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流設計地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海流設計地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戴寶村寫的 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在地課程 - 社區參與行動團隊-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也說明:共筆苑裡課程中,讓我們以水圳/海流/聲音/巷弄/道路/鐵道等路徑動態為題,結合不同 ... 視覺設計師-陳衍良共組「石在工作隊」,持續以「馬崗」作為行動基地。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黃承令所指導 莊凱証的 生活漁場知識作為無形文化遺產保存之研究—以澎湖風櫃里為例 (2019),提出海流設計地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關鍵詞:風櫃里、澎湖、漁場、在地知識、無形文化遺產、傳統知識與實踐。

最後網站橫向主動系泊式海流發電系統則補充:論文名稱(中文):, 橫向主動系泊式海流發電系統. 論文名稱(外文):, Ocean Current Power System featuring an Active Mooring Concept. 指導教授(中文):, 曹哲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流設計地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

為了解決海流設計地址的問題,作者戴寶村 這樣論述:

「過鹹水」是台灣人的共同歷史記憶,所有的台灣人都是海洋之子。   身處廣闊海洋中的台灣島,不但形成過程與海洋密切相關,居住在島上的各個不同族群,也都有海洋活動的歷史經驗,部分史前族群和平埔族人駕駛側翼板的船隻配合洋流、季風遠航,東海岸的卑南族有海祭祭典,蘭嶼島上的達悟人更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清帝國治台期間,漢人冒險渡過黑水溝前來台灣,其冒險、奮鬥、打拚、追求「出頭天」的精神,成為台灣強韌生命力的根源,而一九四九年另一批橫越台灣海峽移入台灣的新住民,則增加了台灣社群構成的多樣性。   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就移民歷史特質而言,「過鹹水」是台灣人的共同歷史記憶,所有的台灣人都是海洋之子。因此

,從海洋的角度觀看台灣的歷史與文化,可以發現各族群間的共同點,進而型塑新世代的民族特質,建立新的主體文化與共同價值。 本書特色   1.從海洋誕生的台灣島、駕獨木舟漂流的南島語族、艱險橫渡黑水溝的漢人、大航海時代台灣地位的重要、清代時期的沿岸航運與東西對渡、日治時期的日台航線與南進基地、現代海運的發展與貨櫃船王國的建立,以及全球化下的跨海新住民與縱橫四海的台商,完全從海洋的觀點,闡述台灣的歷史與文化,在在顯示台灣與海洋的密切關係。   2.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一書的作者戴寶村教授,再次從海洋出發闡述台灣的歷史,但文字更簡潔,脈絡更清晰,適合一般大眾閱讀。

作者簡介 戴寶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於北海岸一個偏遠的散鄉(窮鄉)——三芝鄉,早年初到台北讀書,還被人戲謔地稱作「三枝香」,尤其是當地址寫到「新庄村番社後」時,跟那些住在仁愛路、中正路等的同學相比,總覺得頗為自卑。   後來三芝出了李登輝總統,更有江文也、杜聰明、盧修一等名人,尤其在「脫漢入番」的趨勢下,加上林媽利醫師在他的DNA檢驗報告中註上「父系有非漢人的東南亞血緣」後,從此尋回自信,還以老家「番社後」的地名感到「自慢」。   濱海生長的背景,使得在潮間帶撿拾蚌貝、石滬摸蝦抓魚、牽罟分魚,以及採石花菜換學用品等,都是他年少時代的回憶,而在家中就可約略聽到的浪濤聲,則已成為深層的身心脈動共鳴

。從三芝到台北唸書的必經之地淡水,其山河海交會與豐富的歷史元素,更是讓他印象深刻,也成為走上學術道路的感性動機與理性動力。   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且出版成書的《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奠定他的海洋史研究走向,而博士論文〈近代台灣港口市鎮發展〉,則代表更大空間的開展,至於跨世紀之年的《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玉山社出版)著作,則象徵學海壯航,並獲得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至此,海洋史的研究成為他的學術主航道。   他不確定海洋的壯闊深沉與自由多變,是否影響了他的性格,但可以確定的是,他除了將海洋史作為學術重點之外,並不願意只拘泥於比較單一鑽研的領域,所以也有其他的學術關懷與投入,包

括通史類書籍、區域史、家族史、客家族群史、縣市鄉鎮志書、諺語文化等。   然而,台灣海洋歷史文化始終是他最關注的課題,台灣的海島條件、海洋子民、海洋經貿、海洋文化等是台灣立國的要件,脫陸入海是台灣開闊的生路,他堅信海洋台灣到海洋國家是歷史必然的航向,希望藉由這本《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的出版,讓國人能知海、親海、入海、護海,進而「快樂出航」。

生活漁場知識作為無形文化遺產保存之研究—以澎湖風櫃里為例

為了解決海流設計地址的問題,作者莊凱証 這樣論述:

  現代漁民會視老一輩漁民的生活智慧為不符合時代需求的過時觀念,特別是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生活漁場知識,久而久之,恐會走向失傳、無人承接的局面。基於此,本研究以在地知識為核心,探究澎湖縣馬公市風櫃里生活漁場知識。諸如居民賴以維生的島嶼環境,潮汐、浪流、山勢、燈火、季節、漁具、漁法、漁獲、組織等,皆是在此漁場環境生成。其漁場認知與漁業觀點必然在歷時性與共時性裡一一實踐。透過島嶼漁場文化的發掘研究,一方面探討人與海洋環境互為擾動之生活關係,建構澎湖生活漁場知識。每一段時空記憶與經歷來自於代代相傳或是個人摸索的過程,深化之後,對於周遭環境的了解與運用,遂能建構一套親近海域的哲理與自我生存的重要技能

。另一方面在於探討風櫃漁場生活經驗,以在地居民為探討中心,其所延伸的各式環境面向,如自然環境的變化如何影響在地居民的生活思維,或風櫃居民的自然觀、時間觀、空間觀可以在生活漁場知識裡找到哪些蛛絲馬跡等課題。進而針對生活漁場知識之探討,試以地方知識、現象學、人文地理學、無形文化遺產等理論基礎來論述及建構風櫃生活漁場知識體系之輪廓,一是人與漁場環境的關係;一是漁場知識的實踐,並導入無形文化遺產保存之探究。  研究對象以澎湖風櫃里為例,風櫃聚落是澎湖典型的漁村,漁業結構表現於在地的生活樣貌,地理位置座落於澎湖本島201縣道尾端,臨海的生活環境,其生計連結,自然與周邊海洋資源有關,造就了以海維生的產業宿

命。當科技文明逐漸凌駕當代社會時,傳統知識勢必受到衝擊,包括人的技能、口傳、工藝與學習模式、價值判斷等,其影響程度可大可小。因此,風櫃漁業生活漁場知識的形成,必須奠定於:人與環境之間的身體實踐,互為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以學習為底,進而內建個人與他人的經驗指數。風櫃生活漁場知識,其傳統性仍保留在中壯年、老一輩的身上。口語之間的在地語言,包括魚種的俗名、漁法的俗稱、手作的漁具、氣候的辨識等等,可謂是延續既有的傳統生活。本研究為蒐集風櫃里漁場知識文化內容,採取多面向的研究途徑,包括田野調查、潮間帶作業參與、社區文化性資源踏查、理論基礎建構等面向。主要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社會文化、個人經驗、言談文本為

探討方向,探究風櫃居民的生活漁場及其相關知識。  因此,風櫃里生活漁場知識值得登錄為無形文化遺產的理由為:具有悠久的漁業發展歷史,漁村結構完整,許多在地知識源自於祖先傳承,代代相傳的生活經驗,居民擁有世代傳承的知識觀點與集體記憶,並經由各時期的發展與轉變,形塑出屬於風櫃里的漁場知識文化;放緄(延繩釣)、魷魚拖釣等漁法仍依循海流潮汐、天候辨識等傳統知識作業;大公(船長)與船員的組織或父子、親友的船組,得以繼續傳承地方漁場知識並實踐之;在地信仰的篤信,民俗規範的遵守等超自然力量的展現,可謂是民俗生活的一環;漁場環境的善用與定位,表現於各種捕魚技術、開船方法以及山範辨視等。以上皆為無形文化遺產保存之

重要內容。  研究結果認為風櫃里生活漁識知識具有無形文化資產之傳統知識與實踐、民俗、口述傳統等類項登錄之絕對保存價值。風櫃漁業發展悠久,自清領時期起,歷經日治、戰後,以及至今,至少已有三代以上的相傳經驗,代代相傳的歷史性與傳統性的發展脈絡更是顯明,放緄、魷魚拖釣等漁法仍繼續延續老一輩的討海知識與信念,每一發展階段皆有其不同的知識塑成與特質,一日為海,終身為海的生活觀,更加說明生活漁場知識的永續性與在地性。風櫃里的案例,可以是臺灣、澎湖在推動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之先例。日後,建議風櫃里生活漁場的保存與發展,大致可朝向科技設計的運用、環境教育的導入、文化旅遊的地方活化、文資保存的登錄與指定以及生態保育

的合作等面向著手,其最終的目標,在於島嶼型永續生活學習中心與島嶼生態博物館之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