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無止境名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學無止境名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ugoWilcken寫的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華麗搖滾落幕後的真實身影,轉型關鍵時期深度全解析 和張天蓉的 相對的宇宙,愛因斯坦的困惑:黑洞謎團、弔詭悖論、學者舌戰……淺談相對論與20世紀物理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關於學習的名言 - 秀美派也說明:關於學習的名言分析:關於學習的名言,在學校生活中,學生都經常接觸或者看 ... 學習的名言11、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 17、學無止境。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潮浪文化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華梵大學 哲學系碩士班 周大興所指導 江協隆的 楊朱思想研究 (2012),提出學無止境名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楊朱、《列子.楊朱篇》、縱欲主義、為我。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哲學系碩士班 陳德和所指導 林裕祥的 論老子哲學的生命智慧 (2010),提出因為有 致虛守靜、處下不爭、自然無為、無為、去礙、去執、謙卑守柔、以柔克剛、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樸、返樸歸真的重點而找出了 學無止境名言的解答。

最後網站学无止境的名言 - 励志一生則補充:学无止境 的名言 1、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2、学无止境。——荀子3、学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學無止境名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華麗搖滾落幕後的真實身影,轉型關鍵時期深度全解析

為了解決學無止境名言的問題,作者HugoWilcken 這樣論述:

「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 ——《低》,大衛.鮑伊 |鮑伊告別華麗時期,開啟搖滾新頁經典之作| 台灣首本剖析大衛.鮑伊音樂創作轉型風格樂評專書 探索創作心靈,重回柏林三部曲現場,搖滾變色龍的蛻變起點 ★陳德政精彩深度導讀★楊久穎執筆翻譯 ★特別收錄馬世芳專文解析鮑伊舞臺人格 ●台灣版獨家收錄大衛.鮑伊柏林時期珍貴剪影●    ●亞馬遜讀者4.7星高分評價,鐵粉必收專書!   ●鮑伊關鍵樂風轉捩點●滾石雜誌500大專輯●影響啟迪無數後龐克搖滾樂隊     |本書看點|   ★從幕前到幕後最完整的全面記錄   ★奠定音樂生涯高峰轉型期的代表作深度爬梳   ★

與美國搖滾巨星伊吉.帕普的精彩交鋒   二〇一六年,傳奇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從人生舞臺謝幕登出,告別地球,全球樂迷同聲哀悼。鮑伊留下無數經典代表作,身分角色悠遊在外星人、迷宮魔王、湯姆少校、瘦白公爵等各種表演人格,勇於挑戰打破各種框架,百變形象深入人心,更以獨特的個人形象及開創性的音樂風格,影響許多世代。鮑伊過世當天,德國外交部甚至發推特感謝:「再見了,大衛.鮑伊,你現在也成了英雄,謝謝你幫助扳倒柏林圍牆。」   有別於一般音樂的樂評書或是明星傳記的角度,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這張專輯與《「英雄」》《房客》被譽為柏林三部曲,《「英雄」》的專

輯同名曲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東西德的地下國歌,而首部曲《低》正是他的樂風轉捩點。在本書中,作者雨果.威爾肯從大衛.鮑伊的音樂風格、創作源起及背景等脈絡細細爬梳,勾勒出他在柏林的轉變歷程。   柏林影響與樂風轉變   鮑伊出道發行數張專輯獲得巨大成功,生活在家族精神分裂症病史的陰影下,過度壓力卻讓他迷失自我,陷入毒癮。在此時,他選擇前往柏林,決心戒毒,卻沒想到此城不僅成為身心逃逸及喘息的出口,更成為靈思激盪的來源。鮑伊迷戀當時冷戰時期的獨特氛圍,當地的博物館及夜店酒吧都留下他的足跡。結合對德國藝術的愛好及當代德國音樂等各種影響,鮑伊打造出全新的音樂作品,自此開啟了個人及時代的新頁。   冷戰時

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出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了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面向。例如他不敢居住在鬧鬼的城堡房間、工作時會利用閒暇與伙伴們去黑森林及萬湖散心、在柏林圍牆旁的工作室錄音等景況。書中對鮑伊和多位音樂人如布萊恩.伊諾等的交往合作記錄,彷彿還原現場,活靈活現,如同紀錄片般迷人。   樂評書的寫作標準   全書也針對曲目逐一剖析,包括歌詞的典故源起、與音樂圈往來等幕後花絮,不僅讓讀者對鮑伊的心理狀態及創作風格有更多理解,也能滿足粉絲對鮑伊柏林生活的好奇。雨果.威爾肯對鮑伊的創作考究鉅細靡遺,有

讀者形容,「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透過本書,我們也將展開一場紙上行旅,共同體驗搖滾巨星的蛻變。     |重點摘錄|   ❖伊吉.帕普和大衛.鮑伊的情誼❖   「《低》是在《白痴》之後錄製的,但《低》卻先發行了。大衛不想讓人們認為他的靈感來自伊吉的專輯,但事實都是一樣的。甚至有一些為伊吉錄製的曲目,最後卻收錄到了《低》。」——錄音師羅宏.希柏   「樂團和鮑伊會離開錄音室去睡覺,但我不會。我工作是為了要在第二天比他們快一步……看吧,鮑伊是個快人一步的傢伙。思維敏捷,行動迅速,非常活躍、敏銳的一個人。我意識到我必須比他更快,否則,那會變成誰的專輯?」——

歌手伊吉.帕普   ❖柏林圍牆旁的錄音室❖   錄音室距離柏林圍牆只有二、三十公尺。「從主室裡,我們可以看到柏林圍牆,也可以看到圍牆的另一邊,越過鐵絲網,看到紅衛兵的炮塔……他們有巨大的望遠鏡,他們會看向主控室,看著我們工作,因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喜歡追星。有一天,我們問工程師,整天被警衛盯著看,會不會覺得不舒服;他們很容易就能從東邊對我們開槍,就是那麼近,如果望遠瞄準器夠好的話,他們便可以射中我們。他說,過一陣子就會習慣了,然後轉過身來,拿了一盞頂燈對著衛兵,伸出舌頭跳上跳下地騷擾他們。我和大衛馬上躲到錄音台下面。『別這樣』,我們說,因為我們快嚇死了!」——唱片製作人托尼.維斯康蒂   

❖大衛.鮑伊的柏林生活❖   鮑伊不再把頭髮染成橘色,還留起了小鬍子,並開始穿上工人的連身工作服作為一種偽裝,儘管在柏林的樂趣之一就是沒什麼人會打擾他。他很快就養成習慣,在床上躺到下午,然後喝著咖啡、柳橙汁配香菸當早午餐,接著走到錄音室,並經常在那裡徹夜工作。當時,他也沉迷於日間的娛樂,包括在咖啡館閒晃,並與伊吉和可可一起騎著自行車,在開闊的城市裡繞來繞去。「我幾乎無法表達我在那裡體驗到的自由感,有些時候,我們三個人會跳上汽車,像瘋了一樣開車穿過東德,然後駛入黑森林,在任何一個吸引我們目光的小村莊停下來。這樣一走就是好幾天。又或者,我們會在冬天的日子裡,在萬湖吃一整個下午長長的午餐。那個地方

有一個玻璃屋頂,四周被樹木包圍著,依然散發著一種1920年代早已消失的柏林氛圍。」(摘自大衛.鮑伊雜誌訪談)   ❖鮑伊的柏林繆思❖   他經常參觀柏林圍牆兩側的藝術館,但他最喜歡的是位於柏林郊區達勒姆(Dahlem)的「橋社」博物館,該博物館專門收藏一次大戰前在柏林和德勒斯登(Dresden)的一批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和《低》第二面的向內轉折,有著明顯的哲學聯繫,也就是把風景作為情感的概念。「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它並非透過事件,而是透過情緒來反映生活,」鮑伊在2001年說,「這就是我覺得我的作品要走的方向。」 熱血推薦   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四分衛

阿山   回聲樂團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林查拉(造次映畫總監)   阿凱(1976樂團主唱)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馬欣(作家)   張鐵志(搖滾作家)   梁浩軒(策展人)   陳珊妮(音樂創作人)   陳德政(作家)   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熊一蘋(作家)   (按姓名筆劃排序) 狂推分享   就麻瓜角度,這本書簡直是奇幻文學。對學習搖滾的樂迷而言,這紀錄根本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寶典。——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只是綜合維基百科或Google查得到的「大衛.鮑伊」生平事蹟和樂評資

訊,這樣其實不夠硬派,也滿足不了狂愛他的樂迷。本書聚焦從一張經典專輯切入,重探每首歌的創作脈絡、合作互動乃至錄音細節,彷彿要把讀者偷渡至那些靈感飛馳的神祕現場、甚至是鮑伊自我重整的身心歷程。由此獨特路徑,重新理解這位偉大藝術家,翻開的每一頁都是玄妙宇宙風景;重聽的每個音符,也有了不同維度持續迴盪的聲響。——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大衛.鮑伊和大師布萊恩.伊諾在柏林圍牆邊的錄音室做出了「柏林三部曲」,是他藝術生命的又一次大轉彎。有人說:大衛.鮑伊就在這裡創造了搖滾的未來。感謝上蒼讓他活到了69歲,而且直到生命的終點,仍然處在創作的顛峰──這實在是地球人的福氣。——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大衛鮑伊不只是音樂巨人,更是流行史上開創性的代表。他成為不滅的符號,且因其「無法被定義」而成為跨時代的精神指引。從他開始,音樂、時尚、文化、性別都開闢了疆界。無論他的外星化身「齊格.星塵」、「瘦白公爵」到「大衛鮑伊」都是他所創造的藝術品。一生如華麗但危險的行動藝術,解鎖了世人的盲點,作品也不斷在「自我革命」。此書關乎他人生與創作的轉捩點,更關乎人類流行史。他與其音樂如在「星空」回望地球,是個體的寂寞,也是對迷失群體的呼喚。——馬欣(作家)   大衛.鮑伊是通往外星世界的指路人,是讓所有怪胎感到不孤單的英雄,不斷自我創造的神祕之獸,是二十世紀到我們這時代流行文化最具顛覆秀的創造者。——

張鐵志(搖滾作家,著有《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   我「見過」大衛.鮑伊兩次。一次是倫敦之行,來到了《齊格星塵》專輯封面的拍攝之地,站在Ward's Heddon Street studio外,見到那位starman站在遙遠的天際。一次是東京行,由V&A策展的《David Bowie Is》,見到湯姆少校(Major Tom)漂浮在外太空,臉龐掛上閃電符號的鮑伊,呼喊著~~呼喊著。這是第三次,我又「見過」大衛鮑伊了,在讀完本書之後,見證那神奇的藝術家。——梁浩軒(策展人)   一如鮑伊在專輯裡唱著的:「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低》是他生涯最重要的一次

過場,也是那趟柏林旅程的負片——只有出發和到達,沒有途中。再沒有誰能和鮑伊一樣,用一張如此美麗的專輯,創造出如此陰鬱的內在宇宙,就像巔峰過後的感覺,一切都在倒退,一切都在下沉。——陳德政(作家)   透過本書,我們能從中看到大衛.鮑伊在自律/自毀之中的擺盪,在創作上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以及那種在飽受壓力(包括離婚官司、精神狀態不穩定等等)的掙扎之下,冷冽疏離又內省低調的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有那麼多個大衛.·鮑伊,以至於他被稱爲「搖滾變色龍」,事實上角色分裂是西方詩歌傳統,分身有助於左右手互博、然後認識自己。他如此演繹的那一個我行我素的「大衛.鮑伊」,

鼓勵了多少感覺與所謂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去成爲自己,音樂和美學趣味、性傾向、生活價值觀等等都不應成爲被他人否定或自我否定的理由,他只是在做大衛.鮑伊,無意間卻成爲了一把傘。——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佳評如潮    資深搖滾樂迷絕非專輯封面封底說明文字就能滿足,這套書正是及時雨。——《滾石雜誌》   這套書是為了那些瘋狂的收藏者而出版:他們欣賞那些獨特的設計及創意,還有任何讓你的房間看起來很酷的酷東西。我們愛死這套書了。——Vice雜誌   才華洋溢,每本都是真愛。——NME雜誌   想把某張專輯做到無所不知嗎?來試試這套書。——Pitchfork雜誌   大衛.鮑伊的專輯《低》

發行於1977年,可謂是這位歌手/演員/音樂家/偶像的靈思巔峰,但這張唱片仍然無法引起應有的注意。雨果.威爾肯這本書可望結束這種長期被忽視的狀況……本書將吸引鮑伊的歌迷,以及那些尋找一位著名藝術家的失落珍寶、對音樂好奇的人。對於那些永無止境辯論著究竟是誰影響誰的搖滾歷史學家,或是那些僅是想知道歌曲背後的故事的人來說,本書都極具吸引力。崇拜者將急於重新發現被遺忘的最愛……引人入勝又充滿魅力的分析。《低》堪稱是鮑伊的創作巔峰,而雨果.威爾肯的書,將成為深入了解這張專輯、極具價值的良伴。——強力塑膠出版社(Drastic Plastic Press)   讀者盛讚   《低》是大衛.鮑伊發行專輯中

,我最喜歡的一張。關於這位善變音樂家發展的特定重要時期,威爾肯這本著作雖然內容並不厚重,但比許多(實際上是所有)重量大書更具衝擊力。這本書充滿了關於鮑伊在「瘦白公爵」時期陷入毒癮的訊息,以及他在柏林奇蹟般地康復和重新定義自我的詳細描述。文筆豐富又不致過度放縱。高度推薦。——讀者喬伊.赫希      我等這本書很久了,沒有失望。書寫鮑伊的相關作品,始終是一項艱鉅任務。作者真的為這本書費盡心思,從文學因緣的引用起源、大量的採訪資料爬梳等,構成了這本非凡的傑作。——讀者約茲     《低》是鮑伊最好且最獨特的專輯之一。在本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專輯的錄音細節,並探討每一首歌曲的故事。他還探索了專輯的

前期準備工作,從鮑伊的上一張專輯開始,甚至也介紹到了鮑伊與伊吉.帕普合作的唱片。在有限的頁數裡充滿了豐沛的資訊,文筆卻清晰易懂。強烈推薦。——讀者邁克.阿沃利奧            這可能是我讀過的對鮑伊作品最好、最詳細的分析,我懇請作者考慮繼續書寫柏林三部曲的另外兩張專輯。——讀者巴克利       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從鮑伊在職業生涯中的背景開始,詳細描述了早期的創作過程,記錄鮑伊如何與伊吉.帕普合作並激盪火花,以及前期的創意工作伙伴,製作人的加入,直到前往柏林完成混音。作者並沒有對歌曲進行過多的樂理描述,也絕不訴諸任何枯燥如「在歌曲的2分37秒有一

段合唱,掩蓋了節奏的音調」這類型的文本——很多這類書常見的內容。相反的,作者專注於藝術家創作歌曲時的生活,以及如何影響和塑造這個過程。他描述了具有創造性的決策過程及概念性想法,整個過程中對周圍的氣氛亦進行大量描述。你會感覺自己彷彿就在現場。對於喜歡這張專輯的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體驗。——讀者杜安    我對這個類型的書有些期望:對專輯製作方式的描述要詳細卻不過度瑣碎;對音樂本身的分析詳盡卻不過分;彷彿像在閱讀藝術家的傳記,至少要讓人足以了解專輯的出發源頭。這本書應有盡有。整本書只談一張專輯,很難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但這本書卻成功做到了。亮點包括:對鮑伊在製作這張專輯時,精神狀態的準確描

述(這個描述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專輯的獨特情緒)。書中也解釋了專輯的影響力何在,甚至是一一逐曲目的逐軌分析:而且毫不冗長也不會淪於無趣(當然,除了忠實粉絲外,或許任何人都沒有太大興趣)。這是對一張精彩專輯的全書分析。如果你是鮑伊的鐵粉,或許很多片段讀來讓你感到熟悉;如果你喜歡這張專輯卻對幕後花絮及歷史一無所知,那麼這是必讀之書。——讀者威廉.康比 

學無止境名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陳師孟拿「查辦舞台劇」作起手式,難道只是這麼做漂不漂亮,或者這場「鬧劇」好不好笑嗎?

如果我們對此事的評論,仍停留在插科打諢的笑料,那麼就休怪台灣的政治難脫無止境的惡鬥,因為我們視凌駕法治的公報私仇為理所當然,視吞噬公眾利益的權謀鬥爭如好戲登場,難怪我們養出的政治人物只要一朝得勢,都個個要把異己割喉割到斷,就像阿扁當年那句名言,「算我好運不然安怎」,這種惡性循環下的「民主法治」,當然就是既無民主亦無法治,只剩爾虞我詐以暴制暴,內鬥鬥到山窮水盡。

我經常懷念國中時第一次上公民課接觸政治及法律課程的時光,從那時起我便憑藉對民主法治的基本認知,對時政定期在網上發表評論。你可以說那時的我青澀單純,不解政治的陰險黑暗,但也因此而能最純粹地看待一些是非黑白,而這不也是西方政治學者理想中的「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嗎?

這些本來就應該要有的價值,在黃鐘毀棄的今日皆被遺忘,甚至還被當作愚蠢的笑話,結果堅持原則的人被嘲笑,自鳴得意的「主流」們卻也笑掉自己的前途!

只要看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對監察委員職權的規定:「監察委員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行使職權。」一個公然宣稱就是要針對特定顏色「清算」的人,竟然能在如此表態後仍得到立法院投票通過當上監委,而投票的執政黨立委還標榜自己會「建議」他要保持中立,這不只是說一套做一套,更是詐騙!

而在國會早已公開說過會追殺異己的陳師孟,上任後便先查辦九年前的司法節舞台劇,理由是該舞台劇蓄意影響社會輿論、傷害台灣國際形象、干預司法審判公正,這不就是大陸文革以《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拉開序幕的翻版嗎?

利用監委的身分,干預司法人員在餘興節目上戲劇表演的呈現,甚至想推翻扁案有罪的司法判決,早已違反憲法賦予監委查辦公務人員的職權,違逆了五權分立的原則,擺明了以公權力進行對思想的檢查及威嚇。這麼明目張膽的綠色恐怖,而且還只是「起手式」,大家難道只當作鬧劇笑一笑就好嗎?

或許你會回說,又能怎辦,人家有權!那你是打算屈服,還是起身抗暴呢?

王炳忠認證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王炳忠微博:http://weibo.com/1611864142/

楊朱思想研究

為了解決學無止境名言的問題,作者江協隆 這樣論述:

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楊朱是先秦很重要的一個學派的主人翁,他的思想曾大放異彩、震撼一時。「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在孟子眼中,楊朱是可怕的敵人,嚴重威脅到儒家的地位,可惜經歷短暫的輝煌之後,便迅速走向沉寂,沒有留下任何著作,給世人留下千古難解之謎。幸虧在其他先秦諸子的文獻書籍中,還可以找出有關楊朱的零星記載,散見於《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此外還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獻,就是《列子‧楊朱篇》。雖然這些作品可能夾雜著作者對楊朱的主觀看法以及後人的偽託,只能算是二手資料,但卻是目前研究楊朱思想最主要

、最仰賴的資料。 《列子》一書真偽的爭辯已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遑論「唯貴放逸,二義乖背,不似一家之書」的《列子‧楊朱篇》,更成為另一真偽爭訟的關鍵。而〈楊朱篇〉中的「且趣當生,奚遑死後」、「肆之而已,勿壅勿閼」、「欲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等說法讓歷代許多學者認為〈楊朱篇〉一昧的宣揚「頹廢、肆情縱欲」,是典型的縱欲主義,與先秦其他的文獻記載相違,其思想並不足取。因此,《列子‧楊朱篇》雖主言楊朱事,卻被排除於楊朱研究的可信資料之外,這真是一大損失。著墨於真偽的爭辨很難有一個定論,也導致所有與《列子》、楊朱相關的研究,將在這種永無止境的爭論中停滯。我們應儘可能澄清〈楊朱篇〉資料的可用性,同時

對照比較其他可信資料,綜合研究其思想,在相互印證下確認信息資料的可信度,以提升其在學術研究上的地位與價值。 本文將對先秦史籍中有關楊朱的記載與資料,加以整理闡述,了解其思想特徵與理論架構,再透過對〈楊朱篇〉的解構去了解其中所欲傳達的思想內涵,進而釐清二者間思想脈絡傳承相屬關係與檢視彼此差異的關鍵所在。本文期待從更全面的角度研究楊朱及其思想,還原一個歷史上真正的楊朱,並還給〈楊朱篇〉應有的歷史地位,肯定其時代的意義與價值。

相對的宇宙,愛因斯坦的困惑:黑洞謎團、弔詭悖論、學者舌戰……淺談相對論與20世紀物理學

為了解決學無止境名言的問題,作者張天蓉 這樣論述:

一本所有人都能輕鬆閱讀的相對論科普作品 一窺愛因斯坦與20世紀物理學界的精采大戲     ◎當牛頓不再可靠: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19世紀末,牛頓力學和馬克士威電磁理論成果斐然。不過,科學畢竟是無止境的,晴朗的古典物理天空中慢慢地積累了兩片烏雲。而愛因斯坦生得「逢時」,他抓住了這兩片烏雲。他稍稍撥弄了一下第一片烏雲,一篇光電效應的文章,引出了量子的概念。後來,在許許多多物理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創立了量子理論。而第二片小烏雲,則引發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革命。      量子論和相對論,分別適合描述遠離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兩個新理論的誕生需要人們轉變觀念,因為這兩個理論導致了許

多與人們生活經驗不符的奇怪現象,諸如量子力學中的「薛丁格的貓」、本書中將要介紹的「孿生子悖論」等。      有位詩人為牛頓寫下幾句令人感動的墓誌銘:      「上帝說,讓牛頓降生吧。於是世界一片光明。(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另一位詩人則在後面加上了兩句玩笑話:      「魔鬼撒旦說,讓愛因斯坦出世吧。於是,大地又重新籠罩在黑暗之中(But Satan brought Einstein to the fore. Now all is dark, just as before.)。」     ◎愛因斯坦的鎖:廣義

相對論的數學功臣黎曼幾何   愛因斯坦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談到數學和物理的關係時作了一個比喻。大意是說,如果沒有幾何只有物理,就好像文學中沒有語言只有思想一樣。的確如此,愛因斯坦對時間、空間非同尋常的見解,對重力、加速度等效而使得時空彎曲的幾何思想,令他感到無比快樂而著迷。因此,他當時感到急需找到一種合適的語言來描述他的物理概念,說出他深奧的思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語言呢?在建立廣義相對論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迷惘而困惑了好幾年,直到1912年的一天,他突然想到,解開祕密的鑰匙似乎就是高斯的曲面論。於是,他立刻請教好友格羅斯曼。完全出於他的意料之外,格羅斯曼告訴他,比高斯的曲面論更進了一步,半個世紀之前

的黎曼,已經幫他的重力理論想出了一個完美的數學結構:黎曼幾何。      數學,特別是黎曼幾何,無疑對愛因斯坦創立廣義相對論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愛因斯坦曾經被數學老師稱為懶狗,大眾中還傳說他數學曾經不及格之類的謠言,但那都不是一個真實的愛因斯坦。其實,愛因斯坦並不缺少數學天賦。按他自己的說法,16歲之前就已學會歐氏幾何和微積分。只不過,年輕時代的愛因斯坦出於對物理的執著和熱愛,只把數學看成為表述他的物理思想的語言和工具。     ◎霍金的賭注:圍繞數名物理學大師的黑洞戰爭   你可能沒有聽說過,霍金因為對黑洞問題的理解,曾3次與物理學界的同行們打賭,但有趣的是,每次都以霍金輸掉賭局而告終。

     1997年,索恩、普雷斯基爾與霍金就以上所述的黑洞資訊丟失問題打賭。霍金認為黑洞蒸發後資訊消失了,而索恩和普雷斯基爾認為黑洞可以隱藏它內部的資訊,三人打賭的賭注是一本百科全書。      黑洞資訊悖論,實際上也是因為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衝突而產生的,霍金站在廣義相對論一邊,色斯金等人則站在量子論一邊。索恩和普雷斯基爾其實都算是重力方面的專家,不過,他們獨具慧眼,將賭注下到了色斯金一邊。      色斯金和特霍夫特從計算黑洞熵中悟出了一個全象原理  (Holographic principle),從而解釋了資訊悖論。全象原理認為,資訊不會丟失,黑洞的邊界儲存了進到黑洞中的包括物質組成

和相互作用的所有資訊。      全象原理的成功,使得霍金本人也認輸:在2004年一次廣義相對論和重力國際會議上,霍金宣布,黑洞的演化是符合因果律的,並沒有丟失資訊,他承認輸掉了這場賭局。   本書特色     -由專業物理學者執筆,文筆輕鬆有趣   -減少使用專業術語和數學公式   -眾多圖片解說,深入淺出介紹深奧物理理論   -使用素材具有學術價值,涉及許多前線科學家正在思考的問題   -捨棄解說枯燥公式,著眼於梳理科學家建立理論的思路 

論老子哲學的生命智慧

為了解決學無止境名言的問題,作者林裕祥 這樣論述:

  五千言的智慧結晶,五千言的生命精華,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智慧,兩千多年來一直照亮人類幽暗的心靈執著,引導人類走向「返樸歸真」、「復歸於樸」、「復歸於嬰兒」,走出苦悶的悲情。工商業發達的社會,物欲橫流,人們耽溺於感官和金錢物質的追求,每天忙、盲、茫,無止境地追求欲望的滿足,以致於心靈充滿了貪婪與虛偽,最終心靈病了,人們已不能擁有身、心、靈健康和諧的身體,變成一個行屍走肉的流浪人,只在飄泊無依中魂不守舍空轉。老子《道德經》雖區區五千言,卻博大精深,言簡意賅,歷久彌新,所以吾人試圖從老子哲學的生命智慧之經典中找出一條能圓滿證成的康莊大道,以解消人生的種種悲苦。   老子思想在實踐的具體工夫上,

「無」是主要在去除心中的執著和私欲以求得天地人我的和諧,落實在當下就是「以柔克剛」、「謙卑守柔」的生命修養,這就回應道家生命的真諦「人雖有限而可無限」,人生實際上有生、老、病、死的有限,可是人格的修為是可以無限的。   中國哲學是生命的學問,是實踐的工夫,而實踐的工夫向來重視道德的實踐,它不是一種理論的空談,而是由意識的超越進入到生活上的印證體驗,如是一種修養的工夫,由德行、智慧的超越再精進到「道」的境界。因人們欲望無窮,以致產生人世間的紛紛擾擾及對立糾葛,所以老子提出對治方法要人「知止知足」、「自然無為」、「處下不爭」、「致虛守靜」、「專氣致柔」「見素抱樸」、「柔弱勝剛強」等等理論要世人「去

甚」、「去奢」、「去泰」、「去執」、「去礙」等「無為」主張,來替世人療傷止痛,如此我們的生命才能可長可久,發光發熱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