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新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ktv新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宇文正寫的 我們的歌:五年級點唱機 和黃懷恩的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___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这是个轻松地活儿,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新歌并提供演出机会,投入成本不高但获利丰厚。相较起来,李夏更怕参加同学会。 ... 李夏单身,自是没有推辞的理由,只能跟着转战KTV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有鹿文化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蘇慧霜所指導 林金桃的 現代流行樂府研究 ─以1996~2017臺灣流行歌的歌詞為例 (2017),提出ktv新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現代流行樂府、流行歌、樂府精神、社會寫實、社會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傳播學系 蔡鴻濱所指導 鄧貞云的 多愁善感與真常之道:A-Lin音樂〈給我一個理由忘記〉之生命幻象 (2015),提出因為有 天生歌姬A-Lin、蘇珊.朗格、象徵符號論美學、生命幻象、虛幻經驗、虛幻時間的重點而找出了 ktv新歌的解答。

最後網站和謝娜結婚10年!遭質疑「攀附名氣」張杰認:對我有目的則補充:... 牽紅線,談到兩人初次見面是在KTV,因為張杰唱了一首英文歌深深打動謝娜,讓她忍不住給張杰一個深深的擁抱,張杰 ... 張杰來台拍攝新歌《我想》MV.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ktv新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們的歌:五年級點唱機

為了解決ktv新歌的問題,作者宇文正 這樣論述:

♪♪ 一本寫給五年級世代的情歌之書 ♪♪ 時間是公平的,青春總會離開你,也會離開我 所以,唱歌吧!在忘記之前 一首歌一首歌地唱寫入回憶   「歌聲,是打開這每一樁記憶的鑰匙。」——宇文正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的一首歌。五年級的宇文正在《我們的歌》,寫下成長中影響她最深刻的首首歌曲,也訪談身邊同樣在民國五○年代出生、長大的「五年級生」,那些烙印在心裡最深處,牢牢與回憶相繫相絆的曲目。   這是一本有歌聲的書。收有四十九首歌,也是四十九種生命的片段:也許是青春年少時〈你在日落深處等我〉,戀情而傷逝的〈戀曲1990〉,初出職場而惶惶不知心之所向的〈張三的歌〉;也許是悟得當下即永恆的〈

如果還有明天〉,是記起某個轉瞬消逝的生命〈恰似你的溫柔〉,是航行在生命谷底時遇到〈Yellow Submarine〉……經典的歌曲在時間指縫留下,沉澱出每一代人各自的心事。   宇文正以溫婉的細筆,或遺憾,或困惑,或純然快樂,在一波波來了又去的時間大浪,沖刷,翻捲,捕捉那些猶如在沙灘上的腳印,即將消失的記憶之歌。   【好文導聆】   ♬〈你在日落深處等我〉   我就這樣開始聽校園民歌了。這也可以說是我「錄音帶年代」的開始。……多年多年後,我仍可以一字不漏唱出來,好像它一直在某處等我,等我的回憶來認領它。我也會用氣音唱歌了。   ♬〈楚留香〉   我安然渡過了那個可怕的龍子龍女大會考…

…啊,就讓浮生煩惱,輕拋劍外!這首主題曲我至今心煩時仍會從腦海裡翻出來唱一唱。   ♬〈橄欖樹〉   所有五年級的人都會唱。它誕生於一九七八年,三毛作詞、李泰祥作曲,齊豫演唱。它是所有五年級孩子的「遠方」,即使沒有人知道「橄欖樹」長什麼樣子。   ♬〈戀曲1990〉   其實撇開愛情,一九八○到一九九○是台灣文化活力大爆炸的年代,而後似乎過早地進入了長長的懷舊隧道,這首戀曲,也可以說是寫給台灣社會的呢。   ♬〈Reality〉   「Dreams are my reality, the only kind of real fantasy......」竟在夢的邊沿滾下淚水。不需要任何原由

的眼淚。這首歌本身,就象徵了青春。我那遠走了的青春。   ♬〈梵谷之歌 Vincent〉   ……那如雷轟頂般地感受到靈魂可以被文學、音樂、藝術深深震撼、著迷的覺知,卻是如此的難忘。唐.麥克林的音樂,教導我如何去愛和歌唱。 名家推薦   ♬ 郭強生|作家——專文推薦   ♬ 李 律|作家、廣播人   ♬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 陳文玲|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教授   ♬ 陳克華|醫生詩人   ♬ 陳德政|作家   ♬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 許悔之|有鹿文化社長   ♬ 焦元溥|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 熊一蘋|作家   ——跨

年級共鳴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列)   讓我們一起回到那些歌聲裡,儘管年華易逝,但是歲月終究給了我們每個人最獨特的音色。如果我們都能懂得真正聆聽。——郭強生|作家   寫歌的那個我很年輕,以及苦悶。現在回頭看,覺得能夠擁有這些記憶甜美極了!——陳文玲|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教授  

ktv新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人生第一次追星】👉https://youtu.be/_UmqBeQ_ICA
--
《 #八年級生》❤️青春版《姐妹悄悄話》❤️
兩個八年級女孩的工作、友情、感情觀‧專屬這世代的玩鬧與煩惱
一起來找我們聊聊天🖖https://bit.ly/3ekbSJq
--
訂閱《Today is my day》👉https://bit.ly/3rCzKNT
---
#華語流行 #西洋流行 #八年級生 #Podcast

現代流行樂府研究 ─以1996~2017臺灣流行歌的歌詞為例

為了解決ktv新歌的問題,作者林金桃 這樣論述:

我們身處在一個影音技術發達以及網路普及的年代,音樂透過數位資訊得以快速的在網路平台上流通。時下的年輕人喜歡上網聽歌,各有各支持的偶像以及樂於傳唱的曲目,因此筆者藉由接受度高的流行歌,解析歌曲中蘊含的教育性質與文學價值,置入課堂教材,引導學生感受歌詞中的情感刻劃、意象書寫,透過閱讀擴充生活知識、關注當代社會議題,分析歌詞中的主題意識,啟發孩子的獨立思考,進而培養對周遭人事物的關懷,達到知、情、行的教育目的。筆者從臺灣流行歌的發展中發現,現代流行歌從歌曲風格的形塑到容主題的訴求,皆能表達當代人民的情感思想和生活面貌,由此也印證一個時代的改變,政治、社會、文化和環境氛圍,皆會影響當代人民的創作風格

與表達在歌曲中的內心感受和期望。自1996年後,社會風氣的開放、獨立樂團的發跡,聽眾能接受的音樂風格也變得分眾多元,因此在這個期間有越來越多勇於表達自己思想的創作,不畏政治強權的選擇用音樂和政府對話,積極地表現出人民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心態,進而揭發社會的黑暗,反映民生疾苦,表現「惟歌生民病」的樂府精神。透過本論的研究,可知現代流行歌的寫實性、文學性、教育性、時代性、可歌可唱的特色和社會批判的精神,實際符應傳統樂府寫實的精神,因此筆者將現代流行歌定名為現代流行樂府,透過音樂專輯的整理樂聽,收錄符合漢樂府的實錄精神、且符合唐新樂府「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歌詞,整理了歌詞中的文學質素和當

代的語言習慣、創作特色,從「政治、社會、人權、生態」等四大方面,勾勒出當代的社會樣貌,反映出當代人的集體意識與文化現象,概括出現今的臺灣圖像。儒家強調「樂」的教育功能,《禮記.樂記》闡述了儒家思想一脈相承的音樂思想。音樂是源於「人心感於物」的心理活動,作為人的情感活動,音樂不是孤立的藝術活動,「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有各種不同的慾望,透過音樂來陶冶性情,傳達需求,期許在未來有更多人注意到現代流行樂府的地位與價值,將音樂引入教育。透過好的流行音樂的傳唱,無形中也能教導孩子體察字詞之間的國文教育,感受正向價值觀的薰陶,了解到更多當代的社會文化背景,間接地也輔助了學校教育,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教化

功能。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為了解決ktv新歌的問題,作者黃懷恩 這樣論述:

在一篇篇與學生交心、衝突又重新感受愛的生命故事中,看見了對信仰的堅持,與對教育的熱情。   ◎繼《因為我相信》深獲好評後,黃懷恩老師再次用文字感動讀者。   ◎作者豐富的成長歷程,加上有笑又有淚的師生故事,交織成堅持相「信」、永保盼「望」、讓「愛」延續的校園青春錄。   ◎作者將學生視為家人,也將此本校園紀錄獻給即將畢業的學生們。     作者前作《因為我相信》曾獲「文化部台灣文學館103年度好書推廣」、「文化部第37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等多項肯定,時隔四年,再次推出全新力作《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這是一本能感動人心的書   也是一本能激勵教師的書   這是一本能幫助父母

的書   也是一本能改變學生的書   這更是一本用生命所寫的書     當我開始著手寫《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時,開頭與最後的篇章名,早已烙印在我的心底。從〈This is the Land〉訴說馬偕博士的故事開始,將時空拉回淡江創校之先,然後沿著故事線,將畫面一路帶到此時此刻。〈有一天,我們都會說再見〉,是篇章名,也是這本書的終點。   這聲「再見」,不是永別;這聲「再見」,是一份約定。就如同這本書的書名《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每個篇章裡的故事和信念,都是我給每個學生的祝福與期望。身為老師的我或許永遠不知道也看不到,我所做的努力與堅持,究竟改變、幫助了孩子們多少?當下孩子們不知道,我也不

知道,但上帝一定知道。   我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在生命的轉角處,在上帝安排最美好的時刻,我會和我最愛的孩子們「再見」。我相信到那時,他們都已長大,用我所教予他們的信念,活出淡江人「愛與服務」的美好生命。     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能和一群又一群,名為「學生」的家人們相遇,並在他們最青春、最叛逆的歲月,與他們一起學習,陪他們一起長大。後來的「我們」會怎樣呢?我期待著,也祝福著。──黃懷恩     作者簡介 黃懷恩     從來沒有當過POWER老師,但是會做POWER POINT。   沒被選為SUPER老師,但是覺得自己很SUPER。   師鐸獎頒給自己無數次,沒有一次是從別人手

中接過。   最常說的話是「不敢說自己最好,但是應該也有第一。」   還有「上次看到這麼優秀的老師,是在我照鏡子的時候。」   小時候的夢想是當總統,當老師其實是為了累積自己的選票。     科任班的學生叫我「數學王子」。   導師班的學生叫我「老大」。   上個世代的人提到淡江中學,會說李登輝。   這個世代的人提到淡江中學,會說周杰倫。   我努力,讓下個世代的人提到淡江中學,會說黃懷恩。   推薦序 青春是一首勇敢的歌/淡江中學校長 柯賜賢 在相信中看見盼望,在盼望中感受愛/輔仁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林偉人 我們是教會學校――伊是咱的囝仔/淡水文史工作者 蘇文魁 一

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正德國中校務主任 游珮琪 自 序 致 後來的我們   This is the Land 尋找淡江魂 謝謝 那些我深愛的背影 記得你是誰 決定「我」是否值得相信的,是「自己」! 我們都曾遇過好老師 那條外公牽著我走過的馬路 家長的作業簿 你為什麼離我那麼遠? 因為真正重要的,是信念 一人一信 傳承「相信」 不回擊的勇氣 愛的破風手 突然好想你 生命旅途中的美好過客 給未來的自己 我愛你們,但,你們愛我嗎? 即使我們一無所有,我們還能給人「溫暖」 教室裡的一場雨 加倍奉還 「笑」園故事集 朝夢想,飛馳達陣吧! 有一天,我們都會說再見   推薦序 ◎青春是一首勇敢的歌 ──

淡江中學校長 柯賜賢     聖詩《上帝做阮代代幫助》的第一段歌詞這麼寫道:「上帝做阮代代幫助,也做將來盼望;互阮閃避大湧風颱,永站安穩所在。」今日的教育環境,已非過往。在這個資訊隨手可得的時代,老師如果沒有兩把,甚至三把刷子,如何讓學生信服?少子化衝擊著各校的招生,順應時局變化的教育政策,考驗著各校的智慧。然而對比今日艱困的教育環境,一八七二年登陸淡水的馬偕博士,當年所面對的挑戰與困境,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考驗隨著不同時代,或多或少有些不同。但不變的是百年來,扎根埔頂的我們,依然倚靠「上帝做阮代代幫助」。   有人說:「青春是一首勇敢的歌。」身為過來人的我們,都曾大聲唱過。繼《因為我

相信》後,懷恩老師再次用文字感動我們。在那一篇又一篇與孩子們交心、衝突又重新感受愛的生命故事中,我們看見了一位對信仰堅持,對教育充滿熱情的「人師」。   願這本書成為我們共同的勉勵,承擔時代給予的使命,為上帝及台灣教育做美好的見證。   ◎在相信中看見盼望,在盼望中感受愛 ──輔仁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林偉人     堅持相「信」、永保盼「望」、讓「愛」延續,這樣的精神貫穿了整本書。懷恩老師的前一本大作《因為我相信》,闡述如何相信學生,以及如何讓學生相信老師、讓家長相信老師(什麼?沒看過!那還不趕快去買一本來看看,當中有一篇序寫得精妙絕倫、扣人心弦。這本書小孩不看長不大,女生沒看沒氣質,男

生不看XX會爛掉,當然是傷口囉!不然你以為什麼會爛掉?)   延續上本書「相信」的主軸,在本書中,懷恩老師將自己就讀淡江中學的經驗、學生遭遇的問題、班上發生的事件、老師與家長的互動、學長姐對學弟妹的照顧與關愛……,透過一篇篇文情並茂的文章,讓我們看到一個用心的老師,如何秉持「相信」,讓學生真實地經歷「相信」的美好、珍惜每一份「相信」,進而成為值得別人「相信」的人。   在「相信」的基礎下,懷恩老師讓學生了解能代表他們的不是成績、名次、榜單,身為「淡江人」要有「淡江魂」,要有信念、要知感謝、要抱希望。懷恩老師也從不吝於對學生說愛,讓學生感受到愛,來自老師、同學、家長的愛,也讓學生了解「即使我

們一無所有,我們還能給人『溫暖』」,並透過言教及身教,教導學生「愛」的真諦,以及如何傳遞與延續愛。凡此種種的信念與作為,早已超越師鐸獎、SUPER教師、POWER教師這些獎項所能給予的榮耀,大概只有「偉人教師」這種獎項可比擬懷恩老師的付出。   ◎我們是教會學校──伊是咱的囝仔 ──淡水文史工作者 蘇文魁     看懷恩這本書,可以看到一個老師在今日詭譎的校園文化中,要一邊求新求變帶好孩子,還要同時搞定家長,是多麼的累人。在這本書中,可以找到很多的創意和撇步,也有感人的心路歷程和特殊的校園文化,但最重要的,是讓人看見,雖然時代在變,人與人的各種關係也在變,淡江中學在淡水砲台埔頂,還是有不少老師

在努力傳承這百年老校的核心價值。   懷恩、懷恩的爸爸和我都出自這所學校,當年我們都曾在這裡,如同懷恩寫的歌:「八角塔前的邂逅,紀錄年少輕狂的夢,紅磚道上的笑容,訴說我們的懵懂」。我們傳承了同樣的校園文化,也都有不少的好老師疼愛過我們。我一直記得我的盧姓地理老師,那時,老師都住在學校宿舍,既沒汽車,也沒機車,生活很不方便。老師會找些值得信任且家住淡水的學生當「家臣」,請他們在回家的路上順便幫他買些東西,第二天再帶來學校。我還記得自己曾幫老師買過醬油、醋、魚乾、文具等,有時還要到診所拿藥、相館拿照片。每次老師叫我放學後去找他,我就知道又有事需要我下山去辦。老師通常會先帶我到家裡,然後叫我坐在一

旁等。他總是先脫下襯衫、襪子、兩腿一盤,坐在沙發和我聊天。看著老師大剌剌地整個身體往後仰的樣貌,剛剛課堂上,老師威嚴的形象早已完全消失,簡直比我的老爸更像老爸。   ◎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 ──正德國中校務主任 游珮琪     從讀者到成為兩代信班的家長,六年的相處時光,真的不算短,但是我看到懷恩老師始終保持著他的信念和初心,並沒有因為帶班或教學時所遭遇的挑戰、挫折或疲勞而耗盡他的熱情與理想。就如同此書一開始的故事,馬偕博士踏上東方的土地時,並沒有選擇生活和工作品質相對有保障的大城市,反而選擇落腳在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的北臺灣淡水傳福音、行醫和辦學,只因為他聽見來自上帝的呼召:「This is t

he land!」我相信懷恩老師也擁有著相同的信念,才會選擇回到他的母校淡江中學當老師,即使淡江中學在別人的眼中不是升學名校或貴族私校,在淡江當老師也不會有名師的耀眼光環,但是懷恩老師卻始終相信要用「一流的態度,做一流的努力,當一流的老師!因為一流的人才,到哪裡都是一流!」   多年以來,我始終能從老師身上感受到一股強烈的使命感,更貼切的說法應該稱為「淡江魂」。這股不斷燃燒的淡江魂,牽引著懷恩老師主動接下棒子,帶領著學生和同事,一起去尋找淡江人專屬的歷史、故事與榮耀。除此之外,懷恩老師還自費出版《因為我相信》這本書和《淡江驪歌》專輯,現在又繼續「燒錢」出第二本書,如此不計代價所付出的心血和努

力,無非就是希望他的學生,也是他的學弟妹們,畢業後都能以身為淡江中學的校友為榮,把象徵感謝、堅持、愛與信念的淡江魂,傳遞下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作者序 致 後來的我們     淡江人的淡江記憶,都是從八角塔前的邂逅開始,在一生中最年少輕狂、最青春叛逆的時間相遇。有人用相片留存記憶,而我,用文字。或許少了相片的具體和張力,但仍期待用文字補足那遺漏的情緒和回憶。寫下《因為我相信》這本書,是我生命旅程中,一場「刻意」安排的「意外」。   說「刻意」,是因為我真的花了不少時間,投入許多心力,並在電腦螢幕前,拋妻棄子,宅了無數個夜晚。那份「刻意」,是希望透過自己寫的書,和所記錄的生命故事,讓更多人

認識淡江,這所以上帝之名設立,我從小長大、求學,到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的――「家」。   說「意外」,是因為寫書從來不在我的生涯規劃中,更遑論,此刻完成的《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另一個「意外」,則是在書出版後,所得到的回饋。因著這本書,我有機會認識許多素昧平生的「網友」。他們多數是學生,少部分是家長和老師。藉由網路的無遠弗屆,臉書的四通八達,我常常收到來自台灣各地,和我分享讀後心得的「學生」。是的,他們叫我「老師」。那句最常出現在訊息裡的話就是:「從來沒有被老師您教過,但讀著讀著,彷彿也成為了您的學生一樣,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愛。」   曾有人問我:「你寫書,是寫給你的學生嗎?」我的答案,是

肯定,同時也是否定。   是!我是寫給我的學生,因為我希望他們都能知道,他們在我的生命中,占了多麼重要的地位。然而,也不僅僅是寫給我的學生,更是寫給每個願意相信愛與信念如今依舊存在校園內的你。   老實說,這不是一本教人「班級經營」的工具書,充其量,只是一本記載發生在北台灣、淡水河口旁、埔頂山崗上的校園故事。我只是忠實地把那些發生在我和學生們身上的故事,用文字記錄下來罷了。   繼《因為我相信》的揮霍家產後,《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寫完,應該就是我封筆的時候了(否則就要傾家蕩產了)。如果說《因為我相信》是回顧我初任教師的熱血奮鬥史,那麼《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就是一份我對於學生未來的期

望與祝福。   一八七二年,馬偕博士登陸淡水。   一八八二年,淡江中學的前身,牛津學堂(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落成、開學。   一九一四年,獲得台灣總督府的設校許可。淡水中學校的首任校長,是馬偕博士的獨子――偕叡廉先生。   時光荏苒,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若以時間軸來區分,相較百餘年前,離鄉背井、飄洋過海,篳路藍縷地在這塊土地上傳福音,並致力於醫療與教育的馬偕博士、偕叡廉校長等先輩們,此刻承接埔頂故事,傳承淡江文化的「我們」,不也是先輩們眼中「後來的我們」?如果他們還在,他們會不會對我們說:「『接下來,就是你們的事了』呢?」   五月天《自傳》專輯中,有一首歌是這麼唱的

:   無論是 後來故事 怎麼了   也要讓 後來人生 精彩著   後來的我們 我期待著   是的,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能和一群又一群,名為「學生」的家人們相遇。並在他們最青春、最叛逆的歲月,與他們一起學習,陪他們一起長大。後來的「我們」會怎樣呢?我期待著,也祝福著。   彷若電影《功夫》裡的經典對白,一個流浪漢對小周星馳說:「維護世界和平的任務,就交給你了。」我也想對每個我所愛的孩子們說:「感謝、堅持、愛與信念,就交給你們了。」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我們,指的是我,指的是我的學生,和每個即將開始閱讀此書的你。   因為真正重要的,是信念 有一年家長會,

我放了兩段各五秒的音樂給台下的家長們聽。然後請他們用舉手的方式,統計聽過這兩首音樂的人數。第一首播完,台下大約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家長們表示聽過,其餘的家長則是一臉茫然。再播第二首,才聽到四個音,幾乎全場的家長都已經舉手。第一首音樂,我播的是梁靜茹在二○○○年發行的專輯主打歌〈勇氣〉。當時這首歌紅遍大街小巷,無論是KTV的點播率,或是被廣泛討論的MV情節,都讓梁靜茹的歌唱事業,因著這張專輯而被推向高峰,甚至有很多梁靜茹的粉絲表示,他們是從〈勇氣〉這首歌才開始喜歡上梁靜茹的。一、二十年過去,雖然這首歌至今依然感人動聽,卻也在演藝圈一位又一位的新人、一首又一首的新歌中,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之中。 

第二首音樂,我播的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這首寫於貝多芬失聰後,代表貝多芬不向命運低頭的生命之曲,距今已超過兩百多年。經典之所以經典,就是即使過了這麼久的時間,仍能如此廣傳。我不知道再過數百年,還有沒有人聽過梁靜茹?但我猜即使再過數百年,人們還是知道貝多芬。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拿梁靜茹和貝多芬來比較,實在有點不倫不類。畢竟一個是近代華人流行音樂圈的演唱天后,一個則是世界級古典音樂家。然而我真正想突顯的氛圍是:在〈勇氣〉發行與熱銷的數年間,這首歌幾乎是每去KTV必點的「神曲」,彷彿沒唱就跟沒去KTV一樣的Fu(應該沒有太誇張吧?)當然,我相信不會有人去KTV點播〈命運交響曲〉來哼(應該也沒得點),

然後大家陶醉在古典音樂的樂聲中(這畫面太有違和感了)。但是,隨著新人與新歌的不斷出現,所謂的「神曲」也隨之更換。就像我們生命的成長過程一樣,在不同的階段,我們有當下最重視、最在乎的「點」。然而這些「點」,常常隨著我們年歲的增長、是我們的孩子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信念」? 「我的志願」這個全台點播率最高的作文題目,幾乎所有在台灣當過學生的人都寫過。然而我們常常把焦點放在「職業的名稱」,而忘了每份職業的背後,都有它的價值與意義。

多愁善感與真常之道:A-Lin音樂〈給我一個理由忘記〉之生命幻象

為了解決ktv新歌的問題,作者鄧貞云 這樣論述:

  本論文在於研究台灣阿美族籍女歌手——「天生歌姬」A-Lin(黃麗玲)音樂〈給我一個理由忘記〉之生命幻象。  在音樂語藝的理論觀點爬梳上,主要以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發揚卡西爾(Ernst Cassirer)所開鑿的拱心石(藝術)——提出象徵符號論美學,研究者將兩位大師之有關音樂部分的語藝觀點加以彙整,及朗格所建議的評論家的三步驟(1)評論家必須分析歌詞發現傳達的概念訊息;(2)評論家必須一樣地觀察,關於與總譜呈現intensity and release有關係的形式,推定音樂似乎要表達的情感本質;和(3)最後結果,評論家必須探測介於歌詞和音樂間關係,由「概念論」

(conceptual)和「真意唯情論」(emotional content)所給予的訊息,來探索音樂有意味的形式,研究者融會貫通兩位大師之觀點,以了解音樂美學之思維。  後續學者Sellnow & Sellnow擴充了朗格的觀點,提出虛幻經驗與虛幻時間的概念,說明了音樂之「生命幻象」,為音樂的分析提供一個具體的分析架構。Sellnow & Sellnow的音樂語藝觀點,有助於我們同時從歌詞與樂譜兩個部分,審視音樂中蘊含的生命幻想,一種音樂說服的形式。  由於研究者聽見A-Lin的唱功,頗能創造音樂之生命幻象,又礙於語藝研究著重小巧的文本,遂決定以她最叫好的歌曲〈給我一個理由忘記〉為研究文本,

經縝密分析後得出A-Lin音樂生命幻象「多愁善感與真常之道」,亦即讓一段不定的思緒終歸得回歸現實,如同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多愁思慮無濟於事,不宜多愁就圖清靜矣,善感是救贖的良藥,是悟解真常之道之法,能悟之、解之,回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