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警察局地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另外網站台南市政府警察局- 店家介紹 - 中華黃頁也說明:台南市 政府警察局是位於台南市永康區國華街102巷110號的警察店家,這裡提供台南市政府警察局的電話、地址資訊及相關產品服務介紹,並分享台南市政府警察局的好康優惠 ...

長榮大學 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班 紀雲曜所指導 陳躍明的 臺南市治安空間距離服務水準之研究 (2019),提出台南市警察局地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治安空間、距離服務水準、滿意度、警局設置區位、序位分析、比較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舒楣所指導 廖翊筌的 快慢移動的介中∕中介:台北市「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 (2018),提出因為有 移動性、橋下市場、攤販治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市警察局地址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南市美食攻略版圖2005: - 第 31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元、魚皮湯/ 30 元創店歷史:近 50 年地址:台南市開山路 58 號電話:無營業時間: ... 只需沾點魚漿,放入魚民生路二段忠義路中正路台灣文學館友愛街中區民生警察局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市警察局地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南市治安空間距離服務水準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南市警察局地址的問題,作者陳躍明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都市治安空間距離服務水準。以臺灣台南市警局治安區位為研究對象,探討建物空間區位分佈對於警局距離遠近之服務水準之影響因素。本研究以台南市建物分佈現況為基礎資料,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劃分出警局設施距離配置,找尋空間距離服務效度相關因數。再由相關因數實施問卷,完成實證資料收集。而後根據所收集問卷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和探討,研究結果發現: 一、台原台南市、永康區人口與建築密度較高;警局設置分佈則以中西區設置密度較高,其次是北區,接著為東區,南化區分佈密度最低。 二、台南市各警局平均服務距離與服務建物面積各區差異大,就警局服務空間可及性而言,東區、中西區相對較高,楠西區最低

。 三、由警力人數/人口數服務比例而言,玉井區、白河區與學甲區的居前三位。雖然永康區、東區、安南區轄區警力較多,但人口基數大,警力勤務相對較為繁重。 四、台南警局治安服務整體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 柳營區、下營區與七股區各項滿意度居前三位, 麻豆區、鹽水區相對較低。而警局服務水準整體滿意度, 則以柳營區、六甲區與官田區居前三位,麻豆區最低。 五、台南市37個行政區治安空間距離服務水準,以中西區、東區與北區居前三位,龍崎區最低。雖然各區民眾對於治安滿意度關注點不盡一致,但各項滿意度統計結果與空間距離服務水準序位分析結果,1500公尺以下圈域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社區建築密度、防止竊盜措

施、預防犯罪措施以及案件偵查的效率等因素,1500公尺以上圈域則以警力充足、警員巡邏與受理報案的態度等影響因素為主。 六、治安空間距離服務水準與滿意度序位比較分析結果,以1000~1500公尺圈域最高,其他依次為小於1500~2000公尺圈域、2000~2500公尺圈域、2500~3000公尺圈域、500~1000公尺圈域、0~500公尺圈域。

快慢移動的介中∕中介:台北市「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

為了解決台南市警察局地址的問題,作者廖翊筌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藉由「移動性」來梳理橋下市場的規劃建造、空間實作與變遷等歷史過程,分析都市空間政治的權力運作。以台北市堤防內、道路系統中的橋下公有市場為例,透過次級資料分析、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結合新聞與網路資料,獲得以下發現:首先,台北市橋下市場的規劃與興建牽涉戰後攤販治理與市場安置政策,從1950年代開始的攤販治理的困局與治理技術的摸索與變遷,到1970年代橋下市場的形成,呈現了都市空間政治如何以空間為手段來治理都市攤販問題,如何藉由興建公有市場、臨時市場、建立正式與臨時制度,來容許攤販存在於特定的都市空間之中。治理過程體現公有市場安置配租的三種特性—「臨時化」、「支付

化」與「附加化」,此三種特性更補充了既有觀點之不足,說明攤販安置並非用於提昇社會福利與集體消費。其次,本研究回應橋下市場為一舉兩得的觀點,說明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過程與變遷,反映了一種「移置」—移動和置放的都市空間政治,都市空間政治透過移動與置放特定的人、物、制度,來促成都市空間的持續運作。如為了促進都市交通的移動性,藉由生產橋下市場並移置攤販進入,以此騰空街市所處的都市空間,都市空間政治藉由節制攤販移動性來促成機動車的移動,並且形成都市空間的速度差異。隨著移動基礎設施的加速,導致了橋下市場的限制,但也浮現跨越與挪用移動基礎設施的可能性。最後,橋下市場的空間實作,呈現了橋下市場作為「移動的介中/

中介空間」的性質,承載了不同的移動實作,包含攤商的落腳經營與社會流動、舊書舊貨等緩慢經濟,甚至支持著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實踐;藉由梳理不同的空間實作,以回應橋下作為都市治理縫隙的地方意象,並且重新記憶與評價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