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宿舍名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另外網站中原大學信實宿舍 - FindGlocal也說明:歡迎來到中原大學信實宿舍~ 有任何疑問可打以下電話詢問女生宿舍:03-2657600 (服務時間: 8:30~23:30) 男生 ... 請報名者儘速繳件,若名額招滿將停止收件哦!

國立成功大學 法律學系 蔡維音所指導 陳柔嘉的 論受僱醫師納入勞基法之可行性 (2019),提出中原大學宿舍名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受僱醫師、醫師工時、醫師過勞與職業災害、勞動基準法、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及工作時間指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邱上嘉所指導 朱昕昀的 東海大學建築系館使用性研究(1976-2016) (2015),提出因為有 東海大學、建築系館、歷史變遷、使用者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原大學宿舍名額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原榮譽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則補充:海聯會各梯次名額連結:中原大學. 校院、系所介紹 ... 中原大學學系簡介 ... 住境外生享優先申請校內宿舍資格,附近租屋選擇多又安全便宜。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原大學宿舍名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論受僱醫師納入勞基法之可行性

為了解決中原大學宿舍名額的問題,作者陳柔嘉 這樣論述:

醫師於1998年遭當時的行政院勞委會(勞動部的前身)指定公告排除適用勞基法,惟醫師工時過長,導致過勞釀成職災之事件屢見媒體報導,先後有台南永康奇美醫院外科住院醫師蔡伯羌於手術室走廊昏倒、成大醫院實習醫師林彥廷猝死於宿舍、林口長庚醫院外科住院醫師張皓程於執行職務時頭部突然劇烈疼痛合併噁心嘔吐等;排除醫師適用勞基法不僅侵害醫師之勞動權,也減損全體國民長期的醫療品質。 醫師過勞與醫療糾紛案件時有所聞,使得醫師是否納入勞基法保障之討論聲浪四起,反對者多認為醫師為責任制及醫療照護之連續性;勞動部雖於2019年9月1日起開始將部份僱用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的適用,惟受僱主治醫師仍遭勞動部以主治醫師自主

性高、工作態樣多元適用勞基法尚有難行之處,因而不在勞基法之保護範圍內。因此,本文乃以受僱醫師為討論範圍(含受僱住院醫師及受僱主治醫師),探討受僱醫師適用勞基法之可行性。而受僱醫師是否可以納入勞基法的適用,首先,必須解決的爭議在於受僱醫師是否為勞基法中所稱的勞工,本文認為受僱醫師具有從屬性之特徵,除了公立醫院中具有公務員身分的公職醫師外,其餘受僱醫師與醫院之法律關係為勞動契約者,即為勞基法中所稱之勞工;其次,因為醫師工作上會有面臨緊急開刀、長時間手術之需求,醫療具有連續性亦為受僱醫師普遍遭反對適用勞基法之理由,本文從工時不可間斷性及職業特性觀察受僱醫師適用勞基法之可行性,並以機師及保全人員作為例

子。即使受僱醫師嚴峻的工時難以符合勞基法之規範,僅需將其納入勞基法保障後,以勞基法第84條之1作為基礎,由勞雇雙方另行議定工時、例假與休假等,並報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備,即可不必受到勞基法有關工作時間之限制,則受僱醫師適用勞基法並無窒礙難行之處。 若受僱醫師順利納入勞基法,亦可享有其他勞基法上之保障項目,如:解雇最後手段性、調職原則、離職違約金、退休金制度、加班費、職業災害補償等,均可大幅改善醫師的勞動權益。 衛福部於2017年公告「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及工作時間指引」,以之作為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適用前的過渡手段;惟在住院醫師尚未正式納入勞基法之前,並未有勞基法第84條之1作為連結,衛

福部即試圖以行政指導之方式,拘束醫療機構之契約自由,其形式正當性與實質正當性有加以釐清之必要。主治醫師的部份缺乏類似之指引作為工時限制的參考基準,顯然係保護不足,於此部分,衛福部仍需為主治醫師建立一套工時指引,作為受僱主治醫師納入勞基法後之工時參酌基準。 最後,文末提出「受僱醫師納入勞基法後所面臨之衝擊」之因應措施,本文嘗試建構一套「類似S型編班」之住院醫師夜間值班床數分配規則,以期使每位住院醫師照顧的病患病情難易度盡量均質,希冀可以作為未來全體受僱醫師納入勞基法適用之立法參酌;至於人力缺口的部分,本文認為在科技進步的浪潮下,或許可用AI取代受僱醫師之行政庶務工作,讓受僱醫師可以全心全意

將心思放在照顧病人身上。

東海大學建築系館使用性研究(1976-2016)

為了解決中原大學宿舍名額的問題,作者朱昕昀 這樣論述:

東海大學建築系於戰後臺灣建築教育的發展脈絡中,具有象徵承襲西方現代建築教育的正統印象;標誌著現代建築正式的進入臺灣。自1960年創系至今,共經歷一次搬遷,三次增改建。空間上數次的更動,使用上依然捉襟見肘。有鑒於此本研究以東海大學建築系館為研究對象,針對該系之文化精神與傳統以及未來發展方面的考慮,對目前各個空間使用狀況進行分析解讀,以適應自身教學特色與發展及滿足使用者需求為切入點,檢視系館空間的問題所在以及價值特色,針對其自身的發展,初擬改善對策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希冀可提供建築系未來空間規劃時的參考。 本研究屬個案研究,透過文獻調查蒐集歸納與此相關的歷史文獻,並輔以口述歷史

的方式,訪談各時期與其發展相關的師生,以彌補文獻資料之不足,藉此釐清東海大學建築系56年(1960-2016)的發展脈絡,探究時空變遷下的變與不變。再通過現況調查以及使用者訪談,總結目前空間現況以及使用上的問題點,並且瞭解使用者的使用習性及其身心需求,最後進行彙整歸納分析,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由研究結論可知,東海大學建築系館呈現「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狀態,是一個在最低的預算條件中努力創造,企圖對建築教育提供適切空間的建築物。後期由於缺乏妥善的管理維護及使用者的使用方式,逐漸造成該空間物理環境不佳,工作環境雜亂等現象。在空間不足部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面向:(1)國際化的浪潮下,外籍生的

加入使得使用人數增加,早已超出工作室可容納的規模;(2)個人儲藏空間短缺;(3)由於全系共同教學的教學模式導致教學空間不足;(4)全系缺乏公共討論空間及展覽空間;(5)附屬空間不足。 東海大學建築系館本身見證了建築系各個時期的重大轉變,不僅是東海大學白派建築的代表作品,更是漢寶德先生作為建築師以及建築教育的實踐者雙重身份下的唯一建築作品,並且其獨特的空間形式孕育出建築系自身的文化與傳統,為全系師生留下了很多共同記憶。因此針對建築系未來的發展規劃,短期內建議應評估整體建築的結構,對系館進行必要的整修,整理管線、更換設施設備,增設個人的儲物空間以及空調設備,並對於大廳以及工作室空間重新規劃整

理,納入公共空間以及展示空間。中期建議可以在課程上考慮採用半學分的學分制度,利用彈性設置,錯開上課時間,減少空間的壓力。空間上則可藉由向下發展來解決系所發展帶來的空間需求。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應以一種「洗牌」的方式全面的看待校園空間問題,縫合東海大學第二校區,對校園的各項機能進行整體的規劃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