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正神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福德正神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豐楙寫的 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 和呂江銘的 福氣興中和:中和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土地公也說明:在台灣寺廟中,除了供奉主神外,有些寺廟還會供奉一些從祀神。 ... 在土地廟中,福德正神自然為主神,常見的從祀神是土地公配偶土地媽(土地婆);比較大或有特殊地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桂冠 和石渠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蕭寶玲所指導 黃采嫣的 以現代親子關係為主題之「虎爺」插畫創作 (2021),提出福德正神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插畫、虎爺、親子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玄奘大學 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蔡翊鑫所指導 王淑芸的 苗栗造橋保龍宮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保龍宮、保生大帝、祭祀活動、廟宇之美的重點而找出了 福德正神廟的解答。

最後網站北區轄內各福德祠名冊 - 臺中市北區區公所則補充:編號 區別 土地公廟名稱 1 北區 中達里福德祠 2 北區 大湖福德廟 3 北區 香蕉福德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福德正神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

為了解決福德正神廟的問題,作者李豐楙 這樣論述:

  土地神是華人社會共同的重要信仰對象,在各地有不同稱號,如伯公、大伯公、福德正神、土地公、社公、民主公王等,各有其意義與脈絡。隨著華人遷徙世界各地,在各地建立祭壇、廟宇祀之。在台灣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俗諺,學者也以土地神的崇祀做為漢人社群的聚落地地的指標。   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商埠村落,有許多主要廟宇主神是大伯公,扮演著當地華人社群民間信仰的核心角色。當地原住民的土地神信仰也跟華人的土地神信仰產生互動。因此,我們可從更廣大脈絡來看土地神信仰對各個族群所具有的意義。   依據詩巫永安亭於2017年主辦的第九屆世界大伯公節暨「2017福德文化國際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從比

較研究的角度,探討土地神信仰在族群內部及跨族群的異同,以及土地神信仰對華人社會所具有的意義。   本書的旨趣及議題連貫性涵括:信仰傳統與理念演變;臺灣客家伯公信仰及其當代變遷;大伯公與族群關係;在地化與族群交流;節慶: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等五大主題,為華人世界普羅大眾的土地神信仰,提供更寬廣、完整而深成層的認知空間。   本固魯孫春富 序張序 張如雲 主編序 徐雨村 第一部 信仰傳統與理念演變 斯土斯神:馬華社會中敬祀土地的理念移植 李豐楙 天命、神道設教與主權觀:南洋大伯公等神靈之綜合論證 王琛發美濃里社真官與福德正神信仰之比較與混成研究 洪馨蘭 第二部 臺灣客家伯公信

仰及其當代變遷 社群與地方:伯公信仰與北臺灣傳統社會之構成 羅烈師、邱曉燕 六家客家伯公的面貌與變貌:新竹高鐵特區個案分析 陳邦畛、張維安內埔客家聚落與伯公信仰 蔡明坤、王淑慧 美濃土地伯公型塑的文化景觀研究 張二文 第三部 大伯公與族群關係 檳榔嶼海珠嶼大伯公廟歷史的再檢視 陳耀威 從海珠嶼大伯公廟的祭祀儀式看客閩社團的競合關係 利亮時馬來西亞大伯公和臺灣義民爺在族群關係上的比較 林本炫 第四部 在地化與族群交流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Malaysian Folk Religion :Datuk Gong Worshippers Yee Mun Chi 〈華裔馬

來西亞人的民間宗教:拿督公崇拜者〉(陳億文) The Veneration of Dayak Latok among Chinese in Singkawang,West Kalimantan Elena Gregoria Chai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華人對達雅人啦督公的崇敬〉    (蔡靜芬) 第五部 節慶、博物館與文化遺產 世界大伯公節 陳亞才 福德文化的節慶推廣:以臺灣桃園土地公文化節為例 黃進仕 土地神信仰在華人移民地區發展的差異探索:談臺灣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策展的敘事概念 蔡淑娟從文化遺產論馬來西亞大伯公廟宇的文化實踐 徐雨村   主編序   土地神為華人社會的重要信仰

對象,在各地有不同稱號,如伯公、大伯公、福德正神、土地公、社公、民主公王等,各有其意義脈絡。隨著華人遷徙世界各地,在各地建立祭壇、廟宇祀之。在臺灣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俗諺,學者也以土地神的崇祀做為漢人社群的聚落指標。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商埠村落,有許多主要廟宇主神是大伯公,扮演著當地華人社群民間信仰的核心角色。當地原住民的土地神信仰也跟華人的土地神信仰產生互動。因此,我們可從更廣大脈絡來看土地神信仰對各個族群所具有的意義。   馬來西亞的華人一向注重血緣、地緣、業緣的聯繫,組織了許多社團,在 1980 年代開始就致力於全國及跨國的社群連結,更成為各類型國際華人社團組織的重要

據點。然而,各個大伯公廟之間的社團聯繫工作卻顯得薄弱,這跟昔日大伯公廟鎮守一方市集或村落,扮演各地的跨鄉屬(方言群、超幫)協調角色, 且有許多建置為政府委任的慈善信託會有關。所幸自 2007 年,馬來西亞砂拉越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有感於各廟缺乏橫向聯繫,積極走訪各地大伯公廟,籌辦「砂拉越大伯公節」。在  2009 年由民都魯天恩亭首度舉辦並宣布成立聯誼會,並積極聯繫沙巴、馬來半島各地大伯公廟參與,因此於 2012 年更名為「馬來西亞大伯公節」。   另一方面,海峽兩岸交流的浪潮推動了以宗教信仰為名義的聯繫。2008 年中國廈門仙岳山土地公廟發起主辦「兩岸福德文化節」,由兩岸福德正神廟宇輪流主辦

。至 2011 年由詩巫永安亭擔綱主辦,展開更開闊的格局,更名為「國際福德文化節」。馬來西亞大伯公節亦邀請來自東南亞、臺灣、港澳、中國等地的團體共襄盛舉,這兩項節慶都朝著國際性邁開大步。   2014 年 9 月由檳城寶福社率先聯合主辦「馬來西亞大伯公節」及「國際福德文化節」,達相輔相成之效。2016 年 5 月砂拉越美里大伯公廟主辦第 8 届馬來西亞大伯公節,同時國際福德文化節更名為「世界福德文化節」,也在美里聯合舉辦。當時在美里召開的馬來西亞大伯公節聯誼會通過決議,更名為「世界大伯公節聯誼會」,自2017 年起,節慶名稱易為「世界大伯公節」。   大伯公節聯誼會一向重視福德文化的研究傳

統,自2009年首屆大伯公節即邀請陳亞才先生擔任首次講座。此後每年大伯公節及福德文化節經常邀請學者、專家擔任講座會主講人,規模或大或小。其中 2011 年及 2017 年在詩巫的會議皆舉辦規模盛大的研討會,且刊行論文集。   在 2011 年詩巫永安亭主辦國際福德文化節期間,筆者受聯誼會孫春富主席及籌備委員會張如雲主席之託,邀集各地學者參與「第一屆福德正神研究國際研討會」,由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辦、時任該院院長的張維安教授擔任主席,會後出版論文集《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的跨國研 究》,成為劃時代的華人土地神信仰研究成果合輯。內容共分緒論、馬來半島與新加坡、婆羅洲、海峽兩岸

等四部分,分析描繪這些國家的福德正神與大伯公信仰的社會文化樣貌。   詩巫永安亭於 2017 年主辦第九屆世界大伯公節,為彰顯近年來的福德文化研究成果,特別舉辦「2017 福德文化國際研討會」,邀集各界學者共同參與。受大會主席孫春富主席及籌備委員會張如雲主席付託,   本次會議續由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張維安教授擔任主席。基於六年前舉辦研討會及編輯論文集經驗,本次研討會由交大張維安教授、羅烈師教授及筆者於 2016 年 10 月共組籌備小組,研擬邀稿策略、論文撰寫時程及會後論文集之編輯出版。期望立基於前次研討會及各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從比較研究的角度,探討土地神信仰在族群內部及跨族群的

異同,探究土地神信仰對華人社會所具有的意義。   經過陸續邀集作者撰稿,並在 2017 年 5 月 14 日於詩巫舉行研討會,結集而成本書。依據會議論文的旨趣及議題連貫性,歸納為下列主題分別簡要介紹之:   一、信仰傳統與理念演變   本主題側重於華人的土地神信仰在中國的歷史及宗教根基,在傳播到馬來西亞及臺灣之後,所產生的傳統延續及理念變遷。   李豐楙就馬華社會的例子,指出當地友族友教具有「教節一體」的特性,那麼土地信仰與華人宗教之間如何形成其教、節一體性?首先,祭拜天公的節俗信仰就連結了移民社會的「敬天祀地」,具「理念移植」性質的信仰無需借助分香。進而敬祀南土,以「唐土地」聯繫了唐

山理念,並根據「斯土斯神」的理念崇奉「番土地」,成就了複合型的「唐番土地」信仰。   王琛發指出,漢文化依靠「落地生根」而在各地「開枝散葉」的傳統,可溯至《詩經》所記載的周朝先王。近代來到南洋開拓先民常遵循明清族譜《遷流詩》又或天地會傳承的觀念,已故領導往往化身為當境集體祖神,公共廟宇與祭祀活動不離當地人民「祖」和「社」歷史印象。   洪馨蘭指出,社官信仰在嶺南客家地區極為普遍,但在臺灣較為人知的僅有清乾隆年間在美濃山下的三個村莊,設有以里社真官神位碑石及露天墓塚形制的社官壇,但其詮釋已轉變為「伯公」(福德正神) 的其中一種。作者透過在兩岸的田野調查及文獻爬梳,具體而微呈現了社官信仰在臺灣

的變遷與混成過程。   二、臺灣客家伯公信仰及其當代變遷   這項主題包含四篇論文,臺灣的北客及南客各有兩篇,適合做為兩大客家區域伯公信仰的社群特性及當代變遷的比較。   羅烈師與邱曉燕以臺灣苗栗縣西湖鄉客庄的伯公信仰為例,探討其中反映的漢人地方社會構成法則。包括以年為週期的「爐主與首事」輪值單位,辦理伯公祭祀的「許福與還福」儀式。聚落伯公信仰成為家戶以上,人群整合的基本單位。人與人的關係(社群)建立在與土地的共同關係上(地方)。   陳邦畛與張維安聚焦於新竹高鐵特區客家聚落的伯公信仰,首先分析當地土地伯公緣起傳說與客家民眾的生活世界,當地客家聚落原有的伯公信仰面貌。繼而探討在新竹高鐵

特區的開闢以及由農地轉為住商用地的過程中,伯公所遭逢的命運及當代伯公信仰的連續與斷裂等。   蔡明坤及王淑慧研究臺灣屏東縣內埔鄉 14 個客家村的 186 座土地伯公廟。由於各聚落的發展背景差異及社會型態轉變,伯公祭祀組織及活動相應發生了變遷及地域差異。但傳統禮敬天地的理念及伯公信仰的特性依然存在,包括循環進行春祈秋報,再結合慶賀新丁、請老壽食福、渡孤等活動等。   張二文指出美濃地區 379 座伯公中,雖然面臨改建為廟祠的趨勢,但有四分之一的型制維持露天祭壇的伯公壇。客家先民的風水觀,也具體反映在伯公壇「天圓地方」、「前虛後實」、「陰陽太極」的型制上。   三、大伯公與族群關係   

位於馬來西亞檳榔嶼的海珠嶼大伯公廟,早在 1950 年代的大伯公論辯就是重要焦點。陳耀威、利亮時的兩篇論文,依據歷史文獻、文物及口述歷史等,重新爬梳了其中各個方言群的詮釋及其中的族群關係。   林本炫則是從馬來西亞大伯公跟臺灣義民爺的信仰進行比較研究。   陳耀威指出,20 世紀初起喬治市兩座海珠嶼大伯公廟,包括大伯公街福德祠與丹絨道光福德祠大伯公廟都歸客家五屬所管理,不過 19 世紀中依然屬於廣府和汀州人士的公廟,更早先可能是不分閩粵人的伯公聖地。透過建築、文物、歷史文獻等材料,再檢視檳榔嶼海珠嶼大伯公廟的歷史。   利亮時從客屬五個團體與閩南人寶福社的口述歷史,探討他們對於海珠嶼大伯

公廟的產權爭端及每年的農曆正月 15 請火儀式由來,抱持著兩種不同的詮釋觀點。客屬強調英殖民政府的司法協商結果,寶福社則把請火儀式連結到祕密會社的入會儀式及躲避英政府圍捕故事的重演。   林本炫認為臺灣義民爺信仰和馬來西亞的大伯公信仰,雖然看似完全不相關,但卻有若干相似處,也經歷類似的神明「標準化」過程。本文探討臺灣義民爺這類「英靈崇拜」神明為何具有凝聚族群認同的作用,以及英靈崇拜所具有的「集體意識」特性。作者思索具「自然崇拜」性質的大伯公信仰,如何成為凝聚人群的重要媒介。   四、在地化與族群交流   本部包括馬來西亞及印尼加里曼丹華人族群對於土地神信仰的兩種實踐型態,其中華族的信仰都

涵括了友族的土地神崇拜,包括拿督公及啦督公。由本地學者陳億文及蔡靜芬以英文論述。   陳億文論及華裔馬來西亞人的宗教行為與信仰當中,已將若干當地成分加進其信仰體系當中。其中一項就是對拿督公的崇祀,標示著華人民間宗教的涵括性,而且這反過來顯示他們對馬來西亞日常生活所抱持的世界觀。拿督公也造就華裔馬來西亞人的民間宗教具有獨特性及在地性。   蔡靜芬探討在印尼西加里曼丹山口洋地區,當地華人所崇祀的達雅人土地神啦督公(Dayak Latok)。其中的儀式、信仰與象徵經常被華人所採用、轉化,來穩定並迎合華人社群的情緒需求。在砂拉越及西加地區,大伯公、拿督公、啦督公為華人的重要保護神,啦督公則是山口洋

地區所特有。   五、節慶、博物館與文化遺產   陳亞才指出,大伯公是馬來西亞華人民間信仰中受到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2011 年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接辦福建廈門發起的第四屆福德文化節,開啟「馬來西亞大伯公節」與「國際福德文化節」相結合的契機。至 2017 年起的世界大伯公節將能加強國內外大伯公廟的聯繫與合作、爭取民間和官方的認可與支持、重新延續大伯公信仰的跨國學術研究。   黃進仕指出,在政府和民間的公私協力之下,從土地公信仰的田野調查出書,到土地公文化節慶的藝文推廣活動,2008 年 9 月開始辦理「桃園土地公文化節」。本文討論「桃園土地公文化節」的辦理模式, 及其展現的土地公文化意涵,

進而在推廣福德文化節慶活動時,更能彰顯土地公「仁民愛物」精神的活動創意思考及作為。   蔡淑娟以臺灣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的策展經驗,說明如何就臺灣、港澳及東南亞都極為普遍的土地神信仰做為展示主題,並以地域差異比較的廣度調查研究做為敘事內容。就跨族群的角度來看,依據華人某族群跟周邊各族群的土地神信仰做比較,找出其中的信仰特性、宇宙觀、社會實踐的異同。   徐雨村指出大伯公信仰是馬來西亞華人地方文化的重要展現場域。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所推動的世界大伯公節,更有效串連各地的大伯公廟及福德正神廟宇。未來有必要從文化遺產著手,找出大伯公廟及其節慶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及發展策略,扮演護衛華人文化遺產的角色,以

發揮更大的社會文化經濟效益。  

福德正神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淡水散步】 #米市福德宮:街底的鎮守🙏
.
我們凝視著大河對岸的觀音山,順著山坡走下,來到喧囂撩亂、人馬雜沓的淡水河畔市街。在17世紀時,已有不少的漢人墾居於中北部,入清以後,台北的漢人通事賴科早已在淡水干豆門建天后宮。而淡水因位於淡水河下游右岸,位居流域海口,是台北盆地的入口,在漢人進入淡水發展後,很快地就促成聚落的蓬勃興盛。
.
因此,透過對淡水市街空間樣貌的觀察,可以看見異於山坡空間的多向勢力與情調,這裡的市街則標誌著庶民日常的活力。
.
▓ #街底的鎮守
.
今天散步來這個小廟。建於1858年的「米市福德宮」,坐落在清水街與重建街的交會處,往坡上走是過去幾家淡水的米行,往下則是舊街市場,咸豐年間地方商人認為此地方的山坡形式易造成財源宣洩,便修建福德正神廟,請土地公、土地婆來鎮守財口。
.
無意間形成了一個陡坡上的小廟景觀,清幽宜人,駐足在米市福德宮,看著菜市貨運與對面清水巖信徒來往,有種體驗聖凡交接的樂趣。

|

📌 #米市福德宮地點:新北市淡水區清水街148號

文字 | 李長潔
影像 | 李長潔

以現代親子關係為主題之「虎爺」插畫創作

為了解決福德正神廟的問題,作者黃采嫣 這樣論述:

研究者因擔任教學工作,接觸到許多低年級學生及其家長,發覺現代的親子關係之間有許多不同的相處模式,而這些相處方式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孩子的發展。當家庭成員無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容易造成孩子在兒童時期部分需求未被滿足。當人們的需求未被滿足,容易產生心靈及行為上的問題,故研究者想藉由兒童守護神「虎爺」的研究,用插畫的方式記錄並關懷這些缺乏陪伴的孩子。本創作研究以插畫的方式,將研究者所觀察到的親子關係現象為故事架構,以明亮、溫馨和可愛的形式呈現。本研究創作以文獻分析法,蒐集虎爺的相關之民間故事與神像雕刻等圖文資料,據以進行「虎爺」此角色的設計。本研究希望讓不同年齡的觀眾都能在欣賞時感受到溫馨與治癒,進

而省思改變的可能。本創作採用水彩作為主要媒材,紙張選擇Arches水彩紙。以五大系列呈現:「虎爺紅色的夢:願望,收到了嗎?」、「虎爺綠色的夢:你的夢、你的夢!」、「虎爺藍色的夢:在,卻又不在」、「虎爺黃色的夢:噠噠噠噠噠」以及「虎爺紫色的夢:一起勇敢為自己負責」,各系列7張作品,共35張作品。創作作品於2022年7月4日至2022年7月7日,在本校美術樓H102展出。

福氣興中和:中和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

為了解決福德正神廟的問題,作者呂江銘 這樣論述:

  介紹新北市中和區六十九間土地公廟 作者簡介 呂江銘   1.2008擔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辦「台灣陣頭藝術—官將首匯演」活動副主持人兼持行總監   2.2006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大百科網路版詞條撰寫計畫—民俗類」諮詢委員   3.1999台北永和社區大學「廟會文化與藝陣研究」民俗課程講師   4.1989十月成立【采風民俗學會】   著有《台灣家將臉譜藝術—官將首卷》、《台灣家將臉譜藝術—八家將卷》、《冠友一家》─上冊、下冊、《板橋慈惠宮媽祖廟慶祝建廟一五一週年嘉年華紀念專輯》、《八將》、《蘆洲神將》─上冊、下冊《官將首》、《家將》 文化局長序推薦序自序作者

簡介目錄中和土地公廟的信仰概況 南勢區1. 內南里 烘爐地南山福德宮2. 內南里 雙蓮福德宮3. 內南里 興南福神宮4. 內南里 南山福南宮5. 內南里 山景福德宮6. 內南里 內南福德宮7. 內南里 福德居8. 壽南里 裕和祠9. 橫路里 新埤福興宮10. 橫路里 紫南福德宮11. 橫路里 鹿寮福德宮12. 橫路里 蘆竹湳福德宮13. 橫路里 中心崙土地公廟14. 橫路里 鹿寮坑福興宮15. 橫路里 火燒厝土地公廟16. 橫路里 三清宮福德廟17. 橫路里 鹿寮坑福德宮18. 和興里 中興福德宮19. 外南里 埤仔頭福德宮20. 中興里 廣德福德宮21. 興南里 保南宮22. 正南里 華興宮

23. 華新里 萬應公附屬土地公廟24. 華南里 游厝磐石樓土地公廟25. 景南里 福佑宮26. 景平里 景平福德宮27. 景福里 虎頭厝景福宮28. 景文里 景文福德宮29. 景文里 景安國□福德祠 漳和區30. 枋寮里 枋寮福德宮31. 枋寮里  枋寮里有應公附屬土地公廟32. 漳和里 汴仔頭景福宮33. 漳和里 枋寮公有市場土地公廟34. 福祥里 和美宮35. 福美里 福美宮36. 福祥里 福祥宮37. 瓦□里 保慶宮38. 力行里 力行福德宮39. 碧河里 碧河宮40. 碧河里 李厝福德宮41. 中原里 永興宮福德祠42. 中原里 永福宮 秀安區43. 安和里 潭墘樂墘宮44. 秀峰里

 尖山腳福德宮45. 秀仁里 鎮福宮46. 秀景里 秀福宮47. 秀明里 秀明福德宮 員山區48. 灰□里 水頭福德宮49. 灰□里 灰□福德宮 50. 灰□里 義應公附屬福德祠51. 灰□里 安聯通福德祠52. 錦中里 牛埔埤仔墘福德宮53. 錦中里 牛埔山上土地公廟54. 錦中里 錦福宮55. 錦盛里 樟腦寮福興宮56. 錦盛里 峰頭尖福德宮57. 錦昌里 圓通福德宮58. 錦昌里 碧湖福德宮59. 錦和里 中清宮60. 錦和里  玉皇宮附屬聖靈山福德祠61. 嘉穗里 湖底向福宮62. 嘉新里 海山宮福德正神廟63. 積穗里 員山廣福宮64. 明穗里 民享福德宮65. 德穗里 莒光福德宮6

6. 嘉新里 員山公園福德宮67. 員山里 松下福德宮68. 員山里 飛躍21科技園區福德宮69. 自強里 鎮南宮 參考書目版權頁 自序   故鄉中和原是務農植林為主的鄉鎮,因此擁有六十九間守護農作及土地的土地公廟,先祖德進公自清乾隆年間渡海來臺闢墾中和時,亦卜吉闢建一座「南山福德宮」以護山林莊稼,其後又因地靈神興而成為名聞遐邇的「烘爐地土地公廟」,由此可知中和土地公信仰之盛乎。   自幼有記憶以來,除了農曆初一、十五清晨跟隨家母前往庄頭土地公廟奉香祈安之外,神廳案上家堂五神中靄靄老者之土地公畫像亦是早晚都得焚香膜拜的自家神明,及長參與庄頭土地公廟的迎神遶境活動,看著家父從土地公廟捧回來的祈

願糕餅壽龜,水桶提磚瓦上山協助南山福德宮建廟以及家父參與之八二三炮戰兄弟會輪值供奉土地公……等等印象都與土地公信仰劃下不解之緣,因此對於土地公的信仰便在不經意的流失歲月中根深蒂固長繞我心。   基於生於斯長於斯的關懷故鄉情懷,長年奔波於全國各地採集廟會資訊以及出版幾本民俗拙作之後,總想為成長的故鄉中和略盡少許綿薄心力,就在許多中小學老師向我探詢中和地區的鄉土民俗史料的同時,本書的架構企劃雛型便已在腦海中翻滾奔騰,於是就在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以及中和烘爐地南山福德宮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為期半年的調查研究結束後,便能順利的編輯付梓,此間除了感謝上述的指導單位之外,尚得感謝各土地公廟報導人的熱心提供珍貴

史料,以及所有幫助本書出版的師長朋友與家人,匆匆付梓,謬誤難免,祈請各界賢達不吝指正,是所至禱。

苗栗造橋保龍宮之研究

為了解決福德正神廟的問題,作者王淑芸 這樣論述:

造橋鄉位於苗栗縣的西北部,地形東西綿長,南北較窄,故對外鐵路有海線的談文車站及山線的造橋車站,交通便捷暢通,是少數鄉鎮市獨有的山海線鐵路。全鄉面積47平方公里,人口一萬二千餘人,雖無法和大城市相比,但美麗的鄉野景緻、純樸濃厚的人情味、地方政府歷屆以來相輔相成少有爭端,是苗栗縣難得的鄉村特色。本論文主要是以苗栗縣造橋鄉風景秀麗的保龍宮作為研究主題,其主祀神為保生大帝。並將此研究分為五個章節分析探討。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相關文獻回顧;第二章則以造橋地區的開發、歷史、產業發展、宗教團體等面向來說明造橋鄉的概況;第三章探討保龍宮的歷史沿革、風水聚落、祭祀的神明等;第四章則透過資料蒐集、彙

整與實地田野調查、深度訪談、祭祀活動及拍攝相關照片等方法研究保龍宮廟宇之美等;第五章為結論及建議,總結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並建議有關廟宇經營策略,以作為廟方及日後研究者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