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 中文 德國之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DW 中文 德國之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義麟,林果顯,楊秀菁,黃順星寫的 揚聲國際的臺灣之音:中央廣播電臺九十年史 和張丹紅的 從查理大帝到歐元:歷史激盪與變局中的歐洲統一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大寫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金孟華所指導 吳維雅的 公共場所人臉辨識技術運用於刑事偵查之研究──以隱私合理期待為中心 (2021),提出DW 中文 德國之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臉部辨識、臉部追蹤、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執法機關、搜索、相當理由、合理隱私期待、隱私利益、位置資訊、科技偵查、監視、追蹤、衛星導航系統、基地台位置。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系研究所 郭祐輑所指導 李洵呈的 民粹主義對捷克自由民主的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民粹主義、官僚民粹主義、捷克、捷克民主、捷克政治、是的 2011 黨、安德列.巴比斯的重點而找出了 DW 中文 德國之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DW 中文 德國之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揚聲國際的臺灣之音:中央廣播電臺九十年史

為了解決DW 中文 德國之聲的問題,作者何義麟,林果顯,楊秀菁,黃順星 這樣論述:

  中央廣播電臺有著什麼身世背景,是如何在中國大陸茁壯?來臺後如何雙源匯聚,兼容並蓄地向世界發聲呢?本書將帶領讀者一齊探索,九十載漫漫歲月之中,央廣走過的歷史軌跡。央廣的播音是許多民眾鮮活的記憶,過去克服各種艱難全力向各界播音,未來還要繼續努力向世界發聲。   歷經過熱戰與冷戰多次戰火的洗禮的中央廣播電臺,其歷史是中國和臺灣廣播史重要的一環,它曾經走過怎樣的艱辛困難?肩負何等重責大任?發揮什麼媒體功能?為聽眾帶來哪些回憶?在幾經轉型重生的歷程,又面臨哪些窘況困境。回顧央廣的發展史,可以一覽戰火下東亞地區民眾的生活史,也可以重新檢視二十世紀鉅變的媒體史。讓我們一起觀看這段歷

史縮影,重溫你我共有的聲音記憶。  

DW 中文 德國之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黑盒子報告未出爐 蔡淑惠稱綠站路口致失事
● 黑鷹國殤柯稱暫停造勢為執政優勢
● 支持「統一」竟叛國? 德國之聲記者遭質疑
● 區域立委政見發表精彩絕倫 唱心經舌戰手語老師
● 郝欲將反滲透法改回來 沈智慧拒被抹紅

【央視春晚購票連結】
https://eyectv.kktix.cc/events/109newyearsgala

【生活處處是央視】
https://eyectv.soci.vip

#黑鷹 #德國之聲 #蔡淑惠 #柯文哲 #蔡英文 #林靜儀 #沈智慧 #郝龍斌 #洪秀柱

【新聞來源】
TVB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fP7-FUSD4

中時電子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e2LqM5hKo

上報
https://www.facebook.com/UPMEDIA.MG/videos/1206403142870252/

名城有線電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3iiEeGRkF0

屏東縣選舉委員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he3orArTY

臺中市選舉委員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GYGPRF3dM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vote2020/story/7548/4265401
https://video.udn.com/news/1031807

台視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6lPccBFlI
https://youtu.be/7bZ5UTLMuRw

DW 中文-德國之聲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550928188338217

柯文哲FB
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KoWJ/videos/1460533357432970/

公共場所人臉辨識技術運用於刑事偵查之研究──以隱私合理期待為中心

為了解決DW 中文 德國之聲的問題,作者吳維雅 這樣論述:

人臉辨識技術(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以下簡稱FRT)在台灣於警務執法應用上,已相當普遍,但卻無一套規範,供執法機關作為執行依據;而司法者在現行法體系的解釋下,對於FRT之執法應用所應權衡之社會安全與隱私保護價值,因尚無此類案件繫屬於法院,故針對警方運用FRT為偵查工具之適法性判斷,恐仍欠缺相關意識。而FRT之運用,涉及個人高度隱私期待利益,有建立規範保護之必要,但究竟如何規範始為妥適?個人隱私利益與科技偵查技術發展之間孰輕孰重?如何權衡?個人得否抗衡國家執法機關以FRT配合其他政府資料庫的資訊使用於刑事案件辨識查找確認人別?國家機關是否得施以無合理嫌疑(

Reasonable Suspicion)或相當理由(Probable Cause)之FRT監控?當國家偵查技術之精進發展,有助打擊犯罪,維護社會安全,但當偵查技術之發展與個人隱私保護利益發生巨大衝突,司法機關應如何取捨?如何調和此兩種利益?上述問題在FRT已大量使用於警務系統之我國,未見系統性探討與提出解決方案。本研究擬針對上述問題提出若干可供思考的論述方向。承上,本文擬嘗試以美國聯邦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以下簡稱「美憲增修第四條」)演繹出的實務判解為框架,於第一章先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目的、範圍、限制、研究方法與鋪陳架構;第二章就FRT相關的技術原理以及廣泛使用下可能產生的隱憂,作一簡要說明;

第三章就美憲增修第四條下有關搜索(Search)的理論發展及規範內容作一概述;第四章係針對有關執法部門在公共場所取用FRT所得之人臉資料,藉此得知個人身分及位置資訊等作為,配合相關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下簡稱「聯邦最高法院」)及下級法院有關判例、判決為說明,試圖建構出FRT執法應用在憲法適法性的定位探討,並初嘗從社會學理論之觀點,探尋合理隱私期待的界線與範圍,復探求制憲者於修訂美憲增修第四條時的意圖,以為認定合理隱私期待的一些指引方針;第五章提出包括華盛頓州州法、華盛頓州轄區內的金郡自治條例,以及國會審議中的相關聯邦法案(草案),規範有關政府部門使用FRT的相關內容作分析比較;第六章由探討FRT

的使用在我國現行法制下的適用可能性,藉此檢視現行法欠缺之現狀,說明建立制度規範的必要性,再以前開比較法作為基礎,提供可行的立法參考方向,並以從事司法實務的角度,對偵查目的下以FRT取用人臉影像資料,在解釋論上提出可能的解方;第七章則係針對本文提出結論,並期許在不久未來,偵查目的下的FRT取用,相關的法律規範能夠儘速完善建制出來。

從查理大帝到歐元:歷史激盪與變局中的歐洲統一夢

為了解決DW 中文 德國之聲的問題,作者張丹紅 這樣論述:

【德國著名經濟記者研究力作,六大軸線貫穿歐洲的過去.現在.未來】   我們可以說:歐洲的歷史其實是一部「統一 ─ 失敗 — 再嘗試整合」的歷史。   從菁英們雄心勃勃的融合大一統,   到英國退歐、難民湧入與單一貨幣卻財政不同調的矛盾與困境   看懂歐洲「未圓先破」的統一夢由何而來,又為何總是功虧一簣?   二戰以後的歐洲融合從一開始便是一項精英的事業,是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一批政治精英首先認識到歐洲團結起來的必要性,於是組建團隊,設計方案,艱苦談判,達成妥協。此後,歐洲融合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政治精英的推動,從「歐共體」到「歐元」都是如此。歐洲大家庭的成員則由剛開始

的6個西歐核心國向北歐、南歐、中歐和東歐擴大,直到今天的28個。成員國只增不減似乎成了自然規律。   2016年6月英國人公投脫歐打破了這個自然規律,也使精英政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英國人離開的是一條正在下沉的船嗎?債務危機、銀行危機、貨幣危機、難民危機和民主危機,哪個危機足以引爆歐盟?   國際關係永不老的大話題:歐洲的統合或分裂   多年在「德國之聲」(DW)擔任編輯、記者的德籍華人張丹紅長期近距離觀察歐洲政經與社會現況,在本書開宗明義的說:「只有暸解歷史,才能理解當今。」而在思考歐元問題、追尋答案的路上,她不斷追本溯源,在歷史的脈絡裡找出歐洲共通貨幣發展道路背後的「統一夢」。  

 本書從第一個實現統一夢並創造統一貨幣的查理大帝談起,繪聲繪影地呈現這位征服者如何積極保留、推廣文化與宗教,但其試圖推行的「宗教統一」在政教分離後宣告破局。   接著揭開歐洲各皇室之間的版圖鬥爭,及其背後政治、宗教與權力等複雜因素。「文化統一」無疾而終,迎來的卻是「武力統一」的考驗。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歐洲各國無數傑出政治家雖然在「政治統一」中各打各的算盤,但也開始合作,為歐洲的團結與統一貢獻心力。   在他們的努力下,1957年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成立,看似離「貨幣統一」的夢想又接近了一步,但隨著金融風暴、美元與人民幣的強勢進攻、希臘債務危機,與英國脫歐等風波,統一夢看

似已「未圓先破」。   【地區見證者書寫、一部站在當代、正是時候的歐洲史書!】   本書以歐債危機、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歐洲難民潮、2017年法國大選與德國大選等熱門議題為背景,透過回溯歷史梳理歐洲大陸千年來的恩怨糾葛,並以更為宏觀的眼光深度分析歐元未來,解析歐洲未來大勢。你將看到:   ‧二戰後,歐洲國家如何摒棄仇恨,致力於創建「歐羅巴合眾國」?   ‧英國脫歐引發的連鎖反應,歐盟前景堪慮?未來何去何從?   ‧千年不斷以宗教、文化、武力、政治等手段嘗試統一的歐洲,為何至今仍步履蹣跚?   ‧歐洲貨幣戰場煙硝瀰漫,貨幣聯盟搖搖欲墜?   而在難民湧入所帶來的文化衝突,中國、印

度等大國崛起的威脅、美元的排擠,與歐盟內部的政治角力等內外夾擊之下,歐洲各國領導者又將會採取什麼手段來保全前人努力的成果?為想全面瞭解歐洲歷史與現狀與前景的經貿人士、歷史時政愛好者提供獨特的角度與零距離解析! 特別推薦   梅兆榮.歐洲問題專家│前中國駐德國大使   李國慶.「當當網」CEO   作者簡介 張丹紅   德籍華人。出生於北京,目前定居德國,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德國語言文學專業,1988年至科隆大學攻讀德國文學,卻因緣際會走入記者生涯。從1990年起,她即開始在按照德國公法設立的國際化公共媒體《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展開記者工作,並於200

4年起擔任中文部副主任,目前依然持續擔任編輯職務,也是《德國之聲》第一個非母語使用者之專欄作家。   由於深諳德、法語,加上長年在歐洲的記者工作,張丹紅深入歐洲社會現況,從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角度切入,持續將她的觀點帶給華語世界,並撰寫專欄〈歐元日記〉,提供歐洲局勢變動的近距離觀察,也定期在《歐洲新報》上發表文章。     除了德國之聲的工作職位和上述平台、報紙,張丹紅也在個人網站上定期分享德國與歐洲社會觀察,從日常生活、文化到政治局勢的精闢見解都能成為她的寫作題材,累積許多忠實讀者,當中也包括中德兩國的政經學者和記者。   第一章  宗教統一:沒有群眾基礎   宣導東西方通婚的亞歷

山大 發明「麵包和競技」的凱撒 耶穌是哲學家、革命家還是邪教頭目? 耶穌徒弟的徒弟集體抑鬱創作《聖經》 基督教:媳婦熬成婆 用基督教締造第一個「歐盟」的查理大帝 短命的帝國和歐洲的分裂 暴力加愚民:中世紀的天主教會 馬丁‧路德廢除了教會的仲介費 為什麼資本主義的老家是歐洲,不是中國? 被路德和土耳其人攪了局的查理五世 歐洲基督教大戰:三十年戰爭 政教分離打破宗教統一夢   第二章  文化統一:缺乏共同語言   誰能讀原文的《荷馬史詩》? 春秋的俠士風骨和歐洲的騎士精神 以上帝的名義大開殺戒:十字軍東征 鐵手強盜和最後的騎士 騎士滅絕,騎士永生! 中國文化的傳承和歐洲文化的斷層 古騰堡剽竊了畢昇

的印刷術嗎? 卡夫卡是哪國人?   第三章  武力統一:強摘的瓜不甜   和平的中國人和好戰的歐洲人 法國和德國:中央集權與諸侯割據 法國人與德國人:貴族與農民 北極熊甦醒 拿破崙:歐洲資本主義的奠基人 普魯士對法蘭西下戰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蓄意還是事故? 希特勒是煽動家、狂人還是腦殘?   第四章  政治統一:各打各的算盤   歐洲之父之一:愛政治不愛女人的舒曼 歐洲之父之二:墨索里尼的死對頭加斯貝利 歐洲之父之三:還給德國尊嚴的艾德諾 歐洲之父之四:幕後英雄讓‧莫內 華盛頓讓巴黎破解西歐和平方程式 讓德、法永遠不再兵刃相見的煤鋼共同體 胎死腹中的防衛共同體 天時、地利、人和:歐洲經濟共同體

法蘭西英雄戴高樂 保鮮期有限的《德法合作條約》 西歐共榮,英國眼紅了 告別歐羅巴合眾國的夢想:歐洲理事會 歐洲一體化最大的實惠:內部市場 憲法危機中梅克爾脫穎而出 英國又不想玩了?   第五章貨幣統一:歐元在德法較勁中呱呱落地   美國負債、大家埋單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話不投機半句多:德法冰凍期 為冷戰結束奠基的布蘭特 帶病構築匯率走廊的龐畢度 短命的歐洲匯率走廊 「德國股份公司董事長」施密特 骨子裡是半個德國人的德斯坦 歐洲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歐洲貨幣體系 兩個貨幣,一家央行 換湯不換藥:從匯率走廊到貨幣體系 現代版劉邦:密特朗 永遠被低估的柯爾 犧牲馬克,統一德國 為德國特製的定心丸:《馬斯

垂克條約》 歐洲貨幣戰場硝煙彌漫 病態的早產兒:歐元   第六章  統一夢未圓卻先破   金融風暴,愛爾蘭率先趴下 債務危機,希臘首當其衝 歐元告急,義大利積重難返 統一貨幣不堪一擊 歐元的道德風險 軟美元為什麼強於硬歐元? 美國希望歐元夭折嗎? Muddling Through 希臘:歐元區的土撥鼠 兩名敘利亞難民和一位聖母 :改變歐洲命運的時刻 孤獨的德國 英國公投脫歐暴露歐盟的弱點 英國脫歐對中國利大於弊 水晶球裡的歐元 歐盟前途未卜   參考文獻 繁體中文版序 致臺灣讀者   大家好!   我和臺灣很有緣。一九八八年底我離開北京的父母來德國留學不久,便結識了一位來自臺北的陳大

哥。他對我很關照,為人正派、誠懇。可惜他後來轉學去了其他城市,我們失去聯絡。一九九○年我到「德國之聲」中文部工作,受到當時第一播音員張先生的耐心指點。他曾是臺灣央廣的「大腕兒」(重要台柱),據說當年播瓊瑤小說的時候迷倒了一批少女。沒想到張先生是老北京,京腔兒圓潤正宗,讓我自慚形穢。   當初簽合同的時候,德國之聲中文部主任對我說:「如果您願意的話,可以在這裡工作四十多年。」我當時無論如何不能想像。可是現在一晃已經過去了二十七年。   在這期間我出差採訪無數,最難忘的是二○○八年春天的臺灣之行。那時候臺灣選戰正酣,每位計程車司機談起政治來都頭頭是道。我每天從早忙到晚,和新聞局的工作人員都混熟

了。他們那麼淳樸熱情,盡全力為世界各地的記者提供便利。可惜那一次沒有觀光的時間,只是在奔赴機場之前匆匆看了故宮博物院的珍藏。我感慨萬千:原來北京的宮殿不過是空殼,裡面的寶貝都在臺北。   那年從臺灣回到德國之後,馬上面對因北京奧運會而掀起的中國熱。我參加電視臺的脫口秀,接受報紙採訪,為德國人講解中國,雖然搭進了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也是樂在其中。後來發生的事情臺灣也有報導。我的兩個體會是:一個人出名往往是意外的事故;所謂的公眾人物很容易被貼上標籤。我希望讀者不給我貼標籤,而是讀了我的書之後再做評判。   回過頭來,我要感謝二○○八年的那場運動,因為它讓我從中文部轉到了經濟部,從遠距離關注中國

到零距離體驗並理解歐洲。這讓我開闊了視野,磨練了德語。二○一五年,作為對我多年工作的認可,德國之聲給了我一個專欄園地「閒話德國」,讓我成為德國少數幾個非母語專欄作者之一。   在用德語把我對德國的心得與德國人分享的同時,我開始用中文梳理歐洲的歷史。經過與長江文藝出版社(原簡中版出版者)副社長黎波先生的交流,我決定用統一夢這條紅線來講歐洲的故事,並由此找到了與中國歷史的切合點。由於歐洲融合的工程還在繼續,我在書的最後一章不能不涉及時政。這就留下了一個遺憾:當把最後校對的一版發給出版社的時候,之後發生的事情我就無法向讀者報告或為讀者分析了。   換句話說,二○一七年歐洲的變化我在書中都「鞭長莫

及」了。而偏偏這一年歐洲的政壇精彩紛呈。今年歐盟四個重要國家──荷蘭、法國、德國和奧地利舉行大選。荷蘭和法國的民粹黨咄咄逼人,並揚言一旦當政將就退出歐元區和歐盟舉行公投。結果,荷蘭自由黨和法國國民陣線都敗下陣來,讓歐盟傳統政黨和主流社會鬆了口氣。   兩國國情不同。荷蘭自由黨是歐洲各國民粹勢力中最偏激的,綱領只有一個:禁止《古蘭經》,關閉清真寺。該黨黨員只有黨主席維爾德斯(Geert Wilders)一人。也許他的潛在支持者也認為這個黨抗議可以,執政就太不靠譜(可靠)了。而且在任的保守黨向右邁出一大步,上天又在選舉前夕為首相呂特(Mark Rutte)提供了一個向土耳其顯示強硬態度的契機,使

他順利當選連任。法國擊敗國民陣線的不是兩大傳統政黨當中的一個,而是黑馬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有人稱他是超性別的誘惑者。意思是說他對兩個性別的人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馬克宏的當選為歐盟贏得了五年寶貴時間。   德國九月的議會選舉基本沒有懸念──二○一七年年初社民黨候選人引發的舒爾茲效應如曇花一現,梅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的支持率已恢復到難民危機之前的水準。她第四任期的唯一未知數是誰來當執政夥伴。梅克爾和馬克宏的蜜月期已經開始,德法發動機將在德國選舉後重新開足馬力。   奧地利將在十月提前大選。新總理很可能是歐盟政治神童庫爾茨(Sebastian

Kurz)。在這位三十一歲的帥哥面前,馬克宏都顯得老成了。其實庫爾茨的政治經驗遠比馬克宏豐富。與自由派馬克宏相比,庫爾茨是強硬的保守派,在難民危機中是梅克爾的強勁對手。他的當選將使德奧兩國繼續在難民問題上展開博弈。不過,奧地利關緊國門表面上與柏林唱反調,實際上卻將大大減輕梅克爾面臨的內政上的壓力。這是政治上的辯證法。   同樣聽起來不可思議的是:別看梅克爾最看不上川普(Donald Trump),但川普的當選在某種程度上挽救了歐盟,挽救了梅克爾。因為川普就職後的一系列表現使歐盟明白美國大哥靠不住,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同時也讓德國人慶幸地發現,自己的總理太穩重、太值得信賴了。川普越是貽笑大

方,梅克爾的支持率就越是上揚。   歐盟得到的另一劑強心針來自倫敦。英國脫歐為歐盟領導層敲響了警鐘,讓他們知道聯盟不斷擴大不是一個自然規律,歷史也會開倒車。本想成為柴契爾夫人第二的德蕾莎.梅伊(Theresa May)徹底失算,毫無必要地提前選舉,痛失議會多數,這與她的前任輕率舉行脫歐公投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從短期來說,歐盟的最大挑戰是與英國的退歐談判;中期來說,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是歐元,國債危機、銀行危機都沒有解決,只不過歐洲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暫時控制了火勢;從長期來說,對歐盟的最大威脅可能是一個不起眼的法律條文──避難法。因為這項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法律理論上給了歐洲之外六十億人口打官

司來歐洲移民的可能。假如他們當中的千分之一起這個念頭,就足以動搖歐洲的文化、宗教和政治根基了。這也許是我下一本書探討的話題。   感謝臺灣大雁文化大寫事業部出版《從查理大帝到歐元》的繁體版。希望讀我的書給您帶來愉快。   張丹紅 二○一七年七月於科隆 第五章 貨幣統一:歐元在德法較勁中呱呱落地(節錄)現代版劉邦:密特朗一九一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弗朗索瓦‧密特朗出生於法國西部沙朗特河畔仙境一般的小城雅納克(Jarnac),距離莫內(Claude Monet)的家鄉白蘭地只有十公里。雅納克也靠白蘭地發了財,富人很富,窮人不是很窮,沒有階級鬥爭。對弗朗索瓦影響最大的兩位男人是他的外祖父和父親。外祖

父身強力壯,精力過剩,開朗健談,樂善好施,不僅是成功的企業家,還熱衷於社會活動,有政治家的素質。弗朗索瓦身上明顯有外祖父的基因。父親和外祖父剛好相反:沉默寡言,性格內向,自己沒有商業頭腦,也希望子女遠離金錢。密特朗對金錢和資本主義的仇視完全秉承了父親的觀點。一九二五年,九歲的密特朗被送到一個教會的寄宿學校。他非常偏科,法語、拉丁語、歷史、宗教等科目成績優異;但他對不喜歡的科目不屑一顧,特別是數學,老師也拿他沒辦法。他最為傾心的書籍是文學作品,外國作家當中他最喜愛的是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Dostoyevsky)和托爾斯泰(Leo Tolstoy)。而對他童年影響最大的讀物是《聖經》。一九

三四年,密特朗開始在巴黎政治學院攻讀法律和文學。他對政治的興趣和運用語言的遊刃有餘使他很快成為宿舍同學的「領袖」。畢業之後,「一零四」室的同學們每年聚會一次。他們成了密特朗的死黨。他的另一批鐵哥們是在德軍戰俘營中結識的難友。也許因為參戰的經歷,一九四七年,年僅三十一歲的密特朗出任退伍軍人部部長,成為近百年來法國最年輕的部長。這之後,他在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十一屆短命政府中擔任部長,值得一提的是海外領地部長這個職務。這是他自己要求的,因為他對非洲情有獨鍾。在這一背景下,非洲殖民地的接連獨立使密特朗苦不堪言。而給法國人帶來最大傷痛的莫過於阿爾及利亞。這是因為阿爾及爾與法國本土的關係最密切,又是「二戰」

中抵抗運動的一個重要根據地。戴高樂和密特朗都在那裡逗留過較長時間。一九六二年,當就阿爾及利亞獨立舉行全民公決的前夜,密特朗發表文章說:「阿爾及利亞要離開我們。今天多少法國人同我一樣感到內心灼痛。」

民粹主義對捷克自由民主的影響

為了解決DW 中文 德國之聲的問題,作者李洵呈 這樣論述:

民粹主義政黨相繼在歐美國家取得執政權,中歐維謝格拉德(Visegrád)四個國家在2020年皆由民粹主義政府主導執政。然而民粹主義政府破壞自由民主制度的事件頻繁,近期的案例是匈牙利與波蘭民粹政府走向「不自由民主」。而在波蘭與匈牙利之後,捷克共和國也在2017年迎來民粹主義政黨執政,本文主要探討捷克的自由民主是否也會因民粹政府而被削弱?本文以加爾斯頓(William A. Galston)的民粹主義與自由民主四項原則:共和、民主、憲政、自由的衝突為理論基礎,同時彙整波、匈民粹政府有違自由民主內涵的作為,分析捷克民粹執政黨「是的2011黨」(ANO黨)與民粹領導者安德列.巴比斯(Andrej B

abiš)的言行、主張與政治作為對捷克自由民主的影響,並對捷克與波、匈的民粹政府做簡略的比較。本文接著以林茲(Juan J. Linz)的民主鞏固理論為基礎,探究捷克具備的自由民主鞏固內部要素:政治社會、公民社會、法治國家的運作是否能有效維持捷克自由民主存續,研究得出的結果顯示,碎化的政黨系統與多黨模式國會有效阻止ANO黨獨攬過半的國會席次,因而難以組成單一政黨政府,有效抑制捷克民粹政黨的行動。再者,走向專業化、組織財務獨立,加上基層公民運動興起的趨勢,形成一個敏銳、積極監督政府和參與政治的公民社會。最後,就制度面而言,特別是從捷克憲法分析國會兩院、憲法法庭、總統對政府的監督職能,以及機構間相

互牽制的機制來看,捷克的法治國家十分接近完善。本文最後反思三項自由民主鞏固要素助長民粹主義發展的可能性,並以林茲:「將民主視為唯一的遊戲規則」(the only game in town)為標準,說明三項自由民主鞏固內部要素有效維護捷克民主的原因,源於捷克人對民主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