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迪系統傢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喬迪系統傢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elesteRayneHeldstab寫的 魔法精油調配大全:近1200種運用植物精油能量提升金錢、愛情、事業運與療癒心靈的神秘魔法油 和(英)T.J.克拉克的 瞥見死神:藝術寫作的一次實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喬迪室內裝修有限公司也說明:喬迪 室內裝修有限公司,統編:53998046,地址:臺北市北投區東華街1段532號2樓,負責人:余長和,董監事:余長和,設立日期:101年10月17日,營業項目:建材零售業,室內裝修業,家具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樹林 和江蘇美術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毛文芳所指導 楊建國的 玩具新論:明清器玩美學發微 (2020),提出喬迪系統傢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玩具、器玩美學、明清、鑑賞、身體、身體感。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班 王俊雄所指導 黃冠智的 白冷會公東高工教堂建築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現代教堂、建築現象學、建築精神、公東高工、達興登的重點而找出了 喬迪系統傢俱的解答。

最後網站喬迪室內裝修有限公司-苗栗縣頭份市 - Biz字搜網則補充:喬迪 室內裝修有限公司負責人:余長和在苗栗縣頭份市蟠桃里十鄰中央路436號1樓已有5年4個月成立於2014-03-13統一編號:53998046提供家具及裝設品製造業|家具、寢具、廚房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喬迪系統傢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魔法精油調配大全:近1200種運用植物精油能量提升金錢、愛情、事業運與療癒心靈的神秘魔法油

為了解決喬迪系統傢俱的問題,作者CelesteRayneHeldstab 這樣論述:

美國Amazon4.8顆星,超過88%滿分評價 近1200種古老的魔法油配方+現代科學藥用精油處方, 利用常見的植物精油,開啟神祕魔法世界的大門 喜愛神祕學和精油玩家必備的魔藥學配方大全!     精油、基底油也有魔力特性?   哪種精油能賺錢、增進愛情、召喚好運?     釋放植物精油的魔法能量,你也能成為現代魔法師   植物的成份和魔法能量非常複雜,無論使用在藥用、各種儀式或魔法上已超過千百年的歷史,魔法油是古人依據某個目的或願望,將對應的藥草、精油、基底油,以特定的製作過程調製而成,是可以達成個人願望的「魔法藥水」。     時至今日,我們也經常

在藥草、女巫商店等看到許多魔法油商品,例如知名的錢油、脈輪精油、VAN VAN魔法油、愛情魔法油等,能帶給我們各種能量、幫助成長,或是實現夢想。現在你也可以在家DIY調製「真正的」魔法油!     書中探討精油的魔力及每一種配方提供的獨特好處,這些用途包括從內在淨化、寧靜到戀愛和療癒,從能量功課到祈禱和魔咒製作等,依照功能區分,方便輕鬆找到你需要的處方。     將近1200種簡單又實用的魔法油處方   愛情和友情,工作和財務、打官司   驅除負能量,解咒消災,強化個人特質   保護房屋和家庭,協助通靈和冥想,   美容和護膚,疲勞、頭痛和其他一般性疼痛、情緒問題

    【例如】   ◎讓鈔票回來的[快速的金錢精油]   ◎終結婚外情關係[愛情破壞者精油]   ◎讓討人厭的鄰居搬走[吉普賽血精油]   ◎防止工作時被找麻煩的[調整上司態度精油]   ◎防止邪靈靠近[神聖的保護精油]、   ◎重新點燃愛情魔法,廣受已婚夫婦歡迎的[愛西絲精油]     另外還有[如你所願精油]、[吸引力精油]、[找到工作精油]、[防盜精油]……所有你需要,甚至想不到的魔法油配方,都收錄在本書中,用手邊常見的精油,就能發揮無限可能的效果。     學會製作魔法精油,能幫你達到更美好更圓滿的人生。每一種精油都是經過完全提煉,然

後由製作者經過多年的試驗,累積極大的成功後才完成。     喚醒你沉睡的魔法天賦,0基礎也能做出有效的魔法油   本書將告訴你:   ★古老神祕的魔法處方──上千種源自於古老的魔法系統、傳統民俗儀式、占星術、煉金術、古德魯伊教等教派所使用的魔法儀式油。     ★完整的配方成分──公開神祕魔法油中的詳細成份,自己製作可以掌控製作過程,選擇高品質的素材,使用在肌膚上也更加天然、安心。     ★解說製作方法和儀式──除了調配魔法油外,還可以添加藥草、礦石,或是用咒語結合四大元素、天使、聖人的能量,以增強魔法油的效果。     ★使用方式和禁忌──許多處方含有

強大的魔法,需特別留意使用方法,有些是擦在蠟燭、祭壇、護身符、門把等物品,有些則是擦在對方身上,或於特殊時間和月相時使用。     最重要的是設定好你的「魔法意圖」,專心想著你要的結果,並設下明確的限制(例如製作尋找愛情對象的魔法油時,要清楚設定好喜歡的類型和不喜歡的類型,以免招致不需要的爛桃花)。意圖能讓你跟事情連結在一起,讓元素的能量可以有效地互動,增加魔法油的效力。     一併收錄從科學角度的美容、疾病療法處方   在這本獨一無二、攜帶方便的精油百科裡,還能學會如何選擇和調配67種常見精油,以及從現代科學角度了解精油植物的成份和特性,提供美容、疾病症狀、情緒問題的處

方,可依需求使用在吸入蒸氣、外敷、泡澡等。     針對懷孕、兒童、老人、寵物特殊對象也有貼心的提醒標示。無論是從科學角度的健康處方,到神祕形而上的魔法處方,一次全部收錄的在這本精油百科中。   本書特色     ◎以清晰詳細和簡單易讀的筆法,巧妙地解說使用和調配精油的神祕過程,解說的同時還強調了植物天然的魔法力量。     ◎有興趣自己在家調配精油和學習日常療法用途的必備書籍,不需要入門的訓練,也不需要擁有特殊的力量,只需要擁有一個開放的心胸和想成功的欲望。     ◎充滿豐富的資訊和簡單易學的處方,提供想學魔法的人需要知道的所有關於精油的一切。  

  ◎學會製作魔法油的方法,能幫你達到更美好更圓滿的人生。   台灣專業推薦     ◆YoYo/YoYo心靈角落創辦人   ◆Claudia/Claudia Studio-女巫的塔羅‧芳療   國外專業名人好評推薦     「這本書是塞萊絲特.赫爾茲斯塔布對所有芳香物品充滿熱情,性情樂善好施的證據。她的熱情充滿感染力,而且遍布每一張書頁。塞萊絲特以清晰詳細和簡單易讀的筆法,巧妙地解說使用和調配精油的神祕過程,解說的同時還強調了植物天然的魔法力量。塞萊絲特一定會激起你想調製自己的精油和藥水的欲望。」──《5,000種咒語百科》的作者裘蒂卡.伊雷斯(Judi

kaIlles)     「讚美塞萊絲特.赫爾茲斯塔布的成就!本書充滿豐富的資訊和簡單易學的處方,《1200種完全魔法處方精油》提供了想學魔法的人需要知道的所有關於精油的一切――甚至還更多。少了這本書,任何魔法圖書館都是不完整的!」──《Utterly Wicked》一書的作者桃樂絲.莫里森(Dorothy Morrison)     「塞萊斯特給讀者一本充滿真知灼見的絕佳學習手冊。本書是有興趣自己在家調配精油和學習日常療法用途的必備書籍。買了很多塞萊斯特的精油,我可以證明她擁有製作芳香傑作精油的天份。如今她很大方地跟大家分享她的知識和多年的經驗。」──動物神性塔羅牌和童話塔

羅牌的創作者,麗莎.杭特(Lisa Hunt)   美國Amazon網站讀者推薦     ◆這是一本真正的女巫書,充滿了愛情,浪漫,金錢等內容。有些甚至是我從未聽說過的油!──Natalie     ◆我有史考特•坎寧安所有的書籍,但擁有這本書能更加完善我的魔法油和草藥資料庫。作者根據自己對氣味的經驗,非常清楚地希望讀者了解精油的知識,對此進行了很好的介紹。──Emily     ◆這本書包含混合油的訊息和配方!這些配方易於遵循,並提供了許多有關油和植物的訊息!我很高興收到這本書作為我的收藏。──Jan     ◆這本書太神奇了!對於任何製造香水油的人來說

都是必備品。許多很棒的咒語油,它們在實際上起作用了!我極力推薦!──Jayne Mansfield     ◆我最近製作了兩種精油,其中一種似乎開始立即起效!我確實是按照行星的時間和日期來做的,所以這可能與意圖有關。我絕對推薦這本書及其許多配方!──chloewok     ◆我使用這本書所做的一切都非常有效,而且聞起來很香。──Ashwagandah     ◆我認為,對煉金術和藥水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它專門告訴你如何製作某些咒語和其他所需的油。──Kimmy     ◆本書不僅提供了很多配方,而且書中的訊息還啟發了我創建自己的油。──Enc

hantress

玩具新論:明清器玩美學發微

為了解決喬迪系統傢俱的問題,作者楊建國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明清兩代有關器玩審美、賞鑑、品味為核心,掘發周邊環節包括:身體感、雅俗觀、物質文化、器物與人互動等思考面向。主要的問題意識是:在器物與人關聯的歷史長河中,器物從「用」而「無用」而「多用」,從「實用」而「審美」而「商品」,迄於明清社會各階層對器物之態度或抑或揚、褒貶糅雜,呈現多元樣貌,筆者乃聚焦於器玩,以美學角度予以顯題化,並以茲做為歷來「人為主體、物為客體」二元思考取向之鑑戒與反思。依此提問脈絡,本論文取徑於當代融合身心物於一爐之諸種路向,如:場域、身體、身體感、氣氛與情境、之間(間距)等,嘗試對明清器玩文獻進行美學視域之梳理與辨析。「場域」 (Field) 乃當代布迪厄(1930

-2002)所提出的社會區分概念,涉及權力、階級、身份的角力,更洞察慣習(Habitus)之養成乃生手晉身專家的關鍵條件;另有一「場域」概念乃涵容更廣袤的天、地、神、人,其往來流動於「之間」,交互融攝、彼此映照、相互開顯、共榮互惠;兩種動態性「場域」概念恰可觀照器物與人、天地、歷史變遷的交互消長,為明清時期之「玩具」勾勒具體而微的文化輪廓。其次,「身體」貫串明清的氣學與心學,又同時是人與器物互動的主要媒介,無論製作、使用或品鑑器物,莫不依傍各器官賦予「身體感」的整體運作,並可證成身體自覺與生命轉化,本文遂援引為核心視角,大大增益器玩文獻理解的深度與廣度。至於「氣氛與情境」的「體知美學」,兼裒身

心物一如,儼然為理學、心學、氣學相繼的明清思想指出趨向,除安頓身心性命外,在器物與身體的關聯中,扮演不可忽視的力量;再者,梅洛龐蒂(1908-1961)身體現象學所構想的身體主體,是一被物所觸及的身體自我,因物之呼喚而有觸情、觸發、回應、感受與氣氛的互動,提供賞鑑明清器物之美學新視角。緣於上述諸種關懷,本文之「新論」,特以環繞「器玩美學」的「之間」取向,側顯場域、鑑賞、製器與傳播四個向度,嘗試建構明清時期器玩美學體系,並兼為當代反思批判的對話空間做出綿薄貢獻。

瞥見死神:藝術寫作的一次實驗

為了解決喬迪系統傢俱的問題,作者(英)T.J.克拉克 這樣論述:

為什麼我們會一次次重回到某些畫作前? 我們到底在尋找什麼? 在這一次次反復觀賞中, 我們對這幅畫的理解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本書中,英國著名藝術史學家T.J. 克拉克提出這些問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藝術欣賞領域。他以17 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畫派代表人物尼古拉斯·普桑的兩幅油畫作品《寧靜的風景》與《畫有被蛇咬死的男人的風景》為物件,深入、細緻地研究揣摩。本書有別於通常的章節清晰、體系完整的美術研究專著,創造性地以日記體的形式呈現,記錄了作者日復一日對兩幅作品進行觀察的諸多微妙感受。文體新穎,極富先鋒性。   T. J. 克拉克(Timothy James Clark,194

3— ) 可謂二戰後至今最負盛名的馬克思主義藝術史學家。他極大地拓展了藝術史的研究範式,將從19世紀後半葉直至20世紀後期的現代藝術視為現代生活的社會與政治狀況結合的產物。他也是左派成員,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 1943年4月12日, 克拉克出生於英國布裡斯托。他少年時就讀於布裡斯托語文小學。1964年畢業于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獲一等榮譽學士學位。1973年在倫敦大學考陶爾德藝術中心獲博士學位。1967—1969年任教于艾克塞斯大學,1970—1974年在坎伯韋爾藝術學院任高級講師。他曾為情境主義國際的英國分部成員,後被除名。 1973年,他出版了基於其博士論文的兩部專著,即《絕對的

資產階級:1848—1851年的法國藝術家與政治》(The Absolute Bourgeois: Artists and Politics in France, 1848—1851)和《人民的圖像:1848—1851年的古斯塔夫庫爾貝和法蘭西第二共和國》(Image of the People: Gustave Courbet and the Second French Republic, 1848—1851)。這兩部書奠定了其在藝術史研究領域的範式貢獻的基礎。 他1974—1976年任教於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1976年參與創辦藝術協會學院的“馬克思主義與藝術”小組,同年重返英國,任

里茲大學教授、藝術部主任。克拉克於1980年入職哈佛大學藝術部,1982年發表論文《克萊門特·格林伯格的藝術理論》(“Clement Greenbergs Theory of Art”),它引發了邁克爾·弗雷德(Michael Fried)的尖銳回應。這一回應成為美術批評中的形式主義與社會歷史主義之間論爭的著名文本。 1988年,克拉克入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喬治·C.和海倫·N. 帕迪教席(the George C. and Helen N. Pardee Chair)的現代藝術教授,直至2010年退休。之後返回倫敦定居至今。   序  前言   2000年 1月2

0日  1月21日  1月25日  1月26日  1月27日  1月28日  1月30日  1月31日  2月3日  2月4日  2月6日  2月7日  2月8日  2月10日  2月12日  2月15日  2月16日  2月17日  2月18日  2月19日  2月20日  2月21日  2月22日  2月23日  2月24日  2月25日  2月29日  3月1日  3月2日  3月3日  3月4日  3月6日  3月7日  3月9日  3月14日  3月15日  3月17日  3月18日  3月24日  4月4日  4月5日  4月6日  4月7日  4月8日  4月9日  4月11日 

4 月13日  4月14日  4月24日  2001年 3月6日  3月20日  4月2日  6月21日  6月23日  6月26日  6月27日  9月28日  12月20日  2002年 12月17日  2003年 6月17日  6月24日  9月21日  11月14日  注釋  圖錄  索引  譯後記   2000年1月初,我來到了洛杉磯的蓋蒂研究所,1開始為期6個月的短期研究。瑣屑而煩心的千禧危機問題,在我身上揮之不去。我站在兩個千年的轉捩點上,情緒略為不佳,不過就像往常一樣,心中僅僅嘲笑兩聲罷了。我總是想起威廉·莫里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世界知名的傢俱、壁紙花樣和布料花紋的設計者兼畫家。他同時是一位小說家和詩人,也是英國社會主義運動的早期發起者之一。(編者注:本書所有註腳均為譯注,所有章節附註均為原注)針對維多利亞女王的50周年慶典發表的宏大而激烈的批評演說,並對自己的心平氣和感到羞恥。因此,我實在是需要思考一些更好的東西了。 那時我還不清楚自己會在洛杉磯具體做些什麼,但最有可能是研究畢卡索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作品。當時我已經開始了這項研究,我的汽車後備廂中裝著這些筆記和書籍。我花了一天左右熟悉了這塊新地方,然後,為了尋找幾幅特別的作品,我步行前往位於郊區的蓋蒂博物館。在那

裡我找到一幅極為優秀的畫作,這幅作品是該博物館三年前從薩德里堡薩德里堡(Sudeley Castle):英國的一座皇家古堡,建於西元10世紀,伊莉莎白女王曾居於此。的布洛克列豪斯特家族(Dent Brocklehursts)手中購得的,普桑的《寧靜的風景》(Landscape with a Calm,以下簡稱《寧靜》,圖1)。沒有任何觀念的干擾,我只是純粹地觀看這幅作品。 雖然《寧靜》沒有擺在它通常應該在的地方,但最後還是被我發現了。畫廊展品序列的末端有一個方形的房間,用來放置某些特殊展品。我記得它的大小約是22×25英尺,2那裡面展出了英國畫家萊昂·科索夫萊昂·科索夫(Leon Kosso

ff):1926年出生,英國猶太裔表現主義畫家,作品內容以肖像、日常生活以及倫敦風景為主。的一些近作,還有普桑的兩幅作品的真跡及若干草圖。其中一幅即是《寧靜》,另一幅原本掛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即《畫有被蛇咬死的男人的風景》(Landscape with a Man Killed by a Snake,以下簡稱《蛇》,圖2)。科索夫的作品在展室的兩邊長長排開,而另一堵牆上就是普桑的作品。一進門的右手就是《寧靜》,繼續往前走,在這堵牆的反面,你會看到《蛇》。 我立刻覺出了自己的運氣。《蛇》在我心中不啻一個標杆。20世紀60年代我在倫敦時就屢次看到它,從那以後,對我而言,它就成了一種美術作品的典範

,一個以某種風格為途徑進行視圖修辭渲染的集大成者。當然這是一種本能的內心評判,我只在一個很奇怪的、不得不說的情境中用語言表達過這一感受。3對於普桑,我從沒寫過畫評,甚至都沒進行過系統的閱讀。就像我一遍又一遍朗讀《決心與獨立》《決心與獨立》(Resolution and Independence):英國浪漫派詩人華茲華斯的一首抒情詩歌。或者一遍又一遍哼唱《我並不粗心》《我並不粗心》(Im Not Rough):一首爵士樂。裡的小節一樣,年復一年,我總是毫無意識地一次又一次回到那幅畫前。如果有人向我提出挑戰,讓我將自己對普桑的感受寫到紙上,甚或讓我對他進行研究的話,那我恐怕得對這個人說,最好別用

這一套來對待某些藝術作品。我最喜歡的一句普桑的評價——對我而言這句評價最能深入普桑本人的意識世界——是普桑在一封信中隨便寫下的一句簡單的話語:“我是一個以研究沉默的事物為志業的人。”1我認為像我們這種志業方向恰好相反的人,通常是表達不好普桑的。 完全是不由自主的。當我在這個嶄新的環境與《寧靜》相逢時,我開始了初次的筆記,我認為這並非算是在“對普桑進行學術研究”。交流展室是一處能讓我得到最佳收穫的地方,就在這裡,我草草記下了對其中一幅作品的筆記。在我看到《寧靜》遠離《蛇》,被孤獨地懸掛在畫廊對面一角的那一刹那,我承認這是一生才能經歷一次的機會。天時地利都恰到好處,生活悠閒自得又內涵豐富。只要我

想看就可以過來看。這間小展室的光線無比美麗,清澈的陽光經常穿過天花板上的天窗,傾灑進來(讀者如果不熟悉洛杉磯盆地的氣候的話,千萬別對那句“浪尖般明亮而持久的光芒”的老話信以為真。蓋蒂棲居在一座山上,位於其所在城市的邊緣,太平洋主導著當地氣候,每天會給你帶來濃濃的煙霧、陰鬱的早晨以及突然降臨的、不可能見到閃耀陽光的午後)。你再也找不到能一次又一次地欣賞普桑,並且反復思考其中內涵的更佳機遇了。就是在這種精神狀態下,我開始了最初的筆記。我是從《寧靜》而非《蛇》開始的。 再次聲明,這並非我刻意的選擇。我在倫敦看到的畫作,最終在我的寫作中占了首要地位,現在回頭看來這是不可避免的。似乎我一直將《寧靜》作

為自己進入普桑的世界的一個路徑,作為自己學習普桑的藝術語言的一個機遇,它也漸漸成了我之所以投入已著手的工作的全部原因。然而,這一回顧過於簡單。不管怎麼講,我認為《寧靜》都要比《蛇》重要,自然寫起來也不像後者那樣容易。無論從何種角度說,《寧靜》的內涵與完美度對文字語言的抗拒力度,都要遠遠高於《蛇》。對於以美術批評為業的我來說,《蛇》也許一直是繪畫藝術的極致典範,因此我不可避免地要在其畫面構成中尋找文字語言可以進入、可以把握的切入點與斷面(就像被疾馳的馬匹所吸引的寫作者一樣,5想方設法表述《寧靜》)。現在我覺出了自己體內有某種阻擋我進入《蛇》之獨特天地的東西存在,或者不妨從一開始就承認,我一直在做

的就是這事。你將會看到,對於這種抗拒感,最終我覺出了某種可能的產生原因。這幅作品具有引發恐懼感及某些回憶的危險,這一現象只是部分的與作品前景中的死亡場景有關。“圖像中呈現的這種緊張的清晰性並不能讓我們滿足,因為它所隱藏的東西並不少於它所揭示的東西。當它看似在帶領我們穿透遮掩、探索背後的秘密時,它那種閃光的實在卻又將我們的眼睛留在門口,阻卻其更深一步地探索。” 這裡所暗指的這種平衡性精巧易碎。我和上文引述的《悲劇的誕生》的作者尼采一樣,也贊同“閃光的實在”本身的價值。況且,我自身之中有股力量,對那種以觀看者身份進行深度探索的魅力深深抗拒,我壓根不想“穿透”什麼“遮掩”,我生怕喪失了對圖畫本身的

情感。在我心中,觀賞美術作品無非就是欣賞它本身的完滿,這種欣賞不摻雜任何理性的欲求。《寧靜》就是具備此種內涵的完美典範,或者可以說,它是一種沉思,繪畫可以利用這種沉思,在自我的世界之內完成凝滯時間與分離物我的使命。因此(我又開始回顧了),《寧靜》對我來說似乎成了一個進入背面牆上掛著的《蛇》的必要臺階。它使我準備得更充分,令《蛇》不會那麼快地為我所擁有。它讓我對那些形式本身的力量,即普桑的手法、繪畫過程以及構圖結構等方面進行深思,正是這些因素使得他想像中的世界在我們面前產生了一種距離感。 直到我做了好幾個星期的筆記之後,這種日記形式的進路方有了形成一本書的趨勢。當我讀罷那時的筆記後,才意識到,

如果說這些筆記很有趣,那首先是因為它們記載了我的觀看是如何開始並且如何時刻變化的。當然,與我自身的觀看過程緊緊連在一起,這是我堅持的一個前提。我希望事實能通過這些筆記表達出來,我認為某些作品要求如此觀看,才能有所得。長期的觀賞是個慢活,然而恰恰在你將自身奉獻給一遍又一遍的觀賞過程時,令人驚訝的事情就發生了:圖畫似乎一個部分接一個部分地浮現出來;哪些是主要而哪些又是次要,則日復一日地令人迷惑地變幻著;對它的描述的整體框架,往往遭遇崩潰,然後重新結晶,複而碎裂,其中一些東西卻又如視覺殘像般依舊存在。漸漸的,問題浮出了水面:在這種獨特的境況下,8不斷令我回頭去看的那個東西,究竟到底是什麼?難道存在著

某些種類的視覺性的結構或衝突或比擬過程,它們既不能輕易地保存在你的記憶中,也不能完全化為一種可自如使用的闡釋性敘述,以至於只有肉體地、機械地、單純地依靠眼球對這些視覺符號的接收,才能滿足你的精神需求嗎?可究竟是什麼阻礙你的記憶保存它們?難道這僅僅是因為這些視覺符號的複雜性,或者其中的難解之處,還是圖畫各部分間的相互依賴?要達至如此高水準的認知,這些問題就必然要被提出。是不是這種真實的(也就是佔用了我們全部精力的)複雜性乃是一種多慮?我們屢屢回去看它,難道不是因為它可以用一種無危害性的、有序的且美觀的模式,為我們反復提供一種死亡和恐懼的體驗嗎?一邊是動物的極樂狀態,一邊卻是人所遭受的無限痛苦……

上帝憐見,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從沒說過這是這幅畫所能給人的唯一興趣所在。然而,這實在是興趣的一種,當我在閱讀最初幾個星期的反應的筆錄時,我思考得越多,就越覺得這種興趣所在值得紀念。而且我發覺,如果在這種興趣所在發生時不去如實進行記錄,那麼我就無法有效地展現它。我遍覽已出版的資料,想找到這種記錄,令我驚訝的是我一無所獲。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或許是我們所有人——都反復欣賞過某些圖畫,然而似乎我們都不會將這些反復欣賞的經歷寫下來,也不會認為此種寫作有供人閱讀的價值。或許我們深深地傾向於相信,無論從充分性還是必要性來講,圖像的意義呈現都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否則,為何廣告商們要花費數百萬元去製作那些壓

根不準備被觀賞的圖畫。在你不耐煩地翻上幾頁登記簿時,在你不經意的眼光掃過動畫展板時,它們就意味著這些)。或許現實中那些不斷重複的張嘴凝視的商業廣告圖像讓我們感到它們的愚蠢,尤其當它們配上語句(太被動嗎?特權得過分嗎?太小兒科了嗎?太“男人”嗎?)的時候。如果在歷史變遷中審視圖像,我們可能會害怕發覺我們依賴圖像,可圖像卻是功能失效的。它們讓我們凝滯,從而讓它們變得尚可容忍。不管這一疏漏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它都應得以彌補——對於那些將繪畫藝術寫死了的寫作,不妨將這句話看作一句平淡無力的道歉。絕大多數關於藝術的寫作都不可避免走上了這條道路,它們永遠逃脫不掉這種敘述模式:(虛假地)說道諸如很久很久以前

如何如何,無論從前還是現在,無論開始還是結束,9作品的生命力永遠不朽之類的。對我而言,《蛇》有不少美妙之處,其中之一即是它恰恰對剛說到的這種虛頭巴腦的“精准描述”提出了考驗。 當時我的日記就是這樣進入其中的。這些記錄開始得很唐突,不順利,而且基本上沒受任何前提條件的限制。你將看到,我壓根沒對《寧靜》進行任何整體性的初始“解讀”,也沒對其所隱含的敘事內容進行什麼初步探索。我所預設的讀者是,基本無需任何思考,他們理所當然對此類作品內在的主要斷層的銜接處、其所涉及的人物與事件以及產生風景效果的各種元素等概要性內容,盡皆熟知。當語言被竭力用於描繪對所看之物的這些初級的蠢乎乎的概覽時,似乎語言總是顯得

過於專業化、辨別化了。寫作應該自動指向——哪怕說裝出——一種警惕性。寫作應該注重細節。寫作應認為正是那些細節,直接地且神奇地導向了作品的諸多“問題”所在(確是一種怪異的比喻)。輕易就向一種聰明的歸納式話語投降的,往往都是那些虛假的“生動敘述”。在一開始你將發現我會犯上述的各種錯誤。我把自己裝成一個藝術評論家,我也處於尋找自己的範圍邊界的過程中。 顯然,為了適於出版,我對筆錄進行了修改,有時也增加了一些內容,但我盡可能讓那些最一開始就出現在我筆記上的東西以及它們伴隨我日復一日的行程所發生的變化,保持原貌。這次我絕大部分的寫作都很輕鬆,比我記憶中任何一次寫作都要輕鬆。寫作的過程很愉快。我簡直無法

相信,每一天的上午,我都會在作品中有新的發現和新的思考,捕捉它們的語詞就在眼前,俯拾即是(你將在我的筆記中看到,我每天都不斷地預言:第二天我的運氣就可能跑了)。這一切究竟是一場幻影還是一種自我縱容,留給讀者來評判吧。在我重新整理這些筆記時,我盡力不去削弱它們最原初的這種有魅力的生命感。我儘量修正一些錯誤和晦澀之處,也砍掉了一些堅決要刪除的部分,然而這些文字在我眼中,至少最初看來,似乎總是有些令人尷尬、言辭粗魯甚至虛妄。我經常對這些毛病置之不理,我所要呈現的,正是這樣一份完整的記錄,其中囊括了所有強迫性的上下文重複、所有糟糕的毛病,以及對毛病的粉飾。 其中有非常多的日記,大量關注了當時環境的光

線情況、周遭的噪音以及我多大程度上能欣賞到作品。這一傾向尤其出現在最初的幾個星期中。這類記述中的一部分,12我已經儘量簡言,但我感到即便如此,這也是對讀者耐心的一種考驗。(如果美術作品如此脆弱,對外部環境依賴到如此程度,那它們憑什麼還值得我們去關注?)然而,光線與陰影必須成為我要講的故事的一部分。我需要從質料上緊緊把握這些作品所呈現的感傷狀態。我要在我的日記中完成的最後一項任務,就是以一種理想的闡釋來取代展館牆壁上貼的那些古怪的、乾癟的、局限的陳舊介紹。我堅信,美術作品對於周遭環境的敏感性,正是它們與觀者之間產生的堅實而又有慰藉感的距離的一個表現,此即上文所述的“閃光的實在”。它們無法被我們徹

底擁有,卻又非一次觀賞即可結束,它們的能量永不枯竭,令我們欲罷不能,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們的生命(以及死亡)是綻放于白日的光線中的。我從這一點出發,最終亦回到這一點上。 接下來是我要說的最後一個前提。當我說自己是在沒怎麼研究過普桑的情況下進入普桑的藝術世界時,這並不意味著我的進入完全是無所約束的思考。我對普桑有一種觀念,毫無疑問,這種觀念極其武斷、教條,對此我從未詳加說明。尤其是,正如我所表明的,這種教條與繪畫所擁有的力量強大的功能緊緊相連。很自然,我的這種觀念屬於17世紀:我要在波意耳(Boyle)、笛卡爾(Descartes)、彌爾頓(Milton)以及《德國悲劇的起源》的背景之下審視普

桑。這種觀念也很天真,它既教條化,卻又是不由自主產生的(就像歷史的絕大多數觀念對於我們一樣。尤其是一些評論家,他們憑著勇敢地宣稱自己的評論乃是一種主動的“建構”,就自以為逃脫了這種必然陷入的兩難之境。就好像這表明了他們不是那樣傻乎乎地被歷史所“建構”,而且他們還天真地堅信歷史乃是自己所建立的)。讀者將在接下來的篇章中看到,這些天真的東西是如何左右著我,形成了我的觀賞和理解的。但是,我用不著為一種假設尋找理由,因為這場實踐所致力的部分目標即在於此,這個假設就是:對教條化的一種矯正,就是觀看作品本身,並進行長期地探索。畫作本身有能力克服我們對它的表達上的束縛。相比所有學究式的堆積如山的資料資料,集

中精力審視17世紀的一兩張包容複雜的作品,或許可以更有效地擺脫那些諸如“17世紀”之類的虛假文辭的束縛。 我對普桑這兩幅畫確切所知的一點,是它們最開始都是歸一人所有,此公鮮為人知,神秘兮兮,13名叫讓·伯托(Jean Pointel)。普桑曾在一封信中(現已丟失)說道,他在1648年8月31日完成了《蛇》。較早的普桑傳記作家安德列·菲力比安安德列·菲力比安(André Félibien,1619—1695):法國藝術史家,路易十四的宮廷史官之一。在1651年談起為伯托創作的這兩幅作品時,對《寧靜》有著近乎確切的印象:“其中一幅表現了一場風暴,另一幅則是寧靜安詳的天氣。”3我們對伯托幾乎一無所

知,甚至他的教名也不過是通過30年前在公證人檔案館出現的一張帳單方才得知的。他似乎來自里昂,靠絲綢生意賺了錢。然後遷往巴黎,開始了銀行家的生涯:普桑曾經將一筆錢委託給他。有人曾保存過這位藝術贊助者與畫家之間的通信(在18世紀的一兩份資料上引述過此事),但它們沒能等到學者進行閱讀,就消失了。留存下來的歷史記錄表明(比如普桑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談及伯托之處),這兩個人之間,彼此非常信任,交往也很舒心,這與普桑和其他重要買家之間的中規中矩的、不愉快的交易形成了反差。看來,在一個沒有企業經濟援助也沒有優先認股權的時代裡,伯托是喪盡了家產,在窮困潦倒中死去的。然而他的遺囑執行人卻發現,即便如此,他依舊緊握著

自己的藝術收藏不撒手,這其中就包括至少21件普桑的作品。 上述的資訊中,有些是我一開始就知曉的,有些是我隨即查找出的。《蛇》與《寧靜》最初乃共處同一批收藏之中,這令我深感興趣,也許它們就在同一間關著窗子的小屋裡,甚至互相看著彼此。伯托資料的匱乏自然也就解放了我的想像力,我可以把他設想為一位夢幻般的藝術贊助人。在他那難以解釋卻又忠實可靠的、朦朧而又行事慎重的、具有隱秘的激情而又毫不妥協的身份之中,“17世紀”這一觀念得到了一種昇華。你將在我的日記中看到這種想像力的效用。這是一種很“天真”(這個詞又出現了)的效用。作為我的探尋模式的一部分,我希望這種效用能超越(或者說“不及”亦可)任何“人”的願

景。兩幅作品就放在屋中,同樣也放在你的思想中,你建立了它們的關聯,久遠的過去的感動也就意味著當下的感動。我深信,這是我寫作的源泉,我的寫作亦能使她再生。

白冷會公東高工教堂建築之研究

為了解決喬迪系統傢俱的問題,作者黃冠智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台東白冷會的公東高工教堂,以其與真實世界之間所交織而成的脈絡,呈現公東高工教堂的建築意義,以及公東高工教堂對台灣建築的意義。公東高工教堂的形成,是白冷會(業主)、達興登(建築師)與營造單位之間協力合作之下的產物,三者的建築觀在各自的世界之中成形,對建築各自懷抱著不同的意圖與想像,這些不同觀念之間從概念到實體的轉譯,成為公東高工教堂最後的實體呈現。為文首先將公東高工教堂放入台灣天主教教堂建築的發展脈絡中,以詮釋公東高工教堂對台灣建築的重要意義。其次,梳理瑞士現代教堂的發展過程、白冷會的教堂理念,以及達興登的建築觀,以現代教堂空間觀的演變作為脈絡背景,詮釋公東高工教堂的建築意義,並比較白

冷會對教堂建築的想像與達興登設計意圖的異同。最後從營造單位對施工圖的調整與適應,解釋公東高工教堂最後呈現的實質樣貌。本文的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公東高工教堂在台東的落地生根,將歐洲在二十世紀初現代教堂發展的高峰帶到台灣,讓台東成為二戰後建築國際交流的重要場域之一。一群來自瑞士天主教的白冷會傳教士,在大時代的歷史洪流中,輾轉來到了台東,並帶來白冷會樸素務實的建築觀。其次,達興登在公東高工教堂設計中,與白冷會的教堂建築觀並不完全相同。白冷會早期的現代教堂中,接受瑞士簡約的現代建築觀,並沒有受到現代藝術動態平衡的影響,謙遜質樸是白冷會重要的物質精神。達興登則在公東高工校園設計中,實踐他在《現代建築發展

與定位》這本博士論文中提出的「衍生形、動態平衡、相對的創意」等的建築原則,並以知覺性與情緒性的建築語言,顯現他對於建築精神性的追求。達興登在公東高工教堂中繼承廊香教堂的設計手法,加上他對於天主教的禮儀改革運動的認識,將瑞士中部山區的場所精神轉化到他的設計,以戲劇化的光線、質樸的噴凝土材料、動態平衡的空間配置,以及祭壇為核心的空間佈局,塑造現代教堂的神聖氛圍。達興登的建築思想受到德日進的泛心論、海德格的存在現象學、格式塔心理學與榮格精神分析的影響,而這些觀念在青年達興登的公東高工教堂中已經可以看到端倪。最後,公東高工教堂的建築實體,是二戰後初期台東現代營建技術的呈現,營造單位面對台東的氣候與環境

對原始設計做了局部的調整。為了抵禦颱風的侵襲,調整了門窗的構造形式,卻在無意中影響了達興登的設計意圖。當時台東的建築匠師還在努力克服新的技術,對於構築的詮釋能力還有待提升。達興登認為每一種類型的現代建築,都有其相應的精神性,而教堂作為現代建築的一種類型,現代教堂的精神性就是教堂的神聖性。白冷會公東高工教堂默默的矗立在台東50多年,台灣也已經逐漸脫離僅僅維持基本生存的社會狀況,有能力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在這個時候重新理解這棟教堂,將對台灣建築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公東高工教堂並不只是教堂,它是引導我們認識現代建築的精神性與空間感動力最有效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