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jh學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事務研究所 王宏文所指導 施創譯的 國中階段數學科補救教學方案學習成效個案研究 (2018),提出shjh學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中補救教學、國民中學、傾向分數配對法、補救教學、數學科補救教學、學習成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hjh學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中階段數學科補救教學方案學習成效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shjh學校的問題,作者施創譯 這樣論述:

隨著環境快速變遷,臺灣國中學生學業成就表現兩極化的問題日趨嚴重,教育機關嘗試以「補救教學」方案進行解決,並對補救教學成效多所讚揚。然而,「補救教學」究竟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減少學習成就兩極化的問題,一直是身為國中教師的作者想認識的一項議題。為了探討國中階段數學科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本文針對一間位於大台北地區的國民中學,以三個入學年度之學生為對象,整理並分析他們三年期間的學習資料。應用「傾向分數配對法」,本文先找出與方案參與學生在特質及前測成績相似的配對學生。控制可能影響因素後,計算參與學生和配對學生後測成績差異,作為衡量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程度的基準。此外,本文亦衡量同一

學期內的「短期效果」、相隔一年後的「長期效果」、「初次參與的效果」和「多次參與的效果」四個面向。透過資料的整理,本研究發現符合補救教學資格學生以男生為主、家庭經濟狀況較弱勢,且新移民子女及原住民族學生的比率為高。整理統計結果,本文呈現出兩項重要發現。第一,不同面向都出現負向結果的期數皆多於正向結果的期數。第二,具有統計的顯著差異的期數全為負向結果且皆發生在下學期,其中只有「2013八上初次參與組」發生在上學期。再以「學期」觀察長期與短期效果,本文也得到相類似的結果。首先,七年級上學期沒有負向結果的期別出現,而到了八年級下學期時則沒有正向結果的期別出現。此外,上學期正向結果的期數多於負向的結果,

但下學期負向結果的期數卻遠高於正向結果。最後,具有統計的顯著差異皆發生在所有期別的「下學期」,而所有期別的「上學期」並沒有出現任何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上述的統計結果和過去文獻呈現多處衝突,因此研究者訪談三位星星國中的數學教師,探究「顯著負向結果的理由」、「下學期較頻繁出現負向結果的原因」、以及「隨年級增長正負向關係逆轉」的議題。訪談結果不僅證明了統計結果的有效性,更發現顯著負向結果可能與「課程概念」和「考試難度」有關,間接說明補救教學的學習成效落差與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意願」、教師的「負向觀感」和家長的「支持程度」有所關聯。此外,下學期補救教學的多次失敗除了吻合過去文獻的「馬太效應」外,也重複說明

學生的「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的影響,這邊也證明「早期補救」的確對學生學習成效有所影響,亦即越早進入補救教學的學生,確實更有可能改善或維持其成績的表現。對於上述的結果,本文認為:第一,「早期介入」、「強制機制的設計」和「學習成效衡量機制與妥善使用」將是未來實務工作者能夠持續努力和關注的焦點。針對參與人數過少所造成的偏誤,或許能採用「合成控制法」來處理。第二,若研究者有足夠的經費與時間,應嘗試與特定學校進行「縱貫」的長時操作,更能控制各個可能影響的因子。此外,受限於資料的完整性,本文並未控制「學習動機」或「學習興趣」等因素,未來研究者或許納入這兩個變項進行處理。最後,本文只利用單一學校進行分析,結

果僅適用單一學校,無法推論至整體方案的成敗,或許研究者在描述方案時能以更細緻的方式進行處理。對於未來有意進行類似研究的研究者,或許需要收集更多對應資料,用以認識研究學校的方案,找出更適當的衡量工具,以期真正衡量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上的影響狀況,提升參與學生改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