊值探討;三、《金門學》創立,缺少政治研究能量,亟需增加;四、金門是筆者的故鄉,充滿對家鄉的熱情與期望。本論文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探討金門於實施戰地政務前後,政治甄補的模式有何不同;二、比較金門在不同政治甄補的模式下,對地方治理的施政目

標與作為又有何不同;三、金門政治菁英對未來縣政治理的方向為何,其對金門的政治變遷可能帶來那些影響。根據目的,歸納基本假設為:金門政治甄補模式對地方治理的施政目標與作為具有影響力。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一、在政治甄補方面:(一)縣長的甄補方式、任期、籍貫及政治流動有顯著差異;學歷、年齡、政治背景及性別則無顯著差異;(二)縣議員的甄補方式、年齡、學歷、政治背景及職業有顯著差異;任期、籍貫、性別及政治流動則無顯著差異;(三)軍派縣長與民選縣長、官派諮詢代表與縣議員的政治性格皆有明顯的差異。二、在地方治理方面:(一)治理機關、治理目標與重點、治理夥伴關係參與者皆有顯著差異;(二)民眾對於不同身份縣長的施政

項目滿意度有趨同現象;施政表現滿意度民選縣長高於軍派縣長;三、三方協力治理;四、研究假設成立;五、影響金門政治甄補的非結構性因素有賄選暴力、司法懲治、四大選民系統、幽靈人口及新媒體。本論文的研究建議,一、打造金門品牌的島嶼城市;二、以全球視野善用優勢創造機會;三、兩岸關係下金門角色的新定位。本論文的後續研究,一、政治光譜的分析研究;二、政治菁英流動的研究;三、影響金門選舉的非結構性因素研究;四、城市及區域治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