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董事台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執行董事台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稻盛和夫寫的 經營者人格的14堂課:提高心靈層次、擴展經營 和喜多俊之的 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董事、監察人- 建國科技大學- 董事會也說明:董事. 孟繼洛.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研究. 曾任台北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發長、 ... 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執行長、財團法人印刷工業技術研究中心董事、台灣國際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經濟新潮社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人力資源發展系 吳淑敏所指導 董羿嫃的 職場成功女性之心路歷程研究 (2021),提出執行董事台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職場成功女性。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金融碩士在職專班 陳宗岡所指導 李金治的 新冠肺炎疫情對勞工紓困貸款的作業風險反思策略之研究-以公股銀行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勞工紓困貸款、新冠疫情、作業風險的重點而找出了 執行董事台灣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從來沒獨董」 學者:公司法制根本是假的、都業障則補充:台大法律學院教授黃銘傑表示,台灣一直誤以為自己有獨立董事, ... 企業,「外國經營權是由CEO所主導的經理人會議在執行,董事會內的獨立董事一定不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執行董事台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經營者人格的14堂課:提高心靈層次、擴展經營

為了解決執行董事台灣的問題,作者稻盛和夫 這樣論述:

  更強力地燃燒自己內在燈塔的亮光,   照亮四周、確定自己的所在位子,   自己照耀出前方的道路來。   年輕時,父母、老師或者職場的上司會提點我們許多做事的道理。「要能承受年輕時受到的苦難」這句話,卻常很難讓年輕人聽進耳裡。然而,人生的前輩們給我們的建言,是務必要放在腦海的一角、是絕對不可或忘的。   作者稻盛和夫指出,開始自力步上人生之路,就宛如在沒有海圖的大海當中航行一樣。此時唯一要做的準備工作,就是把人生的前輩所教導的事情當做羅盤使用。   本書即是稻盛和夫在這樣的期待與心情下,將自己在工作中嚐到的苦頭,在人生路上面臨到的苦難,在認真思考之餘所學到的智慧集結而成。稻盛和夫希望,

各位讀者在工作中或人生路上遇到障礙時,能夠回想起書中所說的話,運用前輩經驗過的體會與智慧,把事情做得更佳完善且妥當。   這份原稿的內容是以促膝長談的方式,為走在同樣路上的年輕人們,陳述稻盛先生為人生和工作所苦惱、在痛苦當中所學到的事情,如:「人生‧工作的結果=思考方式×熱忱×能力」、「在小事上一樣用心」、「因大愛而覺醒」等,不僅可作為經營企業時的參考,甚至可以說是指引人生正確道路的絕佳指南。 名人推薦   唐松章   崇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榮譽董事長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   馮仁厚   台灣盛和塾幹事兼塾長理念研討導引人、群仁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蘇麗華   台灣第二電電股

份公司執行董事、台灣盛和塾台灣幹事代表、前三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芳民   生產力建設集團總經理   許書揚   經緯智庫暨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于卓民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溫肇東   前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作者簡介 稻盛和夫   一九三二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縣。鹿兒島大學工學系畢業。一九五九年創立京都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現京瓷)。歷經總經理、董事長之職,一九九七年起擔任榮譽董事長。又於一九八四年創立第二電電(現KDDI),擔任董事長,二○○一年起擔任最高顧問。   二○一○年擔任日本航空董事長。二○一三年成為榮譽董事長。一九

八四年自費成立稻盛財團,擔任理事長。同時創設了國際獎項「京都獎」。每年表揚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有貢獻的人。另外,他也針對年輕經營者創設「盛和塾」,自己擔任塾長,投注很多心血在培育經營者的工作上。   主要的著作有《高收益企業》、《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敬天愛人:我的經營理念》、《稻盛和夫的實學》、《你的願望必會實現》、《稻盛和夫的中小企業經營學》、《人生的王道》、《稻盛和夫工作法》、《成功與失敗的法則》、《稻盛和夫 愈挫愈勇的自傳》、《努力,認真地活著》、《生存之道》、《燃燒的闘魂》等。 稻盛和夫官方網站:www.kyocera.co.jp/inamori 譯者簡介 陳惠莉

  畢業於淡江大學日文系。曾任雜誌社採編,出版社副主編。目前專職從事日文書籍翻譯工作。   推薦序 心靈會召喚同樣頻率的心靈 溫肇東 推薦序 用美麗的心打造的人生地圖 馮仁厚 推薦序 人生之路上的羅盤、指南針 蘇麗華 推薦序 有志者,事竟成。卓越來自永不熄滅的鬥志 許書揚 前言 第一章 如何享有美好的人生      描繪人生這齣戲 尋求人生的目的 抱著一決勝負的心態生活 保有思考人生的機會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考方式×熱忱×能力 實現夢想 自我觀照 開啟道路 第二章 如何尋找工作的喜悅 創造生存的價值 愛上工作 專注於一件事 日日創新 發送愛 第三章 如何戰勝困難

思考為先 突破障壁 提升願望成為一種信念 釋放能量 正面迎戰困難 保有希望 提高心靈的次元 尋求正確的事 勿趨易避難 第四章 如何做正確的判斷 在小事上一樣用心 啟動潛在意識 明究事理 以原理、原則為基準 勿失去原點 保持善念 控制本能心 集中意識的焦點 原貌呈現 第五章 如何提升工作效率 持續描繪夢想 主動燃燒 在漩渦的中心點工作 站在擂台正中央奮力拼搏 膽大而心細 把完美主義當成習慣 第六章 如何提升自我 開啟未來承認 能力之不及 超越平凡 戰勝自己 熱情成就事物 以純淨之心描繪未來 建構精神的骨架 全心訴說 第七章 如何成就新事物 到達真正的創造境界 依賴自己 追求內在的理想 開

創新時代 樂觀地構想、悲觀地計畫、樂觀地實行 持續思考直到「看得到」 以未來進行式來掌握 無止境地追求自己的可能性 有所根據再進行挑戰 相信可能潛力 第八章 如何做一個模範上司、前輩 以無私之心用人 自我犧牲,將贏得信賴 體現職場的倫理 投注能量 評價、任用、追蹤 以大善之心引導 第九章 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將團體帶往幸福 改革、創造現狀     保有謙虛的態度 具有判斷的標準 健康的身心塑造公正的判斷 磨練自我 第十章 如何執行真正的經營 保有高次元的目的 注意企業的目的 方向一致 看清本質 光明正大地追求利益 討顧客歡心 受顧客尊敬 明示企業哲學 第十一章 如何塑造以心靈為基

礎的企業 心靈創造偉大的業績 信賴構築於自我的內在當中 體貼心贏得信賴 讓企業豐收 保有崇高的目標 獲得超越世代的共鳴 角色創造職階 第十二章 如何開啟新的活路     要求嚴格的課題 醉心於工作 保有良善的動機 努力活過今天 詳盡思考工作 單純化之後再思考 以人性為基礎 撤退的決定 第十三章 如何擴展事業 突破自我的常識 定價左右經營 市場決定價格 每天擬定損益表 拋開私心,以利潤為主 保留企業實力 質疑組織 設定可以看到的目標 第十四章 如何步上經營的王道 專注經營 注重經營的態度 建立自我 累積心靈的修練 同時保有兩個極端 貫徹正確之事 因大愛而覺醒 得到值回辛勞的代價  

推薦序 心靈會召喚同樣頻率的心靈  溫肇東   本書出版於平成元年(一九八八年),當時稻盛先生五十六歲,剛創立第二家公司KDDI(一九八四年)。那也是「日本第一」年代的高峰,雖然經濟富裕了,個人所得提高,工作時間縮短;但他也觀察到,公司裡裡外外的日本年輕人似乎有些徬徨,工作動機不是特別強,且有享受人生的傾向。   稻盛先生從小在唸書、身體健康狀況,到初入社會、進公司,一路並不順利,碰到許多挫折。之後稻盛先生憑著一股對技術的熱忱,完全不懂經營管理就創業,一開始也經歷許多難題。但他不斷地從自身的反省、檢討,透過不停地分享、著書,直到成為「經營之聖」。本書中很多人生體悟與經營智慧都是他在實作

中自我修練來的,京瓷覺得這些思維與理念十分重要,將稻盛先生在公司內外的演講或談話編成員工訓練的刊物,PHP出版社受託編輯,更積極推廣給京瓷以外的讀者。   最近剛從京都京瓷總公司的「稻盛和夫圖書館」參訪回來,對本書的內涵及精神特別有深刻的感受《經營者人格的14堂課》可以用在人生,也可以用在事業上。這樣的想法只有稻盛先生這樣的聖人才做得到嗎?倒也未必,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在TED ╳ Taipei「設計・蛻變」的論壇中,謝榮雅先生和童子賢先生也不約而同地提出類似的觀點。他們都不斷地超越自己,正面看待未知,勇敢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我已幫四本稻盛先生的書寫過推薦序,雖然其中心思想在這本書

的時候大部分已確立,但每一本書都有其不同的脈絡,令人有不同的領悟。本書稻盛先生從年輕人面對人生、工作的抉擇開始,討論如何做判斷、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提升自我,再帶入如何創新、領導、到經營企業。在我年輕的時候也讀過經濟日報「如何成為夥計、主管、老闆」等系列的勵志書籍,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稻盛先生的許多觀念更直指核心,「生而為人,什麼才是正確的?」敏銳的觀察力是來自於「有意注意」、「現象會如我們心中所想的顯現」,「天賦的才能不能私有化」、「因為有部屬,所以我才得以存在」等無私及利他的想法貫徹全書。領導者更要能掌握自己的健康和體力,公司真正的意義是在「追求所有全體員工在物、心兩方面的幸福」,和「

對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貢獻」。在人際關係上,就算遭人背叛,依然願意相信人,信賴不是對外尋求,而是要內求於自己的心,贏得顧客尊敬、贏得員工的心靈,才能創造偉大的業績。京瓷五十多年來無赤字、無負債經營,讓其說法更有說服力。能在這樣的領導人下面工作是幸福的事,但似乎不易找到這樣的領導者。可是有朝一日你有機會的話,要不要做這樣的領導者?   前一陣子豐田劇場上演的《領導者們》,也讓我們看到戰前、戰後日本公司的領導者、技術者及員工的努力。在惡劣的大環境、戰爭、銀行與美國的壓迫下,他們都能一一克服難關,造就了豐田汽車的成就。光有哲學、理念還不夠,稻盛先生「敬天愛人」的中心思想還要透過阿米巴組織,讓每個人都

了解成本、費用才得以實踐。   稻盛先生經營過的公司(京瓷、KDDI、日航)一再佐證了他的心法、道法與技法,也反覆驗證了重要的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 熱忱╳ 能力」。我特別欣賞「現象會如我們心中所想的顯現」,提高心靈的次元,會讓你在複雜的現象中看出真實,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才能吸引到對的人才, 擴展你的人生和事業。   (本文作者為前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用美麗的心打造的人生地圖 馮仁厚   「這一生所為何來?」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人生要如何經營?」   每個人到了自己人生關鍵時刻,都會遇到這些生命的課題,來拷問自己。許多時候,自己都

沒有答案!   年輕的人,常會覺得自己有的是時間,不覺需要特別珍惜人生的際遇;年紀大的人,常覺得歲月如梭、稍縱即逝,想珍惜每個際遇,卻又常時不我予。   不管你怎麼對待自己及發生的機緣,人生的時間仍然不會停留,還是一天天地逝去。到了自己人生的關鍵時刻,這些問題還是會來拷問你自己。   佛法經典《華嚴經》云:「如是思維,如是顯現。」意思是說,自己所面對的外在世界與自己的人生際遇,是人們自己思維深處的認定所產生的。也就是說,人是透過自己的認定,來看見外在世界的;人是透過自己的認定,展現他自己的人生。   人生是否能過得美好,關鍵就在於自己是否擁有美好的思考方式。也就如稻盛和夫先生自己說的「

人生、工作結果」方程式一樣,即使只有一般能力的人,也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只要你投入不亞於任何人努力的熱忱,以及擁有「作為人應有的」思維方式,也就是美好人生的人生哲學。   人生、工作結果= 思維方式╳ 熱忱╳ 能力   這本書,用促膝長談的方式,展現稻盛和夫先生在他的人生與工作中,所面對的各項困難、挑戰、痛苦之際遇,在他用心面對、正面跨越挑戰之後,所得到的人生智慧精華。   每個篇章,雖然都只有短短的篇幅,卻是承載了稻盛和夫先生人生閱歷與智慧結晶。也是稻盛先生用美麗的心,將其對自己人生的思考所得,打造成的人生地圖,獻給有緣人參考。   能遇到這本書,是人生難得的機緣。這是值得一讀再讀,

或者帶在身邊,作為人生指引的好書。以期許自己用美麗的心,打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本文作者為台灣盛和塾幹事兼塾長理念研討導引人、群仁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人生之路上的羅盤、指南針    蘇麗華   我是盛和塾的塾生,也是台灣塾的世話人,當然也是稻盛先生的崇拜者。受邀為塾長稻盛和夫寫的書撰寫推薦序,讓我有點惶恐,期待我能以一般讀者的、客觀的立場與經驗,來為讀者介紹這本書。   《經營者人格的14堂課》這本書是稻盛和夫將自己在工作中嚐到的苦頭,以及在人生路上面臨到的苦難,在認真思考之餘,將所學到的智慧集結而成。坊間常有一些介紹知名企業成功經驗的書籍,也有不少名人語錄的出版,但是很少有書

籍如同本書。作者在本書中將經歷的實例,以過來人的身份,向尚未走過或正遇到類似經歷的讀者,提出忠懇的諫言。不論您是職場新兵、菜鳥,還是主管、企業主,相信咀嚼本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會有所得。   畢竟日本企業的文化與台灣的企業文化非常接近,我們對作者的經驗及提出的忠告,應該是零接縫、可以完全吸收。特別是作者稻盛先生的經歷,不是王子、公主式的貴族企業經驗,而是和一般社會大眾一樣,從最基層幹起。所以他提到的「要能承受年輕時受到的苦難」這句話,也希望正在努力的年輕人,務必將這句話放在腦海,絕對不可忘記。   本書不是一本艱深的經典註解,而是像白話且生活化的《荒漠甘泉》。當您在工作中遇到障礙、在人生路上

面臨抉擇時,作者會以經驗和智慧,提供您合理且令人釋懷的思考方向。所以本書不僅可作為經營企業的參考,甚至可以說是指引讀者人生正確道路的指南。   二○一四年,台灣發生太多令人感到錐心之痛的事件,「食安問題」讓我們飽受折磨;許多剛走入職場的年輕人,感到徬徨無助。但在本書中,也可以讓您我找到許多答案,讓我們也能「因大愛而覺醒」,在患難中仍然感受到彼此的溫暖,在「在小事上一樣用心」,使我們不會失去努力的目標。   稻盛和夫指出,開始自力步上人生之路,就宛如沒有海圖、指南針,在大海中航行一樣;此時必要的準備工作,就是把前輩、長輩所教導的事,當做指南針、羅盤。稻盛和夫希望,每一位讀者在工作中或人生路上

遇到障礙時,都能夠回想起書中所說的話。我也衷心希望,每一位讀者能藉著《提高心靈層次,擴展經營》的話語,在奮鬥的茫茫大海中,靠智慧渡彼岸。   (本文作者為台灣第二電電股份公司執行董事、台灣盛和塾台灣幹事代表、前三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有志者,事竟成。卓越來自永不熄滅的鬥志  許書揚   在這個充斥者「小確幸」的時代,本書無疑是一記有力的當頭棒喝。   作者在本書的一開端,直接指明人生本來就不是簡單的兒戲,強調隨時都要以認真且充滿能量的心態,去面對所有可能出現的挑戰。如果總是以得過且過的心態玩日愒歲,將會失去人生最重要的本質──「善」。   那麼,要如何擁有充滿能量的心態呢?思考與

反省是最重要的兩個步驟。作者強調人在學習階段就必須走在正面且積極的思考模式裡,思考模式代表了人生哲學的最終走向。而人生哲學的差異則直接顯現了一個人的未來生活。   作者指出,人生中雖然有許多人可以為我們提早指出對的方向與思考模式,但人終究需要自行體驗各種失敗與錯誤後,方能得到成長。因此,坦然面對失敗的勇氣便是一項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質,這一點與儒家所說:「吾日三省吾身」的思考模式不謀而合。   綜觀台灣目前的工作環境,許多年輕的一代對工作採取相當消極的心態,認為再怎麼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與理想相距甚遠的事實。本書也許可以為這樣的迴圈提供一個方向。   作者認為,工作的本質應該是「愛」與「專注」。

不論做的是什麼樣工作,對工作的「愛」才是提供持續工作的永續能源。只有忘我地投入其中,才能燃燒出工作的璀璨光芒。作者也指出對任何事物的一知半解跟一無所知並沒有任何差異,只有專注並透澈的掌握自己的專業才有機會一探生命的本質。   面對艱困的環境,考驗的是人的意志與韌性   作者回憶自己剛踏入社會時,物質與精神上都面臨極大的困難與考驗。這一點,似乎可以提供台灣新踏入職場的一代絕佳的參考與借鑑。熱情與執念是作者提供給讀者的唯一解,這樣的熱情與執念會在堅持的歲月裡不斷打磨,最終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對理念的執著是作者一再強調的生命姿態,在永不放棄的堅持中將本心昇華,最終反映在日常的所有事物上。這也是為什麼

作者說窮究一件事物便等於了解人生所有的面向。   成功來自純淨的熱情   成功是所有人都想追尋的目標,然而真正到達成功境界的人卻少之又少。古往今來,成功的秘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作者的眼中,成功只有一個要訣,來自於自我對事物的渴望與執著。在通往目標的路上,阻礙與困難無可避免,然而只要擁有無與倫比的渴望,這一切終將成為成功的基石。這也是作者在書中所說的:「面對這樣的努力、誠實、勤勉,上天也必定會俯首稱臣的」。   來自全球化的挑戰,台灣沒有悲觀的權利   古人說:「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正因為台灣面臨如此嚴峻的處境與考驗,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才更應該爆發出如同作者所強調的骨

氣與執著。回顧台灣上一代所散發出來讓世界都為之側目的能量,我相信年輕的一代並沒有遺忘過去的台灣精神。藉由本書,我期許新一代的台灣青年能發揮積極、創新的特質,再造下一個輝煌的台灣新世代。 (本文作者為經緯智庫暨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前言   年輕時,每當父母、師長或職場的上司提點、指導我任何事情時,我都不自覺地想要反抗。父母說「要能承受年輕時遭受的苦難」,我也聽不進耳裡,甚至還反駁「我才不管什麼年輕時的苦難」。   所謂的青年時代,本來就有強烈的反抗心態,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包括父母在內,一些前輩們給我們的人生建言請務必要放在腦海的一角,這是絕對不可或忘的事情。  

 當我們開始自力步上人生之路,就宛如在沒有航海圖的大海中航行一樣。此時唯一要做的準備,就是把人生的前輩所教導的事情當作羅盤使用。   我在本書中所提到的事情也一樣,年輕的讀者當中,或許有人對這樣的內容會感到反彈,或者一點興趣都沒有。但是,當各位在工作或人生路上遇到障礙時,希望大家能夠回想起我所說的話。   因為這些話都是我在工作當中嘗到苦頭,在人生路上面臨苦難時,認真思考之後所學到的智慧。我相信,這些智慧對各位來說,絕非完全無用。 一九八九年四月 稻盛和夫   保有希望 現在我相信「現象會如我們心中所想的顯現」。然而,剛成為社會人士的時候,我做什麼都不順心,根本沒辦法接受這種

想法。 可是,即便在這樣的苦痛中,我依然不失開朗和希望。我想,就是這個原因才塑造出了今天的我。 當時我住在床舖都幾乎要破了的破爛宿舍的二樓。那是一間三坪大小的房間,榻榻米的表層都已經損毀不堪,稻草都裸露出來了。我就帶著爐子和鍋子住了進來,每天自己煮飯。 當時我在公司裡進行的研究,還有人際關係方面都不盡人如意,每當夜幕低垂,我都會一個人跑到宿舍後面,兩岸開滿了櫻花樹的小河去散心。我經常坐在小河邊,哼唱著〈故鄉〉這首歌。心裡的創傷不斷累積,讓我不知如何是好。我靠著盡情歌唱,給自己打氣。於是,我的心情就可以煥然一新,第二天又到公司繼續努力工作。 煩惱會隨時隨地找上任何一個人。但是,在這樣的狀況中,我

們還是必須試圖轉換心情,對明天抱持希望和樂觀的想法。 提高心靈的次元 廣中平祐老師解開了數學的難題,獲頒費爾茲獎。聽說老師是因為提高了一個次元,輕易地就解開了這個難題。廣中老師說:「所謂的複雜現象,不過是單純事實的投影。」他的意思是,人類社會是很複雜的,職場的人際關係、和親戚的關係等,看起來也是非常麻煩而複雜怪奇的。可是,這種人類的狀態、人生的模樣都只是單純事實的投影。 舉例來說,如果來自四面八方的車子進入呈平面交叉的十字路口時,道路一定會整個塞爆。但是,如果增加一個次元,變成立體交叉的話,車子就可以通行無阻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只看到三次元的影子──也就是二次元的話,車子看起來好像要互撞了。

但那明明是三次元的架構,看起來卻是二次元的平面,讓人無不慨歎其複雜奇怪。 人生和人類的樣貌也一樣,我們害怕的只是單純事實的影子而已。所謂的單純事實,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心,是自己的心靈投影塑造出了複雜而困難的現象。 想要在複雜的現象當中看出真實,唯有將自己的心靈層次提高一個次元。

執行董事台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贊助專區
Paypal傳送門: https://paypal.me/HsuehHeng
綠界傳送門: https://p.ecpay.com.tw/706363D
歐付寶傳送門: https://reurl.cc/eENAEm

北市府要抓染疫黑數,急徵5千名萬華義勇軍來抽血啊!還有我們偉大的駐德代表謝志偉竟然槓上柯阿北了,一下子槓郭正亮,一下子槓柯阿北,駐德代表真的好會槓啊~~ft. #台北市政府發言人陳智菡

直播一開始要跟大家講一件熱騰騰的消息,就是呢北市府為了抓染疫黑數,要急徵5千名萬華鄉親抽血進行研究,蘋果即時新聞是這樣說的,為釐清新冠肺炎是否存在許多黑數,台北市政府與北醫、台大公衛學院合作,針對萬華區進行大規模血清抗體研究。北市府今(9/3)天宣布,整個計畫將分成五個梯次,屆時會找5千人抽血進行研究,由於整個過程沒有任何補助費用,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公開喊話,強調這是為了台灣防疫所做的準備,拜託大家能多多幫忙。

28萬人流同時開學的考驗,北市府對於防疫、停補課有哪些標準與措施呢?根據風傳媒報導,大學以外各級學校將在9月1日開學,面對疫情變化,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公布台北市停課標準,1班1人感染就停課,1校2人感染則要看情況決定是否停課,會依實際情形做決定。柯文哲表示,台北市高中、國中、國小、幼稚園共28萬人,一上學就是很龐大的人流,校園的確是在呼吸道傳染病很重要的場所,所以這次開學要嚴陣以待,「它的確是個危險我承認」。

但是在大學的部分,大部分的學校將在9月13號開學,在聯合新聞網的【重磅快評-台北市的大學防疫指引 柯P是在哈囉嗎?】則是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根據日前台北市政府制訂的「大學防疫工作指引」,今後大學教職員進到校園需打完疫苗超過十四天,否則要持有最近三天PCR陰性證明,之後每隔七天都要更新一次。

這項規定有三項盲點,首先教育人員造冊施打疫苗只限高中以下,大學教職員並未被列入,當時雖然高教工會積極爭取,但陳時中一句話:「自行上網預約比較快。」就被否決了。而就算上網預約,在國內疫苗短缺下,並非人人可以預約得到,這就形成疫苗階級歧視,有打疫苗的老師可以開課,沒打疫苗的老師的就無法到校上課。

其次大部分大學都即將在9月13日開學,只剩下不到十天,就算大學教職員現在要去打「剩下」很多的高端疫苗,在疫苗施打超過十四天的規範下,也來不及在13日如期到校上課。

最後沒打疫苗的教職員,今後進入學校都要持有PCR陰性證明,而且每七天就要一次,以現在採檢費用五千元計算,一學期十八周就要九萬元,這對阮囊羞澀的大學教職員來說,無疑是一大筆開銷,請問這筆費用要誰支付?而且打不到疫苗,也不是大學教職員的錯,政府的疫苗不足,但卻要大學教職員受到如此的經濟懲罰。

這項防疫指引最荒唐的就是,學生不用打完疫苗或持有PCR陰性證明就能入校,而身為人師的大學老師卻需要,不知道這種身份差別待遇是從何而來?是大學生百毒不侵,還是新冠病毒只攻擊教職員?

不過最新消息出爐啦,根據蘋果即時新聞報導,九月中旬各大專院校即將開學,北市昨公布市府版開學指引,要求教師入校須接種疫苗或提供檢驗證明,但目前大專院校教師尚未造冊接種,加上篩檢費用昂貴,因此引發反彈,對此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表示,國內疫苗真的不夠,沒有辦法比照中小學進行,教育部已向市府反映「這樣管制有困難」,而大學為教育部權管,原則上市府尊重,還是希望能趕緊接種疫苗。

談到疫情就要講到昨天的1例死亡校正回歸事件,根據新頭殼的報導是這樣說的,陳時中下午於疫情記者會指出,該名死亡個案早在6月27日死亡,但就診醫院沒有通報,直到家屬向北市府請領慰問金時,回頭查找才發覺遲誤通報。陳時中說,請台北市督導該醫院,以後申報要確實,於確認後,要趕快申報。
北市衛生局下午召開線上疫情記者會,原本還有顯示「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的帳號名稱,但隨後卻無法再見到。面對線上記者頻追問該名死亡個案相關資訊,何時確診、何時通報、過程為何等,衛生局都僅稱,有關各醫療院所執行業務相關工作,衛生局都會盡力督導協助,會跟聯合醫院做釐清、溝通,但都無法完整說明。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而且柯阿北有時候講話真的讓大家心驚驚,在9/1的記者會,柯阿北拋出考慮取消醫院免費PCR採檢服務,並表示已多日沒有不明感染源確診者,可以說疫情幾乎已經消滅掉了,此話一出,讓網友大驚「不要立旗啊!」所以我們要來問問戰狼小姐姐,台北市的疫情真的有這麼樂觀嗎?

然後現在有風聲傳出柯市長將和 #郭董 見面幫台北市民爭取疫苗,真的有這回事嗎?不過首批BNT疫苗來台,這功勞算誰的?我們偉大的駐德代表 #謝志偉 以400公尺接力賽做比喻,但是柯市長一句「事實是棒子掉在地上,老郭只要去撿起來繼續跑,就這樣。」也惹得謝志偉不開心立馬反擊說:柯文哲永遠看不到「鄰國」的錯,柯文哲的問題不在「棒」,而在「捧」,而捧的是「誰」的「啥」?

追加問一下,前幾天高虹安委員到北市府拜訪,被說是因為要選新竹市長所以前去北市府「觀摩市政」,還被民進黨的台北市議員簡舒培說是「台北市政府民眾黨黨部又開張了!」

緊接著我們要來談談五倍券的事情,根據TVBS新聞網的報導,行政院26日公布五倍券規劃方案,總計10部會加碼推出其他振興措施,包括去年的動滋券、藝FUN券等等,今年又新增好食券、地方創生券、國旅券共8大券,有1300萬份,若在加上各縣市自行加碼,好康多多,但台北市長柯文哲就認為,各地搶加碼恐會造成嚴重通膨。

講到振興五倍卷就要來問問八大行業的事情了,當各行各業陸續復業,但是八大行業至今仍不准營業,所以北中南八大行業大串連,要政府還工作權,對於八大行業的工作權,不知道北市府有哪些相關措施呢?

最後要來談談最近北市府的人事布局啦,根據NOWnews報導,身兼民眾黨主席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劍指2024的企圖明顯!繼今年7月聘任前總統李登輝辦公室主任王燕軍為台北市政府的市政顧問、8月延攬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親信黃文財加入民眾黨運作後,如今又收編前新北市政府農業局長廖榮清任台北畜產公司的董事長。

地方政壇人士分析,此時正值國民黨主席選舉之際,柯文哲挖廖榮清任台北畜產公司董事長的舉動,也引發政壇高度的關注;尤其廖榮清與黃復興黨部的周錫瑋關係密切,加上又曾任新北市(台北縣)的局處首長、政商人脈亨通,無疑是柯文哲在新北市拓展民眾黨的最佳人選,也可為2024來提前部署。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Facebook傳送門】 https://www.facebook.com/Geekfirm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直播大綱:
00:00 開學了!北市府的防疫措施
10:00 萬華血清研究
22:00 大學教授
27:00 北市府死亡案例校正回歸緣由來
31:00 馬來貘命名大賽
39:00 熊好劵
48:00 柯P擬取消免費PCR採檢服務
56:00 傳聞柯P將與郭董談疫苗?
01:01:00 高虹安赴北市府拜訪柯市長/全國VS.全台
01:13:00 謝志偉槓上柯文哲

職場成功女性之心路歷程研究

為了解決執行董事台灣的問題,作者董羿嫃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職場成功的女性往往是周遭矚目的焦點,也是每個職場女性躍躍欲試的目標,然而在追求職場成功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境或障礙,因而引發本研究欲探討職場成功女性之心路歷程。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追求職場成功之動機與定義,所面臨之困境與解決策略或心理調適方法,影響成功關鍵因素,以及女性職場成功與人生意義和價值之關係。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方式訪談7位在不同職場領域之成功女性。本研究發現女性追求職場成功之動機為自我實現、經濟因素及追求靈性,又職場成功定義為宏觀的符合社會的律動與價值觀,而微觀的則為工作生活的滿意度與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其次,所面臨困境為個人素質能力、工作環境及核心

團隊合作信任關係。再則,困境之解決策略是維持正向積極心態、提升素質能力及具備同理心與理性溝通技巧。另外,影響職場成功之關鍵因素是培養樂觀進取態度、保持自我學習精神、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及具備時間管理能力,而職場成功對人生價值和意義之關係是注入生命正能量與提升生命價值。最後,本研究建議職場成功女性必須樹立自我專業形象、善用自我優勢及積極持續學習新知,以增進職場成功與達成人生願景。關鍵字:職場女性、職場成功女性、心路歷程

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

為了解決執行董事台灣的問題,作者喜多俊之 這樣論述:

  本書詳述「給設計以靈魂」的造物者故事,  也記錄工業設計與傳統工藝合作,  讓地方產業結合現代設計,  逐步發展原創商品或自有品牌,  從地方向世界發聲的四十年智慧。  這本書可做為台灣科技業、設計業與地方產業,  從「代工台灣」轉型為「品牌台灣」的參考。   未來設計,源於地方傳統工藝。   本書作者喜多俊之,是日本國寶級的頂尖工業設計師,從1969年起,他就以義大利米蘭為據點展開設計生涯,並積極與日本地方產業接觸,與各鄉鎮的傳統工藝職人合作,發展融合傳統工藝的現代商品。喜多俊之親身實踐「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Glocalization= Think globally and act

locally.)的設計概念,在西方的現代設計中加入日本傳統工藝的元素,巧妙融合東西方的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   有感於「了解未來,才開始思索傳統的美好。」因此,他以「未來設計源於地方傳統工藝」為概念寫成本書,公開他與日本各地傳統工藝師傅跨界合作近四十年的紀錄與心得。從輪島的漆器、鯖江的眼鏡與手錶、美濃的和紙、有田的磁器、小田原的木工與燕市的鍛造案例,說明如何讓傳統工藝與思想融入現代設計,進而活化地方產業。   作者主張,當今的工業設計品,除了需要「技術」之外,還要能為設計注入靈魂;此時,需要的是源於常民生活與傳統工藝的「感性」。   一本書,道盡40年來工業設計、地方產業與傳統工藝交織而成

的造物者故事。 作者簡介 喜多俊之(Toshiyuki KITA)   世界知名的工業設計師。大多數作品均被紐約近代美術館、巴黎國立近代美術館、慕尼黑近代美術館等世界級博物館做為永久收藏。   194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69年起,以義大利米蘭與日本為據點,展開結合日本傳統工藝的工業設計生涯。設計領域橫跨家具、機器人、液晶電視、家庭日用品等。代表作品包括夏普(Sharp)液晶電視AQUOS、TAKO手抄和紙燈具、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家用機器人wakamaru。   近年除了在大阪藝術大學執教之外,還擔任中國的Red Star Award評審委員、

新加坡政府的設計顧問等,不僅在日本,在歐洲、亞洲等也致力於教育活動。持續從事活化日本各地傳統工藝與地方產業的工作,並視之為人生志業。作者喜多俊之官網:www.toshiyukikita.com/ 譯者簡介 郭菀琪   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日本埼玉大學地域文化研究科日本語學碩士。曾任職於電視及雜誌媒體、科技公司、法律事務所擔任翻譯及口譯工作。譯作有《邏輯思考的技術》《發現問題的思考術》(皆由經濟新潮社出版)。 △前言 給設計以靈魂 住家儲物櫃化與傳統工藝的衰退∕讓傳統回歸日常生活∕高附加價值產品所要求的原創性∕開拓日本之外的市場 △推薦序1. 如此的老靈魂,赤子心! 官政能(實踐大學教

授兼副校長)2. 知道「未來」,才會開始思考「過去」的重要 李建國(iF設計大中華區總監)3. 有靈魂的人造物 陳禧冠(仁寶電腦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4. 設計魔法點石成金,傳統帶動未來新生命 張光民(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5. 跨界時空,再塑未來 王志仁(上海M.Style生色傳媒執行董事、台灣《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 △第一章 岐阜縣美濃的和紙 ☆與抄紙匠師的邂逅 輕薄、強韌且均勻的美濃和紙☆在塑膠的全盛時期仍大膽採用手抄和紙 靈活運用匠師的技術—透光與皺摺∕好組裝又好搬運∕海外熱銷、大受歡迎☆美濃和紙的現況 古田師傅的話【專欄】生活狀態的省思──賞櫻會,享受春天的習俗 △第二章 石川縣

輪島的漆器 ☆與高洲堂的邂逅  走賣開拓銷售通路☆ 完全站在使用者的立場 工夫和時間,絕對省不得∕二十九種漆器系列【專欄】〈二疊結界〉──巴黎龐畢度中心的展覽☆漆器產品的魅力【專欄】〈AQUOS CUSTOM〉──在倫敦哈洛氏百貨大獲好評 △第三章 福井縣鯖江的眼鏡與時鐘   ☆時鐘研發活用眼鏡技術   〈Two Points Watch〉的原創性∕製造技術、經營者的判斷力與溝通環境☆如何傳達商品價值的重要性   〈MIZ〉的宣傳【專欄】〈產品目錄的製作〉──如何以照片傳達產品精神? △第四章 新潟縣燕市的餐刀具組   ☆西餐餐具的產地──燕 運用鍛造技術研發原創產品∕與主廚的對話所誕生的餐具

組高檔產品該如何推廣?【專欄】新潟縣的產業振興──因「百年物語﹂重生的產品【地方的心聲】財團法人新潟產業創造機構 黑川玲  ☆從事活化新潟縣生活產業二十年   製造業的古老體質——只是聽命行事而已∕舉辦競賽以提高原創商品的自主研發能力☆一個步驟至少需要十年   新潟縣與設計者的關係∕一流人才∕「百年物語」的誕生與培育☆培育企業的設計力   參展消費品博覽會五年來的成果∕今後課題 △第五章 神奈川縣小田原的拼木工藝   ☆與拼木工藝匠師露木氏的邂逅   在箱根培育的技術∕初試啼聲——大型容器與茶罐∕在海外大放異彩的日本工藝【專欄】期待年輕匠師團體「雜木戲曲」發光發熱【地方的心聲】株式會社露木木工

所 露木清勝  ☆身為第三代的三十年   匠師的每一天∕拼木工藝的發展∕小田原木製品的現狀∕挑戰創新,獨一無二☆與喜多大師共事   設計師的設計∕喜多大師對傳統產業的態度 △第六章 佐賀縣有田的瓷器   ☆低價競爭下難以生存   回溯四百年歷史☆〈HANA〉花盤的誕生   白色有田燒∕在義大利的發表會☆活化地方產業的設計總監  【地方的心聲】有田七藏∕傳平窯 池田和史  ☆與設計師的合作以失敗收場居多   所謂的「一流」——匠師的觀點∕對喜多俊之的期待☆設計總監的彈性   交換意見∕勉強不來的技術,不能要求硬是得做出來☆以什麼一決勝負? 新的「白色」——不是日本的白,也不是歐洲的白☆喜多流的宣

傳術創造一流 在義大利的發表∕專業的展場設計∕首次義大利之行☆「有田七藏」的成果 △後記 設計之都神戶的嘗試∕兼顧高品質與量產的時代∕小而美的企業更需要培育△本書照片攝影者索引△喜多俊之年表 前言 給設計以靈魂   一九七○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萬國博覽會(Osaka Banpaku or Expo’70)湧入了高達六千萬人的參觀人潮。往前推四年,也就是一九六七年,在加拿大蒙特羅市舉行萬國博覽會(The 1967 International and Universal Exposition or Expo ’67),為了當時已決定成為下次召開地點的大阪萬博做準備,許多相關人員紛紛浩浩蕩蕩地組團

前往觀摩。   我雖身為後進,當時也加入包含建築師、監製人、設計師等一團大約七十人左右的大阪設計工坊的觀摩團。   當時,相當活躍的大阪設計工坊是在日本通商產業局的振興設計政策下,由大阪市所設立的團體,以振興企業的設計為主進行活動。   在國外旅遊尚未完全開放的當時,那是一美元相當於三百六十日圓、而一個人最多只能帶五百美金出國的時代。那時,二十四歲的我勉強湊足參加費用,混在一群資深前輩中出國,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團員。我們的行程跑過以蒙特羅市為中心的加拿大,還有美國、墨西哥,最後還到夏威夷住一晚。   其中,讓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在墨西哥市的民族博物館。   一進入館內馬上聽到令人聯想到日本的遠太鼓。

雖然,館內幾乎都是關於墨西哥印第安原住民的展覽,但是,其中有一間農家會引發錯覺地覺得簡直是日本農家一般。那時候我不禁想到,日本文化以後恐怕也會像這樣變成只能在博物館裡才能看到的展示品。已經過去的時代與現代,然後未來。從當時開始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就會去思考得比較「稍具未來性」。有時候知道未來才會開始思考過去的重要,這個在博物館的感受,在我內心留下了很大的迴響,認為感性、製作工藝的技術,還有人們的智慧傳承不應該中斷,而要繼續往後代傳達下去是很重要的。   現在,還來得及。   五百年前的印第安文化已經完全變樣了,而日本的文化雖說已經式微,還留存在日常生活中。二十四歲時,對於日本文化這份強烈的想法

,後來在一九六八年邂逅一位抄紙匠師,親自拜訪他的工作現場之後,變得更加強烈。在抄紙的現場,那裡彷彿穿越時空一般,呈現了自然與人們完美共生的景象。   匠師用身體記憶而學會的技術,巧妙地讓觸感、觀感、質感等語言無法言傳的感覺靈活展現。我一開始從事活化傳統工藝與地方產業的動機之一,就是希望這些匠師們不會失去花費長時間所培養得到「給造物以靈魂」的手感與技巧,進而好好完成作品。   材料與技巧、並且加上使用者的各種點子,這些東西經過長年累積,發展成為優質器物。但是想一想,倘若全部去除這些要素時,剩下的會是什麼呢?   剩下的就是造物者的信念,以及灌注於作品的靈魂精神。   因為,我發現就算使用相同材料

製作,憑藉是否屬於灌注靈魂所做出的東西,價值就將完全不同。例如,料理人看得比性命還重要的菜刀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那不是一般的菜刀,必定是鍛冶師一刀入魂之作。師匠透過造物過程讓傳統回魂,我想那必定才是日本的財產,料理人也是因此而全心全意製作料理。   造物大國、工藝原鄉的國家──日本,未來的重要認同意識就是追求極致,並且給造物以靈魂、給設計以靈魂,雖然乍看之下也許難以分辨,但是,這卻是最重要的事情。   匠師製作的作品當然如此,就連製程中一個個手部動作,都隨著時間的經過,被淬煉得恰如其分、美麗動人。「一物入魂」就是這個意思,畢竟這不是外行人可以輕易進入的領域;但是,如果同時不能有效率地製作出在現

代生活中可以使用的新產品,日本的傳統產業又將消逝無蹤。從我開始從事活化地方產業已近四十年,守護日本傳統工藝的危機感愈來愈強烈。   一九六○年代末期,在我前往義大利之後不久,我開始獲得機會與從事傳統工藝的匠師合作。因為受到米蘭(Milan)的照明器具商Bilumen公司委託設計燈具。當時,我與離開日本之前不久才認識的岐阜縣美濃的和紙匠師古田行三聯絡,為了我,他重現古法抄紙的「透光」技術,最後完成饒富玩味的燈具──〈TAKO〉,於一九七一年在義大利發表以來,至今仍長銷的設計品。   從那時候開始,每當有來自地方的傳統產業相關委託時,我就會思考「身為設計師的我,究竟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在石川

縣輪島的漆器、佐賀縣有田的有田燒、青森縣津輕的津輕塗法、鳥取縣的青谷和紙、神奈川縣小田原的拼木等眾多領域中,均能擁有高品質傳統工藝的國家,根據我所知,全世界只有日本而已。而且,除了傳統技術之外,其他還有些地區,像是新潟縣燕的不(金秀)鋼製品、福井縣鯖江的眼鏡、大阪的椅子貼皮等,都擁有進一步讓傳統工藝昇華並且應用在近代產業技術的潛力。   環繞著傳統產業的趨勢潮流隨著時代轉變,許多大量生產的產地都轉移到勞力便宜的亞洲地區。結果從成本面來看,日本有被淘汰的感覺。雖然也有些企業或工房後來都轉換方向,以品牌策略而獲得成功;但是,許多自古傳承的工藝產地,如今可以說已經瀕臨消失了吧?在這背後,除了單純工藝

製作的問題之外,還與日本人生活習慣與價值觀的變化有關。   ★住家儲物櫃化與傳統工藝的衰退★   日本在江戶鎖國時代生活富裕的背景下,產生了獨特的工藝製作思維。正如同米酒或葡萄酒在酒桶中釀造一般,日本將之前自中國與西方傳來的文化,於江戶時期※(編按:一六○三至一八六七年,又稱德川時代)※在島國中熟成。因此,所培育出的工藝製作的精神成就了日本製造(Made in Japan)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汽車、精密機器等支持著急速成長的日本產業,成為出口導向的國家。然而,日本雖然被稱為技術先進國家,但是富裕卻尚未普及日常生活。在全日本各處,可見到居住環境與街道排列非常惡劣的狀況。戰後所建的緊

密且狹窄的集合住宅※(編按:泛指大廈、公寓、國宅、大型社區。指的是建築物或建築單元具有使用共同基地和共同的空間或設備,例如污水處理設備或管理社區中心等,並且有三個以上的住宅單位。)※,使現代住家「儲物櫃化」的情況非常嚴重。比方說,狹小的大廈室內大部分的空間都充斥著物品,無法妥為收納。以前歡迎別人到家裡來玩的習慣,現在也已逐漸式微。   以舞臺劇來說,有後台做為舞臺上演出的支援;同樣地,住宅中也有「舞臺」和「後台」。然而,當今日本的集合住宅簡直失去舞臺一樣,整個家裡都像是後台一般的狀況──室內幾乎到處都是塞滿各種日常用品的儲物櫃。   如此一來,這也代表培育下一個文化及產業的土壤已顯示出危險的徵

兆。人們團聚在家中進行愉快的對話,明明光是這樣就足以讓生活豐富的,但很可惜地,住家室內空間嚴重「儲物櫃化」,導致家中團聚和樂的場景已經很少見。人與人之間溝通不足的問題急速擴散,也與住宅環境中住家「儲物櫃化」的情況脫不了關係。   亞洲各國的一般住宅與歐美同樣寬敞的並不在少數。比方說,新加坡乾脆以國家計畫的層級直接推展公共住宅,將一般的住宅面積定調為一百二十平方公尺※(編按:約三十六.三坪)※。從一九八五年左右開始,韓國就已經在規畫比新加坡規模更大的公共住宅,並已經付諸執行。以現狀來說,確實有許多義大利家具廠商以韓國的家用家具市場為主要出口市場,而且業績逐漸增加中。   ★讓傳統回歸日常生活★

  日本在這種住宅環境環繞之下,對於想要活化傳統工藝的設計師來說,首先要處理的課題,就是如何讓長時間所培養得來的習慣,以及由匠師手工製作的工藝品回到日常生活中。   大部分的傳統工藝是巧妙地運用自然素材所完成的,所以如何使用有限的素材找出答案,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例如照明器具〈TAKO〉,是結合近代的鋁製零件與手抄和紙所完成的作品,易於自行拆卸組裝。這個經驗在後來我推動活化傳統產業的運動中,成為很重要的設計線索──靈活運用匠師的傳統工藝技術以及有限的素材,並融入新的科技,製作符合現代生活的物品。實際上,雖然請誰當贊助商這種經濟層面也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設計原則是物品中必須包含使用者和製作者。

  製作生活中的物品,就是製作使用該物品的基礎場景、生活文化以及經濟、產業環境。也就是讓產業的存在價值更為明確為設計的課題,再與製作的工作同時並進。   傳統工藝不叫做藝術,因為它們總是有某個程度,是為了順應時代潮流應運而生的生活用品或產業。如果只是一味懷舊,或是製作一廂情願認為美的器物,將不會持久。而且,不僅是設計,還必須重視用於將成品確實傳遞到使用者手上的組織,否則將無法進步。   另外,我在從事活化傳統工藝活的工作時,非常重視的一件事,是持續堅信「一定會順利」的想法。地方產業、傳統工藝與設計師的合作,至今已經做過這麼多的嘗試,但大部分很難說達到成功。現在我們置身於這麼艱困的狀況下,需要的

是再一次推動成為可深入生活的產業,而且具未來持續性那種鼓舞人們的成功案例,還有機械或電腦與匠師精神的結合。   ★高附加價值產品所要求的原創性   目前,日本傳統工藝所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如何開拓市場。在成本低廉的亞洲產品大量湧入之下,真正的匠師們該如何繼續存活呢?   今後的地方產業不僅需要降低成本,還需要製作世界共通的東西,這是很重要的。經過了好幾百年,以「身體記憶」習得並傳承的匠師魂與手作感,今後在日本近代產業上必定也將發揮極致。因為,在日本的製造業,不只要求便宜大量的產品,也必須做出在各個層面具高度感性與高附加價值的商品才行。   而且,高附加價值的商品需要具備原創性。日本的傳統工藝中,

大部分都具有原創性,是匠師們一物入魂而達到極致的作品,「給設計以靈魂」具有能讓人感動的力量。將其活用於製作現代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物品,適時傳達並傳遞給需要的人。從這個層面來看,通路與行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當然,也需要可以掌握全局的總監人才。   現在,全球的潮流都走向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對於原本就與自然共存的日本文化而言,正好能順勢成為主流。長久以來,日本所孕育的正是生態文化。事實上,日本文化有許多部分對於環境問題都有解答。比方說,物品用得愈久,表面被手磨得愈光亮,顏色也愈穩定,質感愈好的這種想法。相較於時下的「用完即丟的方便性」,生態文化可以說是比較正向而且稍具未來性。   以漆器為例,在

日本的群山之間可以採集到的天然樹漆,一般認為品質都不錯。在輪島,有一種稱為「地粉」的材料,這是以當地土壤中含有浮游生物變成化石所累積成的古代地層,取出之後燒成粉狀就成為地粉。將地粉混在天然樹漆中塗抹在漆碗胚之後可增加強度,於是造就出這種當地獨特的技法。   因此,有效運用身邊擁有的資源,製作出更優越的物品,匠師們將這些技術傳承好幾個世代,長期持續琢磨淬鍊。日本鎖國期間※(編按:一六三九年至一八五四年期間,禁止日本人與外國通商、通航等)※,與豐饒的自然一起生活,當時的藩主大名※(編按:類似諸侯)※和商人們要求匠師們製作出好的物品以能風光進貢,更進一步培育傳統技術,這些形成日本在全球中的自我認同意

識,並形成了生態文化。   ★開拓日本之外的市場   二○○六年,米蘭家用暨禮品展(MACEF)首次以全館三十八萬平方公尺的面積做為會場,日本被選為義大利的協辦國。原因是當時便宜的中國與東歐製品排山倒海進入市場,歐洲也深受打擊,不得不提出高品質這個不同的價值觀迎戰,當時大會並委託希望日本能發布這個訊息。我接受委託,擔任總監的工作,向具有地方產業的地區及企業提出呼籲。   展售會期間,法國時尚品牌迪奧(Christian Dior)的採購向我們提案,找我們談希望在結合桐木與小田原拼木的托盤上,還有津輕塗的器皿上標示Dior,在巴黎的店內銷售。當時心想,只要好好地、認真地做,未來總有機會。   雖

然,那個案子卡在價格問題,最後只進行到提供樣品時就胎死腹中,不過,其實只差一小步而已。在日常生活中的節慶場合使用的漆器等,日本國內市場已經呈現停滯狀態。那麼,放眼全球去找出市場不也是一種辦法嗎?建立品牌並開拓日本與全球的市場,這才是今後地方產業應該努力的方向吧?這是我迄今四十年來,持續嘗試所得到的結論。 ★《給設計以靈魂》推薦序 如此的老靈魂,赤子心! 文/官政能   與喜多先生結識多年後,於二○○○年,我受邀參加米蘭三年展中心(Triennale di Milano)舉辦的「自然與科技展」(Fuori Salone INTERNI Event, “Essere ben Essere/Natu

re and Technology”)開幕式。喜多先生也是參展人之一,他向我介紹自己的新作品時,其興奮程度,竟然是「工藝再生設計」強過剛上市的「夏普(SHARP)液晶電視」。   之後見面,他又時時問起「臺灣設計產業和傳統工藝」之間的發展情形,這使我內心產生了好奇。心想:「他設計了這麼多傑出的科技類產品,為什麼特別鍾情於傳統工藝呢?」   在二○○九年,他乾脆親自帶著我們師生一行(編按:喜多俊之擔任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客座教授),到日本福井縣觀摩和紙的現場製作;二○一○年,又陪著我們到日本兵庫縣篠山市,參觀他一手創立的新工藝設計館篠山藝廊(Sasayama Gallery Kita's)。

二○一一年七月,喜多先生也推薦我們前往日本石川縣,走訪輪島的漆器製作、金澤的金箔工藝和九谷燒的設計再生計畫。   後來,才漸漸明白,這是他年輕時就種下的夢,無論走過多遠、聲名再響,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如何拉近原鄉工藝與國際市場的距離?   因此,藉著書中的點滴記實,或可理出這位國際級大師豐沛設計能量的形成脈絡;一則以行腳異地來感受前衛,另則是心繫原鄉的傳統再生。他不尚理論訴求,而是從體驗行動中,默默投注「前衛與傳統」的交融創新。   一般說來,談創新多是指向科技時尚,然而他卻乞靈於在地傳統,這使得他的作品體現了新穎實用又有著溫潤質樸的獨特風格;他既關切商業條件,更在乎匠師心靈。總之,他真正關心的

是人(生活使用人和現場製作人),也因為要兼顧兩者,他更務實地強調品牌、行銷、通路和價位的重要性;並認為能將這些主客觀因素融入整合企畫並創新實踐,才是設計(工法、行為、感性與運作)的價值所在。無怪乎,他堅持主張「要傳統再生,必須能在市場立足」。   當今,面對國際競爭,該如何保有文化傳統和在地產業的續存特色,經常成為政府或設計業界的熱門議題。書中提到的,看似一則則工藝振興與產品設計的故事回溯,實則也演示了他們正在發生、檢討和亟思改進的問題,多有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之處。在此,我僅例舉一些分作幾個層面來看: 1.製造面:  瓷釉白色有多少種呢?(如何做差異定位)  餐用叉子是三爪或四爪呢?(如何區分

用餐行為)  拼木粗細有差別意義嗎?(如何凸顯特色) 2.設計面:  創意設計與設計總監的任務差別?(組織也需要重新設計)  推廣也要設計嗎?(具有策略思維的設計推廣)  工法難易與設計新奇?(產銷並重的策略考量) 3.企業面:  聯合品牌與夥伴定位?(重新改變其經營運籌模式)  聽命代工與自主設計?(轉換全體參與者的認知觀念)  眼前利益與永續成長?(短、中、長期的財務規畫) 4.政策面:  中央與地方?(心態和權責的行政協調)  經費分攤?(比例調整將導向自主或依賴)  建置環境和權益歸屬?(有意識地進行結構制度的改革)   難能可貴的是,以上種種,在書中有著更詳細的敘事圖文和心得分享,這

對目前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來說,應有極大的實質助益和啟發價值。藉此,除了感佩作者能慷慨無私地釋出這份寶貴的實戰經驗以分享讀者外,並祝賀喜多先生甫於二○一一年七月在羅馬受頒義大利金圓規(Compasso d'Oro Award)設計貢獻獎,成為首位榮獲該獎項的亞洲人士;數日後,我在喜多先生大阪事務所與他共持獎牌合影,樂見其樂,深感與有榮焉。國際成就、在地傳承,他的夢境(徑),卻也獨特,竟又不只為了個人!誌為序。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給設計以靈魂》推薦序 有靈魂的人造物 文/陳禧冠   不久前,去了一趟蘇州,參觀了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的封刀之作──蘇州博物館。在一片充滿中

國古典建築物的區域裡,這新建物造得亦道統也新穎、既融入也突出。   震懾之餘,重新對於傳統與現代的價值觀有了更深入、卻也更模糊的新理解。   乍看之下,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是位於光譜兩端的相對概念,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應該不致於混淆。傳統工藝代表世代祖先傳承的文化與智慧集大成,並且以具有溫度的載體,記述祖先傳承的宣言、外顯代代延續的手藝。另一方面,現代科技則為運算精準與邏輯推演的結果──是與非、有或無、零與壹,毫無模糊的空間,更沒有從類比(analog)角度解讀的餘地!   不過,參觀過蘇州博物館的讀者,一定都能有感受到整體建築氛圍,散發著精確推演的風格,精密的程度完全不遜於貝大師為香港中國銀行設

計的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然而,如果再仔細咀嚼,又處處可見運用大量的中國傳統建築語彙,讓身為華人的參觀者都有一種歸屬感!   我在參觀時,不禁心想:「這到底是一座精確設計的現代建築符碼?還是遵循古法打造的傳統地方文化產物?」   駐足其中的一瞬之間,讓參觀者產生時間彷彿凝結的冥想,容許我們從容地細細品嚐著這座經過精密規畫的博物館,以及重新詮釋的中華文化。   頓時,我突然茅塞頓開──其實,光譜的兩端並非對立,而有可能結合!?然而,結合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工業設計在某個層次上,代表的是「為了符合經濟效益與證明大量生產的實作」。縱使任何人造物

存在的本質,大部分都是為解決人類生活上的大小問題;然而,包浩斯(Bauhaus)的現代設計哲學啟發我們,任何物件的產出,只有能被有效率地大量生產時,才是能造福大眾的德行。   相對地,在光譜另一端的傳統與地方手工藝術,則象徵著「以類比經驗披覆的人造物」,也就是保留著所謂的溫暖,但是,「有溫度的手感」卻無法極大化,也不能大量生產。比方說,手抄紙、陶瓷器、竹籐編物、手工漆……等。雖然,這些也同樣是人類技術的結晶,然而,因為其生產過程幾乎完全依賴匠師的巧手,方能細緻地刻畫,演繹具有人文的溫度與質感。所以,其最終面貌的呈現,即成為創作者詮釋技藝的畫本。   在本書中,喜多大師因其深厚的人文素養,與身為

工業設計師的扎實科學基礎訓練,一再嘗試著融合位於光譜兩端的傳統與現代,串連工藝與科技看似毫無交集的元素;並以彰顯日本文化靈魂(精神)為呈現主軸,重新定位與刻畫「應用傳統工藝設計的現代工業產品」。   這種以傳統文化為創作理念核心,以科技設計為量產經濟規模解答,交織出一個新的橫越時空、卻又能被辨識的根文化。   這樣的創作,因非出自無生命、冷冰冰的機台,所以,也帶著「非完美的獨一性」──而這種「非完美」,不就是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在追求的「人性的溫度」嗎?   我相信,大師如貝聿銘、喜多俊之,已然到達一個「見山又是山」的思想超脫境界(大師們已經歷「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的二階段)。在不受摩爾定律(M

oore's Law)(註)毒害下,大師們擁有如傳統工藝的師匠花費畢生精力,「闡述器物的故事」般的內涵;同時卻也握有現代科技技術,執行器物大量複製的任務以符合經濟效益,進而產出「有靈魂的人造物」,尋求與地球永續存在之間的共容平衡──這,就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原因!    (本文作者為仁寶電腦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   (註)  【摩爾定律(Moore's Law)】   由英特爾(Intel)創辦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一九六五年提出,主張「每個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約十八至而二十四個月增加一倍」的法則。 給設計以靈魂─推薦序 標題:跨界時空,再塑未來 文/王志仁  

 很高興介紹喜多俊之先生的這本書到台灣來,做成繁體版。我和他近兩年在上海經常碰面,交流對於中國在設計行業發展的觀察。他來自大阪,我來自台北,生活沒有交集,但話題卻天南地北,更多時候是我向他請益,而樂觀熱情的他總是知無不言。   在一次沒有預設題目的交流中,偶然談到一九九五年發生在日本關西神戶的那次大地震。喜多俊之告訴我,在重建過程中,神戶市政府不只是把大樓和基礎設施重新蓋好,也在思考利用這次天災所造成的推倒重來的機會,重新扶植日益沒落的傳統工藝和相關產品,也訂為其中一個課題,將城市重建和傳統文化重生結合在一起。   這是很正面的態度,因為,革命性的建設,需要先有革命性的破壞。從另一個角度看,天

災也推倒了很多阻力,讓事情有從零開始的可能。喜多俊之是關西人,對家鄉重建積極投入,在那之前他已花很多時間研究並和這些傳統工藝業者合作,後來被政府聘為顧問,輔導那些想找到出路的傳統工藝和產品業者。   後來,他給了我一本書(就是讀者手上這一本),裡面是他自己多年來和這些日本傳統業者互動和指導的紀錄。   我當時一聽到他描述這本書的內容就被吸引住。首先,台灣也是天災頻發的地方,每年都有地震颱風,隔幾年還會來一次規模大的,放颱風假和災後重建是每個人都熟悉不過的事,但我們為什麼沒有利用這個機會,把傳統文化的重建融入硬體重建之中?如果要做,該怎麼規畫,怎麼執行?   其次,台灣近年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但

細究之下,文化和創意對應的是不同概念。文化是過去生活經驗和風俗的總和,創意重視的更多是當下和未來,去做出還不存在的東西。   一九九七年,最早提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概念的英國,想法很清楚,創意產業對應的是建築、設計、廣告、公關、媒體、會展和動漫等行業,並沒有把文化放進來。如果觀光客參加旅遊行程去倫敦參觀白金漢宮或到愛丁堡穿蘇格蘭長裙拍照,那是文化產業,不是創意產業範疇。   美國也一樣,談的是創意產業,而不是文化創意產業。台灣在創意產業前多了文化兩字,該有其道理,從字面上看應該是用創意幫文化找到新出路,把傳統融入當下和未來。這正是喜多俊之這本書所談的主題。   

二○○九年七月,喜多俊之在上海有一場作品展,將過去四十多年的代表作品集合展示,我恰好也參與協辦。當時的主題叫「跨界時空,再塑未來」(Timeless Future),可看出他對於把老作品賦予新意義的興趣。二○一一年六月,我在北京主辦一場創意論壇,並邀請喜多俊之擔任演講嘉賓。在介紹他時,我提到他快七十歲※(編按:喜多俊之生於一九四二年)※,但精力充沛,他通過翻譯聽到後,笑著糾正我,他離七十還有兩歲,現在還很年輕。   台灣讀者透過本書,可進一步了解在年紀上快被歸於傳統的他,仍然努力思考當下和未來,並結合文化和創意的脈絡與源頭。   (本文作者為上海M.Style生色傳媒執行董事、台灣《數位時代》

雜誌總主筆)

新冠肺炎疫情對勞工紓困貸款的作業風險反思策略之研究-以公股銀行為例

為了解決執行董事台灣的問題,作者李金治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乃以2021年在covid-19疫情的衝擊下,銀行業者在政府的紓困政策壓力下所產生的作業風險進行分析。若covid-19疫情已然成為常態,為避免群聚,銀行業者在政府的紓困政策壓力下,常常為了彰顯績效承受著極大的作業風險,尤其是勞工紓困貸款。雖然其可在網路上申辦及撥款,但因多數藍領階級的勞工對數位化的操作仍有困難,且銀行在硬體的配置上也是不足。而分流上班所造成的現場人力吃緊,對銀行業者也產生極高的作業風險暴露。因此,本研究乃針對公股銀行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對勞工紓困貸款的作業風險進行反思策略之探討。透過公股銀行個案來檢視其在配合政府的勞工紓困政策下所可能產生的作業風險,本研究期能提出建議來

降低公股銀行的作業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勞工紓困貸款政策應以符合資格設定而非人數限制來進行,避免造成群聚及社會亂象,亦讓此政策可以普惠於所有的勞工;此外,透過勞工局與國稅局等公部門的資料庫中去勾稽出符合申請資格條件者,由政府直接撥款到申請者的帳戶中,避免讓銀行業者跟勞工們陷入群聚及加班趕件的風險;再者,在配合金融數位化的升級下,銀行應同時作好資安與雲端投資的配套措施,讓台灣的金融產業在疫情過後能更加的繁榮與發展。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政府及其他金融業承辦案件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