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記微笑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不要忘記微笑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KolasYotaka寫的 愛是一條線 和讀者太太MrsReader的 讀者太太解鎖跨文化婚姻:從兩個人相愛,到兩個世界相融的28個真心建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正義與微笑:也許世界很煩但沒關係啊,太宰治經典青春小說也說明:《正義與微笑》寫於一九四二年,是太宰治繼《女生徒》中少女的生活與心境變化之後, ... 在〈越級申訴〉裡,太宰還讓耶穌對猶大講這話,但內容改成,不要讓別人知道你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王年双所指導 蘇佳蕙的 亦舒小說研究 (2004),提出不要忘記微笑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亦舒、女性、言情小說、愛情。

最後網站別因它的結束而哭泣,要為它曾經發生過而微笑 - styletc則補充:《玩具總動員》是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華特迪士尼公司發行的美國動畫系列電影,自從第一集上映以來,如今已過去26年,對許多80、90年代的朋友而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不要忘記微笑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愛是一條線

為了解決不要忘記微笑英文的問題,作者KolasYotaka 這樣論述:

在親情面前 其他都是次要的 現任總統府發言人KOLAS YOTAKA直視「愛」的真情書寫 關於父親離世、身分認同與挑戰、傳統與根源、信仰與愛……     「我決定把我還記得的那些寫下來,不再耗費無謂的心力去掩飾悲傷。這段時間,我反省自己,回憶父親,藉著他的歌,寫下他與我共同的生命。因為這樣,我就不用為父親的人生劃下句點,也不用在一、兩年之後,讓他變成我們生命中的往事。」—— Kolas Yotaka     本書是總統府發言人Kolas在她父親離世之後三個月,首度直視自己的悲傷,為記錄父親同時療癒自己,一本關於親情、身分認同、信仰與愛的動人書寫。      全

書由一場阿美族女性的告別儀式展開,以「認同」「承繼」「信仰」「奮鬥」「挑戰」「跨越」「勇氣」「牽引」「擁抱」「告別」「改變」「回歸」等十二個篇章,串起作者現在進行中的工作場景與父親過往相處的點點滴滴;在面對人生重大挑戰時,作者始終不忘父親「以身為阿美人為榮」的諄諄教誨,深信唯有認同生命的根源,為自己的人生座標定錨,才有展翅飛翔的勇氣。     很多時候,愛一個人,是從他過世之後才察覺。Kolas何其幸運,能夠在預知分離的時刻與父親緊緊相隨,又何其遺憾,再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天。「愛是一條線」,親情有如一條看不見的線,始終牽引著我們,任我們遠走高飛,也能夠尋回它的方向。     

作者透過本書,進行過往與父親生活的爬梳與回顧,藉以療癒自己在面對失去父親之後的心情,然後準備繼續前行。同時也藉此記得,對父母再多的陪伴都是不夠的,要在來得及的時候多擁抱。   真情推薦     Kolas確實做到了!她用美、善、真的態度,努力撕去他人對原住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蔡英文 中華民國總統     愈認識Yotaka先生,就愈清楚原來Kolas勇於追逐夢想,追求認同的勇氣,其實是源自於她的父親。—— 賴清德 中華民國副總統   聯合推薦     我和Kolas有同樣的一條牽引我們的線,那是我們都出身花蓮鄉土,這條線至今把我們像風箏一樣牽引著,風

箏在疾風大雨中在風和日麗下都未曾斷線遠颺,人或許因生活與工作而遠離鄉土遠在海外,但無論離開多遠都心向著台灣,也是因為有一條堅韌的線牽繫著。——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星球下的父母親的歲月是隨著兒女的長大而逐漸朝夕陽方位下降,閱讀Kolas傳來對父親仙逝,字字不捨的情感淚痕,透露了她對父親深似大海的情愫,她的堅強是父親給的基因,她的溫柔是父親的一抹微笑。——夏曼藍波安 作家     這是一本女兒寫給父親的懺情書。這是一本阿美族父女緣分的見證。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世俗的盛名,但唯有愛的親情,最值得書寫,註記。—— 蔡詩萍 作家     在父親這個角色裡,我一直

都還在學習,Kolas的父親用他最好的示範,用愛帶領著Kolas,再用愛牽引著我們,讓我們學習到人生的智慧。——張泰山 Ati Masaw 職棒球星     因為「認同」,拉近了我跟Kolas的那一條線,記得當時她擔任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局長,邀請我錄製原住民族日─回復傳統姓名的影片,當時成為中華職棒第一位登錄自己阿美族名字的我感到榮幸。—— 林智勝 Ngayaw‧Ake’ 職棒球星     謝謝Kolas願意把自己的故事分享出來,不管是親情、信仰亦或著面對生命的生離死別以及人生的挑戰,我相信都能透過本書尋找到力量和方向。—— 郭婞淳 Tana 奧運金牌選手    

 默思Kolas的文章,唱著父親的歌,讓人進入了信仰的美妙境界。而Kolas溫暖的文字與父親的歌詠,將化作生生不息的福音,遠洋四極、撼動人心。—— 鍾安住總主教 天主教台北教區     Kolas書寫的是不只對親情的思念,不只是對生離的放下與死別的療癒。她遡源,使父親的別離不是絕望而是禮物,給自己勇氣與力量向前行。—— 陳信良牧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     我們可以學習Kolas Yotaka的榜樣,回到我們文化和宗教的根,使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富盛。—— 劉一峰神父 花蓮玉里天主堂

不要忘記微笑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冊葉如詩,影像如是
紀錄兩日奇幻,收藏他的時刻
吳青峰《上下冊》Live @ 雲門劇場 Blu-Ray藍光碟

2021.2.9 開始預購 → https://umg.lnk.to/QFYM
預購限定加贈《16葉》Legacy Live演唱會DVD

在一片綠裡,幕,起了,青峰走了出來,翻開了《上下冊》。2020年11月14、15兩日,吳青峰與各領域的藝術家共同二創《冊葉一:一與一》專輯內歌曲,在兩天共限定四百位觀眾的表演內,突破一切你以為他在舞台上的想像,衍生出《上下冊》Live @ 雲門劇場Blu-Ray藍光碟。

〈阿茲海默〉在雲門劇場展現出記憶崩潰的生理遺忘;由藝術家楊世豪設計的大環環節,其實有兩曲目:與愛人相遇愛戀的〈最難的是相遇〉以及崩潰痛心的〈阿茲海默〉。〈阿茲海默〉透過肢體表現出分離的苦痛:當最深愛的人離去,能看見的只剩鏡子裡的自己,大環就像是「記憶」,藝術家在舞台上拆除大環,讓記憶逐漸消散,片片拾起,裝在那個不會再打開的袋子裡;離開時,看著袋子,卻再也想不起……後方的舞台裝置像薄膜一般,狀似氣球的生命體,隨著記憶消散,像是呼吸也洩了氣……。

不論是大環設計楊世豪或是舞台裝置王德瑜,都是享譽國際的藝術家;楊世豪曾代表台灣站上瑞士、古巴、德國的國際舞台、臺南街頭藝人大賽冠軍、日本靜岡世界杯街頭藝術節的演出嘉賓,站上亞洲達人秀的舞台後知名度大開。王德瑜曾於臺灣、馬來西亞、德國、北京等地舉辦個展,多次參與國際展覽,包括臺北雙年展、日本水戶藝術館展覽、法國Enghien-les-Bains當代藝術雙年展、橫濱三年展、日本茨城縣北藝術祭、奧地利OK當代藝術中心展覽、韓國釜山現代美術館展覽……等。兩位藝術家透過各自的創作,再次二創青峰的〈阿茲海默〉,說書人陳雪甄在舞台上也默默的接受充滿臨場感的潰堤。

此曲目收錄於吳青峰《上下冊》Live @雲門劇場Blu-Ray藍光碟,產品以精裝書輯裝禎,內容包含吳青峰萬言《上下冊》概念文章、藝術家自述概念選輯,以及首度公開的近百張現場紀實照,讓當時向隅的觀眾們一窺演出真貌;預購期間特別限定,贈送單月連續演出16場,創下現場演出紀錄的《16葉》Legacy演唱會DVD,現正預購中。

🎬 〈年輪說〉Live MV ………… https://youtu.be/NHuiL-kQtX0
🎬 〈等〉Live MV ……………… https://youtu.be/N0bhwHcWh2o

--

〈阿茲海默〉

阿茲海默 海也沉默

記憶艦隊溫柔迷航
我的行李一件一件
甚至沒有告別
就安靜地離去

但到時我也不會知道
阿茲海默港
港口的海
好安靜

我記得朱槿是扶桑
我記得微笑是友善

但天哪我不記得你
是誰在樹下吻了我
通往黎明的漫長守夜中
記得的只有一個陌生溫柔的笑

不要當我的女兒
不要當我的愛人
遺忘是一種好幸福的殘忍
我不想讓殘酷顯得如此幸福

鏡子裡的頭髮灰了
眼睛暗了
鏡子裡的人是誰
我問你我問你是誰

阿茲海默
海也沉默

【Credit】

詞|黎煥雄
曲|吳青峰
編曲|鍾承洋

音樂製作
製作|徐千秀
現場錄音|吳育彰
音樂編輯|單為明
混音﹑母帶|柯宗佑

創意總監|陳汗青
導演|吳秋觀
音樂總監|徐千秀

演員|陳雪甄
大環特技|楊世豪

音樂演出
吉他/Band Leader|鍾承洋
貝斯|黃群翰
鼓手|黃亮傑
鍵盤|張少瑜
合聲|黃玠瑋
電子鼓|潘維瀚
Programmer|戴建宇

FOH音控師|柯宗佑
Monitor音控師|王駿綸
音控助理|歐陽兆聰
技師|陳琦瑋

舞台總監|群星創造 郭狠胖
硬體監督|林千慈
導演助理|鄭儒雅
舞台執行|洪誌隆、黃梧貴、林易謙、張智鈞、洪亞鎛、張嘉傑
表演節目舞台視覺統籌|鄭烜勛
表演節目執行製作|陳正華
舞台設計|調皮工作室 吳姿瑩、李信興、黃孟瑩
燈光設計|鹿米工作室 林佳徹
燈光助理|鹿米工作室 陳岳世

現場攝影及影像製作
導演|陳映之
導演助理|錢承榆、彭琦媗
製片|葉鑑濤
製片助理|賴芷芸
攝影師|黃品婕、鎖震峯、張伯瑞、楊家哲
攝影助理|施雅馨、陳星豪、張雅萍、謝明倢
攝影工程|無限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現場拍攝燈光師|黃柏源
現場拍攝燈光助理|蘇志豪
收音錄音師|陳炫宇
收音錄音助理|王令譽
視訊工程|無限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器材協力|無限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後期製作|Imagine Cosmos
剪接|陳映之、黃品婕、彭琦媗、張雅萍、張伯瑞、鄭惠璞
英文|Steve Bradbury、Hazel Chang

藝人化妝|張婉婷
藝人髮型|ZOOM Hairstyling Edmund Lin
樂手髮型|ZOOM Hairstyling Hans Chen
藝術家梳化妝|陳映羽、賴麗卉、魏妙芳、陳美雪、吳曉芳

吳青峰造型設計|謝岡諺
吳青峰造型設計助理|黃子櫻
陳雪甄造型設計|陳錦嬅
樂手造型設計|王依凡
藝術家服裝統籌|林馨
藝術家服裝管理|吳定盛

#吳青峰
#上下冊
#阿茲海默Live

……………………………

▶ 吳青峰 IG:https://www.instagram.com/imqingfeng
▶ 吳青峰 FB:https://www.facebook.com/WuQingFeng
▶ 吳青峰 微博:https://www.weibo.com/u/1822796164
🔔 訂閱吳青峰官方專屬頻道:http://bit.ly/qingyoutube

…………………………

亦舒小說研究

為了解決不要忘記微笑英文的問題,作者蘇佳蕙 這樣論述:

她說自己是常常戀愛的,倘若不愛一個人,世界太沒有意思。她的天與地便是一個家,她的快樂,簡單如一件新晨褸。她的寄託,是書桌上一張男友的小照。只要是女子沒有不嚮往愛情的,雖然亦舒稱自己心態老於同齡,從這樣單純的快樂,使得讀者發覺她稚情的一面。其實不論幾歲,愛情永遠會令人失控;年紀逐漸增長只讓我們學會如何不哭鬧失態、優雅離場,只是這樣而已。正如某張報紙標題說:「愛情只是一種輪迴的病。」 說的真是有道理。對亦舒來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沒有甚麼中庸之道,只有喜歡與不喜歡,不明白甚麼叫馬馬虎虎。她說為甚麼每個人都要敷衍?朋友是朋友,敵人是敵人,涇渭分明。不喜歡這個人,何必睬他?就當是我傲慢好了,傲慢又不用

坐牢。這樣的性格廣東話叫「巴辣」,似乎也不是年輕氣盛可以解釋的。年輕的亦舒更是忿忿的認為:勤奮的女人不見得高明,學問好不難得,長得美更無必要,因為做多錯多。有的女人生來命好,坐在那裡吃吃穿穿,丈夫還讚她脾性佳、人緣好。這番話真是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有些女人運氣好,有些女人則不。她認為多嘴的女孩子很少可愛,沒有性格的女孩子很難去吸引人;太優柔寡斷的女孩子令人討厭,而過分理智的女孩子,不算女孩子;但是,到底哪些人該得到寵幸哪些不,卻都是上天冥冥中早已經注定的;沒有甚麼理由,太難解釋,反正就是那回事,而且往往太不公平。這些對於女性的觀點,與亦舒後期作品中出現的女子性格實在是大異其趣。印證在亦舒小說裡

愛情的理論,竟然是源自於「花生」漫畫《PEANUTS》。她說天下有兩種表現愛情的方式,一種像查理布朗,日日暗戀那個「小小的紅髮女孩」,卻不敢告白;反正就是這樣了,有機會付出愛情已是天大的幸福,管他收不收得回來,真是好的。另外一種就是露茜:她夠膽子,又不怕丟臉,皮真夠厚,一廂情願。但是露茜有露茜的快樂:至少每天還可以講上幾句話,至少有機會表達自己。亦舒不是不知道:有些人根本不愛,是因為他們沒得到機會,所以不愛。她說自己的錯誤是太不可救藥的浪漫主義!亦舒也覺得自己想太多:晚上還是想到了,一夜又一夜的,想像老是太美。於是反省之後覺得後悔,後悔當初追求的竟是愛情,不是家庭。是這些波折使得她收拾行李到英

國去嗎?她說:是的,我覺得口出怨言是多餘的,我學得很慢,但是我確實在學。我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我不是一個幸運的人,剩下來的日子,我不認為還可以有甚麼發展,但是我將小小心心的走完它。風流離我很遠,折墮叫我日日看見。風流的是愛情,平凡的是婚姻;每個女性都會不斷的思考白頭偕老究竟是甚麼意思?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了好幾十年,或許很值得羨慕,但卻不大美麗。得不到的愛,才是比較令人嚮往的吧?亦舒說得不到的甚麼都是好的,得不到的感情尤其如此;這樣想來,失戀竟不是可悲可痛的事,五百年後誰曉得有甚麼分別?感覺上有些吃不到葡萄的酸味道。當時的她如此想像家庭生活的模樣:小孩子是可愛的,但是兒子女兒,卻頗為恐怖。又說:

不要與任何一個人發生太深的關係,那麼生活才是無憂無慮的。因為情傷,不敢再信任自己或他人,最直接的安全辦法,似乎就如行車時遵守交通規則:「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此時的亦舒是二十多歲的年輕都會女子,以悲切的心態看待愛情與婚姻 。她認為最惡劣的環境,到不是太窮,而是那種沒有感情的環境。感情在亦舒的生命中比重異常的重,她年輕的時候,希望甚麼樣的感情,需要甚麼樣的感情,付出甚麼樣的感情?她都清楚的知道。可是現實生活沒有感情還是可以活得下去嗎?當然是可以的,只是活得灰塵一點而已,況且只有少數人注意這灰,不少人是不介意的。亦舒說雖然拍拖很有意思,但是需要無限的時間與心機,如果覺得工作還重要點,那拍拖的狂熱是

隨之而減了。有誰想結婚嗎?恐怕沒有了,多好玩的人結了婚也變了形。她深覺得婚姻不過是賭博,賭贏了固然好,一輸要馬上收手,拖下去還有甚麼益處?圖翻本?這樣的智慧並非全然天生,應該是在又一次的跌跤之後學習而來的。從英國學成回香港的亦舒的婚姻觀改變了,她說平凡就是福。雖然再度嘗試踏入婚姻生活,但是她說:社會男女平等了,因之對男性的要求也就相對的嚴格一點。第一,要懂得烹飪;第二,得有一個四整的家獨居。這個會烹飪的男生最好另有收入及豐富的專業,還要相貌英俊,身段健偉,言語風趣。一頓飯在何處吃不是問題,請客的人條件如何,才是關鍵。 她強調女子絕非已經忘記浪漫,而是希望實際舒適地享受生活。亦舒又說最怕遇見年少

的我。二十多歲已成名的亦舒時時為情所困,從哪一步走出來,變成一個獨立的新女性的呢?最近在名為《遊戲》的心理測驗裡,亦舒如此剖析自己:如獵豹的敏捷、老鷹的孤獨、海哲的逍遙自在、豪爽、喜歡玩、討厭工作、不會抱怨、不會做賊喊捉賊、不會跳探戈、不會開車;若午夜驚醒忽然聽見大雨傾盆,會說呵!惆悵舊歡如夢;多愁善感的亦舒,是一個容易親近的平凡人;她也崇拜偶像,金庸、曹雪芹、魯迅、維斯康蒂、史畢堡(台灣譯音為史蒂芬史匹柏)。亦舒認同美國歌星雪兒的專家意見:「男人並非必需品,男人是奢侈品。」 認為擁有一切的人,都未必能夠擁有愛情,奢侈品不是指夥伴、拍檔,而是指愛人、情侶。亦舒對愛情的一貫看法是要年紀、心情剛剛

好,還有環境的景、時、人,樣樣俱全才有可能遇到;若是錯過了也就是錯過了,因為當時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專心學業或是搞好經濟,絕對不能有旁騖,只能遺憾。若是有人或許感情生活略見複雜,也實在是有不得已之處,並表示並非是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或性格有問題;因為,愛情原是最奢侈、最優雅、最高的生命境界。現代女性為獨立付出的代價之一,就是必須如男人一般果決豪爽;雖然外在洋化內心中國,亦舒說兩性關係真是無限辛酸,有限溫存;她極力主張青春還是用在學業與事業上的好,因為無論如何令人流淚的愛情,最終也都會過去;往往感情只是男人生活的一部份,卻是女人生活的全部,許多女人因為錯愛,付出了慘痛的一生作為代價。因之如果女人身居

要職,必須向男人學習,將感情撇在一邊。她說牡丹確需綠葉扶持,可是誰也沒規定女人不能開始學習做一棵樹。在散文集《自白書》裡她這麼主張,也在小說《流金歲月》裡藉著南孫的口如此說,更在小說《玫瑰的故事》裡藉太初的口說。此外,她幽默的認為切勿嫌棄伴侶不好,他就是因為不夠好,所以才沒能找到更理想的對象,彼此彼此。夫妻間需要的,只是敬重與體諒下產生的感情。浪漫是一種心態,絕不等於玫瑰花與燭光晚餐,或是跳舞到天明。所以只有最獨立的人才配談論婚嫁;情人節或結婚紀念日收不收花不頂要緊,最重要是平日與對方合拍,生活合理地愉快。大多數人追求「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她則是別有見解的認為:「最笨的人才會同

最愛的人結婚,天天戰戰競兢,患得患失,如何做人?」確實是聰明又有智慧。(三)工作觀:平穩的情緒、冷靜的思考、不懈的努力亦舒的生活平實,因為她說寫作是完全講情緒的,她認為寫作人是「情緒的動物」。心情很差時,寫的東西也很差,但是情緒高漲時,更寫不出東西來,所以生活要很平靜才行;她不知道別人是怎樣的,只覺得自己生活要很平靜,很有規律,才能寫東西。太興奮不行,中了彩券為什麼還要寫呢?太悲傷不行,因為情緒作祟。持續寫了四十年,她說自己最自豪的時候是十七歲,之後驕傲就逐年逐年逐日逐日消失。她又自嘲自己沒出息,惹得她的文友們罵她:「亦舒,你不看書,你不看文學著作,你不看諾貝爾獎的小說;就看時裝雜誌、國家地理

雜誌、流行小說。」即便是如此,她寫出來的小說仍然令讀者忠心追隨。她說種種事情宜在二十九歲半之前統統做齊,之後,避得過就避,避不過再避;因為中年人太有出息苦像頓現,承認個人才華不過如此,且悠然接受事實,不知有多麼高興。她又說到了某一個年紀,我們應當明白,大約個人的能力止於此,不必再東征西討,擴充邊疆了,這樣的人生觀,在她的作品中時有所見。亦舒筆下的絢麗出自規律的生活、平穩的情緒、冷靜的思考、不懈的努力;因她一貫的堅持:「對生命最佳的報復就是做得更好!」(四)價值觀:平凡就是福亦舒的價值觀是「平凡就是福」。她說做人不易,訴得苦多徒惹人憎厭,叫人看低;細述功績,更不討好,炫燿膚淺,會令失意人黯然神傷

。冷靜理智是難得的智慧,亦舒一貫主張面對惡俗擾人的事的最佳防毒面具就是「不去理它」,清平世界,自由社會,他人愛說甚麼就說甚麼去;一定有若干人喜歡放冷槍、射毒箭,可惜多半級數不夠,大多數老遠就凌空落地。即使異常逼近,大可退後幾步,這裡危險,不好玩,便到別處去,千萬不可以毒攻毒、有失斯文。日子久了,並無衝突,看上去自然好似百毒不侵。她認為世上並沒有金鐘罩鐵布衫這類功夫,可是做人也不需要「太會生氣」:人家要我們惱怒,何必聽話?這樣的事嗎,我不知道。沒聽說過,一問搖頭三不知即可。她說後悔其實是一種頗高層次的奢侈,必須有選擇時方有資格後悔。古詩〈公無渡河〉早已講過:「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為之奈

何!」絕大多數的人,在生命的絕大部分時候,通常都是別無選擇的:家人如父母、兄弟手足、兒女,甚至工作;既然沒得選擇,也就無所謂後不後悔,與其浪費時光去「後悔」,不如及時把握在自己手上所掌握的一切。越早能體悟的人在他人眼裡,也就顯得英明果決。此外,過度注意他人的缺憾,也是十分無禮的行為,切莫理會別人在做些甚麼,能救就救,愛莫能助,就該佯裝甚麼事都沒有發生過。切勿袖手旁觀,卻又意見多多,指手劃腳,冷言冷語,這樣未免太沒有教養。君不見印度獨立之際,英國人如何冷靜地降下最後一幅米字旗,輕輕摺好攜返祖家,這種智慧非常值得學習。亦舒說「大勇若怯」 若是有人沉不住氣,芝麻綠豆事先炸起來再說,動輒不顧後果,先求

出氣。那麼明天呢,明天該怎麼辦才好?應當學習英國人:「即使身邊有炸彈爆炸,仍宜保持鎮定,木著一張臉,以不變應萬變。」雖然看來似乎是玩笑,確實是自有其道理。亦舒簡單的生活是住香港的時候,就那樣身體力行;後來在溫哥華還是一模一樣。成功因素甚難模仿,失敗因素卻往往可以避免;從亦舒的低調當有不同的體會。第二節 亦舒寫作生涯筆者依據亦舒作品的內容,以及亦舒個人生涯的轉換,試依亦舒生平年表,簡單區分她的寫作階段如下:1、第一期:為一般通俗流行小說時期,以1963年開始任職《明報》記者生涯為起點,到1973年至1976年,於英國曼徹斯特修習酒店管理為止。2、第二期:自1978年至1986年,亦舒任

職於香港政府新聞處,七年半之後辭職之時為止。3、第三期:自1986年為專業作家時期,其間亦舒於1991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專職寫作迄今。亦舒的作品正式在台灣發行,始自1985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授權由林白出版社獨家發行。時年39歲的亦舒,展開正式的作家生涯的同時,台灣讀者可以在一般書局的言情小說分類,找到為單冊數目不多的作品,或是在雜誌漫畫的租書店看到她的作品,流通的通路則是多半以租書店為主要管道。當時香港亦舒的小說先後有五部被改編成電影《流金歲月》、《玫瑰的故事》、《喜寶》、《朝花夕拾》、《胭脂》,帶動小說在台灣開始流行,更有「台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這樣的說法出現。《五人行》於1987年(民

國76年)由台灣的電視台拍成連續劇,小說的文宣上有「香港女作家亦舒第一部在台灣拍成電視連續劇」的定裝照片。電視劇由于楓飾演千金大小姐王太澄,姜厚任飾演宋星路醫生,周丹薇飾演女明星朱雯,張詠詠飾演事業女強人奚定華,楊潔玫飾演宋星路醫生的病人黃言聲 ,擔任演出的人選都是當時第一線當紅的男女演員,電視劇的收視率,也為亦舒小說在台灣建立了知名度,但是真正的讀者群,仍以「租書店的讀者」為主。租書店的讀者因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乃是以學生族群及年輕的粉領女性上班族為主力,家庭主婦族群亦有之;屬於言情小說的大眾讀者為主流,但具有一定的基本教育程度。連續劇的播出,為亦舒在台灣引起風潮,因此林白如此宣告:「

自1988年12月份起,將不定期出版的亦舒作品,改為每月中旬同時出版二冊」 。原本港台出版有約六到十個月的時差,後來改為每個月出版短篇與長篇各一冊,維持這樣的出版方式大約有十二年左右,直到2000年以後讀者數量才開始衰退。從租書店租書開始閱讀的讀者如筆者,多半一直追隨至今;只是大部分的書局所陳列的每期最新作品,每冊數量由全盛時期的每冊新書三至五本減少到目前的一本,租書店的數量也類似,仍然被陳列為言情小說之列。1997香港回歸之後,香港與中國的交流更為密切,繼香港之後台灣而後到大中國,亦舒熱的燃起,並不僅只是由於資訊流動的速度與技術快速進步;更重要的因素,是在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時差脈動。兩岸分治之

後,香港由於歷史(經由不平等條約租借給英國99年)、地理(位於中國廣州省但政治管轄權隸屬大英帝國)、經濟(華洋雜處但以英國制度與國際接軌)、語言(母語使用為廣東話,但是英制教育下英文流利的人口眾多,北平話也可以溝通的因素;還有中國文革動亂之際因為政治理念不認同,或不見容於兩岸政治立場、來自全中國各省各地的人南下,匯聚在香港使用的各種方言:如上海、杭州、浙江、蘇州)的種種因素,在在使得香港在1997主權回歸中國之前,具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發達與相對自由民主的優勢;這些劇烈的變動與現象,亦舒都一一呈現在她的小說作品當中,緊緊掌握住時代的脈動,使得亦舒的作品造成流行。由於政治立場或主觀因素,兩岸並不正視

香港的藝文發展,甚至將香港稱為沒有文化的荒漠,只著眼於其經濟機制的部分,而忽略了其新聞、藝文、電影、電視等媒體發達繁盛的社會現象。所謂香江三大傳奇人物: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倪匡(科幻小說)、亦舒(言情小說) ,三人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卻又自成一家、各領風騷。隨著資訊自由的禁制逐漸解除,及網際網路的全球化的發展,二十一世紀,書本的文字經由掃描開始大量被數位化。佔全球四分之一的華裔讀者遍佈世界,只要是華人大都知道金庸、倪匡;卻忽略了一樣擁有廣大讀者的亦舒,除了肇因於讀者的男女性別的差異,應該也要從「文學性」的角度來思考,不只是將亦舒的作品以言情小說視之。讀者不應該忽略在她愛情故事的包裝之下,

女性往往處在經濟弱勢及傳統文化的雙重歧視之下。但是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教育程度的提升,應對命運方式的想法,與審視自身生命價值的觀點,在她筆下,藉由人物性格所呈現出來的差異與進化,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主要問題。移民溫哥華之前亦舒本人較為滿意的作品以1988年的《流金歲月》、1989年的《風滿樓》、《嘆息橋》為人所知;主要是以香港社會環境變遷的主題來描寫;但是此一主題的文本或是網路的評論,卻多半都只就其故事人物情節探討,甚少提及涉及政治意識的議題,或有提及也多半站在主觀意識而非港人心態來說;尤其是以1990年的《傷城記》、《我們不是天使》、2004年的《特首小姐你早》等以描寫香港從文化大革命、六四、

主權回歸、移民的香港社會狀況,與這些歷史事件在未發生時、或發生之前後的芸芸眾生像;以及大部分完成於1991年移民之後的作品,也就是亦舒作品分期第三期的作品,絕大部分以女性、社會、政治、男性、同性戀、青春、大同世界的主題,都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心。第三章� 亦舒小說的題材與人物情節第一節� 亦舒小說的題材一、亦舒小說出版狀況將亦舒小說於1986年12月至2005年6月這段時間在台灣出版的203冊,根據林白出版社的出版時間先後編號為依據,依序列表於附錄一:作者小說書目,並於備註列出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的日期供對照參考。在1986年亦舒結束香港政府新聞處的公職之後,成為專職的作家,並授權台灣林白出版社

在台發行她的小說 ,並且因為小說改編拍成電影帶動流行, 1988年後亦舒的小說以與香港時差半個月到一年的現象,幾乎同步在台發行,確立了她專業作家的地位。如果比較亦舒小說在台灣林白出版社與香港天地圖書公司所出版的時間差異,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哪些是亦舒的暢銷書。再版發行的第一名當屬《玫瑰的故事》,第一版確切的時間至少是在1985年改拍成電影上映之前,較之於1982年的《喜寶》要更早一些,可說是亦舒奠定香港言情教主的代表作。除了上述兩本,其他暢銷全球華人地區再版的知名長篇作品有:《我的前半生》、《朝花夕拾》、《流金歲月》、《風信子》、《圓舞》、《開到荼靡》、《香雪海》、《流金歲月》、《嘆息橋》、《西岸

陽光充沛》、《人淡如菊》、《曾經深愛過》、《風滿樓》、《七姊妹》、《預言》、《美麗新世界》、《縱橫四海》、《在那遙遠的地方》、《花解語》、《綺色佳》、《直至海枯石爛》、《明年給你送花來》等,豐沛的創作量至今不輟,尤其近五年在中國引起更廣泛的注意,此一現象可由各大城市暢銷書排行榜,與網路網址搜尋引擎Google有133,000筆資料符合「亦舒」的關鍵字查詢結果得以證明。二、亦舒的小說題材有關小說主題的分類請參見附錄一。將亦舒小說分類為十五個主題分別討論,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從不同的角度去偏重強調:愛情不是亦舒小說唯一要表達的觀點。在眾多包裝於白領麗人的愛情故事背後,亦舒藉由不同故事,所要表達的更甚

於愛情;包括親情、友情、婚姻、女性自覺、職場自處之道、兩性關係轉變與取捨、社會價值觀、生命價值觀以及處世哲學等等。分類的原則以全文較偏重的故事重心為依據,部分則為筆者主觀的認定,所選擇的故事文本區分為下列十五類。(一)愛情:《玫瑰的故事》、《直至海枯石爛》、《明年給你送花來》、《電光幻影》。亦舒認為「女性應該經濟獨立,在感情上要拿得起放得下;Do not complain, do not explain.;然後在現實中經營愛情:有福同享,有難獨當,一定可以白頭偕老。」愛情是亦舒小說的主要題材,也是貫穿其他主題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一個都會女性出身的作者而言,愛情更是吸引女性讀者的必要題材:無論時

代如何改變,女性如何獨立進化,人類天性上兩性差異最大的部分,除了生物的部分,人格比重上愛情所佔的部分,女性是遠遠超過男性的;也正因如此,沒有愛情就無法構成吸引人注意的小說;最具有代表性的應當是《玫瑰的故事》深刻闡述了各種愛情的樣貌。《玫瑰的故事》是亦舒筆下唯一單單寫愛情的故事,分為四部曲:一、《玫瑰》---「黃振華」,二、《玫瑰盛放》---「溥家敏」,三、《最後的玫瑰》---「周棠華」,四、《玫瑰再見》---「羅震中」,代表愛情各種不同的類型,每一部皆以男性第一人稱「我」來敘述「玫瑰」。「黃玫瑰」;第一部《玫瑰》裡的主敘者「黃振華」,是十五歲大「黃玫瑰」的同胞哥哥;第二部《玫瑰盛放》裡的敘述者

「溥家敏」,是「黃振華」建築師事務所裡的有為青年,也是《玫瑰》的愛慕者:如《玫瑰》裡的「周士輝」,甚至於在第三部《最後的玫瑰》裡繼續糾纏「黃玫瑰」的女兒「方太初」;第三部《最後的玫瑰》裡的敘述者「周棠華」,則是「黃玫瑰」的女兒「方太初」的男友、丈夫,曾經一度也眩惑於玫瑰的美;四、《玫瑰再見》裡的敘述者「羅震中」,則是「黃玫瑰」的丈夫「羅得慶」爵士的獨子,並且是第一部《玫瑰》裡令玫瑰失戀的男子「莊國棟」的好友。都是以男性第一人稱來敘述的《玫瑰的故事》,「莊國棟」一出場就穿一套白西裝令眾人炫目:亦舒借「黃振華」以哥哥的口吻,說出他的膚淺:男人穿白最矯情,一種幼稚的炫燿,成熟男人多數已反璞歸真,不必

靠一套白西裝吸引注意。這裡透露出作者對「真男人」的標準,是著重內在的品德學識修養,描寫引發愛情的著眼點,是具有理想性君子人格特質的;與其他一般言情小說中,男主角高大英俊、權貴多金的形象差異甚多。同時更藉著男性的旁觀角度,來告訴女性讀者:玫瑰呀,你眼中的白色武士,大哥看看,都非常馬虎。在看第二眼時,「黃振華」仔細的以客觀的角度來看「莊國棟」:那真是一個英俊的男人,長挑個子,臉上帶種冷峭的書卷氣,白色衣褲在他身上熨貼舒服。亦舒描繪人物,多從氣蘊內涵著筆,尤其是男性:往往從服裝、身材、學識、能力、職業、氣度、社交手腕、處世方式等等特質側面來觀察,印證出主角人物的價值觀;也是作者的價值觀;甚少描述其唇

眼眉目等細節,雍容且大氣才是「男子漢」應該具備的特質,照顧婦孺才是有擔當肯捱義氣的「男人本色」。四部曲之一、《玫瑰》裡的「黃振華」,之二、《玫瑰盛放》裡的「溥家敏」,之三、《最後的玫瑰》裡的「周棠華」,之四、《玫瑰再見》裡的「羅震中」,這些第一人稱敘事者本身,都具備了入世的謀生能力、養活婦孺的擔當;出世則要有生命的情調、自我存在的理想與價值判斷;並不僅僅是盲目庸碌的活著,這樣的男人才有資格去追求愛情追求玫瑰。這不只是「言情小說」「愛情故事」裡的男人形象,也是作者「桃花源」裡的男人特質,更是普天下女性所夢寐以求的「標準情人」;儘管四者合而為一是最高理想,作者也告訴我們那是存在「桃花源」中的理想,

如同《紅樓夢》裡的「大觀園」,最後必然衰敗凋零。對於美女,十七歲的玫瑰被比擬成「一個夏日」 ;三十歲的玫瑰不需用工筆來描繪唇眼眉目,而是輕輕一句「她的美麗是流動的」 ,便活色生香的使玫瑰從紙上活了過來,不由得你不聚精會神的注意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想像這樣無從想像的玫瑰,在猝不及防的時候「遇」見「家明」,在玫瑰盛放最美麗的時刻:相識、相戀、相知,但不能相守,旑旎甜蜜但又只有剎那,唯有曾經墮入愛河深愛過的人,才能體會那樣圓滿而又淒清的愛情,一如席慕蓉的詩:我終生所愛慕的人啊 曲終人散後 不管我是要哭泣著 或是 微笑著與你道別 我都會慶幸曾與你同臺這一切來得冷不防又快轉結束,純釀的愛情

只有三個月,但是玫瑰畢竟是玫瑰,樂觀勇敢、堅毅的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她說:「我們只有三個月,我們不會有時間吵架,也不會有機會反臉。」作者藉著黃振華太太「蘇更生」的口吻,平靜的敘述愛情的樣貌只能夠是「遇見」,而不是苦苦追尋能夠得著。在失去至愛之後的玫瑰失了魂,不是年輕時候不由自主的為反抗而反抗,只是為追隨了內心呼喚,真誠實在的活著,而是受巨創之後的迷茫,顯露在外的她是不同的,她最美的地方是她的徬徨。五官、容貌、身材、穿著都不需要多加著墨,僅僅在神態上透過模糊的遠鏡頭,強調她的美不只是感官的,而且是精神上主觀的「感受」,因此「美得不能形容」。盛放的生命力是「美」的必須條件,失去了原始生存的動力,逐

漸從繁茂而衰頹,終將隨時間流逝而乾枯的玫瑰,雖然在愛情與親情之間失據,卻仍舊「住在白色的平房裡,一身錦衣,迷醉著每一個見過她的人。」羅震中是「黃玫瑰」的丈夫「羅得慶」爵士的獨子,奉父親的召喚回港,卻在無意中撞見玫瑰:「在金魚池畔修剪杜鵑。」自家明故去之後,玫瑰出現的服飾,不再是七彩調色盤,而是黑。身為方太初母親的玫瑰「一身普通式樣的黑衣服」 ;「羅得慶」爵士的太太的玫瑰,衣著由初夏而秋至冬,「穿黑色毛衣黑色長褲。」 絢爛而反璞歸真的玫瑰,不復是夏日裡嬌豔的玫瑰;從驕縱任性,備受呵護的溫室花朵,歷經生命的風雨,「羅德慶爵士夫人,成了野玫瑰。」 玫瑰長在荒地上、象徵著愛情的終歸荒蕪。或者作者想說:

玫瑰有了自己的生命標的,不再視愛情為唯一生存目的;所以玫瑰一直是黃玫瑰,而不是紅玫瑰;所以說「有選擇的愛便不是愛。」愛情之所以千年不死,在於「純粹」、「無從選擇」,然而真實的人生並非如此;我們也許都曾經短暫窺視過、擁有過「真正的愛情」,然而愛情的完全模樣,始終無人知曉,唯有「死亡」才能給予答案;所以見過愛情的人都死了,其餘的,只是在生活中垂危掙扎、慢慢的凌遲,直到解脫的時刻到來。玫瑰如何再見?「她安分守己地做一朵玫瑰。」 人如其名的玫瑰,既無振興中華的偉大願望,也沒有做國家棟樑的野心,無需背負滄海一粟的使命「棠華」,更沒有機會震動中華。莎士比亞曾說:愛情不過是一種瘋狂;有了愛情的人,是應該像對

待瘋子一樣,把他關在黑屋子裡鞭打一頓的。亦舒對愛情下的定義,與〈莎士比亞〉對愛情的觀點,如出一轍:愛情完全不能控制選擇,愛情像瘟疫,來了就是來了。亦舒也藉著黃振華太太「蘇更生」的口,為那些在愛情瘟疫裡橫死的靈魂感嘆:頭眩、身熱、心跳、寢食不安、患得患失、心神恍惚。甚至於如是說:黑死病會死人,死了也就算了,但失戀又不致死,活生生地受煎熬,且又不會免疫,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下去,沒完沒了,人的本性又賤,居然渴望愛情來臨,真是!任何一個活著的人誰不是如此盼望?在有生之年「曾經」「遇見」愛情,席慕蓉的經典詩作〈無題〉無題如是說:愛 原來就為的是相聚 為的是不再分離 若有一種愛是永不能 相見 永不

能啟口 永不能再想起 就好像永不能燃起的 火種 孤獨地凝望著黑暗的天空玫瑰只好是「黃玫瑰」:象徵黃玫瑰的花語是嫉妒絕望的愛情。《

讀者太太解鎖跨文化婚姻:從兩個人相愛,到兩個世界相融的28個真心建議

為了解決不要忘記微笑英文的問題,作者讀者太太MrsReader 這樣論述:

所有婚姻,都是跨文化交流的縮影。 英國人妻讀者太太用十多年的體悟, 向你娓娓道來異國婚姻的經營之道!     人,是獨立的個體,從兩人相識相戀到結為連理,小至小倆口對約會開銷的看法,大至兩個家庭對婚禮形式的意見,都是兩個生命體互相包容的過程。     無論你的伴侶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所有婚姻都是跨文化交流的縮影,異國婚姻更是凸顯這個障礙與難度。     英國人妻【讀者太太Mrs Reader】將自己十多年的生命經驗與社會觀察寫成本書,不僅有務實面的婆媳、育兒、財務問題,更有宏觀面的文化脈絡、生涯規畫、貧富階級議題,並解析「性別平權」、「男女平等」如何體現在戀愛與婚姻中。     用跨文化衝

擊反思自己的矛盾價值觀   ● 男生拿包包、剝蝦、按摩,才是體貼的表現?   ● 男人有房有車有存款,才有論及婚嫁的資格?   ● 在講求平權的現代社會,男性老是出錢的那方?     從異國婚姻探究長期關係的本質   ─── 結婚之前,先從真實的自己做起,並在「心理」「經濟」「思想」上做到獨立自主。   ─── 我們從小接受的價值觀,並不代表另一半也必須遵守,別讓你的文化成為對方的壓力。   ─── 小至婆媳問題,大至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無分文化與國界。     \\ 讀者太太想告訴你更多 ///     ▎真正的「平等」實踐在親子關係、薪資報酬、性別角色分工之中。     ▎「ㄈㄈ尺」是同胞間

的相互歧視,更是社會的集體精神霸凌現象。     ▎當面對來自原生家庭的壓力時,請思考你要的是下半輩子的幸福,還是長輩的認可與面子?     ▎一個成熟的人,在關係中遇到困難就會想辦法改變與解決,而不是牽拖另一半或自怨自艾。     ▎無論你扮演的角色是女友、太太或媽媽,都不要忘記自己擁有追逐夢想的自由與不輕易妥協的堅持。   本書特色     [1]暢銷作家【讀者太太Mrs Reader】以在英國工作與生活十多年的「資深外配」身分,不藏私分享自己從戀愛結婚到成為兩寶媽,如何跨越文化差異與內心關卡的小祕訣。     [2]本書獻給所有情侶們 ─── 無論是本國還是異國,在全球離婚率愈來愈高的今

天,唯有跳脫社會文化所建構的符號、所賦予的標籤,不再被單一價值觀綁住,或許正是維繫長期關係的關鍵。   重磅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     Amy英國奶奶   Gigi林如琦 史丹利   QQmei|「QQmei」版主   Sandy Su蘇盈如|國際獵頭、職涯規畫師   Ting|「人妻。倫敦。習作簿」版主   Wei Lin林韋君|臺灣首位駐英國倫敦模特兒   何戎|知名主持人   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唐家婕|駐美記者   徐豫(御姊愛)|作家   張翔一|《換日線》頻道總編輯     「所謂的異國婚姻,不是只有我愛你、你愛我,它的本質其實是經營一家跨國公司。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擁有與另一半平起平坐的話語權,建立雙贏共好的合夥關係,做到『既不用委屈自己,也無須附和他人』。」─── Sandy Su蘇盈如|國際獵頭、職涯規畫師     「與其說這是一本異國婚姻的指引,更像是讀著一位跟你一起在臺灣長大的老朋友,細細說著自己的心路歷程,分享感情經營經驗與生活小祕訣。在讀者太太的文字中彷彿看見他在異國婚姻中反思、學會更愛自己進而愛人的自我察覺之路。」─── 唐家婕|駐美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