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標章基本規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智慧建築標章基本規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勝珍寫的 圖解智慧財產權(四版) 和黃宗文的 公共工程履約管理100問(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工程技術篇名: 智慧綠建築作者也說明:基本 的環境保護以外,構成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建築,近年來也在環保方 ... 必須耗費更大成本之可能,因此將智慧建築標章制度分為兩大類:.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元照出版所出版 。

逢甲大學 專案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曾亮所指導 陳三城的 應用專案管理探討中國附醫EEWH-RN之研究-以急重症中心大樓為例 (2020),提出智慧建築標章基本規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重症中心大樓、專案管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周鼎金所指導 林書羽的 建築防洪評估因子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建築防洪、AHP層級分析法、德爾菲法、海綿城市、韌性城市、低衝擊開發的重點而找出了 智慧建築標章基本規定的解答。

最後網站深耕普及綠建築及邁向國際認證 - 行政院則補充:建立「綠建築標章制度」. 核定「綠建築推動方案」 ... 核定「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 ... 綠建築評估手冊之一(基本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智慧建築標章基本規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智慧財產權(四版)

為了解決智慧建築標章基本規定的問題,作者曾勝珍 這樣論述:

  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國力強盛與否的指標,取決於對智慧財產的創造、保護、管理與應用之綜合表現,智慧財產是國家對於人類精神活動成果保護之權益總稱,本書詳實說明我國智慧財產基礎理論與實務,配合圖解深入淺出說明以下內容:一、將均衡創作者的權利與使用者之社會公共利益,讓創作能因共享而綿延不斷,增進人類文化之發展的著作權法。二、透過完善的法規授予專利權保護,建立制度鼓勵創造與發明,調和私益保護與公共利益,刺激經濟或產業之發展的專利法。三、賦予商標與標章權人專屬及排他的權利,藉以保障消費者利益並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商標法。

應用專案管理探討中國附醫EEWH-RN之研究-以急重症中心大樓為例

為了解決智慧建築標章基本規定的問題,作者陳三城 這樣論述:

「綠建築」是全球永續環境重要議題,台灣的綠建築評估系統-舊建築改善類(EEWH-RN),是將既有建築作為更新標的,讓建築物使用多年後經過改善,仍可提供給使用者高效率、節能及舒適的環境,有助於城市生態永續發展。醫療院所是政府推動節能政策之重點能源使用對象,但通過綠建築評估件數不多,顯示醫院執行綠建築改善認證是有它的困難度。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於2012年自發性的簽署「綠色健康醫院」宣言,為落實環境永續持續努力。急重症中心大樓因應逐年設備老舊,依能源管理委員會訂定之能源管理辦法進行汰舊換新,依循政府實施的「綠建築推動方案」,進行舊建築之綠建築改善,以環境永續為目標並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藉由本研究,

導入專案管理手法進行申請綠建築標章可行性之評估。研究結果:照明系統改善之減碳效益約256566.2 kgCO2,空調系統改善之減碳效益約11514.18 kgCO2,熱水系統改善之減碳效益約16091.35kgCO2,再生能源改善之減碳效益約26581.30 kgCO2,減碳效益百分比ΔCRr約6.27%,已接近合格級門檻6.76%。此結果可作為未來申請EEWH-RN認證之參考及改善依據。

公共工程履約管理100問(二版)

為了解決智慧建築標章基本規定的問題,作者黃宗文 這樣論述:

  公共工程因為金額龐大,涉及之工程技術及法律問題紛雜,以致工程爭議層出不窮,公務員動輒得咎。坊間相關書籍大多從上位的法律層面探討,對工程人員而言太過艱澀不實用。本書完全自基層人員實務上著眼,以一問一答的方式,企圖解答公共工程自決標後一直到竣工驗收完成所會遇到的問題。

建築防洪評估因子之研究

為了解決智慧建築標章基本規定的問題,作者林書羽 這樣論述:

都市發展的過程中,改變了區域中原始的地貌,不透水的建材取代了透水的土壤,每當一個建築開發時就會增加區域中之降雨逕流,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發生頻繁,常有超乎預期的高強度暴雨發生,都市因而洪災頻傳。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降低洪災的發生是現今重要的課題。有關降低洪災以往經常探討的內容都屬於區域型防洪,但是針對建築所提出之防洪相關內容則較為缺乏。 傳統防洪為區域型末端控制的方法,如設立滯洪池、完善區域排水系統,近年來提倡的概念為從源頭控管之概念,然而從一個建築設計著手,也就是從源頭著手的概念,一個基地的開發若是得當就猶如小型的水庫,多點分散至整個集水區內所帶來的減洪效益則非常可觀

,不僅如此各建築於設計時皆考量基本的防洪能力,自然洪水就不足以造成傷害。本研究的目的擬蒐集國內外建築防洪相關工法與規定,以制定出建築防洪的評估架構,供建築設計開發時可以參酌。 首先蒐集國內外相關法規與技術之文獻,並經初步統合彙整,然後以問卷針對該領域之專家學者進行德爾菲法問卷調查,經由專家學者之評分與建議,建立起建築防洪評估因子之架構體系,最後再利用德爾菲法所建立出之建築防洪評估因子之架構彙整問卷,進行AHP 層級問卷調查分析。 研究結果針對建築防洪評估因子所建立之構面有四大構面,「建築對外水的防範」、「建築內部防洪機制」、「對區域逕流控制」、「生態永續」,其中建築對外水的防範(0.464

)是本研究所歸納出最重要的評估構面,並且四大構面下有15 項評估要素,整體要素平均值0.067 之上之權重有,建築高程防洪設計(0.197)、擋水設施完善(0.14)、滯洪設施(0.104)、排水設施完善(0.091)、機電設備位置適洽(0.09)、開發前後逕流管制(0.077)等6項評估要素。依據以上之結果,給與建築防洪設計所需注意之事項,並對後續研究給予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或建築開發設計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