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文化中心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宜蘭文化中心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寫的 台灣調查時代(1-5冊)【典藏紀念版】 和伊能嘉矩的 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台灣調查時代2)(典藏紀念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金石堂也說明:金石堂,網路購物網包含各類書籍、英文書購書網、雜誌以及影音商品,百貨涵蓋文具、禮品、服飾配件、生活用品。歡迎您來網路書店買書,天天都有特價優惠活動!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方怡潔所指導 馬振瀚的 夾縫中的選擇:西安回坊與回族居民的認同建構 (2021),提出宜蘭文化中心圖書館開放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西安回坊、回族、穆斯林、自我認同、空間、多重現代性。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 陳世娟所指導 陳丹茜的 在台陸生跨學科進修研究所資訊行為之初探 (2021),提出因為有 在台陸生、跨學科、資訊需求、資訊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宜蘭文化中心圖書館開放時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展覽< 最新消息< 公布欄<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則補充:(二)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12時;下午1時至5時。 (三) 休館:每週一及每月最後一日(如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四) 地點: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羅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宜蘭文化中心圖書館開放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調查時代(1-5冊)【典藏紀念版】

為了解決宜蘭文化中心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 這樣論述:

  認識台灣原住民族,不可不讀的人文經典   台灣人類學先驅巨作 ╳ 台灣古道研究權威譯註   台灣早期人類學三傑 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  鉅著   台灣高山遺址與文史調查先行者 楊南郡 專業譯註     【各書簡介】   ●台灣調查時代1:《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   一八九六年的夏天,二十六歲的鳥居龍藏應東京帝國大學派遣,攜帶著沉重的攝影器材,隻身來到新歸日本版圖不到一年的台灣,進行人類學調查旅行。   此後五年間接連四度來台調查,足跡遍布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等地。在原住民的協助下,他不但攀登玉山,更橫越中央山脈,深入台灣蠻荒地區,為台灣原住民留

下一幀幀影像寫真及一篇篇田野調查紀錄。 本書為楊南郡先生從鳥居龍藏眾多的論文、講稿、書信中,選擇與台灣最相關也最精采部分譯註成書。     ●台灣調查時代2:《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   一八九五年,苦學出身的伊能嘉矩自動請纓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擔任總督府雇員。利用公私之便,開始對台灣北部與東北部平埔族原住民進行田野調查,足跡踏遍台北盆地、淡北一帶及宜蘭平原,詳細記錄各社的狀況、口碑傳說、風俗習慣、生活語言及面臨的種種困境。進而以〈台灣通信〉名義發表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上,成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最早一份有系統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紀錄。本書由譯註者楊南郡先生從原雜誌中整輯譯註成書

。     ●台灣調查時代3、4:《台灣踏查日記(上、下冊)──伊能嘉矩的台灣田野探勘》   伊能嘉矩在台灣任職的十年期間,從繁華的府城到荒涼的山區,從漢人的歷史遺蹟到原住民的偏僻部落,處處看得到他的踏查足跡。本書為他歷次踏查途中撰寫的私人日記,包括全島教育巡查期間的逐日見聞,以及歸國後舊地重遊的記事。書中披露跋山涉水的艱辛、險遭殺身之禍的始末、病倒異鄉客棧的辛酸,乃至重遊台灣的喜悅。本書由譯註者楊南郡先生根據日記手稿原件,參照其他文獻譯註成書。     ●台灣調查時代5:《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   森丑之助自日治初期走遍台灣山地部落,踏查規模遠超過同期到台灣研究原住民的伊能嘉矩和

鳥居龍藏,是在台山地部落最久的學者。有關台灣原住民部落的調查報告,不僅記錄了百年前「文明」與「異文化」衝突的現場,並見證了台灣高山原住民的真貌,處處充滿人道關懷。本書譯註者楊南郡花費多年蒐集森丑之助散佚各處的資料、史籍,甚至親身循著他當年足跡踏勘曾造訪的部落,完成此一台灣探險紀錄,同時對森丑之助的傳奇一生做了動人描述。   系列特色   ●台灣南島文化探源與田野調查的珍貴文獻史料   日治時期的人類學家與博物學者──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數度來到台灣,調查研究台灣原住民族,開啟台灣田野調查的先路,留下珍貴且浩繁的報告、資料與圖像紀錄,保存著各族群豐富多樣的文化原型。不僅是認識台灣原住

民族不可不讀的文化寶庫,也是早期台灣高山聚落的地理學、植物學、人類學、社會學的重要文獻史料。     ●台灣高山遺址與文史調查先行者──楊南郡先生最權威、完整譯註   楊南郡先生是台灣登山界的傳奇人物,是攀登台灣百岳風潮的開拓者之一,在諸多登山行旅者和古道探險家之中,他也是看見原住民部落與古道遺跡文化價值的第一人。他從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的報告及著作當中,精選出跟台灣相關的部分譯為中文,並且透過綿密的田野踏查,將史料一一印證後詳盡譯註,補充大量的註解與圖片,完成【台灣調查時代】系列,讓珍貴史料得以出土重現。   對於楊南郡先生的譯註,日本學者於笠原政治給予高度肯定:「每一本譯註卷首都刊

載經過嚴謹考證的人物誌、勘查足跡以及學術業績等,並於譯文中詳盡標示注解、探險調查路線圖、年譜及著作目錄等,是楊南郡以其深厚的日文底子,再加上其多年登山、古道調査以及採訪原住民等所培養的廣博知識,作為譯作整體極厚實的基礎,才有這獨樹一格的譯作出版。」     ●深入理解台灣豐富多元的異質文化,促進族群之間的了解及尊重   已故人類學家及民族學者劉斌雄先生在【台灣調查時代】總序〈台灣的田野是無盡的寶藏〉文中指出,台灣能保存許多異質性極高的文化或族群,是拜其高山林立、地理複雜所賜,就像海洋需要有洋流的匯集才有豐富的魚群,台灣在異文化的錯綜交織下,正是難得的大漁場。【台灣調查時代】不僅保存了台灣原住民

的社會文化、地理生態和價值觀,透過「他者」(日本學者)的眼光和書寫,也呈現出不同文化視角的碰撞,可增進族群之間的了解及尊重。     ●認識台灣原住民文化,同時認識三位「影響台灣的日本人」   【台灣調查時代】系列每本書的卷首,都有楊南郡先生撰文的〈學術探險家〉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的小傳,深入描述「台灣調查三傑」的生平事蹟、學術貢獻、研究精神和勘查路線等,可作為年輕學者和文史工作者的學習典範。而從歷史角度來看,鳥居龍藏等人類學三傑,也足為台灣歷史重要的一部分。   紀念推薦   徐如林(自然文學作家、知名古道探勘及登山學者)   陳耀昌(醫師、台灣史小說作家)   陳偉智(中央研究院

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孫大川(前監察院副院長、台大及政大台文所兼任副教授)   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雪羊(知名登山部落客)   蕭宇辰(「臺灣吧」、「故事 StoryStudio」共同創辦人)   經典推薦   劉斌雄(人類學暨民族學家)   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鳥居龍次郎(鳥居龍藏二公子)   土田滋(日本人類學家、前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長)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伊能邦彥(伊能嘉矩曾孫)   洪敏麟(台灣文史學者)   張炎憲(台灣史學者)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宋文薰

(台灣考古學家)   笠原政治(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   森雅文(森丑之助曾孫)   劉克襄(作家、自然觀察者)     「我寫的書就是我的紀念物。」在楊南郡老師故世五週年時,遠流出版公司用「典藏紀念版」的方式再度出版這套書,讓楊南郡老師能夠繼續活在讀者的心中。──徐如林(自然文學作家、知名古道探勘及登山學者)     楊老師的書代表了「台灣學」,不會因時間而褪色;就好像「楊南郡」三字,代表了「台灣魂」,將永遠長存在台灣人的心中。──陳耀昌(醫師、台灣史小說作家)   楊南郡老師豐富的譯註……我認為這是原來文本以外的重要參考資料,也像是楊南郡老師與伊能嘉矩、鳥居龍藏、森丑之助的對話。─

─陳偉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感謝楊南郡先生,他用手、用腳翻譯、訂正、註釋、消化了調查時代所留下來的資產。……他用再踏查的堅實證據,告訴我們中央山脈並不是沉默不語的,台灣的文化和歷史也不是漢人的獨白!──孫大川(前監察院副院長、台大及政大台文所兼任副教授)   楊南郡先生就像一位孤寂的航海家,在廣袤無邊際的太平洋海上牽著他的夫人徐如林女士,尋覓北極星照明的那座港澳登岸。沒有楊南郡先生用生命譜曲,【台灣調查時代】系列鉅著,就不可能像宇宙上天空的眼睛,襯托出夜空深深的奧妙。──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楊南郡老師不僅賦予登山深邃的文化意涵,讓珍貴史料跨越語言藩籬重見天

日,更讓後世得以跟著偉大學者們的踏查足跡,依循故道找回台灣的根與山岳的魂,開啟台灣文化的耀眼新章。──雪羊(知名登山部落客)   台灣的田野資料,我們擁有一百年前鳥居龍藏和伊能嘉矩兩人所做的田野調查紀錄,其難得與重要性也就不言可喻了。……楊南郡先生是開路的先鋒、勇者的典範、台灣充滿寶藏的最好見證人。——劉斌雄(人類學暨民族學家)   譯者楊南郡先生除了用流暢的文字忠實地譯出原作外,又花費很大的工夫加了許多譯註和地圖,使我們對這些族群和地名的沿革有更清楚、更正確的了解。——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透過楊南郡先生流暢的譯筆和深刻的註解……鳥居龍藏、伊能嘉矩這些日治初期前輩學者實際調查的

務實學風,似乎又重現在譯註者的山林身影中。——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楊先生曾經登山到先父所訪問過的很多原住民部落,在空蕩無人的廢墟裡看到先父當年所見的草花依然盛開……。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鳥居龍次郎(鳥居龍藏二公子)   伊能對平埔族部落進行巡察旅行,用近代的學術手法做了精湛詳盡的調查紀錄。現在,他的紀錄已經變成唯一的珍貴資料,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業已消失的平埔族文化。——土田滋(日本人類學家、前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長)   楊南郡先生殫心竭力輯譯的本書,不只是研究原住民史的人應該看,研究台灣史其他範疇的學者專家也可以置於案頭參考。……書中之譯註與有關伊能生

涯的資料整理,其貢獻絕不遜於學術界的正式論文。——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先祖伊能嘉矩的事蹟……能讓更多的台灣人了解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伊能邦彥(伊能嘉矩曾孫)   可勝任本日記之中譯者,必須是對台灣史學有造詣且精通中日文能力外,尚需對日記主人有深切認識者……南郡先生可說是上乘之選。——洪敏麟(台灣文史學者)   楊南郡先生熱情洋溢,充滿生命力,這本中譯本不僅是他生命中的里程碑,更是台灣學術史研究的重要作品。——張炎憲(台灣史學者)     伊能嘉矩以博蒐文字資料配合現地踏查成為台灣研究的先驅者,其研究成果體系博大,具有金字塔般的意義。透過《台灣踏查日記》,我們

可以清楚看到這位台灣研究巨擘的學問方法和治學態度。——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楊南郡先生在《生蕃行腳》書中所投注的精神,絲毫不遜於森丑之助本人。我敢說這一本書,不僅是台、日兩地最完整的森是研究紀錄,保證也是全世界最完整的森氏研究。——宋文薰(台灣考古學家)   森氏畢生獻身於台灣原住民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已成為百年前台灣原住民的珍貴證言。……由於楊南郡先生的努力,森丑之助一生被埋沒的作品始能重見天日。——笠原政治(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   不論就譯註者生平精采的野外追探,或者是二十世紀初台灣自然科學的踏查,如果鳥居是最漂亮的分號,伊能是華麗的句號,那麼森就是最神祕的驚歎號

了。——劉克襄(作家、自然觀察者)   在楊南郡先生超乎常人的努力下,家祖森丑之助一生的業績得以彰顯,並介紹給現代的台灣各界讀者。對於這件事,本人內心充滿感激,並深感榮幸。——森雅文(森丑之助曾孫)

夾縫中的選擇:西安回坊與回族居民的認同建構

為了解決宜蘭文化中心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馬振瀚 這樣論述:

回坊,是位於西安市城牆內西北角的一片回族傳統聚居區。其身兼西安市著名的觀光景點,以及在當代中國各大城市中心區域,幾乎絕無僅有的城市原生回族社區。回坊既是西安城市內顯而易見的異質性空間,同時又與這座城市維持著巧妙而緊密的連結。這塊異質性空間的存在,一方面體現出坊內回族居民與地方政府之間,彼此和諧卻又相互衝突的關係;另一方面,回坊也作為多重現代性與意識形態交疊和作用的場域。而空間作為一種「方法性的存有」(methodological being),它是各種物質或其它社會拼裝體得以存在,並且得以分辨其中不同主、客體間的特定關係、安排配置、性質乃至功能的方式。因此,本研究希望以空間作為切入視角,透過

民族誌的書寫與歷史文獻的爬梳,勾勒改革開放至今,回坊空間與坊內回族居民的關係,以及回族坊民在此空間中,如何與不同的外部主體和影響力進行互動的過程。由此深入探討,回坊空間如何促使回族坊民在與各式外力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對其自我的主體與認同,展開反覆地思索、調整和重組。而他們在不同的情境和脈絡下,又將是如何對其自我身份,進行選擇性地展演與實踐。本研究藉由對當代西安回坊的案例討論,發現「回」作為一種多重且混合的身份與認同。它無法被單一的「民族」或「宗教」概念所匡限,這同時也回應著發生於清末民初的那場,有關「回」的族教屬性論辯。「回」不論在當時抑或現在,都是一種生存的方式與實踐。

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台灣調查時代2)(典藏紀念版)

為了解決宜蘭文化中心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伊能嘉矩 這樣論述:

  認識台灣原住民族,不可不讀的人文經典   台灣人類學先驅巨作 ╳ 台灣古道研究權威譯註     伊能嘉矩──   台灣史學、文化史與平埔族研究領域先驅   足跡踏遍台北盆地、淡北一帶及宜蘭平原   是最早有系統研究台灣平埔族的人類田野調查紀錄     「伊能嘉矩一連串的實地踏查行動,記錄了一百年前北台灣平埔族與部落的珍貴原貌,同時開啟了台灣原住民系統研究的大門。」──楊南郡   一八九五年,苦學出身的伊能嘉矩自動請纓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擔任總督府雇員。利用公私之便,開始對台灣北部與東北部平埔族原住民進行田野調查,足跡踏遍台北盆地、淡北一帶及宜蘭平原,詳細記錄各社的狀況、口碑傳說、風俗習

慣、生活語言及面臨的種種困境。進而以〈台灣通信〉名義發表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上,成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最早一份有系統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紀錄。本書由譯註者楊南郡先生從原雜誌中整輯譯註成書。 系列特色   ●台灣南島文化探源與田野調查的珍貴文獻史料   日治時期的人類學家與博物學者──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數度來到台灣,調查研究台灣原住民族,開啟台灣田野調查的先路,留下珍貴且浩繁的報告、資料與圖像紀錄,保存著各族群豐富多樣的文化原型。不僅是認識台灣原住民族不可不讀的文化寶庫,也是早期台灣高山聚落的地理學、植物學、人類學、社會學的重要文獻史料。   ●台灣高山遺址與文史調查先行者──楊南

郡先生最權威、完整譯註   楊南郡先生是台灣登山界的傳奇人物,是攀登台灣百岳風潮的開拓者之一,在諸多登山行旅者和古道探險家之中,他也是看見原住民部落與古道遺跡文化價值的第一人。他從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的報告及著作當中,精選出跟台灣相關的部分譯為中文,並且透過綿密的田野踏查,將史料一一印證後詳盡譯註,補充大量的註解與圖片,完成【台灣調查時代】系列,讓珍貴史料得以出土重現。   對於楊南郡先生的譯註,日本學者於笠原政治給予高度肯定:「每一本譯註卷首都刊載經過嚴謹考證的人物誌、勘查足跡以及學術業績等,並於譯文中詳盡標示注解、探險調查路線圖、年譜及著作目錄等,是楊南郡以其深厚的日文底子,再加上

其多年登山、古道調査以及採訪原住民等所培養的廣博知識,作為譯作整體極厚實的基礎,才有這獨樹一格的譯作出版。」   ●深入理解台灣豐富多元的異質文化,促進族群之間的了解及尊重   已故人類學家及民族學者劉斌雄先生在【台灣調查時代】總序〈台灣的田野是無盡的寶藏〉文中指出,台灣能保存許多異質性極高的文化或族群,是拜其高山林立、地理複雜所賜,就像海洋需要有洋流的匯集才有豐富的魚群,台灣在異文化的錯綜交織下,正是難得的大漁場。【台灣調查時代】不僅保存了台灣原住民的社會文化、地理生態和價值觀,透過「他者」(日本學者)的眼光和書寫,也呈現出不同文化視角的碰撞,可增進族群之間的了解及尊重。     ●認識台

灣原住民文化,同時認識三位「影響台灣的日本人」   【台灣調查時代】系列每本書的卷首,都有楊南郡先生撰文的〈學術探險家〉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的小傳,深入描述「台灣調查三傑」的生平事蹟、學術貢獻、研究精神和勘查路線等,可作為年輕學者和文史工作者的學習典範。而從歷史角度來看,鳥居龍藏等人類學三傑,也足為台灣歷史重要的一部分。 典藏推薦   徐如林(自然文學作家、知名古道探勘及登山學者)   陳耀昌(醫師、台灣史小說作家)   陳偉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孫大川(前監察院副院長、台大及政大台文所兼任副教授)    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雪羊(知名登山部落客)

  蕭宇辰(「臺灣吧」、「故事 StoryStudio」共同創辦人)     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土田滋(日本人類學家、前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長)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伊能邦彥(伊能嘉矩曾孫)   「我寫的書就是我的紀念物。」在楊南郡老師故世五週年時,遠流出版公司用「典藏紀念版」的方式再度出版這套書,讓楊南郡老師能夠繼續活在讀者的心中。──徐如林(自然文學作家、知名古道探勘及登山學者)   楊老師的書代表了「台灣學」,不會因時間而褪色;就好像「楊南郡」三字,代表了「台灣魂」,將永遠長存在台灣人的心中。──陳耀昌(醫師、台灣史小說作家)  楊南郡

老師豐富的譯註……我認為這是原來文本以外的重要參考資料,也像是楊南郡老師與伊能嘉矩、鳥居龍藏、 森丑之助的對話。──陳偉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感謝楊南郡先生,他用手、用腳翻譯、訂正、註釋、消化了調查時代所留下來的資產。……他用再踏查的堅實證據,告訴我們中央山脈並不是沉默不語的,台灣的文化和歷史也不是漢人的獨白!──孫大川(前監察院副院長、台大及政大台文所兼任副教授)   楊南郡先生就像一位孤寂的航海家,在廣袤無邊際的太平洋海上牽著他的夫人徐如林女士,尋覓北極星照明的那座港澳登岸。沒有楊南郡先生用生命譜曲,【台灣調查時代】系列鉅著就不可能像宇宙上天空的眼睛,襯托出夜空深深

的奧妙。──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楊南郡老師不僅賦予登山深邃的文化意涵,讓珍貴史料跨越語言藩籬重見天日,更讓後世得以跟著偉大學者們的踏查足跡,依循故道找回台灣的根與山岳的魂,開啟台灣文化的耀眼新章。──雪羊(知名登山部落客)   在台灣精通日文的人儘管仍有一些,但要像楊先生那樣走遍整個舊部落和古道的,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人了。——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伊能對平埔族部落進行巡察旅行,用近代的學術手法做了精湛詳盡的調查紀錄。現在,他的紀錄已經變成唯一的珍貴資料,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業已消失的平埔族文化。——土田滋(日本人類學家、前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長)   楊南郡先生殫

心竭力輯譯的本書,不只是研究原住民史的人應該看,研究台灣史其他範疇的學者專家也可以置於案頭參考。……書中之譯註與有關伊能生涯的資料整理,其貢獻絕不遜於學術界的正式論文。——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先祖伊能嘉矩的事蹟……能讓更多的台灣人了解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伊能邦彥(伊能嘉矩曾孫,摘自伊能邦彥寫給譯註者的信件)

在台陸生跨學科進修研究所資訊行為之初探

為了解決宜蘭文化中心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陳丹茜 這樣論述:

面對日益複雜的社會問題,人們意識到很難依靠單一的學科知識進行解決,因此跨領域學科教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自2011年開放陸生赴台就學後,陸生的就學比例都呈現穩定甚至上漲的趨勢,尤其是近幾年碩博士班的報名人數更是已經超出所給名額。在本科就學的過程中,部分陸生逐漸對原本學科失去興趣,因此他們產生了跨學科進修研究所的想法。在以往研究陸生的文獻中,多聚焦在陸生來台的動機、政策影響以及生活適應方面,幾乎沒有對陸生升學的相關研究,對陸生進修的資訊行為研究更是屈指可數。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台陸生跨學科進修研究所之資訊行為,採用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式訪談法,以15位繼續在台升學且選擇跨學科進修研究所的大陸學生為

研究對象,探討其在報考期間產生跨學科的動機、資訊需求、資訊尋求管道、資訊選擇使用及尋求資訊時可能遇到的困難。綜合訪談結果,我們可以概括為以下結論:(1)陸生產生跨學科進修研究所之動機包含多種因素,其中又以個人興趣和未來就業為陸生選擇報考跨學科研究所最主要的內、外在動機;(2)在報考跨學科研究所期間,陸生對選擇學校、科系及撰寫被審資料有大量的資訊需求;(3)陸生會尋求的管道也十分多元,其中搜索引擎和同學朋友是陸生在尋求報考跨學科研究所相關資訊時最常會使用到的管道,而影響他們填報志願時最信任的資訊來源則為官方網站和學校老師管道;(4)在找尋資訊的過程中,陸生會對部分網路資訊的可信度存在疑問,同時由

於更新不及時導致資訊缺乏時效性的問題也是他們普遍會關注的。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也提出了如下相關建議:(1)由於陸生報考台灣研究所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但同時他們在撰寫備審資料、選擇學校和科系時有著大量的資訊需求,因此建議報考官網可以增加一些以往陸生申報成功的案例和經驗分享,並提供優秀申請資訊範本,讓陸生在報考時能夠更為直接地獲取所需資訊;(2)訪談結果顯示陸生普遍較為信任的網際網路管道為學校官網,因此建議校內相關部門可以在官網上定期維護、更新陸生報考的相關資訊,以利陸生獲取具有時效性的資訊;(3)對未來想要報考跨學科研究所的陸生,建議在選擇科系時要謹慎思考自己的報考水平、適應能力以及學習實力,最好

能提前瞭解自己心儀的學校和科系,以便有充足的時間完成備審資料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