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濫平原例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氾濫平原例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lecMacGillis寫的 一鍵購買:私營經濟體亞馬遜如何在雲端重塑美國 和DavidBlackbourn的 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環境變遷與近現代德國的形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一第一冊L10河流作用與地形 - 地理教室,無國界也說明:由河流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地形,簡稱河積地形,主要發生於河川中下游,以山麓沖積扇、氾濫平原和三角洲最為常見。 當河流流出谷口時,因坡度變緩、流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衛城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王志弘所指導 羅皓群的 魚鄉變形記:台南台江魚塭的社會生態轉型 (2016),提出氾濫平原例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江、魚塭、濱海自然、保育化、遊憩化、漁光島、都市擴張。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文學研究所 林保淳所指導 曹昌廉的 「閱讀」的當代武俠小說----論當代武俠小說評議與閱讀理論下新的武俠小說觀 (1999),提出因為有 俠、武俠小說、武俠小說評議、通俗文學理論、通俗文學、讀者反應批評、接受美學、文學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氾濫平原例子的解答。

最後網站空中看臺灣曲流地形 - YouTube則補充:彎曲的河流稱為「曲流」,在山區流經堅硬岩層時繞道而行,或是 氾濫平原 上流速緩慢,容易出現河道擺盪的現象,皆可發育出曲流地形。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氾濫平原例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鍵購買:私營經濟體亞馬遜如何在雲端重塑美國

為了解決氾濫平原例子的問題,作者AlecMacGillis 這樣論述:

亞馬遜擴張版圖是美國區域發展不均的關鍵因素   以亞馬遜贏者全拿的行徑為框架的美國經濟史 深入觀察私營經濟體獨占性作為的深遠影響     ※贏家全拿的公司和區域   在美國,原本分散於幾百家大大小小公司的商業活動,如今逐漸由蘋果、臉書、微軟、亞馬遜等幾家龍頭企業主宰;美國各地區的利潤和成長機會,大幅流向這些公司的所在地(總部、倉儲、數據中心)。贏家全拿的公司造就了贏家通吃的區域,財富與工作機會集中在紐約、西雅圖、華盛頓特區等大城市,導致中小型城市人口減少,特色產業消失,走向沒落。     ※受亞馬遜獨占性作為衝擊的人們   作者艾立克.麥吉里斯以亞馬遜的經營模式為框架來進一步解釋上述情況。

他走遍全美,採訪貨車司機、起重機操作員、社運人士、被迫搬遷的弱勢族群、自營業者等等,訴說他們面臨亞馬遜過度擴張的處境:     在西雅圖,亞馬遜與其他科技公司不斷增建公司園區,抹除了黑人社區的痕跡。   在維吉尼亞州郊區,居民拚命保護家園,遠離耗水耗電的數據中心帶來的環境影響。   在德州艾爾帕索,自營的小型辦公用品公司,設法撐過被亞馬遜奪走政府採購案的生存難題。   在巴爾的摩,亞馬遜的大型倉儲中心取代了屹立百年的傳奇鋼鐵廠。   在俄亥俄州巴頓市,亞馬遜不僅得到租稅抵減,還幾乎摧毀當地的汽車製造業。     ※按下一鍵購買所付出的代價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不退,人們更加依賴線上購物,每

按下一鍵購買,亞馬遜的營業額就會持續成長,而它對全美的影響力道只會更加強烈:貧富差距擴大、贏家輸家的區域鴻溝加深。《一鍵購買》揭露亞馬遜的經營祕辛,帶領讀者看到美國深陷該公司的陰影中,正在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名人推薦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翁履中(美國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國際政治評論員)   張翔一(《換日線》頻道總編輯)   國際之男(500 Startups創業導師/網路作家)   好評推薦     耶魯大學教授、《推特治國》(Let Them Eat Tweets)共同作者,雅各布.哈克(Jacob Hacker)   「《一鍵購買》就是最優秀報導的寫

照:強而有力地全面講述美國人民和地區之間迅速飆升的不平等。艾立克.麥吉里斯運用宏觀經濟學和他的聰穎報導手法,娓娓道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向讀者說明亞馬遜是如何猶如流星般崛起,又有哪些政經菁英從中占盡好處,以及老百姓為此付出多少龐大代價。」     俄亥俄州參議員、《Desk 88》作者,謝羅德.布朗(Sherrod Brown)   「馬丁.路德.金恩曾經寫道,只要工資足夠,所有工作都有尊嚴。艾立克.麥吉里斯在書中解釋,為何某些美國富翁和最大企業根本不屑一顧。他卓越地編織起所有人的故事,有些人鴻圖大展、展翅高飛,有些人則是人生一落千丈,跌落無望境地。」     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The Un

winding》作者喬治.帕克(George Packer)   「艾立克.麥克里斯是全美國最傑出記者之一。他總是無所畏懼,尋找其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故事和真相。《一鍵購買》描繪出亞馬遜的破壞力道,也為不平等經濟與社會的重要故事賦予人性化的聲音。」     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麗娜.汗(Lina Khan)   「《一鍵購買》詳盡入微地記錄亞馬遜主宰市場和運用殘暴商業手法的嚴重代價,並暴露出那些擁有驚人經費、權勢的私營公司,而這些公司壓榨員工、震垮獨立店家、以私營力量代替公共治理。必讀之作。」     《紐約客》雜誌特約撰稿人拉瑞薩.麥克法奎爾(Larissa MacFarquhar)  

 「任何向亞馬遜訂購的人都得讀一讀書中既感人又可惡的故事,了解一個人的畢生積蓄、工作職涯、世代延續的傳統、一間小公司、一座座小鎮是如何慘遭一部彷彿勢不可擋的公司機器解體破壞。」     《大西洋》月刊特約撰稿人法蘭克林.福爾(Franklin Foer)   「艾立克.麥吉里斯秉持著野心、執著、同理心做記者該做的事,令你忍不住驚嘆連連。就像是一部十九世紀的優質小說,《一鍵購買》以說服力強的近距離以及全面透徹的手法研究社會病源。在這個過程當中,傑夫.貝佐斯的主宰地位和人們得付出的代價顯得再真實不過,此後一鍵購買的意義不再相同。」     《Transaction Man》作者,尼可拉斯.雷曼(N

icholas Lemann)   「一個世代以來,美國不平等的現況持續惡化,不只是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權力和區域也不平等。《一鍵購買》打造出盛大場景,敘述龍頭公司亞馬遜是如何影響全美人民的生活與地區,而這場危機也顯得歷歷在目。我們應該將本書當成警示,喚醒眾人站起來,對持續殘害工作階級、小公司、遺忘地帶的新經濟體採取行動。」     分類廣告網站Craiglist創辦人,克雷格.紐馬克(Craig Newmark)   「《一鍵購買》以罕見力道,指出當前科技和經濟不平等對人類造成的影響。科技業的人其實不常思考自身工作可能衍生的後果,《一鍵購買》提醒我們,科技也需要付出代價,即使眼前沒有清晰的解

套方案,道德意識也會要求我們思考下場。」     《洛杉磯時報》     「跟HBO電視影集《火案重案組》(The Wire)一樣,《一鍵購買》彰顯出經濟、政治、社會制度如何影響個人故事。麥吉里斯希望讀者透過這本書,看見亞馬遜剝削及打造的制度系統,會對我們的經濟造成多大的影響。」     《書籍論壇》雜誌(Bookforum)   「麥吉里斯把這家科技龍頭設為焦點,說明了現狀全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不可避免的後果。情況絕不是『好工作所剩無幾』這麼單純,就業市場的轉型其實經過背後操縱。《一鍵購買》鉅細靡遺記錄下完整過程,幾百萬人的命運則全操之於那幾個擠在會議室的人手裡。」     《書單》雜誌(Bo

oklist)   「麥吉里斯的美國導覽細節飽滿,充滿各種驚人故事和數據,其豐富美妙的陳述為版圖不停擴展的龐大公司影響力按下暫停鍵,這間公司不只影響了我們的消費模式,還有人們的生計、社群、政府。」     《紐約時報書評》   「在他走遍全美訪談,嚴謹調查報導、簡練描述後,麥吉里斯巧妙揭露亞馬遜是如何將美國操控於股掌之間……麥吉里斯以人性化的視角,深入刻畫受到亞馬遜影響的社群,讓我們看見現代美國如何在搖搖欲墜之中求生存。」     《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   「《一鍵購買》揭露一個正在分崩離析的國家,以及一家有意願能耐的公司是怎麼將失敗的公共政策扭轉成個人權力……《

一鍵購買》章章描寫美妙,偶爾搭配不可思議鉅細彌遺的故事……這本書具有經典作品的特點,而這些作品都在向有錢人揭露窮人絕境,好比喬治.歐威爾的《通往威根碼頭之路》或麥克.哈靈頓的《另一個美國》。」     《紐約時報》   「亞馬遜一手打造出富有的世界社會學……麥吉里斯的核心故事講述的是一家公司如何劃分出經濟中間人及商業流通的共享空間,從擁有實體店面的市中心大街乃至購物商場皆然,並且本質上構成我們猙獰不堪的兩極化地理……他訴說的故事從頭到尾都帶有一種避不可避的無望力量。」     《泰唔士報文學增刊》   「艾立克.麥吉里斯在《一鍵購買》中的最大貢獻,就是指出主要鴻溝其實是贏家通吃城市的職業管理菁

英和其他人之間的裂痕。要是你對經濟民粹主義的背後驅動力感興趣,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金融時報》,莎拉.歐康諾   「《一鍵購買》在歷史這一刻的價值不容置疑。麥吉里斯的豐富報導深具啟發,敘述的不是一間公司,而是這間公司重塑的國家。《一鍵購買》給予讀者一種感覺,流行大疾病只是為這個故事的一章劃下句點,接著將揭開另一個章節的序幕。」     《紐約時報》每日藝術專欄   「麥吉里斯做了一件與眾不同的事。《一鍵購買》所描繪的亞馬遜既是成因,也是一種譬喻。亞馬遜是區域不均等背後的真實引擎,套一句他所說的話,亞馬遜造成美國境內某些地區『彼此不諒解』,妨礙國家走向團結一致……結果某些美國人的財富

加速倍增,其他人則是深陷絕境泥沼……麥吉里斯認為一鍵購買的滿足感讓人看不清大方向,唯有保持耐心及置身其境,才可能觀察到完整輪廓。」     《雅各賓》雜誌(Jacobin)   「《一鍵購買》是一本由記者操刀的書,以個人故事作為敘事切入點……對麥吉里斯而言,環環相扣的不平等就是定義現代美國經濟的要素……而《一鍵購買》細膩入微描繪的亞馬遜,既是這個故事中的關鍵動力,也是有害後果的血淋淋範本。」     《波士頓環球報》   「艾力克.麥吉里斯在他的新書中,將無所不在的亞馬遜規模放大成荷馬《奧德賽》史詩……麥吉里斯的故事感性動人,也充滿理性分析——他一一探訪深受亞馬遜影響的角色和產業,一而再、再而

三演繹亞馬遜帝國是如何無可挽回地改變我們所熟悉的所有美國生活層面……每天發生在眼前的事有時可能令人無感,因此麥吉里斯要我們打開感官去觀察。」     《舊金山紀事報》   「《一鍵購買》是一本透徹仔細到令人驚愕連連的好書,儼然是都會史、新聞報導、深受亞馬遜影響的人物與地方檔案與研究的合體……麥吉里斯活靈活現描繪出經濟全貌……可謂是大大小小的悲劇雜燴。」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   「這本書就是一部美國經濟史,貼身描繪在亞馬遜陰影底下生活與工作的人,眼見他們位於各州與城市的老家在身邊默默改變……這些人的故事深遠廣泛……麥吉里斯利用透過資訊徵求的自由取得的諸多細節,一一揭露亞馬遜是如何井然有序地

鑽進人們的生活。」     《匹茲堡郵報》   「亞馬遜是我們自己選擇搭起的營火,麥吉里斯的書以廣泛全面的視角,觀看營火是如何變成一場火風暴,而深受這吞噬文化的溫暖光火吸引的工作者、消費者、社群,則被它的灰燼無情焚毀……麥吉里斯邀請讀者認真思考,亞馬遜利用這場流行疾病大發橫財的同時,對美國形成什麼樣的影響……書中訊息發人深思:『這間公司的命運已完全與美國命運背道而馳。』」     《華盛頓郵報》   「美國亞馬遜的場地巡禮……《一鍵購買》中的個人故事不寒而慄……本書也是政治制度的故事,描寫政治制度是如何深受『對亞馬遜好就對美國好』的思想蠱惑。」     《美國展望》雜誌   「透過貨車司機、倉

庫撿貨員、紙箱製造商、政客、遊說集團、社會運動人士、藝術家之眼,記載亞馬遜王國底下的生活……認識亞馬遜,就等於認識貿易政策、去工業化、工會崩塌、反壟斷法垮台、報社倒閉、競選財務法、遊說史、房地產價格、區域發展不均、稅務政策等層面。當然了,既然亞馬遜是無所不有的商店,它的故事難道不該無所不有?」     《華盛頓月刊》   「在《一鍵購買》中,麥吉里斯聲稱亞馬遜如火如荼的版圖擴展,就是美國經濟崩塌的重要物證。麥吉里斯帶著赤裸裸數據和感人軼事,解釋這個零售業巨頭是如何讓地區商店關門大吉。他帶領讀者了解這家公司是如何從孤注一擲的地方政府拐到租稅抵減方案,卻只換來薪資微薄到可憐的倉庫工作……毫不留情、

強而有力的批判。」     《大西洋》月刊   「包羅萬象的印象之旅,描繪一國人民的存在如何與一間企業環環相扣……麥吉里斯是首位開始記錄社經動盪劇變的記者之一,諸如此類的劇變又是如何讓鄉鎮鐵鏽地帶的政治色彩由藍翻紅……描述富有企業和高階職員安居寥寥無幾的富饒海岸城市,同時其他美國地區的機會則是一一流失。」     《華爾街日報》   「艾立克.麥吉里斯得心應手地記錄亞馬遜飆速擴張的種種手法,是如何殘害我們的社會……麥吉里斯的鏡頭是一顆廣角鏡頭,捕捉到的國家畫面顯示眾多人民生活標準日漸下滑,整體區域飽受遺忘。」     《出版者週刊》   「以不同角色為主軸,透徹報導亞馬遜對美國經濟和勞工界造成

的影響……令人信服的寬廣研究為人們敲響警鐘。」

魚鄉變形記:台南台江魚塭的社會生態轉型

為了解決氾濫平原例子的問題,作者羅皓群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台南台江魚塭的演變,如何服膺於都市轉型邏輯,並且剝離原來居民與魚塭的互動,造成人們無法再賴以維生而被迫逃離原居地。作者爬梳彙整官方文書、報紙雜誌與網路資訊,以及佐以參與式觀察與深入訪談,檢視了魚塭在台灣發展的歷史進程,勾勒出台江濱海自然的樣貌,以及都市化擴張如何運用保育化與遊憩化措施收編魚塭,進而將濱海自然轉化為都市自然。因而,本文結合社會自然(socio nature)的人與非人共同建構環構的觀點,以及尺度政治(scale politics)的再�去領域化視角,察查人與自然、城鄉之間的權力交錯與互動所構築的新陳代謝機制而指出,看似單純因應魚貨市場價格而大幅停塭的台江地域,實則藉由台

南市府諸多政策建設,重返發展的軌道;但以魚塭作為社會生態(social ecology)觀之,其實是台江魚塭的組件於1990 年代中期開始遭到地方政權襲奪,據此推動都市-區域再結構,維持市區中心性,造成魚塭組件間失去聯繫,因而更無自力回復的可能。魚塭自台江開始發展即具有吸納風險與自我擴張的特性,隨著時間的推進而必須投入更多成本部署,並維持魚塭組件間的搭配。然,也就是因為魚塭持續不停擴張的過程,作其社會生態循環並非穩固不變,所遭遇的自然作用力如洪患氾濫、水質汙染的威脅也隨之俱增。魚塭的組件遭到城市增長所需而被挪移或清除後,原來協調自然作用力的功能因而瓦解。都市政權必須投入更多政策資源,處理魚塭潰

散後留下的風險,而加深了台江地區對於以市中心為主要考量的地方政權的依賴。城市擴張也仰賴市區新成中產階級的支持,魚塭於是成為市區凝視的對象。然而,安全與秩序仍舊是中產階級渴求的生活水準,以至於城市擴張的治理機構也摧毀了以魚塭為中心的維生網絡,尤其偏重個別優化對待的保育化與遊憩化措施,也摧毀魚塭組件間的關連。然而,與台灣本島斷裂的漁光島長期遭到隔離於市區,卻又有幾次與陸地直接連繫而引誘著觀光化與工業化的發展工程,最後又因為連繫中斷成為孤島而有所停擺。當面對保育化作為都市擴張的正當性手段而被要求開放時,恰巧過去受到壓制的國防邊陲與自然素地成為主要標的,而變為多重發展力量角逐的前線戰場。這給予了相關行

動者挪移戰略的空間,將部份居民帶回原來的維生地,並且嘗試建立迥異於觀光遊憩化、保育化和房地產開發的另類社會生態循環。

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環境變遷與近現代德國的形成

為了解決氾濫平原例子的問題,作者DavidBlackbourn 這樣論述:

  橫跨十八至二十一世紀,從水、地貌與環境改造的角度,   重新解讀德國二百五十年的歷史。   本書企圖達成「全歷史」(total history)的書寫。   近現代德國是怎麼形成的?哈佛大學柯立芝歷史講座教授、本書作者大衛.布拉克伯恩認為:「歷史不只發生在時間中,也發生在空間裡。」他耗時十年,從十八世紀寫到二十一世紀,透過水文和地貌的改造,以及一系列傳記和大量田野案例研究,重新訴說近現代德國的崛起。從德國初步統一、現代化、納粹時期、東西德分裂到再統一;從歷史、地理、人物、地方誌到生態系,本書開創出一種新的跨界書寫格式與典範。   全書以「水」的變遷與改造貫穿。回溯地質成因,最後一次冰期

的巨大冰蓋沿斯堪地那維亞、波羅的海和北海往南推擠,直抵現代德國與波蘭的中央高地才停下。接下來,冰層後退,大量融水困在此處。這構成了德國的自然環境基礎,「水」,也影響了德國二百五十年。   從奧德布魯赫(Oderburch)沼澤排水故事開始,作者向讀者介紹了十八世紀腓特烈大帝如何形塑國家,基本態度是「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以符合德國人的利益」;十九世紀上萊茵河的河流再造、雅德灣的開鑿與蒸汽船的蓬勃發展,「自然」持續服務政治,民間則因產業而改變了生活型態;二十世紀的水壩建造以及土地改造,與戰爭和種族滅絕緊緊交織;直至二十一世紀水患頻仍,操控自然的史觀翻轉,開始對水鬆綁。   作者鏈結起歷史上與自然

地貌劇變相關聯的所有事物:一系列戲劇化的事件,許許多多真實人物的故事,讓我們得以還原當年的背景以及人們為何如此決定,也看到德國現代化歷程中的種種矛盾。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類以外的物種在這本書裡亦有一席之地,從石蛾到鮭魚,從狼群到蘇力菌。   地貌是真實,也是想像。本書異於一般德國史的創見在於其企圖達成「全歷史」(total history)的書寫──文化建構與物理現實,代表一個歷史的兩半。德國的水鄉澤國像一片螢幕,投射於其上的是一個變遷中社會的希望與恐懼。   德國以二百五十年時間持續完成的宏大自然工程,正是德國成為一個現代國家最重要的一部分。當「純粹的自然」早已不存在,「再造」指的也是某

一套人類使用方式為另一套所取代,該如何重新設定現有的人類與自然的平衡,作者以德國為例,引發全世界從新的角度思考環境,超越征服自然的樂觀與悲觀,環境可逆與不可逆的思辨,從歷史真正掌握今日問題。 本書特色   脈絡通達的河川誌、地方誌、人物誌與生物誌   驚異呈現與德國歷史進程平行的複雜世界   人類對水的控制,影響了人類聚落與農業的穩定性,現代工業與國家版圖的開展也跟水的使用有關。本書無可超越的特出之處,在於其從「水文」與「地貌」的角度,重新講述現代德國是怎麼形成的。作者超過十年投入歷史田野與寫作,令人驚異地從無比龐大的資料中梳理出脈絡通達的河川誌、地方誌、人物誌、生物誌等跨領域元素,呈現

與德國歷史進程平行的複雜世界。對於德國何以是德國,本書企圖呈現全歷史(total history)書寫,堪稱是近現代歷史書寫的典範與格式。   1.自然與歷史的最佳結合:作者大衛.布拉克伯恩(David Blackbourn)罕見的將水、生物與環境因素,融寫入政治、社會和地方史。這樣的原創性,徹底改變了現代德國的歷史書寫樣貌。   2.一切以「水」貫穿:德國土地有相當程度為「水」所占據。從地質成因的最後一次冰期開始,直至二十一世紀面臨水患與生態問題,無不與水有關。如今浮士德遭魔鬼索償。一切因於水,也只有水能解答。   3.還原真實事件與人物、重返蠻荒與歐洲種族大遷徙現場:透過一系列真實事

件以及無數真實人物故事,還原重要歷史現場。   4.物種占有一席之地:不僅說出環境如何變遷,更說出人類居地、產業、動植物、水生生物之間非常細節的變化與興衰。   5.以德國歷史為例,引領全世界從新的角度思考環境問題:以人性化的觀察者角度,讓讀者從德國現代化歷程中的種種矛盾,重新思考對環境的態度與作為。 好評推薦   精美的文采,傑出的作品……布拉克伯恩是當今歐洲歷史寫作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美國歷史評論》   一則有趣的原始歷史。洞察人與自然和德國之間的關係,豐富而生動。實際上,說出德國,就是說出了歐洲的核心。 ——馬克‧庫蘭斯基,《鹽》和《鱈魚》暢銷書作家   對歷史的創新

寫作方式締造了重大貢獻……引人注目的輝煌之作。——尼爾‧阿胥爾森,《倫敦書評》   作者在引言中提出,「全歷史」(total history)這樣宏大的願景縱然難以企及,依然值得追求。當這本書完成,大衛.布拉克伯恩已達致了這個目標。——《經濟學人》   作者簡介 大衛.布拉克伯恩(David Blackbourn)   哈佛大學柯立芝歷史講座教授(Coolidge Professor of History),自一九九四年起任教至今。他著有《德國史,一七八○至一九一八:漫長的十九世紀》(History of Germany, 1780–1918: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與《馬爾平根:俾斯麥時期德國的聖母瑪莉亞顯靈》(Marpingen: Apparitions of the Virgin Mary in Bismarckian Germany)。   他在一九九八至二○○二年間擔任哈佛歷史系主任,並於二○○三至二○○四年擔任美國歷史協會中歐歷史協會會議組(自二○一二年起稱為中歐歷史協會)主席。   一九九四年被授予古根海姆獎學金。二○○七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譯者簡介 胡宗香   臺大外文系畢業,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喜愛閱讀與文字,不管任職於出版業、文創產業或金融業,工作性質皆不脫中英兩種語言之運用。現為雜誌編輯與兼職

翻譯,譯有《尋訪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馬古道》、《朝聖——一個攝影師跨越四十年的影像故事》(合譯)、《書的演化史: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合譯)。視翻譯為痛苦但有意義的工作,樂此不疲。曾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類(譯文組)首獎、評審獎。   推薦序:在沼澤中崛起的德國  蔡慶樺 地圖清單 自序 引言:德國歷史中的自然與地貌 第一章:征服野蠻──十八世紀的普魯士 水鄉澤國的荒野 自然的主人 殖民者 喜悅與豐餘的原野 失樂園? 第二章:馴服萊茵河的男子──十九世紀德國河流的再造 佛茲鐘聲 圖拉的大計 再造上萊茵河 贏家與輸家 第三章:黃金年代──從一八四八年的革命至一八

七○年代 雅德灣 殖民沼地 蒸汽船的勝利 對抗大自然力量的更多勝利 第四章:築壩大業與二十世紀初期──從一八八○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科技的仙境中 奧托.因茲:德意志水壩的「最高大師」 水災防治、航運與「白色煤炭」 主宰了水之後,衝突的機會隨之而來 環境與地貌受到的衝擊 淹沒的村落,毀棄的水壩 第五章:種族與土地再造──德國與歐洲的國家社會主義 一片灰黑色的荒野 種族、土地再造與種族滅絕 保育和征服 邊疆的神祕魅力與「東部荒野」 印第安戰爭 第六章:戰後兩德的地貌與環境 我們心中的花園:東部「失落的土地」 「經濟奇蹟」與生態學的興起 在德國改造自然 尾聲:一切的開始   推薦序

在沼澤中崛起的德國 蔡慶樺 獨立評論「德意志思考」專欄作家、德國議題評論作家   自然與征服自然   在談這本書前,我想先刻劃一個思想戰場。在德國思想史中,始終存在著一條線索:自然主義,那是對於原始、未經人類汙染的自然之嚮往,強調人存在於自然中與和諧共存的關係。這種對於自然的歌頌,是德國浪漫主義思潮中一脈重要的發展。   對浪漫主義者來說,自然不只孕育了生命,還在我們脆弱以及受傷的時刻,提供具有療癒力量的避風港,相對於人類構成的世界隨時可能失敗,自然蘊含著更原始、神秘、根源的力量,是一種超驗的存在,甚至帶有宗教感。作家封德文瑟(Hans Jürgen von der Wense)在

《漫行歲月》(Wanderjahre)中寫著:「漫行並非享樂,而是一種對神的服事。」說出那種在自然中的神啟感受:人類在大地前,都是虔誠的微小存在。   也因此,對於德國人來說,「走入自然」的意義並不只是登山健行踏青,而是一種朝聖,是一種回到母體的返璞歸真,是尋求治癒。因此德文裡面有些與自然相關的詞彙,帶著某種充滿療癒感的誘惑,非常難以翻譯為其他語言。例如Fernweh這個字,由Fern(遠方)與Weh(痛楚)結合而成,相對於思鄉(Heimweh,家鄉與痛楚),是一種渴望遠行的心態,而這種遠行,正是走入自然的召喚;又例如,德文的Wanderlust這個字,由Wandern(漫行)與Lust(慾

望、意願)結合而成,直接點出了那種對於離開現時此境、走入原始的無法平息之衝動。而Waldeinsamkeit一字描述在森林(Wald)中的孤獨感(Einsamkeit),一種處在自然中,雖孤絕一人,但卻不帶某種負面情緒,而是能與神秘的原始對話的精神體驗。這是十八世紀德國畫家卡斯巴·大衛·弗里德李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常見的主題,更是大詩人海涅一首名作之題目,他這麼寫著:「在森林中,在森林中!在那裡,我可以與精神還有動物共存,過著自由的生活。」   可是,與這樣的自然主義相對,同時也有著一脈思潮,歌頌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而前進荒野的人類,甚至在文學中被以英雄的姿態呈現

。人們不再信仰自然,轉而相信人的能力、科技的能力,強調自然可以、也應該為人所用。「自由的生活」並非處於森林中的孤獨,而是能夠征服自然的無窮盡的力量,進而開拓人類更廣大的生存空間。征服(Eroberung)一字在德文中與「在上位」(ober)同字根,征服自然也就是人類對於自然的關係,轉變為人類佔有上位,能決定自然的存續與利用方式。   (全文未完) 引言 德國歷史中的自然與地貌   德國士兵在一九一四年八月出征時,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誓言他們將在秋葉落下前凱旋返鄉。時至一九一五年,士兵與平民都不得不認清,德國將無法如此輕易地讓敵人臣服於其意志下。那一年,作家威廉.布榭(W

ilhelm Bölsche)出版了《德國地貌昔與今》(The German Landscape Past and Present)一書。布榭是二十世紀早期德國著名的社會改革者,他推廣達爾文的理論,也是田園城市(Garden City)運動的創始成員之一。該運動提倡的是:德國日益擴張的城市中,應有更多綠色空間。這本書是布榭對戰爭大業的貢獻,也是要動員自然為國家目標服務的眾多嘗試之一,書前的序言把這個訊息傳達得清楚明白。序言作者是同為社會改革者的法蘭茲.高爾基(Franz Goerke),他關心科學普及教育,也對自然保育這類「綠色」使命懷抱熱情。「在這個奮鬥與作戰的時代,」高爾基寫道,德國的地貌

「是我們必須捍衛的最偉大的事物。」對數百萬曾參與二十世紀戰爭的德國人而言,這樣召喚他們犧牲的話語並不陌生。需要他們捍衛的地貌是「德國偉大的綠色田園」,是他們的原鄉(Heimat),其草原、樹林與蜿蜒溪流是德國民族性與精神的搖籃。不論戰爭可能帶來什麼巨變,自然地貌──正如其所滋養的人們一樣──總是會在那裡,讓人安心,永恆不變。   只是,它當然並非永恆不變。一九一五或一九四○年的德國人如果回到一七五○年,一定會為「自然」地貌在當時有多麼不同而震驚──耕地很少,由沙、灌叢,特別是水所占據的土地則多得多。來自二十世紀的訪客無須走太遠,就會碰上早已被排乾和遺忘的水潭、池塘與湖泊。來到在十八世紀仍廣泛

分布於北德平原的低地草澤和沼澤地,現代的旅人可能會完全迷失方向。受過教育的當代人將這些地方比為新世界的溼地、甚至是亞馬遜盆地,不是沒有原因。這是片陰暗的水鄉澤國,充滿被懸垂的藤蔓掩蔽、只能乘平底船通過的曲折水道,這裡是蚊子、青蛙、魚、野豬與狼居住的地方。與二十世紀德國人所熟悉、有著風車與整齊原野的開放地貌相較,這裡不僅看起來很不一樣,連聞起來、聽起來也很不同。任何一座德國河谷內的現代旅人一定都會覺得,自己回到了一個失落的世界。在一七五○年,河流本身看起來很不一樣,連流經之處都和現代不同。現代由工程改造的單一水道,在兩側堤岸間快速流動,形成交通動脈,大大不同於十八世紀的河流,其時河流蜿蜒漫流於氾

濫平原,或者在數百個由沙洲、礫石岸與島嶼分隔的水道中前進。它流動得迅速或緩慢依季節而定,而非依照全年通航所需要的節奏而定。沿著河流兩岸綿延數公里的是尚未被耕地與工業設施取代的溼地森林。這是萊茵河在十八世紀的樣貌。歌德在那條河中釣鮭魚,數百人在那裡的礫石中淘洗黃金。萊茵河在其後的一百五十年成為德國身分認同的最高象徵,但那已是一條新的、不同的河流了,沒有鮭魚和萊茵黃金容身之處。   上面描述的是一七五○年左右的低地德國,多數景物在二十世紀的觀者眼中幾乎難以辨認。高地德國改變得比較少,但還是足以讓我們這位假想的旅人目瞪口呆。比如,想像這位旅人是一個在二十世紀的東夫里士蘭半島(East Friesl

and peninsula)、或是在曾經滿布泥炭沼地的巴伐利亞眾多地區之一長大的人。一七五○年,數百年來形成的一片片廣大泥炭沼澤高地,大致上仍維持原貌,尚未有道路或運河縱橫其上,亦未為耕作農業所使用。只有少數地方的外觀因為採收泥炭而開始改變,其餘多數地方,仍讓人望而生畏。一直要到泥炭沼澤開始消失,有些德國人才開始視它們為「浪漫」。我們的旅人若是往更高處爬,進入愛非山脈(Eifel)、梭爾蘭德(Sauerland)、哈次山脈(Harz)或厄爾士山脈(Erzgebirge)的高地,可能會看到另一個已經消失而讓人更為感傷的例子:數百座後來被水壩淹沒的山谷其中之一。其時,這些山谷的原野與村落尚未掩蓋於

水面下,正如被水浸潤的高地泥沼尚未被原野與村落所覆蓋一樣。德國地貌有許多特色,永恆不變絕非其一。   這本書所講述的,是德國人在過去二百五十年來如何改變他們地貌的故事,包括將草澤與泥沼改為新生地、將溼原排乾、將河流截彎取直,以及在高地山谷興建水壩。這些人為努力沒有一件是全然新穎的。中世紀的熙篤會(Cistercian)修士曾排乾沼澤的水,而萊茵河第一次成功的「截彎」工程早在一三九一年。數百年前在德國的中部山脈甚至已經有某種水壩了,建造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能源進行礦井排水──利用水來抽取水。一七五○年之後的水利工程與以往不同之處,在於其規模與影響之大。這些工程對地貌的改變不亞於那些我們熟悉而顯而易

見的現代象徵:工廠煙囪、鐵路,以及蓬勃發展的城市。為什麼有這些工程,是誰決定的,產生了什麼後果?我關心的是這些問題。我將這本書命名為《征服自然》(The Conquest of Nature),是因為當時的人們便是這麼描述他們所為之事。他們的態度隨著年代而改變,從十八世紀充滿陽光的啟蒙時代樂觀精神,到十九世紀對科學與進步的衷心信仰,再到二十世紀對於所標誌的技術官僚感到自信。(一九○○年,水力發電被描述為由穿著白袍的男人創造的乾淨現代能源,這些美好的描述現在讀來,一如六十年後的人們對核能發電的熱情期待。)在數十種大同小異的論調中,不變的是基本觀念:自然是我們的對手,必須被束縛、馴化、壓制、征服…

…諸如此類。   「讓我們學會對自然而不是我們的同類宣戰。」這是蘇格蘭作家詹姆斯.鄧巴爾(James Dunbar)在一七八○年所寫的,他認為人類應該對自然發起一場正當的戰爭,這樣的觀點在其後超過二百年的德國歷史中成為一再被提起的熟悉論調。與鄧巴爾同時代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of Prussia),其排乾過的草澤與泥沼比同期任何一位統治者都多,他曾在俯視奧得河(Oder)草澤新生地後宣告:「我在這裡和平征服了一個新省份。」十九世紀,思想進步的人追求的是建立在沼澤原上的聚落與蒸汽船的通航。在自然科學的黃金年代,人類對自然的掌控被視為人類道德進步的標誌,

那正是戰爭的反面。這樣的態度一直持續到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許多評論者眼中,那場戰爭中斷了人類進程的自然軌跡。佛洛伊德在一九一五年寫下《對戰爭與死亡時期的思考》(Thoughts for the Times on War and Death),認為因為戰爭而「幻滅」(disillusionment)的事物之一,是認為人類衝突可以和平解決的這種信念,而此信念是受到「我們在掌控自然上的技術進展」所助長,因為,秩序與法律的文明價值是「讓人類成為地球主宰者的特質之一。」戰後,馬克思主義文化評論者班雅明也提出近似的觀點,他感嘆:「取代了將水流自河川排出,社會將人流導向了戰壕。」(instead of

draining rivers, society directs a human stream into a bed of trenches)談及水利工程時,這種化軍刀為犁刀的樂觀主義一直到二十世紀中期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仍是自由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的共同論調。   史實又是另一回事。太多時候,將沼澤排乾或讓河道轉向並不如我們所以為的是「在道德上等同戰爭」(借用實用主義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的用語),而是戰爭的副產品,甚至是為戰爭服務。以腓特烈大帝的諸多土地改造計畫為例,沼澤排乾後,消除了逃兵藏身的陰暗角落,也不再阻礙腓特烈如戰爭機器的部隊行軍的路線。挖掘運河與壕溝的是士兵,管理移墾者聚落的是從

前的軍隊供應商;而對自然的征服,往往是在以征服所奪取的土地上進行。或者換個例子,看看十九世紀「導正」萊茵河的計畫。如果不是拿破崙毀滅了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讓德國的政治版圖變得單純,從而為改造這條河流開了大門,這個史無前例的龐大計畫不會在那個時候、以那種方式發生。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普魯士的工程師和數以千計的工人為什麼要與北海(North Sea)和雅德灣(Jade Bay)瘧疾橫行的泥灘搏鬥十年?這是為了替普魯士與後來的德國艦隊建造一座深水港。為什麼排乾並墾殖沼原的腳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加快了?因為德國人在《凡爾賽條約》簽署後,自視為「沒有生存空間的民族」(Vo

lk ohne Raum),因此每一畝耕地都重要。國家社會主義黨(即納粹黨)在為下一場戰爭做準備時,進一步發展了爭取食物的戰鬥,同時也是對自然的戰鬥。他們在一九三九年之後為東歐規畫的水利計畫,則結合了技術官僚的自負,以及對他們所征服的「失序」土地上那些民族的輕蔑。種族、土地改造與種族屠殺,緊緊交纏。   歷代德國人所說的征服自然,換一個軍事隱喻也能貼切表達,也就是一連串的水的戰爭。在德國國內與海外都如此。水可以滿足許許多多人類用途。光是河流就提供了飲用水以及洗滌和沐浴用水。河流不僅灌溉作物,也透過魚類直接提供卡路里熱量。它們帶走廢物,也提供運輸方式(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科學家暨數學家布萊茲.

帕斯卡〔Blaise Pascal〕曾說,河流是會移動的道路)。河流提供了冷卻用水與其他工業程序用水。河流驅動簡易的水車與複雜的渦輪,是人類歷史上真正「重新發明輪子」的例子。利用河流的這許多方式中,有些可以兼容並存,有些則否。本書中描述的德國水文改造,不管是將河流改道或開溝排水、排乾沼澤、挖掘運河或建造堤壩,每一項都讓這些分別用不同方式使用河流的人產生對立。河流與溼地經過改造以服務新的利益方時,斷裂紛爭就出現了。早年,衝突往往存在於漁業或狩獵與農業之間,後來存在於農業與工業之間,更晚近則在兩個有權有勢的現代利益團體之間(如內陸航運和水力發電)。幾乎總有地方上或小規模的訴求與較大利益之間的某種衝

突發生;最後也幾乎總是較大陣營占上風。正如德國首屈一指的水壩專家所說:「能夠掌控水之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因水而發生衝突的機會。」   能夠掌控水,仰賴的是現代知識形式:地圖、圖表、清單、科學理論以及水力工程師的專業。對水的掌控也是政治力量的指標。德國地貌的改造是以脅迫的方式所為,而德國水戰爭的暴力面有時昭然若揭。沼澤地的漁村曾反抗遷離;被蒸汽船逼出河道的小船夫亦然。迎戰他們的是軍隊。公然的暴力在十九世紀中期之後逐漸減少(只有德國人在整頓別人的水道時例外),國內的水戰爭移至法庭、國會和內閣部長辦公室上演。但是法國人所說的「軟強迫」(violence douce)一直隱隱存在。只要看看德國的水道是

怎麼改造的,就能看見權力的界線如何分布。人類對自然的主宰,透露了有關「人類主宰」這件事本身的許多訊息。   不過,這本書訴說的不只是暴力脅迫的故事,也是同心一意的故事。不管為一條運河或水壩所起的爭議有多激烈——誰該出錢、誰將獲益——德國水體可被任意重塑的這個基本原則,在出奇漫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是政客、遊說者、官員與意見領袖的共識。可以重塑,也應該重塑。這種觀點不是菁英人士所獨有。許多人後來視掌控自然為自然的事情——或者如我們所說是「第二天性」。大眾熱情支持改造了土地形貌的偉大土木工程建設;河道治理或水壩竣工後,歡樂的啟用儀式上有許多致詞演說;著名工程師如尤翰.圖拉(Johann Tulla

)和奧托.因茲(Otto Intze)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而大量流通的家庭雜誌在報導人類巧思的成果時那種興奮語調,都在在證明了這種態度。提倡水力發電的雅各布.辛斯麥斯特(Jakob Zinssmeister)醫師在一九○九年寫道「畢竟人類存在是為了主宰自然而非服務自然」,只是陳述了多數人的想法。  經常有人說,比諸英國人或法國人,現代德國人對於「現代性」的接受度較低,比較不世俗與物質化,對於機械文明懷抱更多敵意。這是被用以解釋國家社會主義為何吸引人的一個說法。如果你相信這種說法,我希望這本書會讓你再想一想。   (全文未完)  

「閱讀」的當代武俠小說----論當代武俠小說評議與閱讀理論下新的武俠小說觀

為了解決氾濫平原例子的問題,作者曹昌廉 這樣論述:

當代武俠小說向來是一種被忽略的文學類型,由於歷史、文學傳統、文學理論發展等等……的環境,一種歷來的雅俗之分,將武俠小說歸在通俗文學的範圍,讓這個分類決定了價值,武俠小說的題材決定了作品本身的高下。 顯然這是一個不公平的現象,當代對於通俗文學理論的認知極度缺乏,加上當代文學研究的偏見,企圖研究武俠小說這龐大遺產的研究者左支右絀,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武俠小說究竟算不算一種文學,或者說一種值得研究重視的文學 因此筆者從民國以來的武俠小說評議開始,逐步建立當代武俠小說評議的一條脈絡。在這個脈絡當中,我們分析出這個評議歷史的背後呈現的文學理論現象,從傳統的文學觀

到引進西方的文學觀,這些理論的作用,其實正是讓武俠小說持續地在不登大雅之堂的偏見下浮沉的原因。 此外我們更分析出當代對武俠文學的理解是一種對「金庸」的迷思,也就是金庸值得研究,金庸即武俠文學,還有所謂武俠文學值得重視的範圍還有古典俠義小說。除此之外台灣當代的武俠小說可以說是相當被忽略的。所以我們提出一個當代的武俠文學觀乃是「崇古抑今」以及「崇金抑古」的現象,所謂的「崇古抑今」指的是對古典俠義小說的文學學術研究是被重視的,相對的當代武俠小說則屬於無須多加研究的。而「崇金抑古」則指的是當代武俠小說學術研究對金庸的偏重,相對則忽略了以古龍為代表的台灣當代武俠小說。

在這些既有事實的歸納下,我們指出當代學院派研究當代武俠小說的盲點,並且加以批評。據此更積極以讀者接受的角度重新建構一套可行的批評理論,以心理學為主調,進行理論的初步建構。 我們的主要觀念是一種「秩序」與「無秩序」的渴望相對游移,因此而產生出來的一種動力。根據這個動力,整個武俠小說的理論體系有一個基礎,方能夠建構。我們談及武俠小說諸多特色,以及武俠小說的閱讀狀態,分析其中的種種現象,然後把這些理論化,歸納出當代被研究者忽略的武俠小說的文學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