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手冊安養中心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殘障手冊安養中心補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康哲偉寫的 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 和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 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社會福利 - 新北市私立大同老人長期照顧中心(養護型)也說明:活動功能受到限制或無法發揮,經鑑定符合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所定等級並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為範圍。 ... 身心障礙托育補助: 1. 設籍並實際居住臺北市者。 2. 收托於各級政府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先覺 和基本書坊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社會學系 張恒豪所指導 劉緹潔的 從生態觀點檢視慢性精神障礙者的社區融合 (2021),提出殘障手冊安養中心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CRPD、慢性精神障礙者、支持性決策、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社會排除。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蕭文高、陳斐虹所指導 曹雅崴的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督導人員之專業認同歷程:角色理論之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督導人員、專業認同、角色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殘障手冊安養中心補助的解答。

最後網站身心障礙者托育養護補助則補充:養護 服務費用依中央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所定收費標準,扣除其領有政府身心障礙者生活托育及養護補助費及其他津貼等,自行負擔費用部份得申請補助80%,每月補助經費最高以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殘障手冊安養中心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

為了解決殘障手冊安養中心補助的問題,作者康哲偉 這樣論述:

一本寫給上班族的知老實用手冊 照顧父母,也為未來的自己做準備   關於「老」,我們知道的太少,準備的也太少。   不管是父母的,或是你自己的。   面對「老之將至」,你要倉皇的摸索,還是優雅的預習?   「那年,父親七十九歲,中年曾動過心臟手術的他,身體雖稱不上硬朗,但生活打理、行動力皆自在裕如,以致雖見形體顯現老態,但我們卻總是輕忽他已步入遲暮之年……直到某日他在公園跌倒,摔斷了髖關節,接連引發的骨牌效應,讓我們在其生命的最終章,經歷了一次刻骨銘心的學習之旅……」   如果你是在職場打拚的上班族或職業婦女,甚至是全職家庭主婦,你知道什麼人,會讓你當下的生活出現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轉

?   日本財經商業雜誌《日經Business》在二○一四年九月,以〈隱形照護,一千三百萬人的強震〉為題,宣告日本中年世代正進入照護的「震央區」,因為他們屬於「團塊世代」(戰後嬰兒潮)的父母,在這一年已全數跨過六十五歲。高達一三○○萬名中高階上班族,從此成為白天在職場賣命,晚上還得當長輩看護,隨時可能因體力透支而折損的「隱形照護者」。   根據估算,在台灣有高達二二○萬的上班族,此刻正面臨失能長輩照護的壓力;且近六成五的企業之員工曾因照護問題而離職。雖然最快於二○一八年,台灣長照保障的拼圖即可完成,但由於長照保險將參照全民健保只要一出生就納保,且可視情況調整費率,未來除保險費用可能逐步調高,還

可能出現如同健保「政府給付金額逐步降低、民眾自費服務卻調升」窘境。因此,無論是規畫長輩或自身養老的保障,都應避免過度依賴政府的社會保險,才是上策。   你要倉皇的摸索,還是優雅的預習?   隨著科技與醫藥的發達,如今高齡或超高齡老者比比皆是。然而夾在孩子與父母、婚姻與工作之間的「三明治世代」愈來愈多,甚至儘管自己退休了,未來還得繼續照顧自己的父母。然而關於長輩因老化而引起的諸多病症及生死關頭之決斷,只是小小上班族的你我又該如何招架?   此外,當爸媽過了65歲,各種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相關問題,也會接踵而來:   關於醫療──    ●如何確認爸媽是否罹患失智症?該看哪一科,該做哪些檢查

?    ●哪些疾病易造成長期臥床?什麼是安寧緩和醫療?   關於長照──    ●身為年老雙親的主要照顧者,該事先做哪些準備?    ●外籍看護怎麼申請,該怎麼選擇適合的外籍看護?    ●萬一爸媽需要長期照顧但自己又無法抽身,該如何選擇優質的安養機構?   關於財務──    ●該不該買長照險,怎麼買最聰明?    ●退休後至少要多少錢才夠用?退休後最適合的投資工具是?    ●申請外籍看護費用如何計算?照護機構收費標準各不同,如何避免糾紛?   關於法律──    ●該如何避免長輩離世後的遺產繼承問題?    ●當爸媽判斷能力不足,如何利用監護與輔助宣告制度加以保護?   本書作者以親

身經歷為出發,耗時一年,走訪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律師、安養機構負責人、跨國人力仲介公司、保險公司、投資顧問公司等,並蒐集相關報導、報告、論文,希望藉由此書,給廣大上班族一些建議與提醒,並帶領讀者預覽老後的風景,知老、惜老,而後護老。 期待無論是年輕或中年的讀者,都能將此書視為一本人生的使用手冊、預約未來幸福生活的導讀本。   ◆內文審定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王崇仁   美森長堤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佩偉   緯譽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廖修譽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名人推薦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辛炳隆   牙醫、專欄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作家、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彭懷真   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                    蔡芳文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是一本近來難得一見,適合「中年子女」與「

銀髮父母」親子共讀的小百科:簡要、細膩、多元、實用,每個段落皆可見作者用心。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老」不足驚懼,唯有了解的更多,才能預知未來、掌控風險,讓老年生活過得優雅從容。──辛炳隆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最適合父母已經65歲朋友的顏色是「靛色」。靛色介乎藍色與紫色之間,宗教領域常見到靛色,看到了,心就靜下來。父母的老邁,難免會有藍色的憂鬱,但透過閱讀此書,持續反省與突破,使自己的未來減少藍色的憂鬱,多些紫色的高雅,讓父母、自己、配偶,都能多些安靜中的適應,家庭也會因而多些幸福。──彭懷真  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眾所皆知,台灣已經是一個

高齡化社會,甚至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近年政府全力推動在地老化與健康樂活政策,推展機構式、社區式、居家式的照顧模式,以及長照服務法與長照保險專法的立法,使全國向健康照顧服務產業化方向邁進。本書出版可說「正是時候」,因為每一章節的主題,都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面對的議題,以及想要了解的答案。這不僅是增進知識的一本書,更是每個家庭必備的健康手冊。──蔡芳文  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

從生態觀點檢視慢性精神障礙者的社區融合

為了解決殘障手冊安養中心補助的問題,作者劉緹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以社區復健中心的慢性精神障礙者為研究對象,採取生態觀點作為研究架構,並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法、參與者觀察法蒐集研究資料及分析◦期望從中檢視慢性精神障礙者在社區融合遭遇的困境,以及醫療模式社會體制對慢性精神障礙者所造成的限制◦ 研究發現,在微視系統中,慢性精神障礙者會因病識感不佳、功能受損發展受阻;而家屬採取替代性決策的照顧模式,讓慢性精神障礙者面臨無法自我決策的困境◦而居間系統中,家屬會面臨缺乏心理衛生知識、雙老家庭、缺乏照顧者輪替、經濟不足等困境◦在外部系統中,則面臨缺乏無障礙設施、福利制度不符使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等環境因素,導致慢性精神障礙陷入社會排除◦最後,鉅

視系統中,病態觀點和汙名歧視,讓慢性精神障礙者生活受到言行疾病化、問題醫療化、排擠疏離等歧視對待◦研究分析發現,醫療模式的病態觀點和新自由主義的福利制度,會導致社福補助、無障礙環境及支持系統等多方面不足◦專業人員、家屬、民眾習慣關注於疾病失能,並以醫療解決慢性精神障礙者的生活困境◦長久下來,慢性精神障礙者會因認同汙名標籤轉化為自我汙名◦ 研究結論指出,醫療模式的邏輯下,精神障礙者的主體性未被尊重、制度未採納障礙者與家屬需求、服務非依障礙者實際困境設計、習以疾病觀點看待問題◦現有的相關制度缺乏多元發展的精神醫療模式、未能全面規劃的心理衛生服務、未完善的無障礙環境以及服務、僅流於法規制定的反歧

視政策等障礙◦導致社區慢性精神障礙者的生活面臨多重限制、家屬因支持不足能量耗竭、精障者面臨多面向社會排除、社區環境未達到實質性平等◦ 本研究採用 CRPD 以權利為基礎的人權模式建議,目前慢性精神障礙者與家屬面臨的社會制度障礙◦(一)在尚未廢除強制治療制度前,需確實維護精神障礙者的法律保障,促進發展社區危機處理服務系統◦(二)建立融合教育學習環境及提供精障家屬心理衛生服務◦(三)健全無障礙環境及人力,完善精障家庭照顧支持◦(四)將心理衛生課程納入學校課綱及合作倡議促進完善人權制度◦

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

為了解決殘障手冊安養中心補助的問題,作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這樣論述:

  貼近老同生命,當老大哥的最好朋友  傾聽他們的故事,開始學習和「老」相處   12位超過55歲的老大哥現身口述 逾半世紀的台灣同志歷史──   這些珍貴又難得的故事,最大的意義是讓不同世代互相看見,互相獲得同志生命的啟迪,藉著跨世代對話,我們學會怎麼與老年同志貼近,學會從這些故事中,看到台灣過去社會處境下,同志們精彩或辛苦的歷史,以及面對生命困頓、轉折的智慧。──本書主編 喀飛 作者簡介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www.hotline.org.tw   成立於1998年,2000年正式向內政部登記立案,為全台第一個全國性同志組織。10餘年的耕耘與拓展,熱線從最早提供的接線與諮詢服務,逐步

發展出「社群組織」、「同志人權」、「性別教育」、「愛滋防治」、「同志家庭」、「親密關係」、「老年同志」、「南部九六八」等領域的重點工作和多元服務。超過百位的義工夥伴,持續投入各項倡議行動與社會服務,期許能繼續秉持「同儕輔導」、「支持網絡」、「社區中心」、「人權教育」等理念,透過多元化的工作方向,消弭社會對性少數族群的不平等與歧視,真正落實「性別友善」。 老年同志工作小組   2006年成立,以記錄中老年同志的生命為初始工作,幫助現在的同志社群「看見老年同志」,並針對台灣公共衛生及社會福利政策中長期漠視同志權益而發聲。2007年起針對中老年同志朋友,舉辦多場聯誼活動(如彩虹熟年巴士之旅、彩虹卡拉

OK聯誼),並舉辦【光陰的故事系列講座】等,透過同儕支持,增進大哥、長輩們的自我認同與資源連結。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出版書籍:   拉子性愛寶典:女同志開心玩 好健康∕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10.11.1  出櫃停看聽:同志子女必讀寶典∕女書文化∕2007.12.1  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心靈工坊∕2003.12.15  性愛達人:男同志完全做愛手冊(全新修改版)∕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即將出版  認識同志手冊(2011全新版)∕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即將出版 【主編序】:看見與靠近(喀飛) 【認識熱線老同小組】:回首彩虹路,老同少年時(智偉)故事1:抓住歲月尾巴 勇敢作自己─加倍把握人生的阿嬤

(勇哥)故事2:台北沒有我的人生──阿昌伯的孤獨(智偉)故事3:翩翩君子八十載──紅樓院長王公公的同志生涯(兆慶)故事4:猶存風韻的優雅姿態──黑貓姨走過抗婚的自在從容(家新)故事5:流浪江湖無歌不歡──玉蘭仙子說不出口的人生 (喀飛)故事6:阿伯戀少年──自在花叢間的把弟高手許大哥(yoyo)故事7:回首坎坷淚漣漣──黑美人的曲折人生(小杜) 故事8:酒國人生博君一笑──指路的阿傑(喚圈狼)故事9:乘風破浪的老玩同──瀟灑自在的阿章大哥(小花) 故事10:舞動生機破繭而出─賣麵郎變身舞蹈老師的蝴蝶大哥(Tim)故事11:濃情巧克力──七年級小蜜蜂說四年級熟男的故事(小蜜蜂)故事12:天涯遠颺

追逐青春──動盪遷徙一甲子的萊瑞(奧力佛) 【後記:義工心情故事】看見大哥們足跡與身影(家新)【綜合分析】:跨越世代相遇:看見「老年同志」(王增勇)   序 認識熱線老同小組 回首彩虹路,老同少年時∕鄭智偉(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秘書長)   2005年4月初,義工阿克蹦蹦跳跳的跑來我面前,問我有沒有可能在熱線作點老年同志的工作,我請他找些有興趣的義工一起來工作,沒想到也就有不少男女同志義工有興趣,原來大家都有在思考老這件事,有人是因為擔心老了沒人陪、有人是思考到國家老年政策裡看不見同志、有人是正在經歷老、有人是覺得自己年輕可以來服務老gay老拉、有人的情欲對象是老同,就這樣大家聚在一起想要為

老同做點事,大家覺得首先要記錄下台灣的老年同志過往歷史,好讓社群裡的朋友了解老年議題。   一.無.所.獲   當時,這群以20至30歲左右義工組成的新興小組,也用著大家常用的方式來工作:組讀書會好透過研究或論文來充實自己、在網路上貼文徵求可以訪談的老gay、找學者幫忙請她安排老拉接受訪談、安排工作坊充實成員訪談的能力、邀請社區裡的朋友分享他∕她們的經驗、跑去傳說中的中老年gay吧唱了一整晚的KTV當作田野觀察、也很用心的針對台灣安養中心及老年照護機構發送問卷,想了解這些老年機構的性別意識,得到回答要不是「我們沒有同志老年人」,就是「我們對任何老人都一視同仁」這種官腔式回應。   將近一年的時

間,沒有任何中老年同志願意接受我們訪問,小組陷入一種集體的無力,才發現原來要貼近「老」並不件容易的事。伴隨著小組拉子義工出國念書或移居他鄉,我們決定將訪談先聚焦在50歲的中老年男同志身上。   或許是因為承認自己能力有限,老天爺也就大發慈悲的開了幾扇了解老年同志的窗給我們。   第一扇窗是書中有提到的阿昌伯,如書裡所寫,他獨身一個人跑來熱線,他的到來及與小組義工的互動,讓我們看見「老」、「階級」、「疾病」及「污名」是如何的交叉影響著老年同志,有了這第一扇窗,我們才得以開始貼近老年同志。   貴.人.出.現   第二扇窗是蔣姨,在小組陷入困頓時,曾向我們的國際女導演陳俊志求助,俊志給了我們蔣姨的

電話。還記得我第一次打電話給蔣姨時,他大聲爽朗的說沒問題,他會介紹他最好的姐妹給我們認識,並在日後持續關心老同小組的工作,也在多次與其他大哥的訪談中,扮演串針引線的角色,讓許多大哥因此打開心房與我們談古說今話當年。   第三扇窗是漢士三溫暖的余夫人,我們私下更常叫他「漢士阿」,在蔣姨將漢士阿介紹給我們後,他便積極幫我們介紹可以訪談的大哥們,透過他多年在圈內累積的信譽與姐妹情誼,我們得以在阿的背書下訪談這十幾位大哥,也發展出日後幾項重點工作。   在一次又一次的傾聽與了解下,小組成員們體認到年輕同志與老年同志間長久下來的鴻溝,我們決定改變那文縐縐的「老年同志口述歷史」將它轉化為「跟大哥們作朋友」

,也看見中老年同志在台灣這個號稱亞洲國家中對同志最友善的環境中,仍然找不到自在交友的空間。紅樓的興起當然打造了一個酷異美麗的彩虹空間,但同時也排除了沒有消費資本的老年同志,不遠的新公園似乎該改名稱為「老公園」,以往「男女老少」共聚一堂的風景已消去無蹤。   老.歌.人.生   透過訪談,我們聽到大哥們聊起過往某些歌曲對他們的意義,我曾親聽王公公輕哼幾句《王昭君》,那嫁至異邦的公主彷彿如他由中國漂浪台灣60年的化身;還有在熱線晚會盛裝打扮的玉蘭仙子唱的那首昔日台語布袋戲知名歌曲《相思燈》(註1),我也在江蕙演唱會中聽她唱了此曲,但仍覺得玉蘭仙子才唱出了那苦戀心情。以歌會友,我們辦起了「彩虹卡拉O

K」,老同大哥與年輕義工跨世代用歌聲傳遞心聲,在一首又一首的歌曲中我們聽見了一篇又一篇的老同故事。   接著我們參考了國民旅遊及進香團的形式,開始舉辦第一次的「彩虹熟年巴士」(註2),團裡成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妖嬌的也有如許大哥那樣的威狠大隻的,大家就在法鼓山上跟著莊嚴的師姐們祈求身體健康、感情順利、家庭和樂,全都是平凡卻又真實的幸福。   重要的是「彩虹熟年巴士」提供了一整天的時間,讓年輕義工可以和這群大哥們輕鬆對談,許多過往的同志生命及歷史就在山野、寺廟及餐廳裡一一出現,當然還有許許多多早年台灣同志圈的八卦史,哪個台語女藝人原來是婆,現在和她的T每個月開賓士上台北收房租,過著神仙眷侶般的

生活;哪個紅透兩岸三地的男歌手多麼喜歡往日本二丁目玩男人……歷史就在這一天之中現出了彩虹。   巴.士.出.遊   時至今日,我們共舉辦5次的「彩虹熟年巴士」,對象也包含了所有男女同志大哥大姐,第五次更租借了二台巴士至新竹獅頭山及苗栗南庄,希望能有更多朋友一起參與!這活動的重要性在於,對許多年輕一代的同志來說,日常生活就是同志生活,但對參加熟年巴士的大哥大姐而言,這完整的一天是他們少數脫離異性戀家庭或是孤單生活的一天,每每結束前,總有人問我可不可以改辦二天一夜的熟年巴士,但也馬上有人回說:「不行啦~我怎麼跟我太太交待?!」   「彩虹熟年巴士」歡迎年滿50歲的同志大哥大姐參加!   但「老」其

實就這麼逼近我們,也總突然讓你我措手不及,2007年的秋天,蔣姨過世。   生前光鮮亮麗、幽默風趣的蔣姨,他酷兒版的「夜市人生」卻在死後才被看見。重病時不想讓姐妹們看見他的落魄,彷彿像極了過往美艷女星退隱後堅決不肯再現身,只想在眾人心裡留下美麗爽朗的笑容,直到昏迷病重送醫後,姐妹才得知他重病的事實。病床邊,主治醫師跟跟蔣姨的好姐妹漢士阿說,蔣姨在送進醫院時,唯一說出口的一句話是:「我好寂寞~」   蔣.姨.趴.踢   年輕時,俊秀帥氣的蔣姨選擇了跟家人出櫃,不被家人接受的他便前往台北,展開他在台北藝界與玻璃圈的新生活,也從此再也回不了家。如同小說的情節,孤臣孽子的蔣姨並沒有在死後獲得家人的接納

,南部的家人不願處理他的身後事,於是我們這群他生前最親近的朋友姐妹們,包含晶晶書庫、祁家威、漢士阿、性權會及同志諮詢熱線幾個團體或個人,為了懷念這一路下來跟我們一起打拚的好姐妹,便在晶晶書庫為蔣姨辦了一場名為「蔣姨的趴踢」的告別式,我們也邀請到蔣姨生前的好友白冰冰女士發言,也才得知當年蔣姨是如何風光及樂於助人。   告別式結束時,我們一起在晶晶書庫後院裡種了一株丁香,以紀念這位好姐妹,願他永遠留芳於我們每個人心中,雖然他的家人仍未在他移入靈骨塔當天出現。   我們想問,誰是家人?   看.見.中.年   而在2009年開始,我們再將關心焦點由老年廣大到「中年同志」與其它同志運動中較少提及的多元

議題,而開始試著每個月舉辦一場「光陰的故事系列講座」。   第一場《福祿壽三仙談中年男同志》由小組成員喀飛、Tim哥及增勇來分享中年男同志在情感、家庭、情欲及身體等不同面向之變化及適應,當天出乎意料的來了近60位觀眾擠爆了晶晶書庫,也讓我們更加了解社群內部對於「老化」的焦慮,原因在於從未有人教同志社群如何面對老,社會建構的老年生活也全都是異性戀家庭下的想像,而不見酷兒老年的存在。   也因為如此,「光陰的故事系列講座」便以看見大哥大姐過來人的生命經驗為出發點,至2010年10月已舉辦超過16場座談,議題包含「長期伴侶關係」、「殘障與同志」、「過往同志運動史」、「另類家庭」、「老年同志與愛滋」、

「憂鬱與我的同志生命」、「最後的陪伴」、「後青春期的失落」……等,盼望打開台灣同志運動的多元面貌並與台灣社會各個社會議題作出連結與反思。   不只這些,老同們也上街遊行、也在校園同志社團中和年輕同志對話!   你會老,我會老,關心要趁早!   這是老同小組在最早時,為了參加同志大遊行時所想的口號,而這個口號也真真實實的表達出熱線老同小組的立場與運動理念。在台灣已邁向高齡化社會的事實下,我們深深覺得同志老年的議題現在不做,未來懊悔的將是我們自己,因為當我們老時,可能體力不再、反應變慢、甚至疾病纏身或失能,到時,我們能冀望誰來為我們爭取權益?美國的老年同志運動組織已發現,許多老年同志在進入安養院或

醫療體系時,再度選擇入櫃而不向護理或醫療人員公開自己的同志身份,原因便在於此時的他∕她們已無法像年輕時擁有健康的資本,而是高度依賴醫護人員,造成老年同志再度入櫃以避免因歧視而遭受不平的對待!   我們希望,當你再遇見老年同志時,能放開心胸與他∕她們做朋友!  我們希望,你可以和我們一起投入同志人權運動,為我們的老年打拚!   我們希望,你可以看見同志社群因著不同的階級、性別、城鄉、年齡、疾瘓而有了多元樣貌!   我們希望,當我們年老時,台灣社會已是個公平正義且性別友善的社會!  謹以這本書紀念蔣姨、黑美人、黑貓姨,願他們在天上,持續妖嬌美麗~ 2010/10/22   註1  《相思燈》  1

974年黃俊雄布袋戲《大儒俠史艷文》的插曲,當年由西卿主唱。隨著《大儒俠史艷文》在當年的轟動,這首歌曲當年也紅遍半邊天。   《相思燈》  作詞:黃俊雄 作曲:黃俊雄 自古紅顏多薄命,紅顏多薄命,紅顏薄命,阮也薄命。好夢由來最易醒,好夢由來最易醒,好夢易醒,獨有阮夢未醒。心海情波滾未停,滾未停,心海情波滾未停,滾未停。良人何時上歸程,今夜獨對相思燈,對相思燈,斷腸對相思燈。   註2  彩虹熟年巴士  第一次2008年10月5日「金法遊物之旅」(金山法鼓山)  第二次2009年4月25日「愛礁宜之旅」(礁溪宜蘭)  第三次2009年11月28日「靈北之旅」(靈鷲山東北角)  第四次2010年4

月24日「三雞圓走春」(三峽白雞),開始有拉子參加。  第五次2010年11月20日「竹苗之旅」(獅頭山南庄),增加為兩輛巴士。 主編序 書寫與貼近   這本書的誕生歷經漫長的孕育。   說故事,特別是說自己同志生命的故事,是這群年紀超過55歲的大哥們不曾有過的經驗。訪談的時間從2006年底開始,經歷將近四年才誕生。   老同小組的義工大都非專業寫作者,「書寫」對每個人來說,難度各有不同。有些難度在跨世代對話的語言障礙,有些難度是聆聽故事、詮釋故事的人生經驗落差,有些難度則是不同處境下,對於作一個同志的人生理念差異。這些難度從訪談對話、逐字稿討論,到最後故事版的書寫,一一浮現。而這些看似帶給我

們「困擾」、「疑惑」、「距離」的過程,其實正是老同小組(年輕)義工與老同大哥互相看見、互相瞭解與一步步貼近的必經歷程。   一開始興致高昂地與大哥進行訪談,聽他們訴說人生的故事。熱線義工的同志生命史和大哥們經歷的年代不同,處境的差異,從訪談時使用的語言就看得出來。剛開始,許多訪問的語句讓大哥停頓而無法回應,「你的認同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對未來老年生活有什麼規劃?」「你不會想再試試看找人定下來嗎?」   「認同」是同志運動開始後才有的詞彙,老大哥做一個同性戀,哪是從什麼「認同」開始!有的大哥三餐都不繼、一輩子經濟困頓,又何曾有資源、有心思「規劃老年的未來」。至於愛人、伴侶,誰不想?只是歷經人生

起起伏伏的大哥們,各自有一套安頓人生、從容度日的軌道與念頭,或悠遊人間、或隨緣且戰且走、或靜心閒散,也不是一個選擇題可以作答。   書寫讓老同小組看見不同世代、不同位置的老年同志生命。認識更多老年同志之後,更清楚,每個老年同志的生命很不同,各有其獨特性。「老年同志」不是單一的面貌,隨著各自的家庭背景、社經位置、人生際遇而有差異。   老同小組曾經在校園同志社團邀請的「老同議題分享講座」中被問到:「為什麼大部分的故事呈現的是灰暗的人生?」「為什麼有些故事,大篇幅談的都是性?」因為這些故事帶給年輕同志的疑惑,讓我們有機會展開一場對話。   藉此重新勾勒過去,那個沒有網路、沒有手機、沒有同志社團、沒

有同志遊行的年代的社會狀況。也試著讓年輕世代思考:在過去,當大哥們發現自己不是社會所能接受的「同性戀」時,除了新公園、戲院、三溫暖,到底能去哪?除了被迫結婚,偶而從異性戀婚姻中脫軌喘息,在社會的角落短暫相遇,還有多少抵抗社會壓迫的能力?   老同小組何其有幸,因為漢士阿嬤而和這麼多大哥結緣。也還好有阿嬤,讓我們在訪談過程中,有了最佳的「翻譯」。大部分的訪談,阿嬤總是陪伴在旁,對於大哥的述說或是我們的問題,隨時以生動的話語重新詮釋,填補之間巨大的落差,也適時蹦出俏皮的話語,緩和許多因為回憶而低落的氣氛,或是難以回答的靜默。當然,有時則是拉回主題,貼心地打斷大哥一時興起的滔滔不絕。   老同小組書

寫義工們,曾經一度陷入「這樣的訪談能否作為完整呈現當事人生命全貌的口述歷史」的疑惑、不安與省思。在每篇動輒三、四萬字的逐字稿討論過程中,我們逐漸體會到,這些珍貴又難得的故事,最大的意義是讓不同世代互相看見,互相獲得同志生命的啟迪,藉著跨世代對話,我們(或者更多年輕讀者、社會大眾),學會怎麼與老年同志貼近,學會從這些故事中,看到台灣過去社會處境下,同志們精彩或辛苦的歷史,以及面對生命困頓、轉折的智慧。   於是,最後我們選擇了「貼近老同生命,和大哥們做朋友」作為故事書寫的態度。這本書裡的每個故事,都是不同作者從各自的生命經驗出發,書寫他眼中認識的故事主角。由作者為讀者說故事,述說他怎麼和這位主角

做朋友,怎麼看待這位主角的人生。   這不是一本傳記,這是每位作者介紹他所認識的老同朋友的故事。希望你聽完這些故事,也和我們一樣,開始看見老年同志、和大哥們做朋友。   【許多的感謝】  本書出版,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  感謝漢士阿嬤的信任與相助,介紹訪談對象,讓這些相遇得以發生。  感謝所有接受訪談的大哥們,願意打開記憶帶領我們見識歷史的風華。  感謝基本書坊的總編輯邵祺邁,因為他的積極和鼓勵,讓我們把這個說故事的夢想實踐。感謝美術編輯蜻蜓為本書編排的心思。  感謝文化局對本出版計畫的補助。  感謝為本書嘔心瀝血書寫的老同小組成員,「這本書終於出版了!」 喀飛(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常務理事)

故事1抓住歲月尾巴 勇敢作自己加倍把握人生的阿嬤前言:「我們第一次都會和對方說:『先生借個火吧,現在幾點?』也不敢講自己真正的姓名,其實是很怕。以前人跟人之間的信任感較弱,較會防衛自己。我們那個年代,活動場所與機會很少,就是新公園而已。新公園是一個很複雜的地方,去那裡都要用假名,而且要裝得很少去啦。那時候在那裡發生了很多事情:被恐嚇呀,造成很多人心裡很害怕。對感情的事,就看得比較淡啦。玩一玩就算了。」撰文/勇哥【作者簡介:勇哥】 勇哥,五年級前段班,家中獨子,談了兩場自欺欺人的戀愛之後,30歲生日時決定要作自己,還沒有機會在同志圈中尋尋覓覓,即和目前伴侶進入長達17年的親密關係至今。在大學教書

,專長老人福利,因此知道老年同志並不在台灣老年福利的想像中。2005年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老年同志口述歷史的計畫,原本預計半年完成的「研究」,竟然脫稿成了一齣欲罷不能的「人生劇場」,也因此一腳踏入同志運動。同是被社會污名的同志竟然無法得知對方的存在,橫亙在我們之間的世代差距,竟是如此不易跨越。阿嬤是我們這次越界到老年同志的關鍵橋樑,因為他的古道熱腸,彩虹家庭的三代同堂圖像終於完滿。經營男同志三溫暖的阿嬤,總是笑臉迎人;年近60,皮膚卻異常光潔無皺紋,他的客人都暱稱他為「余夫人」。被稱為「阿嬤」,是青年導演陳俊志拍攝紀錄片時起頭叫的稱號,於是,晚輩同志們也都跟著叫。阿嬤的稱呼其實很精準地標示

這一輩年輕同志從阿嬤身上所感受到的草根性,還有他願意幫助人的善良,一如聞聲救苦的媽祖婆。他經營的三溫暖,不僅是男同志的消費場所,更是許多中老年男同志相聚一堂的「家」,一如陳俊志導演的命名《無偶之家》。第一次看到阿嬤是在誠品書店的影展論壇上,對於自己所做的一切,阿嬤都謙稱這只是他能力範圍能做的小事;但另一方面,他對影片中出現的主角如數家珍地一一述說他們的故事,充分顯露出他是真的把這些同志放在他的心裡。當時我就好奇,是怎樣的人生造就這樣一號人物?你以前不能得到的,現在加倍拿回來幾次在公開場合遇見阿嬤,都會對阿嬤穿著的大膽感到詫異。彩虹巴士出遊時,當天阿嬤毫無顧忌地穿著全身大紅衣服出場,閃亮晶片綴滿

全身,豔驚四座。對於習慣低調隱身的同志,這樣大膽展現自我的穿著多半無法消受。在接受《真情酷兒》廣播(註1)訪問時,阿嬤說出自己面對老年的心境,我這才明白他為何能如此放得開:「我說你都活到這個年紀了,把握你最後人生。當一個快樂的gay!你以前不能得到的,那就把握現在加倍拿回來。來彌補以前沒有得到的。」以往封閉社會對同志情慾的壓抑造成生命的空白,阿嬤要把握尚有的生命加倍地添加色彩。一身鮮豔的大紅正展現阿嬤面對老年的積極態度。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督導人員之專業認同歷程:角色理論之分析

為了解決殘障手冊安養中心補助的問題,作者曹雅崴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督導人員從知識建構到實地工作階段是需要不斷學習,透過反思過程,發現自己的不足,強化專業能力。在面對困難及挑戰需要找到因應方式,如何發展成為專業助人者,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主題分析法進行分析,採用立意抽樣方式,選定5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督導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目的為:分析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督導人員之專業認同歷程、以角色理論分析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督導人員在服務過程之角色認知、就研究結果提出實務面建議,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如下:一、 就社區照顧關懷

據點督導人員之專業認同歷程可歸納總結為三個階段:(一)知識建構階 段:透過課堂學習、參訪、實地實務課程及運用知識過程,逐步對社區工作有所瞭解;(二) 實地工作階段:從自我摸索、他人帶領下有不同學習經驗,過程中與社區幹部、跨局處等合 作面臨衝擊,需不斷提升自我專業能力;(三) 實務角色的反思:此階段面臨自我職能不 足、社區工作的廣泛性、老師沒教的社區工作、人的複雜性、質與量的考量,因此社區照顧 關懷據點督導人員在每個階段需要不斷反思,瞭解自己不足之處,加強學習,有助於能力培 養。二、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督導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所面臨狀況層出不窮,可發現社

區照顧關懷據點督 導人員因所處位置影響,需扮演不同角色,可分為(一)角色期待:受到個人、社區、主管的 期待,造成自我壓力源;(二)角色認同:可從自我認同或他人認同獲得支持;(三)角色知 覺:瞭解社區能力,提供社區所需服務,透過自我知覺,充實自我專業能力;(四)角色壓力 與負荷:面對工作負荷量及社區幹部之壓力,需要懂得自我調適;(五)角色衝突:受到角色 間與角色內衝突,而產生衝突點;(六)角色混淆:當自我角色定位不清楚及能力不足時,則 產生自我懷疑;(七)角色中斷:受到核銷壓力、薪資條件不高、角色多樣化、未獲得肯定 等,產生離職意願。三、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督導人員之專業認同內涵發現,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督導人員在專業轉化過 程所面臨處境可分為四種(一)專業價值:特性與衝突;(二)專業倫理:模糊與挑戰;(三) 專業技能:角色與轉化;(四)專業認同:培養專業能力,獲得成就感。 最後本研究實務面建議學校可增設關懷據點實務課程、增加社區工作之專業倫理教育、實務 場域能規劃職前培訓課程、規劃情緒支持團體課程、增加足夠人力分擔工作責任、提供更多 元化的教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