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 找工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65歲 找工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佳龍洪振義寫的 新政治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的解析 和卡米拉‧卡文迪許的 百歲時代:當人生百歲成為常態,我們該如何活得更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釀 和三采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人力資源發展系 王湧泉所指導 藍引彤的 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就業動機與職涯轉換能力對再就業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65歲 找工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再就業、就業動機、職涯轉換能力。

而第二篇論文中山醫學大學 國際健康產業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邱政元所指導 郭儀婷的 在職身心障礙者求職時是否會遭受不平等對待 (2020),提出因為有 身心障礙者、就業、歧視的重點而找出了 65歲 找工作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65歲 找工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政治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的解析

為了解決65歲 找工作的問題,作者林佳龍洪振義 這樣論述:

  「政治經濟學」,許許多多您曾聽過的名詞,都與它息息相關:   「國際貿易」為何存在各種限制?課以「關稅」的目的又是為何?   為什麼政府會重視「國民所得」?而「貨幣政策」又與「財政政策」有何關聯?   政府與經濟活動之間存在著一定關係,因此政治經濟學經常扮演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本書以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介紹經濟理論的基礎,並順應政治體制與國際環境變化──COVID-19疫情大流行與新興科技產業發展,創造出新的時代、新的世界以及我們的新台灣──是故,新時代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也適度調整,提升到「新・政治經濟學」層次。   本書作為經濟學的教科書或考用書,囊括早期、古典、近代的經濟學理論,並因

應新時代,完整闡述全新層次的「新・政治經濟學」!全書採用豐富的圖表式、系統式統整,有助理解與吸收。除學科理論,亦有豐富的試題練習,為使用者做應考上的補強,不再害怕應試!   ★理論完整.教學考試雙用寶典★   ★陣容最強.專家作者堅實後盾★   ★貼心提示.補強各類練習題★   ★精選試題.充實應試技巧★ 本書特色   1. 理論完整,專家作者合作編著,教學考試雙用寶典!   2. 豐富圖表、系統化統整,輔以精選試題,有效強化應試準備! 作者簡介 林佳龍   學歷:   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   經歷:   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訪問學者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國安

會諮詢委員   行政院新聞局長   總統府副祕書長   立法委員   台中市長   交通部長   現職:   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   財團法人台灣智庫、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光合基金會、青年基金會共同創辦人   主要著作:   奔海:台灣智庫二十年(2021,總策劃)   李登輝學與學李登輝:民主台灣的時代精神、歷史意識與政治領導(2021,總策劃)   交通彩繪家:林佳龍與人本交通的創新治理(2021,增修版)   城市裁縫師:改變臺中的15個關鍵決策(2018年,編著)   零與無限大:許文龍360度人生哲學(2018,修訂版)   以民為本的創造性財政(2014,主編)   打破悶經

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2013,編著)   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2004,編著) 洪振義   學歷:   東京大學農業暨資源經濟學博士   經歷:   日本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東亞區域研究團隊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顧問   現職:   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   主要著作:   “Rebound effect with energy efficiency determinants: a two-stag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SCI).   “Taiwanese Consumers’ Willingne

ss to Pay for Broiler Welfare Improvement,” Animals (SCI-E).   “On 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in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Evidences from an Export-oriented Island Economy,” Economic Modelling (SSCI).   “An Industry-related Spillover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hinese tourists on the Taiwa

nese economy,” Tourism Management (SSCI).   “Effects of unusual R&D expenditures on stock returns-evidences from TAIEX-listed companies,”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SSCI). 自序 編著者簡介 【Part 1 緒論】 [Chapter 01 序論:新政治經濟學的視野] 1.1 三套經濟學系統的基礎理論 1.2 三套政黨政治系統的新經濟時代來臨 1.3 後疫情時代我國產業創新的新思維 1.4 未來展望:數位

新南向政策的經濟新契機 [Chapter 02 政治經濟學的課題與方法] 2.1 生活中的政治經濟學 2.2 經濟學的課題 2.3 經濟社會的中心問題 2.4 經濟學研究方法 2.5 經濟學分析: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 2.6 經濟政策的理論 [Chapter 03 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基礎] 3.1 經濟學基本法則 3.2 政治經濟學基礎工具 3.3 政治經濟模型 【Part 2 需要與供給的市場經濟理論】 [Chapter 04 市場的供給與需求] 4.1 需求曲線與需求函數 4.2 需求的價格彈性 4.3 供給曲線與供給函數 4.4 供給彈性 4.5 市場均衡的分析 4.6 供給曲線

與需求曲線的移動 [Chapter 05 消費者行為的分析] 5.1 效用與消費者剩餘 5.2 無異曲線基本假設與特質 5.3 預算限制線與消費者最適選擇 5.4 消費者行為選擇的變化 5.5 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 [Chapter 06 生產者行為與成本結構] 6.1 長期與短期的生產函數 6.2 廠商的長期生產活動 6.3 廠商成本的最小化條件 6.4 廠商的成本結構 【Part 3 個體政治經濟學的展開】 [Chapter 07 完全競爭市場的廠商] 7.1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 7.2 市場的均衡 7.3 廠商的短期均衡 7.4 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7.5 廠商的長期均衡 7.6

市場的長期供給曲線 [Chapter 08 獨占市場的廠商] 8.1 獨占市場廠商的特徵 8.2 獨占廠商的短期均衡 8.3 獨占廠商的長期均衡 8.4 獨占廠商的差別定價 8.5 完全競爭市場與獨占市場的比較 8.6 獨占廠商的管制 [Chapter 09 寡占市場的廠商] 9.1 寡占市場的特徵 9.2 寡占模型 9.3 拗折需求曲線 [Chapter 10 生產要素市場] 10.1 最適生產要素雇用 10.2 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 10.3 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 [Chapter 11 市場失靈與政府角色] 11.1 市場失靈與其原因 11.2 公共財的存在 11.3 外部效果的存

在 【Part 4 總體政治經濟學的展開】 [Chapter 12 國民所得的定義與衡量] 12.1 國民所得的定義 12.2 國民所得的衡量方法:三面等價原理 12.3 國民所得與其他經濟指標 [Chapter 13 簡單凱因斯模型分析:45 度線分析法] 13.1 國民所得決定機制 13.2 總合支出函數 13.3 簡單凱因斯模型 [Chapter 14 IS-LM 模型的國民所得水準決定] 14.1 IS 曲線的意義與導出 14.2 LM 曲線的意義與導出 14.3 IS、LM 曲線同時決定國民所得與利率 14.4 IS-LM 模型的政策分析 [Chapter 15 AD-AS

模型的國民所得水準決定] 15.1 總合需求曲線 15.2 總合供給曲線 15.3 貨幣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政策爭論 [Chapter 16 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 16.1 失業 16.2 通貨膨脹的意義與形成原因 16.3 通貨膨脹的影響 16.4 通貨膨脹的因應對策 16.5 失業率與通貨膨脹 [Chapter 17 中央銀行角色與貨幣政策工具] 17.1 貨幣的重要性 17.2 中央銀行 17.3 貨幣的創造 17.4 中央銀行規劃貨幣總量的理論 [Chapter 18 貨幣創造理論與貨幣政策的應用] 18.1 貨幣乘數與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 18.2 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18

.3 其他的貨幣政策工具 18.4 貨幣政策運作目標和執行步驟 18.5 貨幣政策之時間落後問題 【Part 5 國際政治經濟學】 [Chapter 19 自由化、國際化以及全球化的國際貿易] 19.1 國際貿易的特徵 19.2 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 19.3 絕對利益理論與比較利益理論 19.4 要素稟賦理論:Heckscher-Ohlin 模型 19.5 貿易條件的決定 19.6 關稅的經濟效果 [Chapter 20 國際金融與金融危機的爆發] 20.1 國際收支 20.2 外匯與匯率 20.3 現行匯率制度的種類 20.4 匯率的決定理論 20.5 影響匯率的因素 20.6 金融危

機的爆發 [Chapter 21 政治經濟思潮的考察:從古典學派到凱因斯革命] 21.1 古典學派形成之前的政治經濟學 21.2 古典學派的政治經濟學 21.3 馬克思學派:政治經濟學的旁流 21.4 邊際效用革命: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誕生 21.5 新古典學派的確立與發展 21.6 凱因斯革命:總體政治經濟學的開啟 21.7 政治經濟學的未來:新政治經濟學的到來 索引 自序   兩年來的國際局勢產生巨大的變化,其中以美中貿易戰和COVID-19大流行影響最鉅,前者改變了國際分工體制,後者造成對全球經濟與生命健康的重大威脅。台灣雖然處於動盪不安的環境當中,但對於COVID-19的有效控

制減輕了國內經濟損害,以及創造產業安定的生產條件,適時提供國際上的貿易需求,進而帶動我國的經濟成長,甚至成為全球經濟表現的角落生物。   佳龍有幸參與其中為國家效力,在取得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後,經歷國立中正大學教職,並長期服務於公部門,將畢生所學專業致力於台灣經濟社會的發展。從大學時代及留學期間除了建立政治學專業之外,更在陳博志教授的提攜以及已故經濟學家林鐘雄教授的指導下,涉及各家學派的經濟學理論,並醉心於經濟思想的哲學世界,也因為深刻體認政治學與經濟學密不可分的交互關係,故在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選讀政治經濟學為輔修學門。   本書的出版起源於2019年2月起與志同道合的洪振義教授及

台灣智庫同仁組成了「政治經濟研究室」,起初是以「讀書會」形式討論關於當今的政治與經濟議題,思考如何以計量模型或是數理模型分析政治與經濟政策。直到2020年初的疫情爆發,深感這將對未來的台灣經濟產業將帶來重大變化,經過幾次討論,決定以「政治經濟研究室」為學術發展基地,將討論成果依序出版成書或以期刊形式發表,這本書是其中的一部分,並作為建構新政治經濟學的起跑點。   經濟學的學習魅力在於理論的多樣性,嚴密的邏輯性以及生活的實用性。蘇格蘭的經濟學家亨利(Henry Dunning Macleod, 1821-1902)甚至稱經濟學為「社會科學的女王」。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從經濟理論觀察到一個經

濟現象背後存在著眾多經濟因素,也能夠從單純因素裡推論出包含著各種的現象反應。誠如劍橋經濟學家馬夏爾(Alfred Marshall, 1842-1924)在《Industry and Trade》(1919)書中所言:「The Many in the One, and the One in the Many」,我們認為理論是建立實務理解的基礎,學生透過經濟學理論的學習過程,做為日後分析實際課題的重要工具是極為重要的訓練,這也是作者開始撰寫本書的重要目的之一。為了讓讀者能夠有系統的了解經濟學理論,故將本書內容分為以下六大部分:   Part1「緒論」:主要說明政治經濟學的視野,研究課題以及分析

基礎工具。   這個單元介紹過去的政治與經濟的變化過程,加上近年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的劇變,顯示台灣已經面臨一個新時代的挑戰。在這裡我們強調在學習傳統經濟理論之際,需明白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政治經濟框架內,有其必要具備「新政治經濟學」的視野來理解理論架構。   Part2「需要與供給的市場經濟理論」:說明市場機制以及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最適選擇行為。   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在市場機制,本書在這個單元從介紹供需曲線開始,再進一步分析兩條曲線背後的消費者與生產者如何在有限資源之下做最適當的選擇行為。價格機能是引導市場機制的「飛行石」,讀者透過馬夏爾的「黃金十字架」的學習將可以應用在各種市場的分析,

這有助於對日常生活,事業經營以及投資理財等活動的邏輯思考,作為建立自身的組織力與判斷力之基礎。   Part3「個體政治經濟學的展開」:分析各種市場型態特徵與市場失靈的原因。   延續Part2的市場供需理論,本單元將依不同的競爭條件區分市場型態。現實的生活當中,不管是消費者或生產者都必須面對各種不同型態的市場,市場價格是左右市場活動的信號燈,價格理論成為分析個體經濟學最主要的分析手法。讀者在本單元學習價格理論可以提高對不同市場型態的認知,這將有助於制定決策的參考資料。另一方面,價格機能有時候並非萬能,有時候市場機制無法有效解決或是無法順利提供必要財貨,這將造成市場失靈。本單元將探討市場失

靈的問題將如何看待?政府將如何處理這類問題?這些問題往往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透過理論的分析將可以明確相關參與者的社會責任。   Part4「總體政治經濟學的展開」:介紹各種決定國民所得理論模型的適用性。   本單元的重點在於整體社會與國家的國民所得和經濟發展,這是近代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重心。在民主體制下的政黨政治所關心的是一國就業人數,所得水準以及經濟成長,這些都是政治體系中提出的各種經濟政策目標。總體經濟理論的重心在就業規模,而所得水準高低決定就業人數的多寡,所以本單元介紹的主要內容為國民所得決定理論。在不同條件前提假設下,國民所得決定理論包含了45度線分析法、IS-LM模型以及AD-

AS模型三種,讀者可以利用這些模型分析經濟政策效果,再結合Part2的市場分析結果作為推估未來市場發展的判斷資訊。   Part5「國際政治經濟學」:討論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的形成理論與現狀。   經濟發展受到國內外的影響,前面4 個單元分析範圍主要是針對國內的經濟社會活動,而本單元則是延伸到國際市場的貿易與金融。近20 幾年來的全球化潮流,使得我國經濟結構偏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讀者具備個體與總體的政治經濟理論的訓練之後,比較能夠理解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的理論形成,例如匯率市場,國際資本移動等經貿活動產生的影響。Part4與Part5的學習將形成總體政治經濟理論的一體化,從封閉的經濟體制到開放

的經濟體制的充分掌握。   Part6「政治經濟學說史」:介紹主要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與演變。   一套經濟理論的形成是建立在經濟學家一生的成長過程,這包含了家庭背景、教育學習以及職涯生活等階段,不同時期的經歷都可能影響其經濟思想及其理論主張,所以「政治經濟學說史」也可以說是經濟學家的「政治經濟思想史」。本單元除了介紹傳統政治經濟學家之外,也選擇具有代表性其他流派經濟學家做比較說明,讀者經過Part1到Part5的理論學習之後,本單元希望透過經濟學家的成長過程所形成的思想與理論之間的介紹,讓讀者能夠感受到冷冰冰的理論之下還是有溫暖人性的一面。同時能夠讓讀者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產生較有體系化的掌握。

  佳龍回想撰寫此書過程中,常回憶起自己歷經了台灣的經濟起伏,90年代初期市泡沫的市場衝擊,2000年初期生產據點外移的產業空洞化,2008年的金融風暴,乃至現今的COVID-19危機,這些都實實在在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重大的傷害,政府為了降低衝擊也都提出各種的經濟政策因應。我們認為經濟政策的背後都存在著理論邏輯,因此希望學生可以應用政治經濟理論分析政策,具備以理論解釋時事的分析能力,這也是本書對台灣年輕人的期許。   本書大部分是在佳龍與洪教授的工作空檔之餘討論,其間參考洪教授曾經出版的《經濟學――理論與生活橋樑》(2012)一書的內容,但畢竟是在時間匆匆的兩人三腳合作下完成的,總是有些

不盡人意的地方,內容如有錯誤與疏漏之處,尚祈讀者先進,不吝指正。 林佳龍 謹誌 2022 年1 月於台灣智庫 Chapter 16 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節錄) 【16.1 失業】 早期的古典經濟學對「失業」這種現象並不友善,將「失業」視為是勞動者的「懶惰」、「貪婪」所造成的結果。凱因斯為勞動者的「失業」平反,認為非自發性失業的普遍存在是政府的責任,主張透過財政政策解決失業現象,這也成為現代的民主國家必須直接面對人民且無法迴避的經濟問題。 失業並非單指沒有工作的人,可能有些人從頭到尾根本就不想工作。只具有勞動力(labor force)且願意工作的人口中,但卻無法找到工作的人才

算是失業(unemployment)。行政院主計處對失業有幾個定義上的要件: 一、適合工作年齡要件:凡是年滿15 歲至65 歲之間的台灣人民屬於適齡工作人口,其餘稱為非適齡工作人口*。 *在適合工作人口中,須扣除非民間人口。所謂非民間人口是指雖滿15 歲,但目前從事武裝勞動(服兵役),監管人口與失蹤人口的部分。 二、符合勞動力構成要件: (一)就業人口定義:在一定的期間內,適合工作年齡要件者從事有報酬工作的人口,或是在自己家中企業每星期從事15 個小時以上的無酬勞工作人口,皆符合此要件者就算就業。 (二)失業人口定義:在一定的期間內,適合工作年齡要件者,可以馬上工作,但是目前沒有找到工作,或是

正在積極找工作者,符合此要件者才算失業人口。 另外,雖然適合工作年齡要件但是因就學或準備升學、身心障礙,以及料理家務有能力但未尋找工作者等是屬於非勞動人口,這些非勞動人口不計算在失業人口之中。 [16.1.1 失業率與勞動參與率] 以上可知,勞動力可區分為就業人口與失業人口兩大類型。勞動力則為就業人口與失業人口兩者之和。因此,失業率可以寫成: 失業率=[失業人口/勞動力(=就業人口+失業人口)]× 100%(16.1) 相對於失業率,勞動參與率(labor participation rate)是指勞動人口占15 歲以上的勞動人口比率,也就說願意工作的人口,占可以工作人口的比例。所以勞動參與率

可以寫成(16.2)式: 勞動參與率=(勞動力/15歲以上勞動人口)× 100%(16.2)

65歲 找工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在一年的中間,許多學生畢業的季節,來跟大家來聊一聊「生涯」跟「職場」,似乎是很應景的話題。

但你放心喔,我要跟你聊的不是如何找工作、面試,這一類比較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動盪、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我們要怎麼樣「安身立命」?

所以呢,我們企劃了三集「過好人生」的專題,要來跟大家分享,如何駕馭那未知的未來?我想不管你是剛畢業的菜鳥,或是已經在江湖上走跳的老手,都會覺得很有幫助。

而在「過好人生」系列的第一集,我要開門見山的,來幫你破解一個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喔:「不管你現在幾歲,有工作還是沒有工作、薪水高還是薪水低?你對未來都會有一種淡淡的焦慮,不確定是否繼續往下走,是對的選擇嗎?」

你是不是也感受到,那些過去覺得顛撲不破的保證,全部都一點一滴的在瓦解中呢?

你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在我分享「如何面對這些焦慮」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客觀的數據。

首先喔,根據「行政院國發會」最新出爐的一個報告裡,它載明喔,在不遠的未來,大概就是民國150年,我們台灣的人口會比今天少了679萬,只剩下1660萬,回到民國65年的狀態。

這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剛好站在一個分界點,接下來每往前走一步,我們的人口數據就會往後退一格;但是不同的是,這次的1660萬的人口結構,會跟以前很不一樣。

首先呢,65歲以上的人口,會從當年的60萬膨脹到730萬,是當年的12倍;但是出生的人口,卻從42.5萬降低到5.6萬,比當年的七分之一還要弱。

聽到這些數字可能沒有感覺,我直接講白話文;現在全台灣有2600多所小學,如果都沒有關門,每間學校就平均只會有25個學生。

你想想看,這樣的狀況底下,有多少教育人員要被淘汰?而周邊有多少的產業會跟著萎縮?

好!就算你不從事教職,也不想生小孩,那個時候每年能繳稅的人,只剩下810萬人,是現在1730萬納稅人口的一半。

但是卻要支應730萬人的退休年金、長照費用和醫療支出;從現在5到6個人,養一個退休人口,到1比1的cover,我們只有40年的時間。

如果講到這裡,你還是沒有感覺,我就直接告訴你,只要你現在小於58歲,你有很大的可能會領不到勞保,甚至於呢,你要繼續工作到75到80歲都是正常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喔,晚點退休沒什麼不好,反正壽命那麼長,繼續工作當練身體。那我再告訴你一些產業的實況,你可以想一想。

所謂的「工作」,你那種覺得想要做一輩子的,它會不會存在?就算你想做,還有公司會要你嗎?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喔,大家都知道台灣過去一直以來是機車王國,隨便走在馬路上,你都能夠看到不管是綠牌、白牌、黃牌、紅牌…這種各式的機車,滿街趴趴走。

而這樣子高密度的機車使用,就造就了上個世紀的八零年代,台灣機車行隨便開,隨便賺錢。不過同樣的情況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開始了有重大的轉變。

由於電動機車的技術愈來愈成熟,無論是更時尚的外型,更便利的充電站、加上環保政策的助攻、實際價格的補貼跟補助;它都相較於傳統機車有更好的吸引力對於消費者,它帶動了近年來電動機車的換車潮。

而電動機車就像3C產品一樣,在維修的時候,不管是哪裡出問題,只要把整台電動車接上電腦,就能夠很快的診斷出故障的位置,直接換掉零件。

不再需要那種傳統機車行,老師傅的維修經驗,而且維修價格更透明、更低。在這樣的風潮底下喔,傳統機車行如果不轉型,你想想看生意還能維持幾年?你可以自己想一下。

如果你覺得機車行是「黑手」,是屬於「藍領」的產業,跟身為「白領」的你無關,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我接下來要說的例子。

「大數據」的運用,在這幾年來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你可曾想過所有使用習慣、生活方式、健康數據,都會透過電子化的大數據被記錄之後,所有的產業都能夠針這些數據,去鎖定他要的族群,去設計出更受歡迎的產品。

你想想看,假設你這輩子會得到什麼病,都可以透過「大數據」推算出來;汽、機車全部自動駕駛,大幅降低車禍的機率,你還需要現在包山包海的醫療保險、意外保險嗎?

還是保險公司其實只要針對你所需要、買得起又適合的保單,直接推播到你的手機裡,方便你完成購買這樣就好啦。那麼這個時候,眼下全台灣21萬的保險從業人員,又該何去何從呢?

我們都知道打敗計程車的,不是另外一家更大的計程車行,而是叫車軟體Uber、滴滴打車;而打敗出版業的,不是哪一個強大的作者或者是書商,而是沒出過任何一本實體書的「臉書」啊。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讓口香糖的銷售量急劇下滑的,不是另一外款零食,而是「社交軟體」。因為當人不用直接互動的時候,口氣清新的需求,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在未來,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敵人會在哪裡?也不知道你的公司還能活多久?就算它現在看起來很大。更何況喔,在台灣的大企業是相對少的,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

而中小企業只有七年的平均壽命,它關店的比率非常非常的高;以每個人平均45年的工作時期,你至少要換7到8次的工作,這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談到這邊,你是不是覺得心中那種隱隱約約的不安,其實是很合理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焦慮,我還比較擔心你勒!

那麼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思考?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喔,如果你的想法還停留在,找到一個工作安分守己的做下去,只要穩定就好;那恭喜你,你註定被淘汰。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有很多人的生涯概念,是來自於20世紀,但卻要應付急劇成長的21世紀。不知道你還有沒有印象,在上個世紀,我們對生涯規畫的理解都很單純,而且單純得很絕對!

就像是讀了醫學院就當醫生,讀了師範學院就當老師,要是你不想讀書就當工人,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概念。

但你有沒有發現喔,在我們渡過了千禧年,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這種精確分工、結果確定的事情,其實早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三到五年之間,就會有不同的熱門新工作誕生。

特別是近幾年來,最熱門的工作像是YOUTUBER、網路小編、電競選手、居家整理師…這些等等的,都已經不是各大專院校裡,找得到相關的科系的新工作、新職業啊!

而這樣子的「實際產業」,跟「學術」之間的斷層,也老早讓生涯的議題,脫離了「精確分工、確定結果」這樣的途徑。

而更弔詭的是,有一個關於「知識更新速度」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的大學生,進學校第一年所學的知識,在他升大二的同時,去年所學的就已經過時,形同作廢啊!

這更說明了,要現在的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帶著所學的專業,去找到一個長期穩定、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那幾乎已經是「神話」了!

再加上喔,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科技發展最快速,而且達到高峰的階段。現代的人一天的資訊量,已經是18世紀的平凡人一輩子的資訊量。

也就是說喔,雖然我們懂得比二百年前的人,還要多很多;但尷尬的是,我們大部份的思考方式,卻沒有進步多少,還停留在工業時代那種「找個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這樣的思考框架裡。

在這裡我邀請你想一想喔,要是你的思想沒有適時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一起前進,你又偏偏生活在變動這麼快速,對於「未來」是前不著村、又後不著店的狀況裡,那麼怎麼樣會讓人不焦慮呢?

如果你不想要繼續焦慮下去,那麼關於未來生涯的因應策略,就是你最急迫、最需要學習的部份。

但是在開始學習之前,我來說個故事,讓你對於這樣的學習,先有個正確的理解。IBM大型電腦之父「佛瑞德・布魯克斯」。

他在1986年的都柏林IFIP的研討會上,曾經發表過一個關於軟體工程的經典論文。論文名稱叫做《沒有銀彈》,之所以把論文的名稱取得這麼特別,是因為佛瑞德使用了一個隱喻。

在歐美的傳統故事裡,傳說喔可以用銀製的子彈,就可以殺死吸血鬼、狼人或者是任何怪獸;所以呢「銀製的子彈」就會被引申成「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而佛瑞德把論文取名成「沒有銀彈」,就是在強調軟體複雜的本質,並沒有任何一個技術或方法,可以像是殺死狼人的「必殺技」,並沒有那種一招斃命,一用就靈的這種途徑。

而事實上,像軟體工程這樣的挑戰,就跟現代人的生涯規劃是同樣的複雜。過去所有行業的權威,和牢不可破的真理,都在此刻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的「保證」可言。

因此呢,我們未來將面對的問題、還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跟方法,都會是「史無前例」的,都必須由我們自己親手去開創。

而真正「解決問題」的高手,就像佛瑞德這樣的人,他們老早就參透了「一勞永逸」的方法其實根本不存在。

可以追求的是鍛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為能夠「靈活應變」,去適應各種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持續升級的系統。

如果你還是聽不懂,非得要一個答案,那我只能說,現代生涯唯一的不變的,是「一直在變」啊!唯一的解答就是「沒有絕對」!

而你的腦袋裡那些一成不變、不動如山,企圖想要找一個工作、一個專業,就做一輩子的「舊思維」;如果再不移除,那就會像是當大家都在用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你還堅持使用「call機」,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喔!

更可怕的是,這些過時的思想如果不即時更新,當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之後,它會變成一種毒素,變成一種「思想的遺毒」。

不知不覺會腐化你的心靈,讓你對生命感覺到絕望,成為自我發展的最大阻礙,這會是你要的嗎?你可以想一下。

所以在下一集的節目裡,我會一一說明,這些「思想遺毒」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及它是在什麼時候,植入你的腦袋裡?

面對「思想」這種無形的對手,你必須先認出它、標定它;才能進一步的打敗它、超越它。

要是你希望自己能夠與時俱進,不讓未知的新科技,消滅你熟悉的工作跟生活方式,那你就一定要鎖定我們的頻道。

除此之外呢,如果你想要更精確的,認出在自己的人生裡,無論是面對工作,還是自我發展的迷思或現象。

並且透過學習掌握具體的方法、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有效的去適應這多變的未來,那麼千萬不要錯過,我們推出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

如果你曾經在生命的任何時刻當中,問過自己:「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那這門課就是為你所準備的!【過好人生學】會陪伴你過出自己想要的好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跟你分享的【過好人生學】,期待你的加入;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讓我們一起邁向一個更好的人生,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就業動機與職涯轉換能力對再就業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65歲 找工作的問題,作者藍引彤 這樣論述:

臺灣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退休後老年生活的生活費來源,主要為子女撫養、社會保險之養老金、部分少許的投資型財產。在少子化、無偶、低薪、通貨膨脹的時代,養兒防老的觀念日漸已不復存在,退休後沒工作收入,又無法依賴兒女奉養,社會保險之養老金及各種津貼的年金體系是否能兼顧公平性、又能按月付得出適額的錢,將是戰勝老後貧窮的關鍵。未來會超過半數的老人得靠社會保險之養老金及社會民間津貼又或者仰賴子女或配偶之工作收入維持老年生活,這些問題都是臺灣社會的一項重要議題。本研究希望透過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再就業、就業動機、職涯轉換能力相互的關係進行探究,並分析職涯轉換能力是否具有中介效果。本研究以1.年齡45~65歲已辦

理社會保險老年給付之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並已再就業;2.未退休正準備再就業之中高齡及高齡者;3.已退休再就業之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發放紙本問卷與網路問卷共158份,探討就業動機、職涯轉換能力、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再就業三個變項之關係,透過統計分析後發現:一: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就業動機對退休者再就業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二: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職涯轉換能力對退休者再就業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三: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就業動機對職涯轉換能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四: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職涯轉換能力對就業動機與退休者再就業之關係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果。五: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就業動機、職涯轉換能力及

再就業因人口變項之不同而部分有所差異。最後,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及調查研究結果,針對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再就業與所面臨的再就業困境進行檢視,並提出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重返職場的相關建議。

百歲時代:當人生百歲成為常態,我們該如何活得更好?

為了解決65歲 找工作的問題,作者卡米拉‧卡文迪許 這樣論述:

  「台灣已經進入『人瑞時代』。」——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楊培珊     21世紀,人類正式走入「百歲時代」。   全球醫療系統都尚未準備好,   但巨大的醫療商機卻悄悄浮現;   社會動力普遍老化,   卻讓銀髮上班族有了翻轉人生的機會!   全民長壽的此刻,   我們該如何「活得久,又活得精采」?     當人生真的70才開始,   家庭、健康、心理、醫療、工作型態與商業活動,都將產生鉅變!   形塑長壽社會的未來樣貌,第一本全球老化時代的最佳指南。     數據顯示:2019年出生的小孩,預計可以活到100歲。   2020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預計將永遠超越5歲以下人口。   當你

60歲,你敢退休嗎?你的錢真的夠嗎?你的資源可以維持到何時?     英國——每十張病床中,就有一張躺著其實可以出院,卻無處可去的老人。760萬人成為家人的專職照護者,其中67萬人照顧失智症患者。     日本——老爺爺老奶奶在便利超商櫃檯打工,沒有人敢搞丟飯碗,因為老人年金與福利根本不夠。     中國——無數子女北漂,但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下,子女若冷落或忽視父母,則屬違法。孝與不孝,該如何界定?子女已難生存,奉養這門功課,又該如何完成?     全球——教育程度低且社經地位不佳的人,由於壓力荷爾蒙經常性過高,生理年齡會比教育程度高的高階主管還要提早衰老,形成了一種社會不正義。     

然而,人老了,絕不能只是眼巴巴地望著終點線到來。   人生後半場延長賽,應該要是生命給我們的禮物。本書將告訴你以下驚人事實:     ——心理影響生理,若能隨時更新「老年」定義,年輕的心態將打造年輕的生理年齡!     ——只要在生活中植入小小的運動飲食改變,我們就能讓自己有病在身的時間壓縮到最短。     ——退休族轉換跑道繼續工作,吸收新知迎接新挑戰,才是超級保健、護腦的良方。     ——「退而不休」成為歐美新趨勢,各大企業開始發現,他們正需要有技術經驗、有責任心又有人脈的「初老年/中年活力」!     ——歐美各國開始吹起「退休村」、「青銀共居」、「熟女共居組織」等風潮,既能阻止孤獨死

情況發生,又能有效預防長輩失智發生。     ——德國開始提撥預算,給付負責照護工作的家人,減緩其被剝奪感,增加其認同感。     ——荷蘭的「鄰里照護網」大大增強照護師與病患的「信任感」,客製化的照護方案,為國家和病患都省下掛病院、看心理諮商的大筆預算。     ——可偵測生命徵象的穿戴式科技與照護機器人的研發,將有效協助家屬掌握長輩健康狀況。     ——生物專家正努力解密長壽基因,幹細胞與白藜蘆醇等「抗細胞老化藥品」的使用,可望於十年內正式問世。     「初老年」與「中老年」的活法也大大不同,我們都應該努力延長充滿活力的「初老年」,將行動不便的「中老年」時間壓到最短。倘若各國政府或各界

人民團體,能致力於「改變老年的定義」、「介入民眾的飲食與運動控制」、「創建全民永生工作制度」、「研發新神經元增生與長壽基因之改良」、「打造機器人協助的醫療空間」、「為民眾創立生活圈與生活目的」,人民就有機會脫離絕望、虛弱無力的老年生活,重新定義長壽的價值。   本書特色     • 理解百歲時代來臨現象,重新定義長壽價值   • 理解歐美、日本面臨全民長壽,針對社會政策面的對應措施   • 理解歐美、日本面臨全民長壽,針對醫療照護方面的新趨勢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國內推薦】      朱為民  臺中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   李若綺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吳若

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孫健忠  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   陳正芬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陳穎叡  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作家   楊培珊  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國際推薦】     「振奮人心的必讀之書!」──《每日郵報》     「這本睿智之書,匯集了深入的研究與輕快的文筆,論點清晰明確,真希望本國首相可以好好參考。」──《泰晤士報》     「針對全球老化深入探討、分析、預測的集大全手冊,不可錯過!」──《金融時報》     「大膽而有遠見的書,為全民敲響世代警鐘。」──《星期日泰晤士報》     「全球壽命延

長,真的是好事嗎?如果老齡化社會只會讓我們變得更貧窮、更悲傷,我想所有人都不會希望『老而不死』。然而,無論是對個人而言還是對國家而言,變老都不一定等同於虛弱和無意義。作者完成了一份重要的宣言,闡明了老年社會可以如何成為更好的社會。」──羅伯特·佩斯頓(Robert Peston),英國ITV新聞政治編輯,前BBC新聞經濟編輯     「全民長壽,會帶來什麼巨大變化?人類要為此付出什麼代價?這本書話題引人注目,論點不失樂觀,並提出了可貴的建議,重新定義了長壽的價值。豐富的統計數據以及針對貧富差異的細緻觀察,令人嘆為觀止。最重要的是,作者勇於挑戰我們對衰老的觀念,使這本書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案頭必備書

。」 ──艾米莉·麥特莉絲(Emily Maitlis),BBC Two新聞主播,時事節目Newsnight主播,BBC紀錄片導演     「這是一本令人振奮、實用且不失樂觀的好書,只要方向正確,人類不僅可以享受長壽,還能讓生命更加充實。每個人桌上必不可少的讀物。」──亞利安娜・哈芬登 (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頓郵報》創始人     「如何活得更好的精妙指南。」──賽門·詹金斯(Simon Jenkins),前《倫敦晚報》編輯,前《泰晤士報》編輯,英國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前主席,《衛報》專欄作家     「具有絕對的啟發性,內容豐富。如果你想度過美好

又長壽的生活,請務必一讀。」 ──大衛·安德魯·辛克萊博士(Dr. David Sinclair),生物學家兼老年疾病學家     「人口變化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危機。作者為我們撰寫了最有趣,最具洞察力,最一反傳統價值觀的指南。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哈佛學院查爾斯·艾略特大學(Charles W. Eliot University)名譽校長兼教授 作者簡介   卡米拉‧卡文迪許(Camilla Cavendish)     牛津大學政治、經濟系雙學士,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英國上議院議員。     曾任《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專

欄記者,精準剖析全球政治經濟,獲獎無數,包括「Harold Wincott資深財經記者代表獎」、「2008 Paul Foot Award榮譽記者獎」、「2009英國深入報導榮譽記者獎」。2013年,出版《卡米拉‧卡文迪許評論集》。     2015年,任英國首相策劃之Number 10 Policy Unit計劃主席,任職期間成功說服英國首相及其團隊推動「含糖飲料稅」。2016年受英國皇室冊封為小威尼斯男爵夫人,並於同年進入英國上議院,以議員身分為民服務。平時致力推動「按比例課徵死亡稅」,針對巨額遺產進行課稅,朝社會均富邁進。    譯者簡介   高霈芬     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

視學系、波特蘭社區大學音樂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   譯者信箱: [email protected]   臉書專頁:I'm Kurious     With a B.A. in communications and a M.A.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Pei-fen Kao now works as a freelance translator/interpreter and a full-time hip-hop music enthusiast. You can find her at [email protected]

om or her Facebook Page: I'm Kurious. 引言 全民百歲的全新世界——人生延長賽 第一章 新生不再:人口結構將改變世界的權力平衡 第二章 你沒你想得那麼老:「老年」的定義正在改變 第三章 運動和飲食控制:大家都想要,但需要外力協助練習 第四章 打消退休的念頭吧:人類進入永生工作的時代 第五章 新的神經元:讓老腦更新,保持最佳狀態 第六章 長壽基因:老無病痛,長壽才有意義 第七章 走跳時代:人人都需要生活圈 第八章 健康醫療大革命:機器人照顧你,人類關心你 第九章 找到生命的意義:目標決定一切 第十章 被詛咒的世代:我們需要新的社會契約 結語 更美好的新世界

謝辭 延伸閱讀 作者序   全民百歲的全新世界——人生延長賽     二〇一八年,一名荷蘭男子向法院主張將自己的法定年齡減二十歲。六十九歲的艾米爾・拉特班德(Emile Ratelband)向荷蘭阿納姆(Arnhem)法院表示自己的實際年齡讓他感覺「不舒服」,因為他的實際年齡無法反映他的心理狀態——而且還成為找工作或是網戀的阻礙。他想把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從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一日改為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一日。     拉特班德説醫生表示他的身體年齡為四十五歲。「六十九歲會受到很多限制,」他說。「如果我只有四十九歲,就可以接到更多工作。如果在Tinder上顯示為六十九歲,我就作古了。」朋友建議他謊報年齡

,但他說「要扯謊就要記住你說過的每一句話。」     拉特班德把自己的減齡主張與尋求認同的跨性別人士做比較——言下之意,他認為年齡必須是一種浮動的概念。拉特班德表示他的雙親都已過世,不會因為他希望改變年齡而生氣。他甚至還自願放棄退休金。     「正念教練」拉特班德的觀念十分前衛。法庭拒絕了他的要求,認為改變年齡會對投票權等法定權益造成「負面影響」。但是,這個看似無聊的案子卻蘊含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正在歷史一個嶄新階段的起點,新階段即將展開。     人生延長賽——全民百歲的時代來臨了     若你現在正值五、六十歲,你便很有可能活到九十幾歲。如果能好好照顧自己,又有幸運之神的眷顧,接下來

的這幾十年中,大多時間你都可以健康有活力。人類的實際年齡與生理能力正逐漸在脫鉤。     足球進入延長賽代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我們很多人的人生亦是如此。「拒絕退休」,重返職場的人潮開始出現。生物學與腦神經科學的進步可以延長人類年輕的歲月。然而,我們的體制、我們的社會卻仍未跟上腳步。拉特班德的外表、體能,以及抱負都顛覆了我們對六十九歲的傳統看法。他的做法比較極端,想要改掉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但我們為何不乾脆改變人們對六十九歲的看法呢?     (中略)     延長賽的時代會有越來越多的百歲人瑞。英國國家統計局(The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預測,

現今在英國出生的嬰兒,有三分之一可以活到一百歲。甚至有些科學家認為人類可以活到一百五十歲(詳見第六章)。     聽起來是個美好的故事。然而實際上,恐懼開始蔓延,我們就像是坐在一個「人口定時炸彈」上,等著一批批的年長者把政府吃垮,傷害國民生產總額。如果我們隨著年紀增長而失去創造力,六十歲就停止工作,經濟便會衰退,年輕的世代就必須面對壓垮人的稅率。     以全球的角度來看,人口學者認為預期壽命忽然降低應該只是短暫的現象。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會更加長壽,我們身處的社會也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老化。而人類老化的速度是否也加快了呢?若仍用過時的觀念來看待五十歲、六十五歲或八十歲,當然是如此。     提筆撰

寫本書的原因     二〇一六年我至愛的父親過世後我便開始撰寫本書。父親在世時一直很害怕「變老」,怕到他還沒真的老就已經過著限制重重的生活了。我仍記得他五十歲生日時有多麼憂鬱。那時我們在康沃爾,一起坐在他最喜歡的崖邊,看著下方的海浪拍打上岸,他說他感覺一切都「結束了」。那時的我還是個孩子,五十歲已經老得我無法想像。不過我也確實發現,那時起父親便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了。他會說:「喔,這不適合我,我太老了。」還邊嘆著氣。母親離開他後,他即便愛貓卻也不願意養貓,因為他怕貓活得比他久,日後會沒人照顧。我父母離婚的時候父親五十八歲,他最想念的就是我們那兩隻貓——亞瑟與梅林(離婚後母親把牠們帶走了,還

帶走了大家搶著要的那張餐桌)。結果我父親活到了八十六歲,而且這段時間內他幾乎一直處在絕佳的健康狀態。這麼長的一段時間他都未曾養過貓,若早養了還可以有貓咪相伴。     父親過世後,我實在很難不去思考年齡可能替我們設下的限制。     我母親七十二歲之前都謊報年齡,因為她擔心丟了秘書的飯碗,付不出離婚後背起的房貸。要圓一個謊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母親從來不敢加入公司的退休金制度,深怕露出馬腳。她也很討厭年華老去之後變成隱形人的那種感覺。她不讓我的孩子叫她「外婆」或使用其他會顯示她是外婆的稱謂,搞得祖孫之間關係頗為尷尬。     以傳統的角度來看,我父母很「老」才生下我——那時他們都快四十歲了。他倆是

一九五〇年代在牛津大學認識的,她是在康乃狄克州格林威治長大的美國佳人,他則是一位英國牧師的好學兒子。他們的同溫層都是學富五車、靈魂自由的藝術家與學者,對這些人來說,工作是興趣,銀行存款不重要,「退休」是個可怕的想法。我父親在《今日歷史》(暫譯,刊物原名:History Today)的最後一篇文稿是在查令十字醫院的病床上完成的。我母親最後一次心臟病發時正在替朋友爭取重返工作崗位的機會。     我在我的專業領域中發現年長者常被認為要聽天由命,我自己對我父母的看法也是一樣。我是一名記者,也曾在英國衛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工作,因此見過不少努力抵抗照表操課文化以及低薪工作環

境的護理、照護人員。我在擔任國立醫院與長照中心監管委員時,發現英國的病人根本就像是被關在二戰留下的筒倉中。而在擔任英國十號政策小組(Number 10 Policy Unit)的組長時,我提出課徵糖稅以及其他相關政策來解決肥胖的問題,肥胖會使人未老先衰,但社會卻普遍認為這是「個人選擇」。我也感覺媒體興奮地搶報百歲人瑞的新聞,卻不願意探討長命百歲的意義究竟為何。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是想要挑戰人們對老化的刻板印象並且找出各國分別做了哪些努力來打造這個「全民百歲的新世界」。我有幸可以認識許多偉大的領頭羊,在我心中他們是「頑強的生命鬥士」——他們拒絕保守的服飾、不願意退休、也不肯被推進長照中心

。     這些生命鬥士的直覺告訴他們,世界已經有了重大的改變。他們用不同的方式來傳達人類不該受年齡限制的訊息。而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傳遞這些人的訊息,說服讀者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以免有天為時已晚,我也想試著改變目前社會定義「老」的方式。因為,不管我爸怎麼想,老的定義絕對不會是五十歲。但是,很多跟「老」有關的數據還是從五十歲起跳——而實際上很多五十歲的人人生才過了一半而已。這本書並非過度浪漫、不切實際的幻想。我並沒有說人人都能雀躍地踩著小跳步,一路活到一百二。老實說我寫這本書,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警世。     我個人不認為長壽是福氣,除非你可以活得久又活得好。我父母都不想長命百歲。他們只想盡可能

活得精彩,也希望可以走得輕快。     在做本書相關研究時,有一項發現令我大感震驚,那就是貧富之間以及高低知識份子之間的未來大有不同。目前只有日本能妥善處理相關的健康問題,也就是說,有些人八十歲,但是是日本人口中的「初老人」(Young-Old),而有些才人六十五歲就已經是「中老人」(Old-Old)了。我個人認為這是當代最大的倫理挑戰,若不能找到因應之道,屆時富人、高知識份子以及幸運之神眷顧的人到了九十歲也許還精力旺盛——但到那時,他們所處的社會將沒有餘力照顧窮人。我們必須防止這樣的情形發生——怎麼說敬老之道都是文明社會的一個指標。 一、新生不再:人口結構將改變世界的權力平衡 到了二〇二〇

年,地球上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數將會首度超過五歲以下的人口數。祖父母多,孫子、孫女少。 世界老化是由兩股趨勢所造成。首先,人類比以前長壽了。在二十世紀,多數已開發國家的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了三十歲,原因是營養充足、衛生良好、醫療進步。目前瑞士的男性最為長壽,出生起算的平均預期壽命為八十二歲;最長壽的女性則在日本,平均預期壽命約為八十七歲。澳洲、以色列、加拿大、南韓以及多數西歐國家也都緊追在後。男女之間預期壽命的差距也在縮小,因為過去喜歡自我放縱(喝酒、抽菸)的男性已經開始屏除惡習。 第二個原因是世界各地女性當母親的意願降低了。一九六四年,一名女性平均會有五點多個小孩,到了二〇一五年卻只剩下二點五個。

 若要維持目前的人口數,生育率就必須達到「生育替代率」(replacement rate,一名女性約要有二點一個孩子),而世界上目前有八十三個國家的生育率低於生育替代率,這些國家的總人口數將近世界人口的一半。澳洲、紐西蘭、巴西、智利以及多數歐洲國家目前的生育率都低於這個水準。南非和印度的生育率也快速地朝著替代率靠攏,這兩國目前的生育率分別為二點五和二點三。 這種變化會改變國家的樣貌。日本人口早已開始萎縮,而到了本世紀中,義大利、波蘭、南韓以及俄國的人口也會開始萎縮。這些轉變可能會重新界定地緣政治的權力平衡——也就是人口老化、人口萎縮這條路上的國家(主要是中國)以及有許多年輕人、移民撐腰的國家(

目前的美國)之間的權力平衡。 未來的年輕人大本營會是非洲。在二〇一七至二〇五〇年之間,估計有二十六個非洲國家人口會翻倍,使非洲大陸又再多出十三億的人口。 在世界人口數達到巔峰後(預計會在二〇七〇年之後,人口數預測值各有不同,九十億至一百一十億不等),人類減少對環境來說應該是好事。但是我們也已經可以預見這會對人類造成的影響。走一趟日本秋田縣,那裡三分之一的居民都年過六十五,成長中的產業主要是葬儀社。或到中國東部的如東縣,十五年之間,學校倒了一半,因為年輕人都搬走了。

在職身心障礙者求職時是否會遭受不平等對待

為了解決65歲 找工作的問題,作者郭儀婷 這樣論述:

目的本研究探討臺灣在職中的身心障礙者在求職時是否會遭受不平等對待之間的相關性,期望能為身心障礙者有所助益。方法本研究利用數據取自勞動部資料庫進行分析,利用「108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資料,探討在職身心障礙者在求職過程中是否遭受到不平等對待,且納入其他干擾因子,如:新制身心障礙類別、障礙等級、性別、身分別、年齡、居住地、教育程度、婚姻狀態、是否參加過政府或公司辦理的職業訓練共9個項目。以次數和百分比(N,%)描述人力及勞動力狀況、卡方檢定、邏輯斯迴歸分析在求職時是否遭遇不平等對待與其他變項間的關係。結果研究結果顯示有進而分析後發現63.25%的人找工作或面試有受到不平等對待,經邏輯斯迴歸

分別並區分新制身心障礙分類,影響面試時受到不平等對待均與4項因素呈顯著關係。新制身心障礙類別第二類(OR=0.229,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