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安寧照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居家安寧照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失智症整合照護手冊:以人為本的失智症專業融合照護 和王美淑,王映之,方俊凱等的 安寧日常 語愛時光:六全伴行,馬偕安寧病房22堂關鍵照護課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安寧居家服務簡介也說明:近年來. 安寧緩和療護有所發展,自民國85年7月. 起,健保署將「安寧居家療護」納入全民. 健保試辦計畫;自98年9月起,安寧住院. 及安寧居家正式納入健保支付,且對象由.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雙葉書廊 和博思智庫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陳儒修所指導 邱慧怡的 《Home Run 回家》紀錄片創作論述 (2021),提出居家安寧照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居家醫療、醫病關係、Home Run回家、超高齡社會、紀錄片。

而第二篇論文馬偕醫學院 長期照護研究所 葉淑惠所指導 吳宜庭的 居家安寧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及其相關因素 (2021),提出因為有 居家安寧、主要照顧者、靈性需求、靈性需求量表的重點而找出了 居家安寧照護的解答。

最後網站安寧居家療護簡介則補充:本院居家安寧護成立於87年9日,是由一群受過良好訓練的專業人員所組織的團隊,熱誠地提供癌症末期病患的全人及全家照顧;所組成的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社工師,營養師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居家安寧照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失智症整合照護手冊:以人為本的失智症專業融合照護

為了解決居家安寧照護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完整的失智症照護應該是重視身心靈、社會、全面且多元的團隊合作服務模式。本書藉由各專業的角度介紹失智症,提供從醫院、居家延伸到社區場域,以人為本的失智症專業融合照護。     本書提供完整的失智症照護面向與國際趨勢,對於即將進入失智領域的專業人士或主要照顧者,及對失智症整合照護有興趣者,將會是一本最佳的照護學習指南。   本書特色     ※ 結合國家政策,落實於失智症照護的模式推動。   ※ 以人為本的跨專業整合團隊運作模式介紹。   ※ 提供跨領域醫療、居家及社區照護模式 。   ※ 尊嚴善終及安寧照護。

居家安寧照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安寧日常 語愛時光:六全伴行,馬偕安寧病房22堂關鍵照護課題」介紹
       
訪問總審訂:方俊凱 醫師
    
內容簡介:
──一開口,眼角的淚就守不住了!──
馬偕安寧病房30週年感動全紀實
  
「一輩子這樣過去,你會有遺憾嗎?」
「我覺得,我這輩子,值得了……」他說。
盈眶的淚光中,帶著無憾。
  
➤關於安寧這件事,我們真的了解多少?
病人嘆──「還有幾個明天,可以活下去?」、「我不怕死,就是怕死得太辛苦!」
家屬問──「身體和心理的累,已經快走到崩潰邊緣了!」、「為什麼他離去,我反而感到輕鬆?」
  
馬偕安寧團隊──醫護社心靈全員集結,以愛相伴。
這本書帶你重整對於安寧照護的正確觀念,
醫療雖有侷限,但關懷的意念與行動卻不受限,
真正落實善終與善別。
  
➤日常伴行,醫護社心靈的六全守護
安然度人生 語焉憶過往
寧靜智慧心 愛慈共守望
日日月月明 時時刻刻亮
常長伴幽谷 光照情留芳
  
馬偕安寧病房30週年暖心紀實,每一個病人與家屬,都是獨一無二的「善終與善別」!
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也能共同創造豐富感動的亮光。
我們的日常就是如此,而這日常就是「愛」。
        
策劃者簡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馬偕紀念醫院/總策劃
  馬偕紀念醫院隸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紀念馬偕博士(Dr. George Leslie Mackay)跟隨耶穌基督腳跡,以「愛人如己、關懷弱勢之精神,提供民眾身、心、社、靈全人之醫治,達成醫療傳道」為宗旨,進行各項醫療服務、醫學教育與傳道等工作,並為台灣引進許多醫療專業新知與提供醫療服務及設施。Hospice是指心靈的驛站,馬偕安寧秉持此初衷,愛人如己,陪病人與家屬一起走人生的最後一哩路。
  
  1988年9月10日,正式成立安寧病房籌備小組。1990年2月,淡水分院設立台灣第一個安寧病房,3月13日正式開幕,共有18床,以「五全照顧」為理念,提供完整的臨終照顧。
  
  1992年,馬偕安寧療護從病房推廣到居家服務。1996年8月1日籌立「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為一級臨床醫療單位,並預備興建獨棟安寧療護大樓。1998年「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大樓落成,至2000年安寧病房總床數63床,當時與St. Christopher Hospice床數相同,並列世界最大的安寧療護單位。2005年成立安寧共同照護小組團隊。2009年9月率先呼應衛生署與健保局的政策,新增八類疾病末期病人可以入住安寧病房與獲得居家安寧照護服務,這是自2003年本中心將神經運動元疾病納入安寧療護後的一大進展。2014年7月,進一步發展心理與靈性照顧,從「五全照顧」擴展至「六全照顧: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全心」,期望提高及深化安寧療護的照顧層次。

《Home Run 回家》紀錄片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居家安寧照護的問題,作者邱慧怡 這樣論述:

台灣是高齡社會推估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即每5位有1位是65歲老人,近年開始有醫護人員改變看診的模式,願意親自從診間走到病人家裡,讓行動不變的老人或失能者不用千辛萬苦的到醫院就醫。本片《Home Run回家》即紀錄居家醫療團隊與病人的真實互動,透過鏡頭紀錄在家醫療的點點滴滴與新型態的醫病關係,期待在高齡社會的醫療需求下,看見不同以往的新醫療模式與生命觀點。《Home Run回家》主要紀錄對象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前總院長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柯明中兩位醫師和兩位病人的故事,本論文詳細論述創作動機、理念及製作歷程,透過相關文獻資料整理和傅柯的「醫學凝視」重要理論基礎,進行居家醫療

新的醫療模式與醫病關係的轉變探討,並研究分析相關紀錄片作品;其次在製作階段,詳實紀錄前期企畫、拍攝期和後製期的計畫歷程與反思,最終透過影片公開放映,獲取回饋建議,以做為後續相關創作的重要參考。

安寧日常 語愛時光:六全伴行,馬偕安寧病房22堂關鍵照護課題

為了解決居家安寧照護的問題,作者王美淑,王映之,方俊凱等 這樣論述:

──一開口,眼角的淚就守不住了!── 馬偕安寧病房30週年感動全紀實   「一輩子這樣過去,你會有遺憾嗎?」   「我覺得,我這輩子,值得了……」他說。   盈眶的淚光中,帶著無憾。   ➤關於安寧這件事,我們真的了解多少?   病人嘆──「還有幾個明天,可以活下去?」、「我不怕死,就是怕死得太辛苦!」   家屬問──「身體和心理的累,已經快走到崩潰邊緣了!」、「為什麼他離去,我反而感到輕鬆?」   馬偕安寧團隊──醫護社心靈全員集結,以愛相伴。   這本書帶你重整對於安寧照護的正確觀念,   醫療雖有侷限,但關懷的意念與行動卻不受限,   真正落實善終與善別。   ➤日常伴行

,醫護社心靈的六全守護   安然度人生    語焉憶過往   寧靜智慧心    愛慈共守望   日日月月明    時時刻刻亮   常長伴幽谷    光照情留芳   馬偕安寧病房30週年暖心紀實,每一個病人與家屬,都是獨一無二的「善終與善別」!   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也能共同創造豐富感動的亮光。   我們的日常就是如此,而這日常就是「愛」。   ▎護理師──我不懂你,但我會照顧你!   「什麼情況下,進行末期病人的撤管評估?」撤管並不是放棄,更不是全有全無的概念與作法。。面對痛「撤」心扉的煎熬,每一次的結果,都讓我們思考,當再次面對這個議題,如何能做得更加圓滿。   -》》》安寧伴行案

例》》》拒絕「打氣」,回歸自然呼吸   「爸爸,不可以喔,我知道你很痛苦,但請你不要拉掉面罩啊!」女兒在一旁流著淚說著。   病人需要氧氣,所以二十四小時都會被約束,家人看了於心不忍,身為醫護人員的我也同樣捨不得。隔天,家人做出了艱難的決定。   「我們不想讓他再這麼辛苦了,我們決定要撤掉這台機器……」身為長子的兒子哽咽但堅定地對我說。   「我明白,這個決定有多麼艱難,但絕對充滿著善意,你們絕對不是第一個在安寧病房裡,決定撤除呼吸器的家屬,現在只是讓他回歸到一個自然的狀態。」我告訴他們,並拍拍他們的肩膀……   ▎醫師──用愛陪伴,一起走完最後一哩路   「我不怕死,就是怕死得太辛苦

。」安寧療護並非減法,而是加法的理念,醫生除了症狀控制之外,聆聽與陪伴,其實才是對病人最好的「全心」治療!   -》》》安寧伴行案例》》》母子情深,落實居家安寧   「還有機會,要不要拚拚看?」桑伊的兒子帶著她走進診間,進行間椎盤的治療再次評估時,我告訴他們。   「不要了,全家人討論之後,決定暫停所有治療,轉向進行安寧緩和醫療這一條路。」兒子眼神流露出堅定,慢條斯理地說著。當症狀漸漸獲得控制後,醫療團隊就讓桑伊重返都蘭老家,選擇居家安寧。   「回到山中部落,好像體力全都回來了,有時在門口坐坐唱歌,有時在客廳縫紉些小玩意,每天就像是一場慶典,生活過得好滿足、好滿足!」   ▎社工師、

心理師、牧靈關懷師──好好活著,好好說再見   「身體和心理的累,已經快走到崩潰邊緣了!」   「妳已經做得很好了,我來想想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妳減輕照護上的壓力。」安寧療護不只以病人為中心,更照顧家屬的情緒狀態,適時提供社會與心理層面的支持。   -》》》安寧伴行案例》》》一場最後的音樂會   阿嬤和阿公鶼鰈情深,每一次的探訪,總看見年紀八十多白髮斑駁的阿公身影,依偎在病床邊,用他溫暖的手撫慰著老伴,阿公並非只是白天,而是二十四小時隨侍在阿嬤的身旁。   關懷師想為阿嬤實現一個圓夢音樂會,除了是阿嬤加入合唱團二十五週年,沒想到今年也是她與阿公結婚六十週年鑽石婚,深具意義。   只是阿嬤病情

每況愈下,計畫跟著病情賽跑,內心不斷地向上帝祈禱,希望為這個家庭保留最珍貴的時間,讓他們沒有遺憾的陪伴阿嬤走向最後一哩路……   六全伴行的溫暖守護──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全心   提供病人和家屬身、心、社、靈   最適切的症狀控制和照護需求 本書特色   一起看見,生命閃耀的光芒──   22位從事安寧療護工作的專業人員,帶你看見第一線照護現場,   六全伴行,溫暖陪伴每一位病人和家屬,   真情記錄每一個善終與善別。   每一段生命旅程都進行著獨特的旋律,   人與人之間真誠情感的流動,   穿越孤寂、傷悲與倉惶不安,給予彼此力量與勇氣。   我們聽見、看見,並真實存在著

,經驗生命。 溫暖推薦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署長 王英偉   馬偕紀念醫院第十九任院長 施壽全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 莊永毓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教授、台灣護理學會副理事長及台灣社區衛生護理學會理事長 陳靜敏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楊育正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 蔡兆勳   (依姓名筆劃排序)

居家安寧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及其相關因素

為了解決居家安寧照護的問題,作者吳宜庭 這樣論述:

安寧緩和療護以「全人」提供生理、心理、社會持續穩固照護,更強調了解靈性需求的重要性;而安寧緩和療護從住院及共照等策略趨勢的催生下,漸漸普及化、在地化,進而走入社區居家;其中家庭主要照顧者等同隱形病人備受矚目。過去國內研究鮮少針對癌症末期與八大非癌症末期居家病人主要照顧者之靈性需求進行探討,故較少實證討論接受安寧緩和療護者之主要照顧者靈性需求的內容及程度。因此,本研究目的乃探討居家安寧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及其相關因子,並以「天、人、物、我」的靈性本質理論為研究架構,採橫斷式描述相關性研究,招募台灣北、中部地區有提供安寧療護的居家護理所居家安寧病人之主要照顧者共116位。本研究依據羅瑞玉(200

9)老人靈性需求量表、Hsiao等(2013)靈性健康短式量表及研究者臨床經驗,整合及發展居家安寧病人之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量表作為本研究測量工具,量表經五位專家檢測的內容效度值(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為0.98;建構效度以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間有相關(χ2 = 2387.55,df = 276,p < .001), Kaiser-Meyer-Olkin(KMO) 值為.9,量表之四個因素可解釋65.86%的變異量;量表整體的內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值0.95。研究計畫經人體試驗委員會通過後,以結構式問卷及半結構問句採居家訪視方式收集資料,收集資

料經輸入及重複查核後,再以SPSS windows version 28.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居家安寧病人平均年齡為76歲(± 15.04),以小學畢業者佔多數為31.0%,佛教徒佔37.1%為最多。主要照顧者平均年齡為53歲(± 12.73),多數為大學畢業佔33.6%,以佛教信仰最多佔43%,參與宗教活動的頻率以每年數次為主;主要照顧者自覺經濟狀況多數為大致夠用狀況,佔52.6%。女性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大於男性,已婚者大於未婚者;主要顧照顧者為基督徒或天主教徒時,其靈性需求大於無宗教信仰或佛、道教之信仰者;主要照顧者學歷越高,尤其在碩士畢業及以上者靈性需求越高。主要照顧者

期望的靈性關懷與陪伴管道,以「宗教團體」為最多數,有67人(57.8%)。主要照顧者對於靈性需求的想法,談及最多為「人與他人」的構面有19人(63.3%)。在居家安寧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之預測因子方面,居家安寧病人的年齡及教育程度可顯著預測主要照顧者靈性需求10.2%變異量,亦即居家安寧病人越年輕及教育程度越高時,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越高;另外主要照顧者為基督徒或天主教徒和自覺經濟狀充裕的情況下,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越高,可顯著預測主要照顧者靈性需求11.4%變異量。本研究亦發現個別受試者的靈性需求面向及強度非常不同,未來可應用結構式量表評估主要照顧者的個別靈性需求的面向及強度,再予精準的介入

措施。本研究發展之靈性需求量表的信效度,未來可用於探討居家安寧主要照顧者靈性需求的預測因子,例如身、心與社會變項,研究結果可提供為居家安寧療護產、官、學者推展靈性照護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