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副本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正本副本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邢義田寫的 今塵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套書附典藏書盒) 和邢義田的 今塵集 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卷二: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5. 申請核退職災醫療費用時,應檢具哪些文件? - 勞動部勞工 ...也說明:勞工保險職業傷病門診單或住院申請書(如上述核退申請書已由投保單位蓋章證明者可免附)。 醫療費用收據正本及費用明細(收據正本及費用明細如有遺失或供其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邢義田所指導 石昇烜的 從簡牘物質形態論秦漢基層公文書制度與行政 (2020),提出正本副本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簡牘物質形態、公文書制度、形制與文書性質、「兩行」、「札」、「牘」、「牒」、行政程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張蓓蓓、李錫鎮所指導 何維剛的 六朝上表的書寫與閱讀 (2019),提出因為有 六朝、《文選》、文體研究、完境文學史、表的重點而找出了 正本副本的解答。

最後網站物證內容... - 安鑫法律事務所-許淑琴律師事務所| Facebook則補充:為了印這些起訴狀正本、副本、繕本,影印機被我操壞了,原證標籤一張一張貼,物證內容一份一份對,辛苦許律師這一、二個月和當事人的溝通協調,辛苦助理收集整理資料,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正本副本,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今塵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套書附典藏書盒)

為了解決正本副本的問題,作者邢義田 這樣論述:

傳世和出土文獻向來是研究古代歷史的主要材料, 邢義田院士相信,圖像如同文字, 一樣能對今人吐露心聲。 《今塵集》採用2036張珍貴圖片,全彩印刷, 為您帶來全新視界!   《今塵集》所輯為邢義田院士2011年以後的最新論文,材料上試圖在過去不甚搭界的傳世、出土文獻和圖像材料之間建立橋梁;方法上試圖糅合上述三類材料,說服今天以研究傳世和出土文獻為主流的古史學界,也能用另一隻眼看圖像。   全著分為三卷:卷一是「古代文化的上下及中外流播」;卷二是「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卷三是「簡牘、畫像與傳世文獻互證」。三個主題收錄一起,方便讀者能有機會看到在其他固守傳統研究領域和方法的論文裡被忽略的問題和方

面,為認識古代中國社會、思想和文化找到新的可能。   卷一「古代文化的上下及中外流播」,探討一個本屬社會上層統治精英擁有的文字能力和思想,如何流播到平民百姓的世界裡。內容有:   〈秦漢平民的讀寫能力:史料解讀篇之一〉   〈漢代邊塞隧長的文書能力與教育:對中國古代基層社會讀寫能力的反思〉   〈秦漢基層員吏的精神素養與教育:從居延牘 506.7(《吏》篇)說起〉   〈從《太平經》論生死看古代思想文化流動的方向〉   〈再論中原製造:歐亞草原古代金屬動物紋飾品的產銷與仿製〉   卷二「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既有針對某一組出土文獻的縱向深入研究,也有從秦至晉長時段歷史時期下的橫向比較分析

,還有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校讀居延漢簡所累積的心得。內容有:   〈漢代簡牘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   〈漢至三國公文書中的簽署〉   〈敦煌懸泉《失亡傳信冊》的構成〉   〈漢晉公文書上的「君教『諾』」、署名和畫諾: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札記〉   〈「?其計」臆解: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一〉   〈「當乘」與「丈齒」: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二〉   〈再論三辨券: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三〉   〈三論有期刑: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四〉   〈「手、半」、「曰 曰荊」與「遷陵公」:里耶秦簡初讀之一〉   〈張家山《二年律令》行錢行金補證〉   〈西漢戶籍身分稱謂從「大小

男女子」變為「大小男女」的時間〉   〈乘車、乘馬吏再議〉   〈「雀」手足與「刑」手足: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讀記〉   〈校讀史語所藏居延漢簡的新收穫(民國 102.3-103.7)〉   卷三「簡牘、畫像與傳世文獻互證」通過簡牘、畫像和文獻資料的相互印證,對簡牘、畫像和文獻尚存的一些難明之處提出了獨到的解讀。內容有:   〈漢畫、漢簡、傳世文獻互證舉隅〉   〈「太一生水」、「太一將行」和「太一坐」的關係:讀郭店簡、馬王堆帛畫和定邊、靖邊漢墓壁畫的聯想〉   〈一種漢晉河西和邊塞使用的農具—鑡〉   〈伏几案而書:再論中國古代的書寫姿勢〉   〈說「堂皇」〉   〈「豫讓刺趙襄子」或「秦

王謀殺燕太子」?:山東鄒城南落陵村畫像的故事〉   〈從制度的「可視性」談漢代的印綬和鞶囊〉   作者簡介 邢義田   美國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古代中外交流史、羅馬史。出版有《秦漢史論稿》(1987)、《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一)》(1987)、《古羅馬的榮光》(1998) 、《天下一家》(2011)、《地不愛寶》(2011)、《治國安邦》(2011) 、《畫為心聲》(2011) 、《立體的歷史》(2014)、《畫外之意》(2016)等。   自序 卷一 古代文化的上下及中外流播 秦漢平民的讀寫能力:

史料解讀篇之一 一、私人書信——以秦「黑夫」家書和漢「元致子方」帛書為例 二、墓室銘題——以河北望都一、二號漢墓壁磚題字及朱書買地券為例 三、地上刻石——以宋伯望刻石、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為例 四、暫時的小結 附錄:帛信材料價格 漢代邊塞隧長的文書能力與教育:對中國古代基層社會讀寫能力的反思 一、問題緣起 二、對隧長書寫及文書能力的反思 三、對「文書行政最末端」的反思 1. ES16 遺址出土王莽詔書殘文 2. 隧遺址出土的文書材料——筆、木簡、書繩 3. 隧長書寫的送達文書和不定期文書 4. 由隧長書寫的基本記錄 四、暫時的小結 秦漢基層吏員的精神素養與教育:從居延牘 506.7(《吏》

篇)說起(訂補稿) 一、居延牘 506.7 釋文 二、《吏》篇性質、內容與《說苑.臣術》相近 三、《為吏之道》主要是精神道德教材 四、精神教育的其他教材——《孝經》與王莽《戒子孫書》 五、漢邊出土的《論語》、《孝經》、《易》、《尚書》、《春秋》、《詩》、《禮》殘簡舉例 1.《論語》 2.《孝經》 3.《易》 4.《尚書》 5.《春秋》 6.《詩》 7.《禮》 六、居延、敦煌出土的兵書殘簡 七、餘論:吏治的理想與現實存在差距 從《太平經》論生死看古代思想文化流動的方向 一、先秦與兩漢士人看生死 二、《太平經》裡的生死 三、《太平經》裡的死後審判 四、審判與善惡 五、小結 再論「中原製造」:歐亞草

原古代金屬動物紋飾品的產銷與仿製 一、流向草原的牌飾及佩飾 二、漢朝流行的「異域風」與仿製品 三、域外與域內的仿製 四、結論 卷二 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 漢代簡牘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 一、正本文書基本上由屬吏代為署名 二、屬吏代為批示文件 三、甲渠候官所見的發文正本和簽署順序 四、副本的多樣角色和多層意義 五、草稿和副本的區分 六、結論 漢至三國公文書中的簽署 一、漢簡文書中的簽署 二、三國吳簡別券上的簽署 1. 吏民田家莂的簽署 2. 從筆跡再思田家莂的性質和製作 3. 竹簡別券的簽署與製作 三、結論 敦煌懸泉《失亡傳信冊》的構成 一、對《失亡傳信冊》構成的不同認識 二、《失亡

傳信冊》的整理與編聯 三、《失亡傳信冊》構成臆測 四、結論 漢晉公文書上的「君教『諾』」、署名和畫諾: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札記 一、畫諾與簽署有別 二、署名的新證據 三、走馬樓吳牘上後書的「諾」字與不同形式的畫諾 「?其計」臆解: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一 「當乘」與「丈齒」: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二(與高震寰合著) 一、當乘 二、「丈齒」與「馬齒盈四以上」、「齒未盈至四以下」 再論三辨券: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三 三論有期刑: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四 「手、半」、「曰 曰荊」與「遷陵公」:里耶秦簡初讀之一 一、手、半 二、「曰 曰荊」 三、遷陵公 張家山《二年律令》行錢行金補證 西漢

戶籍身分稱謂從「大小男女子」變為「大小男女」的時間 乘車、乘馬吏再議 一、嶽麓書院藏秦簡中的新證據及若干旁證 二、《里耶秦簡博物館藏秦簡》中的有秩乘車 三、乘馬吏存在嗎? 「雀」手足與「刑」手足: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讀記 一、雀手足 二、「刑」手足 校讀史語所藏居延漢簡的新收穫(民國 102.3-103.7)(與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合著) 一、工作概況 二、初步收穫 卷三 簡牘、畫像與傳世文獻互證 漢畫、漢簡、傳世文獻互證舉隅 一、離其、離居、晉沙公 二、公孫挾、陳闓強 三、舍利即猞猁? 「太一生水」、「太一將行」和「太一坐」的關係:讀郭店簡、馬王堆帛畫和定邊、靖邊漢墓壁畫的聯想 一、對馬王堆「

太一祝圖」帛畫的再思考 1.圖文布局的規律 2.是否和太一生水說有關? 二、「太一坐」與「太一生水」 三、結論 一種漢晉河西和邊塞使用的農具——鑡( ) 一、農具同形異名與異形同名 二、臿( 、鍤)、鑡( )同或異? 三、耙地工具——鐵齒楱與鑡( ) 四、河西畫像裡的耰、耱、耮田 五、異名、異形、異用的多齒農具——鑡( )與钁 六、幾點補充說明 伏几案而書:再論中國古代的書寫姿勢(訂補稿) 一、阮籍、王羲之和高君孟 二、顧愷之作畫用鎮 三、帛、紙書寫,不須依托? 四、竹木簡的書寫和几案 五、漢代圖像資料中的几案 六、高及腰腹的漢代几案——實物舉例 七、中國兩晉至五代與日本中世几案舉例 八、不同

視角下的反思 說「堂皇」 一、漢簡裡的堂煌 二、漢畫裡的堂皇 三、漢畫像空間的虛實與公私 四、小結 「豫讓刺趙襄子」或「秦王謀殺燕太子」?:山東鄒城南落陵村畫像的故事 一、對豫讓謀刺趙襄子畫像的幾點觀察 二、機橋、蛟龍捧轝與渭水斷橋 三、壽夭天命——畫像寓意的解讀 從制度的「可視性」談漢代的印綬和鞶囊 一、一些鋪墊 二、漢印為什麼那麼小? 三、如何使用方寸之印? 四、印章因綬帶而可視化 五、可視兼誇示的鞶囊、綬囊與綬笥 六、印綬形制 七、綬帶的織造 八、結論:從可視性看制度——一個仍待開發的領域   自序   1980 年代有一位印尼出生的華人歌手文章,唱紅一首臺灣街頭巷尾都聽得到的歌

:〈古月照今塵〉,歌由小軒作曲,譚健常作詞:   一部春秋史 千年孤臣淚   成敗難長久 興亡在轉瞬間   總在茶餘後 供予後人說   多少辛酸  話因果   百戰舊河山 古來功難全   江山幾局殘 荒城重拾何年   文章寫不盡 幽幽滄桑史   悲歡歲月  盡無情   長江長千里 黃河水不停   江山依舊人事已非 只剩古月照今塵   莫負古聖賢 效歷朝英雄   再造一個輝煌的漢疆和唐土   這首歌陪伴了我太半的研究生涯,餘音繞梁,久久不去。我特別喜歡「文章寫不盡幽幽滄桑史」、「江山依舊人事已非,只剩古月照今塵」這幾句,一度決定將自己過去發表的論文輯為《古月集》,退休前後這些年來新寫的輯為《

今塵集》。不意《古月集》牽連太多,猶待整編,《今塵集》卻先面世了。   《今塵集》所輯為 2011 年以後這八、九年來所寫的論文,這些論文有不少是我過去研究的延續,但也有些是具方向性的新嘗試,所謂方向性是指材料、方法和課題三方面:在材料上,我試圖在過去不甚搭界的傳世、出土和圖像材料之間建立橋梁;在方法上,試圖揉合上述三類材料,用我稟持的論說方式,說服今天以研究傳世和出土文獻為主流的古史學界也能用另一隻眼看圖像,我相信圖像如同文字,一樣能對今人吐露心聲。   在課題上,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主題:   1 古代文化的上下及中外流播。〈秦漢平民的讀寫能力〉、〈漢代邊塞隧長的文書能力與教育〉、〈秦

漢基層員吏的精神素養與教育〉和〈從《太平經》論生死看古代思想文化流動的方向〉這四篇,都是在探討一個本屬社會上層統治菁英擁有的文字能力和思想如何流播到平民百姓的世界裡去。我必須承認社會底層的某些文化因素是否也曾向上流播,同樣應該注意,可惜我尚無力及此。〈再論「中原製造」〉則是利用出土文物,指出秦漢中國和域外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這是幾年前所出《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三民書局、三聯書店,2014)一書的延續。   2 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這部分有正式的論文,也有讀簡札記,共十餘篇,隨讀成文,不成系統。有些是據新出的材料補證過去曾論證過的問題,例如文書正副本和簽署、有期刑和乘車乘

馬吏,有些則是閱讀嶽麓書院、里耶秦簡、懸泉漢簡、走馬樓三國吳簡和郴州晉簡等新材料的札記。近十餘年來秦漢簡牘帛書不斷出土和刊布,數量之多,頗感接應不暇,而相關研究又多如牛毛,不能不興「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之嘆。這部分所論必多不足和不妥,只能期待後浪再接再厲了。   3 簡牘、畫像和傳世文獻互證。這部分收有論文七篇,這七篇的共同點都在以不同性質的材料互證,試圖打破傳統專業或學科的界線。有些發表在藝術史的期刊,有些發表在古文字學的刊物,有些出現於學報或祝壽論文集,有些改寫自演講,讀者群頗有不同。如今收錄在一起,希望方便更廣泛的讀者,能有機會在我的論文裡看到在其他固守傳統研究領域和方法的論文裡被忽略

的問題和方面,為認識古代中國社會、思想和文化找到新的可能。   以上論文刊出後,不斷有師友和同學指正,我自己也陸續發現了不少須改正或增刪之處。這次收錄都作了或多或少的刪補,雖然基本看法大多維持。改變較大的是例如對馬王堆漢墓帛畫「太一祝圖」性質的認識。過去我在論文中曾贊同太一祝圖的說法,現在認為不如稱它為社神圖更妥當。關鍵在於我和其他學者一樣,過去都沒有充分意識到帛畫上書寫「榜題」和「題記」,這兩種形式所具有的不同意義,也沒整體地考慮這些帛畫存放位置以及和喪禮過程的關係,並錯誤地以為古代畫作有所謂的「總題記」。是否如此,敬待讀者的批評和指教。   臺灣出版環境十分不易,學術性書籍銷路尤其有限

。不意不久前,聯經主動求稿,令我感覺意外和感謝。為答雅意,特別徵得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鄧小南院長同意,將去年秋天在該院的一場演講整理成稿,納入聯經版,分享讀者。又中西書局簡體版(2019)出版後,陸續發現一些錯誤,又看到不少同行的論文和新材料,有了新想法,這回出繁體版,或增補修改,或保留原樣而註明自己的失誤。我現在的想法當以聯經版為準。   末了,我要感謝這些年來無數支持和鼓勵我的師友和同學,感謝家人維紅和本寧、本元的容忍和耐心。研究太忙常是藉口,失職的丈夫和爸爸則是真實。這本書獻給家人。   秦漢平民的讀寫能力:史料解讀篇之一古代希臘、羅馬社會的識字率或讀寫能力(literacy

)一直是西方古典研究學界一個熱門的話題。尤其自從 1989 年威廉.哈理斯(William V. Harris)在其大作《古代讀寫能力》中指出,古代希臘和羅馬世界在任何時期的識字率都不曾超過人口的 5%至 10%以後,激起極大的回響,贊成和反對者都有。在中國史的領域中,有關中國古代識字程度和相關的初級教育問題,近年也引起了若干學者的關注和討論,但熱烈的程度遠遠不如西方的古典研究學界。就古代中國和古代地中海世界而言,探究識字率或讀寫能力,有幾個頗為類似的基本困難:一是何謂「識字」或「讀寫能力」?識字或讀寫到什麼程度才算識字或能夠讀寫?如果考慮人際溝通,讀寫和口耳說聽、肢體表達等其他方式的溝通的關

係如何?在古代有多少情況是依賴口傳或口授和代讀、代寫達到溝通的目的?二是如何去估計識字率或讀寫能力?如果談識字率,必然涉及人口數。我們應以什麼樣的人口基數去作估算?人口有老、小、男、女。秦漢時被列入「小」或僅五、六歲的兒童,基本上幾乎不參與家以外的社會活動。將他們列入計算的基數,有何意義?又因為古代社會性別角色的差異,不計性別差異的識字率估計,是否合適?三是如何評估不同性質的書寫或銘刻材料(例如陶片 ostraka、莎草紙 papyri、鉛牘 lead tablet、牆壁題書 graffiti、木牘 wooden tablet、帛、骨、牙、植物葉片、銅器、漆器、陶器銘文、壁畫、石刻題記……)在

不同的使用脈絡下,所能反映使用者讀寫能力的程度?例如陶片上刻或寫的名字、銅、陶、漆器上的銘刻和莎草紙或簡帛上出現的公私文書,它們所反映的書寫者的身分和讀寫能力,恐怕很難等同視之。同樣不容易評估的是:如何去拿揑文獻中偶然留下的隻字片語或故事,由此分析它們和識字或讀寫普及程度的關係?面對上述的困難,和中國古代相關的研究又多不足,目前恐怕沒有人能為中國古代識字率或讀寫能力的問題下一個不起爭議的結論。因此,本文並不打算去推估一個中國古代的識字率,僅僅嘗試重新評估一下若干曾經以及可能被學者用來討論秦漢識字率或讀寫能力的傳世和出土材料。

正本副本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超详细教学
赶快Plan个泰国自驾游??
影片也介绍Hatyai必吃美食,
绝对是当地人好介绍,其他攻略找不到哦
收藏起来,Like & Share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更多Travel Vlog?https://www.facebook.com/djcynthiatan/videos/
.
马来西亚人常去泰国吧?
但你有试过自己开车入境吗?
之前教过你从大马搭火车去合艾
这一集就教你自己开车去泰国南部城市(合艾宋卡丹诺)
开车出国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尤其可以一连游好几个城市超方便
有机会可以去漂亮的宋卡Songkhla看看,
这地方竟然有点像日本&马六甲的感觉
.
?【出发前的准备】以下所有Info皆由我爹提供
入境泰国前,Make Sure你准备好以下几个重要东西
1)车卡(最好是正本,副本程序比较麻烦)
2)泰国汽车意外保险(槟城有门市,但在边界有很多代理)
3)出入境白卡 Depature & Arrival Card(办理车险时索取)
4)TM2 & TM3出入境表格(也是办理车险时索取)
5)泰铢零钱(供通关使用,详细费用请看影片)
6)护照
.
??【哪个关卡入境泰国?】
其实我国北部有好几个关卡可以入境泰国
大马游客常用的有是以下这4个
位于Perlis的 Padang Besar 和 Wang Keliang
以及位于吉打的Kayu Hitam & Durian Burung
影片中我们选择用吉打黑木山关卡
从比槟城出发到黑木山大约2小时,黑木山到合艾则45分钟
建议凌晨5-6点出发,以避开车龙
.
??‍✈️【出入境关卡需知】
第1⃣️步:Vehicle & Passanger Checkpoint
到了柜台后,车里所有人都必须下车
记得带上护照&出入境白卡(好好保存Depature Card)
车主记得呈交填好的 TM2 & TM3(会退还一张文件)
第2⃣️步:Report Point for Arrival Vehicles
这边只有车主需要下车,
带着所有文件办理车子申报入境程序
然后就搞定啦~~~~~
⚠️我爹温馨提醒:
出境时护照盖章后,记得帮车子申报出境
到Counter 8 提交文件 & 签名
假如没那么做,下次车子入境会被罚款1万泰铢哟
.
? 影片中所有推荐美食:
1) Chok Dee 好运点心 โชคดีติ่มซำ เรสเตอรองค์
2) Odean猪脚饭 Odean Hatyai Online
3) 合艾巷内无招牌泰式粿汁
4) Krua Mae Porn 泰式餐馆(大推)
5) 新锦荣菜市场 New Kimyong
6) After You 甜品(合艾店)
--------------------------------------------------------------------------------------

Please Like, Share & Subscribe!
喜欢影片的话记得按赞, 分享& 订阅!

FB & IG:@djcynthiatan
https://www.facebook.com/djcynthiatan/
https://www.instagram.com/djcynthiatan/

從簡牘物質形態論秦漢基層公文書制度與行政

為了解決正本副本的問題,作者石昇烜 這樣論述:

本研究企圖從簡牘物質形態的角度討論秦漢基層公文書制度,及其反映的行政程序。首先以深具研究傳統的西北漢簡為開端,探討「兩行」與「札」等形制與文書性質的關係,分析它們在文書行政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試圖勾勒正本、副本、草稿與檔案等不同文書性質之間的界線。特別是指出「兩行」作為正本與留存副本等正式文書使用,在漢代公文書制度中被賦予特殊地位,且在外觀上與其他性質的文書作出區隔,這種視覺差異有助於官吏在行政過程中快速分辨不同類型的文件。再以漢代甲渠候官遺址為例,更細緻地甄別遺址現象與簡牘出土地點,闡明不同性質的文書於不同空間中的意義。特別觀察「兩行」在遺址內、外的分布情況,進而重新考慮官署內部職能分工與文

書移動流向。接著以漢帝國南方、時代較晚的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為材料,一方面持續驗證「兩行」的制度地位,一方面指出公文書制度的發展與可能的變化,尤其以牘為關注重點。經由爬梳西北漢簡和五一廣場簡中「奏書」、「白事」與「君教」簡牘的形制異同、使用方式及承繼關係,指陳牘在五一廣場簡牘公文書中具有輔助行政溝通的功能,這與牘在使用上更為便捷、其上文字內容集中等特性有密切關係,有助於我們回頭審視西北漢簡公文書中牘的特殊使用情況。最後考察嶽麓書院藏秦簡律令對「牘」、「牒」的規定,及里耶秦簡公文書實物,追溯漢代公文書制度中牘與「兩行」、「札」的秦代淵源。且析論「牘」、「牒」編聯以後不同形式的文字段落分布,說明官吏在

行政過程中採取「牘」或「牒」編聯的不同需求和考量,進而解釋「牘」、「牒」於秦漢公文書地位的變化。本研究聚焦於「吏事」於簡牘公文書上具體而微的呈現,一方面特別關注簡牘形制、書寫狀態、出土環境等物理特性,留心當時刀筆吏確切留下的行政痕跡,另一方面討論這些特性和文書制度、行政程序的關係,同時也觀察小吏在其間的角色。透過以上探索或有助於還原當時小吏書寫與行政的實況,也能從另一面向理解秦漢時人對這些繁瑣的文書行政的看法,以及刀筆吏遭受批評的原因。

今塵集 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卷二: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

為了解決正本副本的問題,作者邢義田 這樣論述:

傳世和出土文獻向來是研究古代歷史的主要材料, 邢義田院士相信,圖像如同文字, 一樣能對今人吐露心聲。 《今塵集》採用2036張珍貴圖片,全彩印刷, 為您帶來全新視界!   《今塵集》所輯為邢義田院士2011年以後的最新論文,材料上試圖在過去不甚搭界的傳世、出土文獻和圖像材料之間建立橋梁;方法上試圖糅合上述三類材料,說服今天以研究傳世和出土文獻為主流的古史學界,也能用另一隻眼看圖像。   全著分為三卷:卷一是「古代文化的上下及中外流播」;卷二是「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卷三是「簡牘、畫像與傳世文獻互證」。三個主題收錄一起,方便讀者能有機會看到在其他固守傳統研究領域和方法的論文裡被忽略的問題和方

面,為認識古代中國社會、思想和文化找到新的可能。   卷二「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既有針對某一組出土文獻的縱向深入研究,也有從秦至晉長時段歷史時期下的橫向比較分析,還有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校讀居延漢簡所累積的心得。內容有:   〈漢代簡牘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   〈漢至三國公文書中的簽署〉   〈敦煌懸泉《失亡傳信冊》的構成〉   〈漢晉公文書上的「君教『諾』」、署名和畫諾: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札記〉   〈「?其計」臆解: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一〉   〈「當乘」與「丈齒」: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二〉   〈再論三辨券: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三〉   〈三論有期刑

: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四〉   〈「手、半」、「曰 曰荊」與「遷陵公」:里耶秦簡初讀之一〉   〈張家山《二年律令》行錢行金補證〉   〈西漢戶籍身分稱謂從「大小男女子」變為「大小男女」的時間〉   〈乘車、乘馬吏再議〉   〈「雀」手足與「刑」手足: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讀記〉   〈校讀史語所藏居延漢簡的新收穫(民國 102.3-103.7)〉   作者簡介 邢義田   美國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古代中外交流史、羅馬史。出版有《秦漢史論稿》(1987)、《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一)》(1987)、《古羅馬的榮光》(19

98) 、《天下一家》(2011)、《地不愛寶》(2011)、《治國安邦》(2011) 、《畫為心聲》(2011) 、《立體的歷史》(2014)、《畫外之意》(2016)等。   自序 卷二 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 漢代簡牘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 一、正本文書基本上由屬吏代為署名 二、屬吏代為批示文件 三、甲渠候官所見的發文正本和簽署順序 四、副本的多樣角色和多層意義 五、草稿和副本的區分 六、結論 漢至三國公文書中的簽署 一、漢簡文書中的簽署 二、三國吳簡別券上的簽署 1. 吏民田家莂的簽署 2. 從筆跡再思田家莂的性質和製作 3. 竹簡別券的簽署與製作

三、結論 敦煌懸泉《失亡傳信冊》的構成 一、對《失亡傳信冊》構成的不同認識 二、《失亡傳信冊》的整理與編聯 三、《失亡傳信冊》構成臆測 四、結論 漢晉公文書上的「君教『諾』」、署名和畫諾: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札記 一、畫諾與簽署有別 二、署名的新證據 三、走馬樓吳牘上後書的「諾」字與不同形式的畫諾 「?其計」臆解: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一 「當乘」與「丈齒」: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二(與高震寰合著) 一、當乘 二、「丈齒」與「馬齒盈四以上」、「齒未盈至四以下」 再論三辨券: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三 三論有期刑: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四 「手、半」、「曰 曰荊」與「遷陵公」:里

耶秦簡初讀之一 一、手、半 二、「曰 曰荊」 三、遷陵公 張家山《二年律令》行錢行金補證 西漢戶籍身分稱謂從「大小男女子」變為「大小男女」的時間 乘車、乘馬吏再議 一、嶽麓書院藏秦簡中的新證據及若干旁證 二、《里耶秦簡博物館藏秦簡》中的有秩乘車 三、乘馬吏存在嗎? 「雀」手足與「刑」手足: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讀記 一、雀手足 二、「刑」手足 校讀史語所藏居延漢簡的新收穫(民國 102.3-103.7)(與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合著) 一、工作概況 二、初步收穫 自序   1980 年代有一位印尼出生的華人歌手文章,唱紅一首臺灣街頭巷尾都聽得到的歌:〈古月照今塵〉,歌由小軒作曲,譚健常作

詞:   一部春秋史 千年孤臣淚   成敗難長久 興亡在轉瞬間   總在茶餘後 供予後人說   多少辛酸  話因果   百戰舊河山 古來功難全   江山幾局殘 荒城重拾何年   文章寫不盡 幽幽滄桑史   悲歡歲月  盡無情   長江長千里 黃河水不停   江山依舊人事已非 只剩古月照今塵   莫負古聖賢 效歷朝英雄   再造一個輝煌的漢疆和唐土   這首歌陪伴了我太半的研究生涯,餘音繞梁,久久不去。我特別喜歡「文章寫不盡幽幽滄桑史」、「江山依舊人事已非,只剩古月照今塵」這幾句,一度決定將自己過去發表的論文輯為《古月集》,退休前後這些年來新寫的輯為《今塵集》。不意《古月集》牽連太多,猶待整

編,《今塵集》卻先面世了。   《今塵集》所輯為 2011 年以後這八、九年來所寫的論文,這些論文有不少是我過去研究的延續,但也有些是具方向性的新嘗試,所謂方向性是指材料、方法和課題三方面:在材料上,我試圖在過去不甚搭界的傳世、出土和圖像材料之間建立橋梁;在方法上,試圖揉合上述三類材料,用我稟持的論說方式,說服今天以研究傳世和出土文獻為主流的古史學界也能用另一隻眼看圖像,我相信圖像如同文字,一樣能對今人吐露心聲。   在課題上,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主題:   1 古代文化的上下及中外流播。〈秦漢平民的讀寫能力〉、〈漢代邊塞隧長的文書能力與教育〉、〈秦漢基層員吏的精神素養與教育〉和〈從《太平

經》論生死看古代思想文化流動的方向〉這四篇,都是在探討一個本屬社會上層統治菁英擁有的文字能力和思想如何流播到平民百姓的世界裡去。我必須承認社會底層的某些文化因素是否也曾向上流播,同樣應該注意,可惜我尚無力及此。〈再論「中原製造」〉則是利用出土文物,指出秦漢中國和域外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這是幾年前所出《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三民書局、三聯書店,2014)一書的延續。   2 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這部分有正式的論文,也有讀簡札記,共十餘篇,隨讀成文,不成系統。有些是據新出的材料補證過去曾論證過的問題,例如文書正副本和簽署、有期刑和乘車乘馬吏,有些則是閱讀嶽麓書院、里耶秦簡、懸

泉漢簡、走馬樓三國吳簡和郴州晉簡等新材料的札記。近十餘年來秦漢簡牘帛書不斷出土和刊布,數量之多,頗感接應不暇,而相關研究又多如牛毛,不能不興「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之嘆。這部分所論必多不足和不妥,只能期待後浪再接再厲了。   3 簡牘、畫像和傳世文獻互證。這部分收有論文七篇,這七篇的共同點都在以不同性質的材料互證,試圖打破傳統專業或學科的界線。有些發表在藝術史的期刊,有些發表在古文字學的刊物,有些出現於學報或祝壽論文集,有些改寫自演講,讀者群頗有不同。如今收錄在一起,希望方便更廣泛的讀者,能有機會在我的論文裡看到在其他固守傳統研究領域和方法的論文裡被忽略的問題和方面,為認識古代中國社會、思想和

文化找到新的可能。   以上論文刊出後,不斷有師友和同學指正,我自己也陸續發現了不少須改正或增刪之處。這次收錄都作了或多或少的刪補,雖然基本看法大多維持。改變較大的是例如對馬王堆漢墓帛畫「太一祝圖」性質的認識。過去我在論文中曾贊同太一祝圖的說法,現在認為不如稱它為社神圖更妥當。關鍵在於我和其他學者一樣,過去都沒有充分意識到帛畫上書寫「榜題」和「題記」,這兩種形式所具有的不同意義,也沒整體地考慮這些帛畫存放位置以及和喪禮過程的關係,並錯誤地以為古代畫作有所謂的「總題記」。是否如此,敬待讀者的批評和指教。   臺灣出版環境十分不易,學術性書籍銷路尤其有限。不意不久前,聯經主動求稿,令我感覺意外

和感謝。為答雅意,特別徵得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鄧小南院長同意,將去年秋天在該院的一場演講整理成稿,納入聯經版,分享讀者。又中西書局簡體版(2019)出版後,陸續發現一些錯誤,又看到不少同行的論文和新材料,有了新想法,這回出繁體版,或增補修改,或保留原樣而註明自己的失誤。我現在的想法當以聯經版為準。   末了,我要感謝這些年來無數支持和鼓勵我的師友和同學,感謝家人維紅和本寧、本元的容忍和耐心。研究太忙常是藉口,失職的丈夫和爸爸則是真實。這本書獻給家人。   漢代簡牘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論衡.別通》秦漢公文書的文書格式、起草、定稿、抄寫

、簽署、副署、封印、存檔、查核、保密、傳送以及正、副本或草稿性質等等問題,受到不少中外學者關注。過去十餘年,我曾作了少許分析,但總覺得還有太多的地方難以捉摸。近年來新材料不斷出土,舊材料也時有較好的圖版刊布,使我們有機會作進一步的探討。本文打算談談其中較令人困擾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這是一個目前還無法全面解決,卻不能不面對的基本問題。敦煌和居延出土簡牘成千上萬,它們原本絕大部分是漢代邊塞行政裡的公文書和簿籍。就行政作業而言,它們不是正本、底本、副本就是草稿。不適度掌握正、副本和草稿等的特徵以及它們在行政流程中所居的位置,即不易重建當時行政作業的面貌,也就難以深一層認識秦漢官僚行政最基本

和最日常的一面。自王國維開始,早期的研究者已注意到簡牘形制和檢署之制。王國維的《簡牘檢署考》允為開山之作。其後勞榦、陳夢家諸氏續有考察,唯較少措意於簿籍文書的作業程序以及文書正副本或草稿這一類的問題。日本的森鹿三、藤枝晃和永田英正教授大概是最早主張從「古文書學」(diplomatic)的角度去整理和分析居延漢簡原本文書性質的學者。他們加上曾參加森教授研究班的魯惟一(Michael Loewe)、大庭脩以及後來從永田學習的角谷常子等致力於研究漢簡公文書的構成和收發,成為簡牘文書學研究的先驅。1967年魯惟一首先指出公文副本(duplicate copy)的存在。1981年藤枝晃指出以草書所寫的應

是草稿。永田英正受其啟發,在分析破城子、地灣和博羅松治出土的送達文書格式後,曾總結性地說既有簿籍送達文書的正式文書,「也就會有其抄本,又有不得不視為正式文書的副本或草稿的東西。」這等於宣告上述遺址,在他看來存在著行政作業上屬於不同性質的簿籍和文書。永田覺得判別公文書的性質,有時很難把握,但限於當時的材料,他基本上接受了藤枝晃的看法,將某些簡牘文書視為底本或草稿。大庭脩則相當全面地考察過漢簡文書裡官吏的署名和副署,並指出正式文書應由發出文書的首長親自簽署。他的看法代表一種對正式文書或文書正本特徵的重要認識。

六朝上表的書寫與閱讀

為了解決正本副本的問題,作者何維剛 這樣論述:

自五四以降,上表多被劃分於實用文類,不被視為「文學」範疇,這種論述框架於二十一世紀後逐漸有所反思。本論文以「六朝上表的書寫與閱讀」為題,以文學研究的角度,探討六朝上表如何以其自身形式回應時代變局,並以「書寫」與「閱讀」作為本文關注上表之關鍵詞,意在傳統「作者」與「讀者」一線兩端的認識外,彰顯六朝上表於寫、讀情境的複雜性與多層次性。所關注的重點是:六朝上表是如何被寫成、流傳以及閱讀?一位作家如何學習上表寫作?尤其在「士族文學」的視野下,因應不同政治時局所作的不同類型上表,有何書寫之文體規範與時代考量,此又如何影響到《文選》於少數清英上表之選錄因素? 在研究方法上,則借鏡「完境文學史」的視域,

透過反思當代學術偏重「抒情」的研究傾向,試圖回歸歷史語境,跳脫純文學、應用文的二元對立,於情、美等傳統詮釋角度外,重新正視上表於六朝時期的寫作需求與文學意義。本文所論上表作品以六朝時期為主,參照《文選》選文以及《文心雕龍》的批評,從文體的外圍施用情境到內部文章書寫,依序由不同主題與面向展開討論: 其一、透過上表寫作的代筆、草稿,彰顯上表作者與讀者的多元性質。代筆意味上表文章的生成可能出自委託他人代筆;草稿流傳則意味上表除了預設讀者皇帝外,尚有許多「在境讀者」的潛藏群體。解析上表書寫與閱讀的歷史情境,意在跳脫以「發訊者」、「受訊者」概括作者與讀者的限制,呈現出上表從書寫到閱讀複雜的流動。 其

二、上表是否有既定的「文學程式」?文式不僅是文章寫就的軌跡,同時也是觀察一位作家培養、學習的途徑。透過擬體徘諧文〈䱇表〉的詮釋,除了意在會通俳諧與上表文體兩個領域,更是從〈䱇表〉對於上表文體的諷刺與解構,解析上表文式存在的可能。 其三、上表於漢魏之際產生巨變。陳琳「章表殊健」的批評,意味上表開始進入文學審美的領域。而曹植身兼君臣與宗室雙重身份,使上表於於君臣「公」之施用上,加添了宗室「私」的感情成分。透過《文選》曹植上表的選錄,亦可略窺曹植於東漢章表的繼承以及寫作策略的新變。 其四、薦表、解表、讓表、謝表是上表四種不同的子類。四種類型上表的施用場合與文體意義不一,薦表涉及魏晉人倫品鑑與上表

書寫的互涉,解表則應對法、罪的政治責任與君臣關係的解離,讓表的興盛關乎齊梁授官三讓的時代背景,謝表與謝啟則深觸陳謝文體的流變。透過還原各種上表施用的歷史現場,從中理解理解上表作品的寫作意義與書寫策略,進而據此知悉《文選》上表選錄的文學價值。 六朝上表以其不同的書寫方式、風格,呈現多層次的歷史風景與文學形象。而上表研究的重要性也在於提醒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六朝時期的作家都是「士族」,尚未有唐宋以後純粹作詩之「詩人」,在關注詩賦等純文學的同時,也務須正視上表等官文書寫作,方能跳脫出現代文學觀念的框架以及情、美傳統詮釋的束縛,進而還原一幅立體且複雜的六朝文學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