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設立 日照中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如何 設立 日照中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至誠寫的 社區長照.社會共照:長照2.0在二水的實踐 和右馬埜節子的 面對失智者的零距離溝通術:第一本專為照護失智症所寫的減法話術!(安心長照必備‧全新封面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日間照顧人力配置- 日照服務 - 喜大人長者服務團隊也說明:長照2.0,日照中心,托老,社區長照,失智症照顧,失能退化,喘息,日間照顧. ... 依據衛福部在有關日間照顧中心服務人力,依據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標準之規定如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蘋果屋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潘振宇所指導 吳伊証的 高齡日間照顧中心異味樣態調查與新式自然通風效益評估 (2021),提出如何 設立 日照中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異味、日間照顧中心、自然通風、高齡福祉、室內空氣品質。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銀髮產業管理系 洪瑞英、詹麗珠所指導 陳泫霖的 社區式日間照顧中心差異化經營之研究- 以彰化縣日間照顧中心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高齡社會、長期照顧服務法、日間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如何 設立 日照中心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心沿革-日間照顧中心-三軍總醫院- Tri-Service General Hospital則補充:... 社會局准予設立許可,成為軍醫局轄下國軍醫院醫學中心所成立第一家日照中心。,,,, ... 展望日間照顧中心未來應該更積極的定位為:增進或維持長者功能的照顧模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如何 設立 日照中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區長照.社會共照:長照2.0在二水的實踐

為了解決如何 設立 日照中心的問題,作者葉至誠 這樣論述:

從「機構照護」至「在社區照護」,再到「由社區照護」   隨著高齡化趨勢,長者安居樂齡的生活為大眾所期待。 為了實踐,必須具備社區化的照護系統, 什麼是社區照護?須具備怎麼樣的條件? 本書以彰化二水鄉為範例,期許社區安老之願景真正落實。     建立「老有所養」的社區,「老有所安」的社會,是邁向高齡化的各國期望達成的目標。     今日長壽不難,但要活得健康快樂則大不易。彰化縣二水鄉的老年人口比例高達22%,全鄉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健康落差明顯。為了改善此情況,採取醫療、安養、教育相融合,以社區為單位的照護模式,規劃了以下分工:     一、家政中心:推動長者教育,成為長輩活到老、學到老的好處

所。   二、日照中心:落實長者安養,給予青壯年照護者喘息空間。   三、衛生所:推行長者醫療,醫師親臨住所看診,以及打造不老健身房。     藉由二水鄉「社區長照示範中心」的推動,融入親老、尊老、無礙、安全、舒適、友善等元素,落實現今迎向高齡社會服務長者的宗旨。   本書特色     1.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葉至誠校長,講述社區安老實行計畫。   2.闡明各種社區安老措施,面對高齡社會不再徬徨。 作者簡介   葉至誠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     經歷:   高考勞工行政類科及格   世新大學專任副教授   實踐大學專任副教授     現任: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校長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祕書長     主要著作:   社會福利概論(揚智出版,2009.02)   社會工作概論(揚智出版,2009.08)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秀威出版,2009.10)   老人福利服務(揚智出版,2010.05)   社區工作與社區發展(秀威出版,2010.08)   老人福利國際借鑑(秀威出版,2011.05)   老人長照政策(揚智出版,2012.03)   農村社會工作(秀威出版,2013.01)   生涯規劃與職業生活(秀威出版,2013.10)   族群社會工作(秀威出版,2014.04)   社區高齡健康促進(秀威出版,2015.07)   年金制

度與社會保障──臺灣與世界主要國家制度的介紹(秀威出版,2016.03)   老年社會學(秀威出版,2016.09)   從小康計畫到共好社會(秀威出版,2017.12)   家政教育與生活素養(秀威出版,2018.08)   老人社會工作(秀威出版,2018.09)   高齡者的健康生活(秀威出版,2019.09)   長者休閒療癒的推展(秀威出版,2020.01) 【序言】 【第一篇 規劃構想】 第一章 社區長照的創新作為 第二章 社區創生規畫構想 第三章 推展社區長照邁向共好社會 第四章 二水社區日照中心 第五章 從小康計畫到社區長照 第六章 長者一日學堂的推展 第七

章 推展青銀共學的社區教育 第八章 社區教育卓越典範 第九章 休閒療癒在社區的推展 第十章 多元族群友善社區 【第二篇 社區安養】 第十一章 彰化縣二水鄉「社區日照中心」揭幕 第十二章 二水家庭照顧支持據點的設置與推展 第十三章 二水「社區日照中心」經驗的借鑑 第十四章 社區推動長者義齒整復 第十五章 社區全責式日間照護的推展 【第三篇 社區照護】 第十六章 二水「健康加油站」揭牌 第十七章 推動偏鄉義齒整復見證仁心仁術 第十八章 長者口腔保健在社區長照的推展 第十九章 社區推展長者咀嚼力促進的作為 第二十章 敏惠醫專小港醫院共同培育吞嚥障礙長照人才 第二十一章 二水推展不老健身房 第二十

二章 二水衛生所推動居家醫療 第二十三章 發揮健康促進 開創共好社區 【第四篇 推廣發揚】 第二十四章 兩岸青年志工社區服務學習-―體驗社區關懷 參與創新服務 第二十五章 社區學院的理念、體現與理想 第二十六章 自立支援的長照新模式 第二十七章 長照人才品管制度的推展 【參考書目】 作者自序     隨著高齡化現象日益明顯,社會大眾普遍有建立一個「長者安居樂齡的生活」的期待。二○一六年四月二十日在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的邀請下,實踐大學謝孟雄董事長、林澄枝資政、衛福部彰化醫院謝文淮院長及敏惠醫專葉至誠校長等學者專家,共同倡議「社區長照示範中心的設置與推展」。以落實政府於二○一五年五月十五日

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的立法工作,期盼展開高齡者關懷照護作為。結合實踐大學家政中心、二水鄉公所、彰化醫院、二水衛生所、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與敏惠醫專等於二水鄉落實該構想,體現於促進老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快樂,使老人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謝前副總統東閔先生秉著飲水思源、為造福桑梓、提高鄉親生活品質,推展倫理教育、強化家庭功能、以加速達成禮儀之鄉,將二水故居捐給實踐大學,設立家政推廣教育中心。實踐大學二水家政教育中心,默默耕耘積極推展「小康計畫」、「媽媽教室」、「社區營造」卓然有成,深值得借鑑。近半世紀以來,該中心秉持「時時有行動,處處有感動」散播社教之美,用真誠的

心,以社會教育的精神,落實「建設小康社會,人人安居樂業」,提升社會的善良風氣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近年來,盱衡高齡趨勢成為人口結構的軸心,爰,積極朝向「長青學苑」、「樂齡學習」,乃至於建置「社區長照示範中心」的創新作為,形成社區高齡關懷照護工作的極佳範例。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強調「社區照顧」(community care)的方式,「社區照顧」源於一九五○年代的英國,Walker(1982)認為「社區照顧是經由親戚、朋友、鄰居與志工等非正式服務網絡,加上正式的社會服務機構來共同照顧弱勢族群」。Bayley(1973)則認為社區照顧有三個理念,「在社區內照顧」(care in the com

munity),「由社區來照顧」(care by the community),以及由政府、專業者與社區合力照顧弱勢族群(care with the community)。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就是指把健康及照護的資源和社區的資源,透過社會服務的橋樑有機地聯繫起來,並經由專業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把這些資源輸送至有需要者,從而推動健康及社區相關層面的協調和更好地發展的專業活動。藉由社區自發性或組織性的運作過程而凝聚共識,及建構衛生保健施政的多元化基礎網絡,激發民眾產生自主、自發的參與動力,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對於自身所處的社區環境與健康問題能夠進行分析並願意共同參與,共同建立健康生活的支持環

境,實踐健康的行為;透過民眾自身社區參與的體驗,強化社區健康促進與長者照護能力,共同營造守護社區民眾健康的生活環境。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多年來著力於「多用保健-少用健保」的倡議及作為,經由系列健康促進活動的參與,著重平日保健、教育工作,以期減少醫療需求,亦可發揮健康促進及安居樂業的效益,增進身體健康及生活品質,藉由社區互助的方式,共同打造健康、安養社區,以為安身立命。隨著社會變遷,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參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活躍老化:政策架構」報告書中,將健康(health)、社會參與(participation)和安全(security)為活躍老化政策架構的三大支柱,積極推展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強調的是一個結合「醫護、安養、學習」的社區生活,推展的過程不僅深入了解民眾需求及社區資源,並且把握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關係,既能系統地梳理長期照顧的脈絡和現實環境,也能深入地認識長期照顧的各種理念、理論、價值觀、實務模式和方法技巧等,建構一個能根據社會情境、歷史分析,整合地思考長者照顧的介入模式。以長期維持活絡的身心機能、樂活養生、過著身心愉悅的老年生活,創造生命的另一個高峰,成就高齡者人生重要的課題。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是提供給老人一個有尊嚴、自主和選擇的生活環境,是老人安養的主要方式,社區長期照護被視為是實現該目標的主要模式。著眼長者的健康生活可以透過社區過程去

加以營造,健康生活社區化的理念,是強調要增進國民運動健身的觀念,並期望可激發民眾對健康的關心與認知,自發性地參與或結合衛生醫療專業性團體,以期達到長者健康促進及社區安老。     一個社區化的照護服務體系,具有可進性、多元性,又提供連貫性的服務,受照護者才能享有人性化且高品質的專業服務。社區長期照護的發展,是從「機構照護」到「在社區照護」再到「由社區照護」。人類壽命的延長,事實上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個體生活的目的,不外追求活得久及過得好。生命期的向後推移,人口的老化,正是人類追求生命意義的實現,它是一種人類生活目標的體現,也是一種成就的標準。人口老化是一種正面的轉型,是現代社會的追求方向。「社區

長期照護示範中心」的推展期盼能達到:「多用保健,少用健保」,「社區安養,安身立命」,「全人照顧,安老敬老」等願景。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彰顯的是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服務桑梓的宗旨。本書的完成感謝秀威數位出版公司的玉成,方能付梓呈現。知識分子常以「金石之業」、「擲地有聲」,以形容對論著的期許,本書距離該目標不知凡幾。唯因忝列杏壇,雖自忖所學有限,腹笥甚儉,然常以先進師長之著作等身,為效尤的典範,乃不辭揣陋,敝帚呈現,尚祈教育先進及諸讀者不吝賜正。    葉至誠 謹序 二○二○年六月十二日 【第一篇 規劃構想】 [第一章 社區長照的創新作為] [壹、建構老有所安的社會] 臺灣於二○一八年

已達「高齡社會」,其中失能及認知症長者人數也近百萬;並將在二○二六年達到「超高齡社會」,即廿%人口超過六十五歲。公共衛生、醫療科技的進步及推行,導致壽命不斷延長,加以少子女化,高齡人口比率上升快速,高齡趨勢所導引的健康促進、安養照護議題,深受矚目。高齡現象不僅在臺灣,大陸也正急起直追,甚且有「未富先老」的疑慮。 爰此,二○一六年四月二十日在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的邀請下,實踐大學謝孟雄董事長、林澄枝資政、衛福部彰化醫院謝文淮院長及敏惠醫專葉至誠校長等學者專家,共同倡議「社區長照示範中心的設置與推展」。在規劃座談會中參酌臺灣社區實況,著重「發揮特長,攜手合作」的原則,充分結合:實踐大學、彰化醫院及

敏惠醫護專校、二水鄉公所、二水衛生所等單位的特質,齊心聚力共同打造「二水社區長照示範中心」,除多項創新規劃,並且在結合社區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逐一將藍圖實踐為社區建設,為期待能讓老人過著有尊嚴、自主和選擇的「在地老化」,社區長期照護示範中心的作為,將朝向: 第一,發展多層級的照顧模式;第二,奠基於公民權利的理念;第三,建立明確的政策為指南;第四,設計一套照顧服務標準;第五,統整社區資源發揮效能;第六,建構資源網絡擴大服務;第七,引進社區照顧管理機制;第八,擴大照顧人力資源體系。 並徐圖推展至各社區,善盡社會責任,成為迎接高齡社會中,長者得以安身立命,民眾得以安居樂業的體現,以達成「老有所養」的社區

,「老有所安」的社會。 [貳、社區長期照護的推動]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的推動不僅需參採學理、借鏡先進,並且需要呼應民眾期待,盱衡當地環境特質。考量彰化縣二水鄉人口數為一萬五千餘人,老年人口就逾三千二百人,比例高達百分之二十二,全鄉醫療資源為八家診所,二家藥局。城鄉差距大,醫療資源更是分布不均,在此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狀態下,導致健康落差明顯。因此,如何縮短偏鄉長者健康落差的情況,採取「醫療、安養、教育」相融合,以社區為單元的安養照護模式。經進行了相關的探索及分工規畫如表1-1:

如何 設立 日照中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蔡錦賢
由投石機二號發佈 · 10月31日下午12:05 ·
【增設托老中心,照顧年長者】
💡老年人口佔了新北市的12%,每一年都有兩萬名老人增加。為了因應老年化社會現象,政府推出「長照2.0計畫」阿賢於議會極力爭取 #設立托老中心 並增加長照服務志工及輔導民眾加入長照人員,取得專業證照,而在石門、三芝、淡水、八里這四區中,目前只有淡水、八里兩地區各設立1所托老日照中心。
-
⚠阿賢調查發現四區的老年人口數已達三萬多名,只有在淡水、八里兩間托老中心,根本是不夠的,子女需要外出上班賺錢,無法在家中照顧長輩,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請看護一個月薪水就沒了,怎麼養家,更何況如果是行動不便的長者、沒有伴侶的長者、老年痴呆的長者,獨自在家發生狀況,或自已走出門走失了該怎麼辦?
-
✨如果,這時有日托照顧中心,有專業人員照顧長輩的三餐及注意身體狀況,還會教導長輩學習成長,每天和同齡的人相處在一起,相互陪伴,讓他們每天快樂的生活,也會延長老化現象。
-
✊我們石門、三芝、淡水、八里老年人口數佔據許多,更需要這樣的托老中心來減輕子女的負擔及問題,阿賢未來將爭取增加四區的托老中心設立,照顧長輩的老年生活,也照顧年輕人的家庭生活。

高齡日間照顧中心異味樣態調查與新式自然通風效益評估

為了解決如何 設立 日照中心的問題,作者吳伊証 這樣論述:

為因應高齡化趨勢,福祉機構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其室內空氣品質的議題近年也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異味侵擾的現象依然存在於日間照顧中心室內環境中。為要了解日照中心空間使用人員面臨的異味現況,本研究於冬夏兩季使用問卷及電子偵測儀監測調查台灣南部9間日照機構營運時異味發生的樣態,同時也藉由現場調查中異味下降的速度檢測自然通風潛能計算的新概念。綜合考慮問卷與儀器數據,階層式分群法的結果闡明冬夏兩季異味樣態相異。然而,問卷與儀器調查的部分指標在冬夏兩季間出現相反趨勢,問卷中持續時間與每日發生次數為冬季顯著大於夏季多數儀器數據則反之。此外,異味好發的時段並不位於靜或動態時段,而在中午備餐至午休結束,占總機構營運

期間的3成以上。長者口腔異味影響範圍約於24-26cm間;浴廁與中午備餐時藉由自然通風可有效減少42-300cm與37-600cm左右的異味擴散距離。比較考量外氣風向的自然通風手法與異味下降速度,選擇空間面風處與其斜對角的開口所形成的路徑更能有效控制異味的侵擾。異味難以被抑制的主因在於缺乏適切通風計畫,應對不同時間尺度的通風概念需被引入,如何快速並符合經濟效益以降低日照中心室內異味問題須有更多探究。

面對失智者的零距離溝通術:第一本專為照護失智症所寫的減法話術!(安心長照必備‧全新封面版)

為了解決如何 設立 日照中心的問題,作者右馬埜節子 這樣論述:

  失智症席捲全球!平均每3秒就多1人!   記憶消失、情緒起伏不定、行為脫軌……與失智家人相處時總讓你備感壓力!   在照護失智者的漫漫長路上,能拉近彼此距離的對話技巧一定要學會!     ◎第一本針對「如何與失智症患者溝通」的專書,教你用「減法話術」安定他們的情緒!   ◎超過20年經驗、經手2000個以上案例的失智症照護諮詢師,傳授真正長久的相處法!   ◎以各類情境的真實案例搭配插圖與漫畫解說,讓人清楚理解要點,自然記下各種技巧!     你的父母、伴侶或身邊的親屬,因為失智而變得跟以前不一樣嗎?   ‧突然生氣發怒、口出惡言罵人   ‧一天到晚喊著

「東西被偷了!」「有人要害死我!」   ‧提出無理取鬧的要求,例如剛吃完飯又嚷嚷著「我要吃飯!」   ‧反覆詢問同樣的事或做重複的行為     面對他們失控的情緒或行為,你可能會時常感到心力交瘁,   想要和他們和平相處,最好的方式就是──   以「減法思考」解讀他們的言行舉止,並用「減法話術」和他們對話。   日本失智症照護專家以實際案例舉證,教你快速安撫他們怒氣、不安、排斥等負面情緒;   透過轉變話語,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從此安穩地陪伴他們度過每一天。   本書特色                  ◎特色1:專業可靠!─失智症照護專家獨創,讓

你簡單掌握與失智症患者的溝通技巧。   作者擁有超過20年的相關經歷,不僅於照護機構擔任第一線的照護工作,也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本書內容是作者以多年來與失智症患者相處得來的教訓以及諮詢經歷撰寫而成,教你透過技巧性的話語,拉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即使面對瞬息萬變的處境,也能滿足他們的「不合理」要求,讓自己不被問題困擾,也讓他們心情平穩愉快。     ◎特色2:情境解說!─引用各種真實案例,讓你更容易了解失智症患者的「減法世界」。   失智症患者與正常人不同,知識和體驗都會慢慢忘卻,記憶逐漸流失,因此彷彿住在一個「減法世界」,如果想要親近他們,必須先理解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為了能讓一

般人更容易理解他們的世界,本書使用大量的實際案例,說明關於失智患者的各種症狀、情緒變化、思考事情的觀點、記憶力的改變過程等,即使是剛認識失智症的人也能加以掌握。     ◎特色3:圖解速懂!─插圖與文字搭配解說,讓你快速閱讀內容又能輕鬆掌握要領。   本書不是艱澀難懂的醫學專書,而是專門用來幫助照護者能更輕易地找出與失智症患者的相處之道。內容上除了以各種真實案例佐證說明,也穿插了漫畫與插圖形式,讓人閱讀時不會感到沉重,又能盡快學會應對各種場合的話術。     ◎特色4:要點易記!─自然記憶「減法話術」的關鍵詞,讓你靈活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減法話術」是作者綜合多年經驗提

出,最適合用來與失智症患者對話的方式。這種應對方式共有10大要點,包括:減法思考、不勉強說服、配合生活寫照、以退為進、簡短話語、不用蠻力、方便的謊言、鬥智、表達感謝、善用遺忘。透過本書的「情境式案例」+「故事性漫畫」,讓你自然而然能記下這些要點,在生活中確實掌握這些關鍵技巧。   名人推薦     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 伊佳奇   POP Radio 台長/主持人 林書煒   全方位藝術表演工作者 郎祖筠   節目主持人 侯昌明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陳景寧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右馬埜節子

    1943年生於日本岡山。1993年起,以失智症專門諮詢師的身分,開始從事照護相關工作。2003年,設立失智症機構「日間照護中心百合之木中野」,之後又為家庭照護者開設了「失智症諮詢中心百合之木」。現在除了擔任「日本高齡照護服務公司」的執行董事,兼任「中野區域聯合失智症患者醫療中心」(東京都)的專業諮詢人員以外,也從事研修、指導、演講等活動。   譯者簡介                趙誼     東吳日文系。日語教師、日文譯者。富有好奇心,涉獵眾多領域,熱愛學習外語,喜歡從翻譯中吸取新知,期盼早日達到譯作等身境界。譯作有《一口氣讀懂哲學家們》、《貓咪研究室》等

【推薦序1】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 與認知症共處/伊佳奇 【推薦序2】身為失智症家屬的我,很能將心比心/侯昌明 【推薦序3】練習與失智家人玩「伴家家酒」/郎祖筠 【推薦序4】共同進入失智症者的「小劇場」/陳景寧 【前言】別讓失智成為你們溝通的困境 第1章 失智症患者是活在「減法世界」 以「記憶之壺」來思考人的大腦 失智者的「減法」概念會反映在言行舉止 「以為病」、「怠惰病」是失智的徵兆 失智還會導致「不出門病」、「疑心病」 面對失智者,與其「說服」不如「信服」 我們與失智症患者是活在不同的世界 第2章 讓他情緒不失控的「減法話術」 連接兩個世界的

橋樑 化「遺忘」為利器 藉由「減法話術」與患者拉近距離 「加法運算」的話語可能會形成霸凌 減法運算是「智慧」也是「技術」 使用「減法運算」的十項要點 第3章 成為靈活使用「減法運算」的達人 配合失智症的進展,改變應對的話語 病況瞬息萬變,需要隨機應變的能力 失智者還是記得一些事,也還能夠記憶 難以用減法運算應對的類型,須掌握疾病的特徵 面對最初期的患者,以陪伴化解不安 以「道歉」和「搞笑」度過危機 第4章 應對各種場合的溝通指南 聲稱「東西不見了/被偷了!」 ‧無中生「有」 ‧以「送洗」為藉口 ‧製作「報失竊案」文件 叫嚷著「必須回哪裡/非去某處不可」 ‧利用「工作」和「閒聊」轉移注意力

‧配合當事人的理由 ‧張貼「公告」應對 拒絕必要的照護 ‧以「盛裝打扮」為由,誘導患者去洗澡 ‧借用「試用品」、「調查」等名目 ‧告知患者有「好處」 不願意接受必須離家的照護服務 ‧利用設施的高級感吸引注意力 ‧拜託當事人做合適的工作 ‧配合患者的幻覺 執著於危害健康與安全的行為 ‧張貼有權威性的公告,禁止駕駛汽機車 ‧擔心患者用火 ‧讓患者成功戒菸 ‧用擬真酒減少飲酒量 ‧防止患者誤食 不讓照護者進入家中 ‧利用信賴人物的名號,降低防備心 ‧假裝成患者認識的人 ‧不讓照護人員離去的處理方法 ‧被患者趕出家門的對應方法 情緒不穩、與他人吵架或施用暴力 ‧引開患者的注意力 ‧假裝成熟人,阻止患者

失控的行動 ‧藉由故鄉的話題緩和患者的情緒 該如何處理患者性方面的需求 ‧利用「遺忘」與「安撫」,成功迴避患者的性慾 ‧利用自己的特徵找理由 ‧阻止患者脫衣服的話語 第5章 與失智症的相處之道 「三大不足」是銀髮族的大敵 以「安全地帶」、「安心座墊」排解不安情緒 和患者相處的「三大原則」 患者說的話不要照單全收,要懂得「翻譯」 失智症的「量尺」測量 不可以忘記家人的痛苦 絕對要避免的是「雙方都倒下」 無論是誰都可能有「進入照護機構」的時候 超出能力負擔時,覺得「這樣就好」是很重要的 無法解決的事就交給「時間」解答 大家一起面對失智症家庭 自己最終也會通過的道路 【補充】 關於失智症的醫學基礎

知識(監修‧須貝佑一醫師) 前 言                   別讓失智成為你們溝通的困境     我是從1993年開始從事照護的工作,當時是在東京都中野區公所的高齡社會福利課,擔任兼職性的失智症專業諮詢人員。2000年日本實施照護保險後,我便轉換跑道,來到民間的照護機構任職照護經理人。2003年,我創立了專門提供失智症患者日間照護服務的「日間照護中心」。   之後承接了許多來自我們公司以外的照護工作者、家人的諮詢,於是就在2004年,於「日間照護中心」組織下設立了「失智症諮詢中心」。我現在也負責諮詢師的職務,服務的對象不限於設籍在中野區的民眾,對那些照顧失智症患

者有疑惑的人伸出援手,就是我的工作。     由於處理過的案件實在太多,甚至多到無法計算出一個正確的數字,不過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定超過兩千件。這本書正是從為數眾多的案例中誕生,寫了很多平復失智症患者情緒的說話藝術、對應方法,提供大家做為參考。     我們是生活在「加法世界」中,記憶會根據知識和經驗持續累積。相對地,失智症患者因為生病的緣故,會逐漸忘記知識和體驗,因此是住在「減法世界」裡。     在這個「減法世界」裡,所謂的常識和道理都不適用,必須配合失智症患者選擇使用的詞句,才會比較容易溝通。我把「以減法的概念發展出來的對應方法」,稱之為「減法運算」,而以此方法說出的

話語,稱之為「減法話術」。在本書中,我會盡量向大家介紹應用在許多不同狀況下的「減法話術」。     儘管日本照護保險制度的導入已經過了15年,然而為失智症所苦惱的人卻是不減反增。無論是一個人獨自煩惱「好像哪裡有點怪」的銀髮族、負責照顧患者感到疲憊不堪的家屬、站在第一線被失智症患者所做的無法理解的行為搞得團團轉的專業照護人員等等,都不是現在才有的光景。     為生病所苦是自然的,那麼為何這種被耍得團團轉的狀況會一直持續呢?我認為其原因之一是,大家具有「失智症就是會失去智商的疾病、是一種很羞恥的病」這樣的誤解。而大多數人都是在帶有誤解的情況下,去接觸失智症患者,才會產生問題。

    雖然這種對失智症的錯誤觀念,已經遭到許多以失智症為主題的相關書籍徹底推翻,但是,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失智症才好呢?現階段還沒有在任何書籍中找到可以馬上應用在照護現場的好解答。     大家本就認為,照護失智症患者「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沒有好的手段」,到現在仍舊這麼認為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在照護現場,只能邊看邊學前輩的做法,充斥了很多「有樣學樣」、「直覺」、「習慣」等靠著不明所以的原因累積而成的應對方式。例如:對著在家裡錯把女兒當「自己母親」的父親、或者明明待在自己家卻嚷著要「回家」的母親,只是反覆勸說「她不是您的『母親』而是女兒啦」、「這裡不就是您的家嗎」等話。無論是患者

本人還是家屬都會因此累積過多壓力,這樣下去真的好嗎?     過去曾經有人把失智症患者比喻為「外星人」。確實,從無法溝通、行為舉止以常人角度來看感到莫名其妙這點來說,這個比喻或許沒錯。此外,儘管很多病症都統稱為「失智症」,不過其症狀可說是千奇百怪,還沒有出現一種對任何人都有效的「特效藥」。     可是,只要我們著眼於每個人的個性,就會比較容易了解該如何和那個人打交道。書中介紹的方法,便是能夠幫助各位把「不明確」的應對化為「明確」的技巧。     為了讓不太了解失智症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本書內容加入了漫畫和插圖。另外,也收錄很多具體且簡單明瞭的案例。介紹的方法,具有「無

論是在家照護、白天在日間照護機構、入住在照護機構等情況,都可以直接套用」的特徵。無論是家屬或是照護工作者,即使立場有所不同,期盼「失智症患者能安穩生活」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在這層意義上,和照護有關係的任何人只要閱讀這本書,一定會派上用場。     雖然我現在已能對他人提供照護指導,但不代表打從一開始我就可以和失智症患者處得很好。本書所寫的內容,都是失智症患者和他們的家屬所教導我的一切,我想把來自那些「教訓」的收穫,再回饋給社會。希望我從過去至今的經驗,可以對各位在今後的照護上有所幫助,這便是我提筆寫下這樣一本書的初衷。   右馬埜節子   推薦序            

  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 與認知症共處     在全球尚未有藥物可治癒認知症時,先進國家的最佳對策是:「與它共處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提供一友善生活環境,讓認知症患者與家人同住在社區中,此刻,如何與認知症溝通是人人必修的一門課。     高齡化急速發展,每個家庭都可能出現一位、甚至兩位認知症患者,本書正提供認識因逐漸失去認知功能的認知症患者,如何生活在他們的減法世界中,我們如何以同理心去瞭解他們,透過溝通,來支持、鼓勵他們生活自立(Enablement),使他們能持續活出自我、活的有尊嚴。   認知症整合

照護專家‧長期政策研究者 伊佳奇 身為失智症家屬的我,很能將心比心     我父親已經失智19年了,歷經從健忘、焦躁、自己跑出去、幻想、認不得家人到現在腦出血中風臥床,這些過程當然也讓親朋好友對他的關心與日俱增,如果往好處想,爸爸不管遇到什麼事,例如跌倒送醫院縫了幾針,他總是很快就忘了。開個玩笑,有時候還蠻羨慕他的「無憂無慮」,但是相對的,照顧者的辛苦就不一定會引起旁人的擔心和關心了!     有不少人就是因為找不到和失智者相處的要訣而倒下,例如,爸爸曾經在同一天問我八百次今天星期幾?也曾經在10分鐘內問我媽媽(他太太)去哪裡了?(其實已過世好幾年),如果你是用符合事實的正

確答案回覆他,就只會造成他的重複創傷和自己的不耐煩,所以陪他「演戲」很重要。很高興這本書可以寫出很多的重點,讓未來失智症越來越多的情形下,能夠懂得相處之道,更衷心期盼能夠早日找到醫治失智症的根本解決之道。最後,也要跟照顧失智症的家人們說聲:「辛苦了!」   節目主持人 侯昌明   練習與失智家人玩「伴家家酒」     面對孩子千百個「為什麼?」「為什麼?」,父母再怎麼疲累,大多都能忍著煩躁,耐心以對!當父母年邁,記憶力、行動力不如從前,甚至失智。子女常在不耐責罵後,又後悔自責;又忍不住煩躁責罵,又後悔自責……總在這樣的情緒裡反覆,痛苦不堪!     跟大家分享我家

的小故事。父親失智後,常常突然關注某件事,不停反覆追問。有一天,他忽然沮喪起來,一直嘟嚷著他被騙了!母親問他煩些什麼?他說同事騙了他一個月薪水不說,連車錢都沒留給他,害他走了幾個小時才回到宿舍,云云!     我回家探望雙親,母親拉著我,說她也不清楚那段往事,因為發生在結婚前,但父親已經煩擾了兩天,心情很不好。父親見到我,又開始訴說自己被騙的淒慘。我等他說完,就進房間躲一會兒!然後,拿了六百塊錢交給父親(是的,父親未婚前是民國四十幾年,薪水六百元)。並跟老爸說:那個騙他錢的同事被警察抓到,關起來了,六百塊薪水也追回了。他心滿意足地收下六百元,開心的表示,追回來就好了,還吩咐我跟警察說,

放了他同事,別關了!     書中提到「減法」、「善意的謊言」等等的溝通技巧,恰巧和我家與父親相處溝通的方式相近。照顧失智家人,不妨把他們當成「家家酒」的玩伴,像書中所言,仔細觀察、多加練習,或引導、或「誘騙」。只要氣氛融洽,失智家人不喪志憂鬱,照護者不憤懣、自責,就沒有隔閡距離。   全方位藝術表演工作者 郎祖筠   共同進入失智症者的「小劇場」     我們的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不時會接到失智症照顧者的來電,一是尚在失智症初期或覺得被照顧者「怪怪的」階段,家人大多還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對被照顧者反常的行為覺得傷腦筋卻又莫可奈何。另一種情況

則是失智症已經確診,被照顧者一天到晚出狀況,家人生活變調、疲於奔命,身心都產生極大壓力。曾有家庭照顧者這樣形容,「地獄也差不多是這樣吧」。     因為缺乏有效的藥物與解決對策,討論到失智症照護的書籍,大多讓人覺得沉重。但這本《面對失智者的零距離溝通術》非常不同,除了累積逾兩千個失智症照護個案經驗,從中淬取出失智症者「減法世界」的邏輯,提供許多實用的「照顧話術」,而作者擅長與失智症者「演對手戲」與幽默的性格,也讓這本書很療癒、很陽光,對於家庭照顧者或專業工作者,都有極大助益。     本書鼓勵我們拋開「加法世界」不斷學習累積、說服的思維,進入失智症者不斷遺忘的「減法世界」,練習

「鬥智不鬥氣」、「求輸不求贏」,甚至「說謊」都沒關係的溝通話術。例如一位居家服務員為了進入案家打掃,先和強烈拒絕的失智症者閒聊鬆懈心防後,要求入戶「借用廁所」,然後用「打掃以表達感謝」順理成章完成工作。還有過去經營大公司的失智症者不願到日照中心,就用「接您去開會」為理由順利接送。過去擔任公務員的失智症者,利用「簽公文」而停止躁動。     書中一個個故事,呈現失智症者內心的「小劇場」,專業工作者與家屬就像偵探柯南必須抽絲剝繭,透過對失智症者過去生命經驗的研究、理解、洞察與不斷嘗試,找出失智症者行為模式的原因,以及因應的溝通對策與話術,最後還要做好角色扮演,共同演好每一齣戲。  

  關於家庭照顧者,作者直言不諱「反對辭職回家照顧」,因為在工作時可以忘記照護,跟同事吐苦水,心靈上有餘裕,返家後反而可以對失智症者更溫柔。這跟我們近來倡議「不辭職照顧」、「工作就是喘息」有相同理念。作者也發現家屬將被照顧者「留家裡或送機構」的兩難,他呼籲無論是哪一種照護都一定會有結束的一天,都有其應該「利用設施的考量」,必須從家庭照顧者的身心負荷思考需求。     隨著高齡化,失智症將是更為普遍的疾病,照顧不是一家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家庭、專業機構與社區鄰里必須共同合作。目前除了失智症照護相關團體,本會也提供家庭照顧者電話諮詢、紓壓活動、家屬支持團體與心理協談等服務,「照顧不孤單」

,建議家庭善用社會資源,減輕照顧壓力。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陳景寧 失智症患者是活在「減法世界」 根據預測,台灣到了二○二六年會有38萬人罹患失智症,65歲以上的人,每7.5人之中就有1人失智。失智症是怎麼樣的疾病呢?如果不先瞭解這一點,就很難明白該怎麼和失智症患者應對。因此,首先必須要對失智症有基本的認識。 ‧以「記憶之壺」來思考人的大腦 所謂的失智症,一言以蔽之就是「會忘記的疾病」。 雖然我們一般人也會忘東忘西,不過失智症的忘記則是因大腦生病所引起。為了讓大家能理解這兩者的差別,我會用「壺」來比喻進行說明。 把人類的大腦想像成是一個壺,記憶會在壺中不斷地累積。我

們從出生到死亡,所有學習到的知識和經歷過的體驗都會累積到這個壺裡。而且這是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便開始進行的自然機制。 以尚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小嬰兒為例,當肚子餓或者尿布濕而感到不舒服時,就一定會哭。這是因為他從經驗中學到,藉由「哭」這個動作,可以通知他人前來處理的緣故,因此這個行為會被大腦記住。 關於「記憶」這個機制,即使長大了仍會持續下去。一旦去學校上課後,就會學習讀寫或計算;出社會後,為了工作順利,便會學習技術以及如何與人相處。 也就是說,我們把各式各樣的知識與體驗化為記憶並持續累積。不光是如此,由於可以熟練地使用記憶,我們才得以正常生活,進而磨練自己。換句話說,記憶是我們能形成人格的要素。我將

一般人活著的世界稱之為「加法世界」。 ‧失智者的「減法」概念會反映在言行舉止 接著,請試著想像這個「記憶之壺」從壺口開始逐漸壞掉的狀態。壺裡頭的東西(即記憶),會從新的部分開始流失。一旦罹患失智症,就會像這樣逐漸失去記憶。所以,失智症患者可說是活在和加法世界完全相反的「減法世界」。 事實上,就連我們一般人存放在記憶之壺裡的記憶,也多多少少會消失一兩個,這是很常見的「忘記」。所幸記憶之壺本身沒有任何異常,而其餘的記憶就算忘記了,只要有線索就會想起來。 譬如說,爬上自家二樓後,有時候會突然忘記目的,腦袋這時會閃過「咦?我上來二樓要做什麼啊?」的念頭,但是當一轉身下樓到一半時,又會「啊!我是要……」

想起來自己原先要做的事。

社區式日間照顧中心差異化經營之研究- 以彰化縣日間照顧中心為例

為了解決如何 設立 日照中心的問題,作者陳泫霖 這樣論述:

21 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平均壽命的延長。醫療的進步和公衛的普及,讓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100年間,從50歲變成80歲,整整增加了30歲。未來我們即將迎來百歲世代。此趨勢將會是未來40年影響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而臺灣也即將成為人口老化最快速的國家,臺灣在高齡社會的現今,如何讓長者能夠在地生活,安全老化已經是社會政策中重要的議題。104年「 長期照顧服務照法」 通過後,政府強化社區整體照顧服 務體系之發展,以高齡者在地老化為首要目標而積極設立日間照顧中心,實乃解決社區長者在地老化的重要方針之一。本研究主要聚焦在長照2.0政策架構下,以檢閱日間照顧經營策略與服務品質相關文獻為基礎,透過文

獻回顧、半結構式訪談,SPO模式,針對目前政府長照政策存在的不確定性與諸多潛在的問題,探討當前日間照顧中心如何經營。同時考量新冠疫情的關係影響了國內長照服務體系日間照顧中心的運作,因此以失智型小規機、混合型小規機、混合型日照中心三種不同型態的日間照顧中心為研究架構並以半結構式訪談法探討其不同差異化經營之方針。希望將日間照顧中心的差異化經營以及服務品質的相關資料,經研究分析後提供給予預計投入者,更了解此業種的特性,讓長者有更好的老化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