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精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當代藝術精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建昌,蕭瓊瑞寫的 山‧海‧岱員:鄭建昌創作集(1978-2014) 和北美館的 2005台北美術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2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開跑! 獎勵藝術創作者以作品 ...也說明: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以保障與健全臺灣金融市場交易為主要服務範疇,並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之精神,支持青年藝文人才與產業發展;臺灣美術基金會則以保存、推廣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藝術家 和臺北市立美術館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林靜娟所指導 張哲毓的 當代美術館的空間形態 vs. 空間計畫-重構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8),提出當代藝術精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解構閱讀、空間形態、空間計畫、空間計劃、當代美術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詹獻坤所指導 蔡宏義的 心遊物外—蔡宏義創作論述 (2018),提出因為有 心遊物外、書寫性、意象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當代藝術精神的解答。

最後網站藝術與社群:從當代觀念藝術的批判態度談起則補充:與「推翻藝術生產模式」,. 經常是藝術生產過程中最具精神性與實驗性的哲思所在。 3. 對於二十世紀觀念藝術的思想轉進,藝評家丹托(Arther Danto)從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當代藝術精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山‧海‧岱員:鄭建昌創作集(1978-2014)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精神的問題,作者鄭建昌,蕭瓊瑞 這樣論述:

鄭建昌藝術創作中之當代藝術精神性特質   善於思考、內斂沈毅,且又充滿藝術熱情、以及社會與人生關懷之鄭建昌,於大學時曾受中西藝術之薰陶,但主要仍以油畫、素描、粉彩等西方藝術媒材進行創作。其沈浸於西方藝術理論與表現風格之探討,奠定優秀之西畫基礎,同時長期對台灣之藝術、文化、歷史等能細膩觀察、感受與省思,發展出具代表性之台灣本地藝術創作觀點,以及獨特的藝術風格。   鄭建昌迄今藝術風格之演變,可區分為幾個系列,扼要言之,於1982前後,其採類硬邊繪畫風格,表現現代都市文明對個人之衝擊與壓迫,以及物質文明下人們之心靈空虛、疏離與徬徨,此情調及感受類似西方藝術家面對現代社會之敏銳反映。同時鄭

建昌於1990-1999年間之「台灣山海經」系列,其探討實涉及文化認同之問題(如「我的文化是什麼?」)與自我認同之問題(如「我是誰?」),其試圖尋求台灣文化特質與自我之根源。於2005年前後之台灣游蜉系列,可謂反映萬物之無常觀、生命之困頓與飄泊、自然與物質世界之危脆與流轉,以及在存在之不安感下,顯示台灣人之真誠、質樸、毅力與生命強度。   鄭建昌鎖具當代藝術精神性品質,其對意義探尋與表現,呈現藝術深度、廣度與高度,反映當代台灣藝術之心靈,其理念與作品在台灣藝術界具獨特之價值。其不僅真正落實社會藝術教育之理想,實亦展現21世紀中,超越現代與後現代之藝術家之角色與使命,同時其不僅以大自然為師,亦

能以己為師,顯示「天人合一」之真義與時代啟示。

當代藝術精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PhotoGrids」, Sol LeWitt, 1977(Harris Press)
https://mcachicago.org/Collection/Items/1977/Sol-Le-Witt-Photo-Grids-1977
②「Then & Now」, Ed Ruscha, 2005(Steidl)
https://steidl.de/Books/Then-Now-0814233344.html

美國是當代攝影書歷史中不可不談的國家,不僅從創作者、研究者、策展人、出版者到機構經營者,都建構起當代攝影書的世界,真正意義上認識攝影書可以作為創作的實踐,而兩位觀念藝術重要的先驅者,更將觀念藝術的想法帶入書本之中。攝影是記錄常規事物的媒介,書籍是日常唾手可得的物品,將藝術的觀念透過攝影的視覺呈現,置放在書籍自身的結構與系統運作之中,由攝影的記錄特性過渡到書籍的翻閱動態。Sol LeWitt 曾說,書籍自身即是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複製品。

主講/蔡胤勤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鄭宇辰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當代美術館的空間形態 vs. 空間計畫-重構臺北市立美術館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精神的問題,作者張哲毓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索當代美術館如何透過空間形態(Spatial Configuration)以及空間計畫 (Program)賦予參觀美術館的自由度(或者說,鬆動美術館-藝術威權性)。因此,以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提出的解構主義遊戲閱讀觀念為出發點,藉其考察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在建築計畫(Programming)和空間形態(Configuration)上的延伸,以此進行美術館建築形態上的思考,對長期將「白盒子展示方法學」視為圭臬的現代藝術機構提出發問,最後透過設計實驗企圖鬆解受到現代建築「形隨機能」制約下的美術館空間。 首先,本研究從當代美術館

建築作品化、空間形態的不可捉摸、以及脫離機構化下 「順路型動線」的空間結構關係,賦予參觀者更多觀展行為的現象,從而引發本研究的核心命題—美術館建築何以類型化?在當代藝術的形式充滿不確定的動向之時,建築又該如何因應? 因此,本研究主要回顧德希達在語言學上對於解構閱讀的洞見,以及屈米藉由德希達解構主義思想在建築上的創見,並透過建築案例研究歸納出空間上的遊戲性特徵:「空間形態的開放性」、「空間計畫的不確定性」以及「文本改寫的增殖性」;藉此重新審視建築中的空間計劃和空間形態,作為本研究探討建築中如何藉由空間的歧義引出遊戲閱讀之可能的理論依據。 第三章以空間形態與空間計畫之角度,重新檢視美術館建築的

發展中隱含現代藝術機構-設計範型(model plan)的三種特質:「開放與封閉二元的空間系統:展示與收藏的分離」、「現代藝術史觀:歷時性的展覽空間組織」與「形態的控制性:大廳/中庭作為藝術宣示的場域」,此一研究發現將作為後續討論遊戲概念如何鬆動制式美術館空間計畫之基礎。 第四章,透過屈米建築理論中關於「空間計劃」(Programming)的解構方法論為基礎,選取九組美術館建築為閱讀文本,試圖界定一般閱讀(合理性)與解構閱讀(遊戲性)增殖之間的差異,以此印證和補充解構概念在美術館建築中的特殊發展與回應方式。 第五章及第六章以「臺北市立美術館」作為論述的對象與設計實驗的文本。在配合北美館未來

典藏庫房之增建需求的基礎上,企圖透過設計挑戰此一現代藝術機構如何從既有受到空間形態制約的展覽空間形式成為更符合當代藝術精神的美術館。

2005台北美術獎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精神的問題,作者北美館 這樣論述:

「2005台北美術獎」係由台北市政府指導、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台北市立美術館承辦的年度競賽獎,今年更配合館慶,擴大宣傳,希望鼓勵更多藝術工作者發揮想像力與與創作力。本獎項以高達二十萬的首獎獎金,鼓勵作品深具當代藝術精神及個人獨特風貌的藝術創作者踴躍報名。今年更創下歷年紀錄,吸引了五百三十一位全國各地的藝術工作者參加,競爭相當激烈。

心遊物外—蔡宏義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精神的問題,作者蔡宏義 這樣論述:

摘 要 「心遊物外-創作論述」是筆者創作的態度,也是個人生命性格與內心情感表現在書畫創作、追求心靈與精神上的自由與現實生活上的體驗,乃至於一切的學問、智慧涵養、生活態度、藝術的展現,個人認為應不斷的體悟生命內在的心境與實踐,才是藝術創作的最佳途徑,且需長期累積個人的內心修為來完成;形而上的藝術創作應自然流露、天真而稚拙,令觀者歡喜而有所感觸,亦即以老莊思想之「道法自然」為核心,崇尚天然自成、自然而然的審美表現。 本創作論述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創作學理基礎」、第三章為「創作脈絡論述」、第四章為「作品詮釋」、第五章為「結論與展望」。個人的

論述係來自於平時對於書寫性的書法表現並透過抄經、偈語、詩詞收攝心境、體悟生命與生活經驗結合來展現書法作品;而書畫本同體同源,進而延伸到工筆、敦煌壁畫、意象性水墨等脈絡,以及在研究所的藝術觀念來創作並試著傳達個人內心情感思維,使現代的書法、水墨創作能有新的面貌呈現。本論述創作分為書法及水墨兩類,綜觀書寫性的書法作品內容、形式與意象性的水墨等,皆在呈現個人或探討對生命的價值觀、生活的態度與藝術創作的心境表現;筆者在書寫性的書法在線性、文字意涵與形式表現,以及水墨形式在東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媒材與技法上的運用,均藉由創作題材去思索書法及水墨的藝術本質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唯有收攝安定身心、隨遇而安,

淡泊名利、追求身心與思想上的自由與自在,並透過不斷的書寫與實驗創作,將生命的價值與情感體現於藝術創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