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長庚安寧病房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桃園長庚安寧病房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嫦嫦,吳治勳,吳文珺,陳思臻,陳品樺,陳奕靜,洪家暐,張煥,洪瑞可,簡靖維,洪國倫,鄭逸如寫的 癌症病人術前心理衛教團體手冊:臨床的現場與實務 和吳建昌,李舒中,林桂卉,林淑蓉,洪晨碩,陳嘉新,曾凡慈,湯家碩,黃嬡齡,楊添圍,蔡友月的 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快訊/金馬影帝陳松勇15:07病逝長庚安寧病房 - Tvbs新聞也說明:金馬影帝陳松勇,今天下午三點07分,病逝桃園長庚安寧病房,享壽80歲,其實早在一個多月前,他的身體就有狀況,緊急住院治療,儘管醫生評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長庚大學 管理學院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醫務管理組 李佳琳所指導 傅秀英的 2005~2009年桃園長庚醫院安寧療護住院病人服務之分析 (2010),提出桃園長庚安寧病房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安寧療護住院病人。

最後網站長庚護理之家安寧病房則補充:本院持續發展安寧共癌症護理; 安寧緩和安寧療護(桃園長庚安寧病房主任高振益/長庚醫訊第31卷第4期) 安寧病房篇-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家住院病人出院後返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桃園長庚安寧病房,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癌症病人術前心理衛教團體手冊:臨床的現場與實務

為了解決桃園長庚安寧病房的問題,作者曾嫦嫦,吳治勳,吳文珺,陳思臻,陳品樺,陳奕靜,洪家暐,張煥,洪瑞可,簡靖維,洪國倫,鄭逸如 這樣論述:

  這本手冊談的是臨床心理師如何設計與帶領癌症病人手術前的心理衛教團體,包括製作與運用衛教材料、訓練帶領技巧。此手冊結合模擬但如同親臨的臨床現場以及實用的實務指引與教材,不僅適用於臨床心理師的工作與訓練,也適合從事各種衛教的醫療專業人員作為參考。     第一章說明病人與家屬的常見困難與照顧方法,以及在手術前以團體形式進行臨床心理介入的可能效益。第二章描述如何設計與進行團體,並介紹心理衛教團體內容。第三章說明面對團體中常見的主題與動力,領導者可以怎麼做。第四章提出初步成效。最後第五章嘗試構築完整的臨床心理照護網。     本手冊附有二種專欄,第一種是「心理學知識小專欄」,簡介重要觀念或方法

;第二種是「討論小園地」,針對團體領導者需考量的重點、如何判斷與處理、如何運用本手冊等,提出說明或建議。

2005~2009年桃園長庚醫院安寧療護住院病人服務之分析

為了解決桃園長庚安寧病房的問題,作者傅秀英 這樣論述:

目的:2005~2009年為探討桃園長庚安寧病房病人轉介來源、科別、診斷、住院天數、症狀、預後、出院及結案情形。 方法:為回溯性的觀察性研究。從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間,入住安寧病房的病人1143人次,計1023人住院資料。採用SPSS 12.0版套裝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資料分析。 結果:本研究顯示;男病人居多佔55.5%,平均年齡64.4歲,65歲以上老人佔55.4%。僅住院一次的病人佔91.3%,平均住院天數13天。病人轉介來源依序:病房住院的病人佔57.0%,急診病人佔24.3%。常見疾病診斷:肺癌佔16.9%、結腸直腸癌佔15.7%、肝癌佔14.9%。住

院期間發生症狀依序為:口乾83.7%、食慾差79.6%、疲倦78.4%。住院總人次中出院原因為死亡佔82.5%,穩定出院及其他方式佔17.5%。 結論:在942位死亡病人中,以緊急出院回家死亡佔38.3%,這點反映出台灣華人文化上與國外差異。因此藉由對癌末病人住院服務分析,希望能協助安寧療護服務之醫療人員能即時介入適切的服務,及未來發展需要長期的數據資料庫,作為改善安寧照顧品質的參考。關鍵詞:安寧療護住院病人

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

為了解決桃園長庚安寧病房的問題,作者吳建昌,李舒中,林桂卉,林淑蓉,洪晨碩,陳嘉新,曾凡慈,湯家碩,黃嬡齡,楊添圍,蔡友月 這樣論述:

精神醫學的標準化診斷系統,如何移植到台灣本土脈絡? 透過台灣「不正常的人」迂迴反覆的生命歷程,折射出精神醫學何種特殊樣貌? 精神醫學如何鑲嵌於國家、司法與醫療體制, 在台灣現代性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們該如何帶著歷史視野回應現代精神醫學, 與在地社會文化的匯聚、揉合與衝突?   精神醫學作為一種現代性治理,可以從知識、規訓的主體、制度、學科專業與機構等五個面向來理解。本書分別以「正常與不正常的判定」、「病人主體性經驗」、「精神醫學與國家制度」、「精神醫學、法律與治理」、「全控機構與治療性社區」等五個主題單元,透過兒童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失智症、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離島原住民的精神

失序、自殺防治政策、愛滋減害政策、司法精神醫學乃至於龍發堂與花蓮玉里榮民醫院等豐富精采的案例,在一個去西方中心、另類 與多元現代性的反思架構,深入剖析台灣精神醫學未來的可能發展。   作者群更涵蓋社會學、人類學、科技與社會研究、社會福利、司法與犯罪學等學者,其中也包括具有人文社會科學訓練的精神醫療專業人員,全書帶入跨學科、跨領域「方法學上的多元主義」與「不具共識的合作」,思考全球化下台灣本土精神醫學面對專業化、醫療化、生物醫療化的各種挑戰,透過各種異質主體經驗與被噤聲的病人敘事,反省現代精神醫學中逐漸模糊、失焦的病人圖像,展現出人文社會科學對這個領域理論化、方法與新視野的集體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