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究目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專題研究目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春木寫的 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高中生的專題研究方法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研究目的怎么写. 大部分同學可能都是首次做科展及撰寫科展 ...也說明:概括來說,專題製作課程的目的為提升學習者以下的能力。 还债绕梁三日. 绕梁三日- 言情小说- 初礼全文在线阅读. 查詢關鍵字: 繞梁三日, ...

明志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系生化工程碩士班 劉昭麟所指導 凃詩勤的 第一部分:探討胰酶素之幾丁質酶,第二部分:更席洛爾藥物動力學之分析 (2013),提出專題研究目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第一部分:胰酶素、幾丁質酶、第二部分:更席洛爾、前房水、高效液相層析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 王鼎銘所指導 王國雄的 結合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校園空間規劃模式之研究 (2003),提出因為有 藝術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環境教育、公共藝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專題研究目的的解答。

最後網站專題研究目的範例則補充:本章分三節討論,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提出本專題之研究方法與限制,第三節繪出本專題之研究流程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現代人越來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專題研究目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高中生的專題研究方法

為了解決專題研究目的的問題,作者黃春木 這樣論述:

張忠謀說,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學到最重要的能力, 就是懂得如何學習和獨立思考。 你什麼時候要讓孩子學會這些能力?   高中生做專題研究,著重於體現研究精神,將想像化為具體成果。   組織思維、建構邏輯、分析問題、提出觀點,是重要的學習。   預先思索個人志向,進而學會獨立思考,   激起追求知識的熱情,開啓探索未來的渴望!   黃春木老師曾任建中人社班共同規劃者與首任召集人,   匯聚多年指導專題研究經驗,學生的各種創意思維、學習成果,以及與各方交流的收穫,在書中寫出了:   教學現場的累積心得、師生的互動對談,   釐清專題研究進行前,應確立的理想心態與概念。   輔以檢核表格、

期程安排、實例解說、典範觀察,   闡明專題研究執行時,可遵循的基礎方法與路徑。   全面了解觀念,有效掌握原則,   適用學術性與多元形態研究,研究者與指導者必備參考手冊!   近年來,高中「專題研究」成為最廣受矚目的特色課程,   專題研究的成果,更是大學推甄入學重要的加分資料。   當十二年國教課綱,已將「小論文研究」、「議題探究」列入校訂必修課選單,   你,準備好了嗎? 名人推薦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陳東升 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陳志柔 副研究員|國立馬公高中 薛東埠 校長|國立陽明高中 邱詩茜 老師   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     黃春木   摩羯座,期望

自己成為一個溫和而堅毅的人。任職於臺北市立建國高中,致力於為二十年後的臺灣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人才,同時已經花了將近十年時間為原住民學生進行教育服務工作。身為社會學科教師,但也喜歡和數理學科教師互動,共同研發STS課程,讓學生具備科技與社會的跨領域思考。已經在中學任教近三十年,但也在大學兼課十五年,可以協助School和College兩邊進行對話。曾經獲得教育部師鐸獎,從此只好更賣力工作,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同時也不要對不起「遺珠之憾」。   經歷:   1999-2001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歷史科題庫研發委員   2000-2008 國中、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   2002-2004

教育部歷史科國家課程綱要(95課綱)修訂委員   2003-2004 臺北市歷史科輔導團教師   2003-2008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   2004-2005 臺北市各級學校資優班分組教師專業成長(高中人文社會科學)組長   2005-2013 建國高中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班召集人   2006-2008 建國高中教師會理事長   2007-2008 教育部歷史科國家課程綱要(98課綱)修訂委員   2007-2010、2011-2014建國高中執行國家科學委員會「高瞻計畫」STS課程研發   2008-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010-2

013 臺北市公私立高中校務評鑑教學訪視教師   2010 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語文與社會科學類)   2011 教育部師鐸獎   2013-2015建國高中執行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領先計畫」副召集人   2015- 臺北市特聘教師   教育部資訊融入教學歷史教材編寫委員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歷史科課程綱要前導研究工作小組成員   曾主編多種審定版教科書,涵括歷史、社會科學領域   已出版作品:《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學》 〈自序〉向世界發出提問 〈寫作緣起〉為學習而研究 第一部 像哲學家一樣思考:什麼是專題研究 【單元一】業餘者最純粹的熱情:專題「研究」 〈專欄〉高中生

能做什麼研究 【單元二】做了研究,就有能力:指導專題研究 〈專欄〉指導專題研究:陪伴、支持和期勉 【單元三】誰也拿不走的收穫:十月淬鍊 〈專欄〉時間管理 【單元四】成為「知識生產者」:三年鍛造 〈專欄〉以實踐立下人生的座標 〈專欄〉給正在十年好時節中的你 第二部 像科學人一樣做研究:如何制定研究計畫 【單元五】我們都該勝任愉快:什麼是合適的專題研究主題? 【單元六】發揮無限想像力:多元類型的專題研究 【單元七】燃燒吧,熱情!:最好的專題研究題目 【單元八】從夢想開始:研究計畫的功能與內涵 【單元九】獨一無二的過程:研究計畫的通用體例 〈專欄〉淺談研究倫理 【單元十】研究者溝通的誠意:研究成

果的體例 〈專欄〉專題研究成果發表封面與內文格式 第三部 像作家一樣謀篇佈局:在寫作中展現思想 【單元十一】盛大且精細的布局:寫作的基本觀念與態度 〈專欄〉在研究與寫作中磨練自己 〈專欄〉寫作是最精純的思考 【單元十二】一連串思考的淬鍊:寫作,基本功的練習 〈附錄〉KWL檢核表 【單元十三】將思想精純化:學術寫作的要求 〈附錄〉專題研究寫作檢核表 〈專欄〉何謂「客觀性」 〈附錄〉專題研究寫作示例與解說 第四部 像創客一樣取精用宏:從資料中探索證據 【單元十四】上窮碧落下黃泉:資料蒐集與引用 〈附錄〉參考文獻與內文引註格式提要 【單元十五】與古人為友、與名家為師:如何進行文獻探討 【單元

十六】按部就班或任其自然?:研究方法的建立 【單元十七】練習溝通的藝術:關於理想的訪談 〈附錄〉訪談檢核表 【單元十八】《永不妥協》教會我們的事:向研究典範學習 〈結語〉航向未來的契機   寫作緣起 為學習而研究      在我的「專題研究」課堂上的學生是高一新鮮人,剛剛滿15歲,絕大多數人在國中的時候都蒙受讀書考試的枷鎖,然後突然之間面臨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要求,其間的轉變與不可免的衝擊,頗為重大。      不少學生日後回想高中生活,都覺得高一的專題研究課程對他們的影響很大,但我自己始終明白,仍有一部分的學生並沒有在這門課程上獲得太大的成就感。雖然,我也很清楚,要讓全部學生都有可

觀的收穫,需要很多條件的搭配,但身為老師,我當然還是有責任盡力將自己的本份做好;而把平日上課的內容具體呈現出來,應該是其中一件可以努力的事情。      當然,會讓我起心動念撰寫本書,還有一個原因。有些學生在高二真正進行專題研究與寫作時,部分基本觀念卻沒搞清楚,當他的指導老師質問時,少數學生竟會回答說:「高一時,老師沒教。」於是,就有那麼幾次,不同的指導老師跟我談起一樣的「高一時,老師沒教」話題,讓我覺得很錯愕、生氣,但情緒一過,不免會反省,下回這些個部分要特別注意、多加強調。      幾年下來,「高一時,老師沒教」問題還是零星出現,這對於我在課程上的持續改進,都是助益。現在,學生們陌生、誤

解、感到艱困、常犯下的錯誤等,都轉化為這本書中不少講解上的重點,白紙黑字寫了下來。日後,「高一時,老師沒教」的卸責之詞,或許就可以消除了;而確實的「高一時,老師沒教」之指教,將會是本書後續修改、增補的動力。      此外,我曾經在一些場合分享「專題研究」指導上的心得,有些家長和友校老師都感到興趣,覺得學生能學習這樣的課程,真是幸福;接著,他們就會希望我能夠再多分享一些,甚至希望安排後續的交流活動。      由此我不免設想,如果這些經驗真是有價值的話,那麼就某種意義而言,本書的分享是在企圖實踐一種公平性,希望拉近因為不同經驗與能力的老師在指導中所可能存在的落差或偏誤,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因此受惠

,不至於花了許多心力,卻事倍功半。      就專題研究而言,中學生在數學或自然科學方面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在寫作及表達方式上,都各有相當一致的標準和出入不大的模式,他們最要費心面對的考驗,是如何完成理想的研究設計來回答自己的提問;社會科學中的量化研究及其論文寫作和表達方式,通常也都有類似數理學科的模式,以及面臨的考驗。      走文、史、哲領域研究的學生,通常在研究方法上也不會再特別強調,因為各有其特定的取徑,譬如做歷史研究的學生,不會再明言是「採用歷史研究」;不過,這些人文學領域作品在寫作及表達方式的差異性就很高,個人風格或個別論文架構十分多元。      至於社會科學走質性研究典範的

論文,無論研究方法、或者寫作及表達方式,可說是呈現了最為明顯的個殊性;換言之,整個研究的定位、取徑、架構和歷程等,將是一連串慎思明辨的選擇。      上述這些比較,是多年來觀察所見的概略性看法;不同領域研究與寫作方式上的差異,就只是「不一樣」而已,彼此之間沒有高下難易之分。但就本書的寫作而言,很難在有限篇幅中滿足各種類型研究及寫作的需求,自然得有所定位和取捨。本書最關切的,主要是「基本觀念」的建立與「一般性方法」的指引,並沒有特別針對哪一種研究領域來限定,但對於準備練習社會科學探索、研究的學生而言,還是會有較多的參考價值;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學生面臨「研究方法、寫作及表達方式」的選擇,比較複

雜一些。      不過,應該要釐清的是:中學生學習做專題研究,目的不是要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我始終認為,「專題研究」的課程目標,是藉著進行研究的過程,引導學生增進自己的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換言之,不是「為研究而研究」,而是「為學習而研究」,更精確地說,是「為閱讀、思考和寫作而研究」,做專題研究是一種策略或歷程,真正的目的是促進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的精熟。      因此,本書並非一本教導研究方法,或者相關技術與工具的專書,而是一本協助學生從專題研究「做中學」,鍛鍊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的書籍。      其實,我的學生們畢業多年後回想,覺得當年高一專題研究課程對他們的影響很大,他們所謂

的「影響」,絕對不是在研究方法上的訓練,而是在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上,或者說,是在提問、實作和溝通表達能力上的增長。也因此,學長們才會一再地跟學弟說,「專題研究」學好,對於準備考試,絕對是加分的,因為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大大提升了。      說到有利於考試加分,似乎流於世俗,學生們在一開始進行專題研究,自然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只是後來發現有這個意外效果罷了!但就我而言,這不算意外。這些年來,我越來越覺得要把考試考好,中人以上的智商也就可以了,但關鍵卻不在反覆練習、記誦多少次,或者考多少張考卷,而在於統整理解了多少;具體而言,是讀書方法和態度在產生決定性的作用,而非智商,或者某某名校的招牌。  

    專題研究,真正鍛造的就是方法和態度,在完成專題研究的練習之後,看待世界、知識與學習的方式就不一樣了;所謂「脫胎換骨」,是一個十分恰當的比擬。      希望本書所探討、分享的內容,可以讓大家在閱讀、思考和寫作上,從此有了「別開生面」的新境界。   

專題研究目的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由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馬冠堯先生,講述終審法院大樓的發展背景、設計、歷史痕跡和修復活化。

分段:
00:51 發展背景
19:59 建造、設計與象徵
32:10 歷史痕跡
43:45 修復活化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學者,闡述不同具體例子的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學校教師在應用教材套時的教學內容。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學習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共分為四節,透過認識傳統建築乃至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教材,讓同學認識箇中收藏的記憶,學習閱讀和欣賞身邊的建築,嘗試發掘和發揮建築蘊藏的創意和文化價值。

本計劃的教學專員將會為參與教材套支援計劃的教師提供教學支援。
報名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

觀看本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可獲贈實體印刷「建築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建築主題教材套簡介及專題課堂」:https://forms.gle/na1Qs42CYZUNYVgx6
成功登記的教師將於影片首播日收到觀看連結及問卷通知電郵。
(繪畫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建築專題課堂」影片

建築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2:30)
5月31日(一):建築教材套簡介會(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6

6月1日(二):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7

6月2日(三):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8

6月3日(四):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主講:文物保育建築師 謝正勤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9

6月4日(五):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 (主講: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 馬冠堯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10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繪畫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

第一部分:探討胰酶素之幾丁質酶,第二部分:更席洛爾藥物動力學之分析

為了解決專題研究目的的問題,作者凃詩勤 這樣論述:

第一部分:探討胰酶素之幾丁質酶幾丁質是由約1,000-3,000個N-乙醯葡萄糖胺,以β1-4醣甘鍵聚合而成的天然多醣體類似於纖維素,多存在於藻類、真菌的細胞壁、軟體動物、蝦蟹及甲殼類動物當中,幾丁質酶在生物體中是負責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隨著不同生物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微生物中主要是分解食物中所含幾丁質可當作菌體生長的能量來源;在甲殼類動物或昆蟲的幾丁質酶幫助降解甲殼,促使新的甲殼再生與新陳代謝有關;在高等植物中的幾丁質酶有防禦的作用;在哺乳類的呼吸道、消化道及免疫系統皆有發現幾丁質酶的存在與發炎和組織重建有關。 胰酶素為胰臟裡的酵素,由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酶。胰酶素具有澱粉酶、脂肪酶、核醣核

酸酶、胰蛋白酶及蛋白酶的活性為動物性消化酶。目前對於胰酶素中的蛋白質的功能還是個迷,而在豬胰腺中提煉之胰臟酶濃縮液,有發現高分子量的區域中有幾丁質酶的活性,本實驗是由市售的豬胰臟萃取物中研究其幾丁質酶。本專題以建立牛血清蛋白為標準曲線,利用微量盤呈色分析儀分析,牛血清蛋白濃度為1、2、3、4、5、6及7µg/ml,吸光值為595nm,作圖得到線性的關係,其相關係數為0.9912,可當做測定胰酶素為基礎的標準,可使用本方法定量市售的豬胰臟萃取物的蛋白質含量。第二部分:更席洛爾藥物動力學之分析中文摘要更席洛爾(ganciclovir)是一種抗病毒藥物,為人工合成的鳥嘌呤類似物,可在活體外及活體內抑

制疱疹病毒的複製。主要用於治療愛滋病患者羅患巨細胞病毒視 網膜炎,另外可用於預防接受固體器官移植病患中,會發生巨細胞毒疾病感染的高危險群,但對於valganciclovir、更席洛爾或此產品中的成分會過敏的病患則禁止服用。即使一樣的藥物在人體內,分佈的情形,濃度及代謝皆不同。本專題研究目的利用高壓液相層析儀分析在前房水中的更席洛爾,在注射有包覆材料及無包覆材料的更席洛爾到不同隻兔子的眼睛中,在依照第0、7、14、28、42、49、70及84天抽取前房水利用高壓液相層析儀分析,藉由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推算更席洛爾在兔子的眼睛中的濃度的變化的情形。首先以更席洛爾建立標準

曲線測得樣品的曲線下面積,推算出樣品的濃度,得知更席洛爾的藥物動力學,經由無包覆材料與包覆材料的更席洛爾樣品分析後,發現到在最高濃度時間點的差異,在實驗組第一樣品群中,注射有包覆材料更席洛爾於右眼睛,抽取前房水經由高效液相層析儀分析在第28天有較高的濃度,左眼睛為注射更席洛爾經由高效液相層析儀分析在第7天有較高的濃度,由此結果可知更席洛爾因包覆材料使得在兔子眼睛內較慢釋放,可將包覆材料的更席洛爾應用在對於患有眼疾的愛滋病患者,達到藥物在眼睛內停留較久而有治療的效果。

結合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校園空間規劃模式之研究

為了解決專題研究目的的問題,作者王國雄 這樣論述:

學校公共空間是提供學生休憩、社交、探索、感受、體驗、學習之場所,更可作為學校景觀意象之元素,創造良好之校園景觀。本研究特就開放空間之定義功能來探討學校校園「藝術與人文」教學空間設計,是一個開放的場域(空間的、心理的、文化的),對教學效能之影響。並針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校園「藝術與人文」教學空間設計,提出規劃設計時應注意事項,作為校園規劃「藝術與人文」教學空間設計之參考,以「城市即教室,學校即城市」的「學校社區」概念,建構一所理想的學校以提昇「藝術與人文」教學與環境教育的功能。根據本專題研究目的,首先經由相關文獻的探討,其次針對桃園縣內十三所學校依不同背景「類型」、「校齡」、「校地」的國民小學

「藝術與人文」教學空間設施規劃情形做資料收集調查與記錄。根據「考工法則」和kevin lynch所提都市意象因子(地區、通道、地標、節點、邊緣)等基本理論。做速寫與記錄,再由於實際參觀訪問,對其校園之體驗做描述,並提出幾種有關的模式。本研究透過實證研究方式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討論,以了解現行國民小學校園「藝術與人文」教學空間之需求。並進一步探討十五年內「新設」學校與「傳統」校舍,的國民小學學校空間規劃模式之差異情形,提出現行國民小學「新設」學校與「傳統」校舍規劃發展結合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校園空間規劃模式及案例分析改善之建議,以及提昇學校「藝術與人文」教學與建築環境效能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