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情緒失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老人 情緒失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兆環,張淯寫的 誰說法律沒有溫度:李兆環律師讓輸贏之間更圓滿 和陸曉婭的 我和我的失智媽媽:照顧好失智家人,並照顧好自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終止人倫悲劇重視老人失智照護 - NOW健康也說明:全台灣估計有超過19萬的失智患者,其中有八成都由家人照顧,承擔24小時、全年無休的照護工作,加上失智患者有多疑、重複行為、日夜顛倒等行徑,常造成家屬情緒失控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獨家傳媒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南臺科技大學 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 陳信豪所指導 余奕斌的 臺南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2019),提出老人 情緒失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小教師、教師情緒管理、班級經營效能。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鄭詩宗所指導 黃豑民的 慢性病醫學台語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慢性病、醫學台語、台語、醫學教育、醫病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老人 情緒失控的解答。

最後網站論老人的傷痛照顧與心靈健康 一個靈性關顧的取向則補充:心理向度的健康指標所關聯的即是傷痛者的情緒是否已獲得控制,突. 發性或急性的情緒失控已減少到幾乎不再發生。然後,當事者也不再從悲. 觀與負面的角度觀看周遭事物。 3.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老人 情緒失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誰說法律沒有溫度:李兆環律師讓輸贏之間更圓滿

為了解決老人 情緒失控的問題,作者李兆環,張淯 這樣論述:

  說的是故事,講的是法律,看的是人生,品的是智慧     李兆環律師深耕律師界二十五年,在每起官司結束後,總會感性與理性的思考著,法律之外,是否還有別的解決方法?     本書透過法律案件,讓讀者瞭解法律常識,同時透過律師的省思,提醒讀者更多面向與角度,看待人生中的爭論與是非。     更多精彩內容就在《誰說法律沒有溫度:李兆環律師讓輸贏之間更圓滿》!   好評推薦     「法律不僅是白紙黑字的文字,而是一個個有血有淚的事實。向這位具有不忍人之心的律師致敬。」──潘維大 校長       「兆環是在專業上有『深度』;服務上有『溫度』,以『真心』對待朋友;以『愛心』對客戶;以『耐心』處理

事務的最優律師。」──劉瀚宇 副校長     「帶給人冰冷感覺的,不是法律,而是漠視苦難的心。」──楊聰財 醫師     「期待世上有更多像李律師這樣古道熱腸的人出現,讓人與人之間少了份距離,多一分關心,發揮本書人飢己飢的精神,一同建造更美好的社會。」──葉毓蘭 立委     「看完這些案例故事,相信我們不再只是遊走在法律邊緣的『懂』法之人,而是可以成為懂得如何與人、與這個社會互動的『知』法之人。」──邱泰源 立委     「我看到李律師認真付出,不僅展現專業上的『理性』,也充分聆聽當事人的述說,照顧到他們的感受,在輸贏之外,有個更圓滿的解決之道,這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蔣萬安 立委  

  「她將生活與法律結合,透過案例呈現的畫面,我看見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法條,彷彿法律活過來了,法律也是可以有生命、有溫度的。也將律師沒呈現在大眾的另一面展現出來。」──賴芳玉 律師     「兆環集教授、博士、律師頭銜,卻待人誠懇、謙和有禮,是萬進敬仰的現代傑出女性,兆環學識淵博且工作嚴謹,得到客戶信賴,還將案例整理成書分享讀者實屬不易。」──李萬進 董事長

老人 情緒失控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5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護士節,此節日也是白衣天使南丁格爾的生日,本身也是護理人員出身的縣長參選人張麗善,在這天特別來到北港媽祖醫院,和護理站的學妹一起慶祝,並且送給台大醫院、成大醫院、北港媽祖醫院、長庚醫院、若瑟醫院等縣內大型醫院蛋糕,祝福所有護理人員護士節快樂。
  雲林縣長參選人張麗善表示,今天是5月12日護士節,特別感謝護理人員平日的辛苦,護理工作其實非常繁瑣,要非常有愛心、耐心,更要細心及同理心、同情心,身為護理人員要有南丁格爾的精神,今天特別送蛋糕慶祝,祝福學姐、學妹護士節快樂。
  護士工作非常辛苦,不但要輪三班,有時還會面臨一些情緒失控家屬的威脅,所以一些大醫院常常請不到護士,尤其雲林縣老人人口比例很高,更加需要有耐心、有愛心的護理人員照顧,很多護理人員也因為用心照顧病人,看到病人慢慢恢復健康,讓她們感覺很有成就感。
  這幾年全國各大醫院鬧護士荒,雖然醫院為了找護士,薪水福利都有所提昇,但是大醫院還是常常找不到護士,張麗善也希望雲林子弟可以回鄉,提昇縣內醫院的護理品質。
  護理人員面臨病痛的民眾,她們必須要很有耐心為民眾提供服務,民眾到醫院看病時,也應該尊重醫護人員的專業,多給醫護人員鼓勵和肯定,讓醫護人員可以安心為民眾服務。


《歡迎來坐》
國會研究室: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1段3-1號2103室、
青埔服務處:雲林縣虎尾鎮平和里青埔2-23號。

《張麗善 雲林ㄟ日頭花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unlin.lishan/

《張麗善 Youtube頻道 日頭花行腳》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LH...

《張麗善 Instagram官方帳號》
https://www.instagram.com/lishan6970/#

《張麗善 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me/R/ti/p/%40yunlin.lish...

《財團法人雲林縣青埔教育基金會》
http://hanreporter.blogspot.tw/2012/0...

《懇請支持國民黨提名縣市長參選人》(依徵召提名順序排列)
苗栗縣長徐耀昌、南投縣長林明溱、連江縣長劉增應、彰化縣王惠美、臺東縣饒慶鈴、新竹市許明財、宜蘭縣林姿妙、雲林縣張麗善、花蓮縣徐榛蔚、基隆市謝立功、臺中市盧秀燕、嘉義市黃敏惠、澎湖縣賴峰偉、新北市侯友宜、桃園市陳學聖、嘉義縣吳育仁、屏東縣蘇清泉、臺北市丁守中,金門縣楊鎮浯。

《敬請關注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委員群》
蔣萬安、李彥秀、蔣乃辛、費鴻泰、賴士葆、林德福、羅明才、陳學聖、呂玉玲、顏寬恆、
盧秀燕、江啟臣、林為洲、陳超明、徐志榮、王惠美、馬文君、許淑華、楊鎮浯、陳雪生、鄭天財、廖國棟、孔文吉、簡東明、王金平、柯志恩、陳宜民、林麗嬋、許毓仁、曾銘宗、黃昭順、吳志揚、張麗善、徐榛蔚、王育敏。

《雲林鄉鎮市》
斗六市、虎尾鎮、斗南鎮、四湖鄉、土庫鎮、 臺西鄉、崙背鄉、水林鄉、二崙鄉、麥寮鄉、口湖鄉、褒忠鄉、大埤、虎尾。

《雲林景點》
劍湖山世界, 北港朝天宮, 蜜蜂故事館, 雲林故事館。

臺南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老人 情緒失控的問題,作者余奕斌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首先瞭解臺南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臺南市國小教師在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上的差異情形,再探討臺南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性與預測力。 本研究以108學年度臺南市市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並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臺南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調查問卷」作為資料蒐集研究工具,問卷共計發出360份,回收343份,回收率為95.28%,其中有效問卷為309份,有效問卷率為90.09%。回收之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逐步多

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統計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結論分述如下:一、臺南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知覺屬中上程度,以「情緒覺察」能力表現最佳。二、臺南市國小教師班級經營效能知覺屬中上程度,以「班級氣氛」營造表現最佳。三、臺南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在不同「性別」與「學校規模」上有顯著差異。四、臺南市國小教師班級經營效能在不同「婚姻狀態」、「學校規模」與「學校地區」上有顯著差異。五、臺南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能力愈佳,其班級經營效能愈高。六、臺南市國小教師在情緒管理之「情緒運用」層面對整體班級經營效能最具預測力。關鍵字:國小教師、教師情緒管理、班級經營效能

我和我的失智媽媽:照顧好失智家人,並照顧好自己

為了解決老人 情緒失控的問題,作者陸曉婭 這樣論述:

我的媽媽,漸漸地成了我的孩子…… 【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 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 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 但同時,我也努力活出自己有品質的晚年。   ◆◆◆   一想到這個被我稱作「媽媽」的女人,   再也認不出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覺得非常惶恐……   我該如何和這樣一個身還在、心已遠的媽媽相處?   ▌六、七十歲老人照顧八、九十歲老人,已成高齡社會的典型場景,亦正是本書的現實景況。作者年屆退休時,母親患了失智症,令她掙扎交戰:   誰來照顧?如果全天候地全職照顧媽媽,長期下來,我還有可能重新融入社會嗎?   ▌這也是一部愛的紀實。母親認知恍惚,卻給了

她機會重耕親情荒地,鼓起勇氣去愛,感覺像終於找回媽媽:   我該詛咒失智症呢,還是感謝它?如今媽媽會張開雙臂與我擁抱,這是我過去六十年不曾享有的啊!   ▌身心俱疲,她曾想逃開!但又罪疚於「不孝」……幸好有一群照顧者同伴,讓她接納自己也會有痛苦、害怕和委屈:   我們不是聖人,就算產生逃離現況的衝動,也請理解,這只是我們處理不了自己情緒時的應對方式之一。   ▌但,失智畢竟不可逆,母親的病情日趨重度,「那個難題」,難以迴避:   該怎麼跟媽媽說?告訴她「我們要送你去安養院」?她會不會覺得我們不要她了……   ◆◆◆   這本書,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

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不光是作者的個別經驗,你我也終須面對。   在這場生命的馬拉松考試中,我們全心照顧心愛的人,也請記得,要照顧好自己。 本書特色   ◎內附【照顧失智家人】、【照顧自己】實用資訊,平衡照護與人生。   ◎陪伴失智母親十多年的作者,從「照顧者」的角度,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   她是我的媽媽,現在也是我的小孩,我餵她吃飯,幫她穿衣、洗臉,帶她上廁所,我緊緊地和她牽手,給她安全感,我哄著她,讓她不覺得寂寞,開心笑出聲。   有時,委屈在心裡翻騰,吸去我的能量,但我會陪自己一下,不去認領她的辱罵。生病的挫敗、無助、羞

愧……她只是想發洩,千萬別傻傻地把她的氣話當真。   我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呵護她,把她當成小寶貝。在媽媽徹底斷開與這世界的連結前,我就是那條她與世界之間的連結線。 名人推薦   ◎吳佳璇醫師:「這本書,一定能為更多曾經或即將陪家人走到最後的讀者,帶來溫暖與力量。」   ◎王培寧醫師:「這本書很真實,很正向,很實用。」   ◎推薦序:吳佳璇(精神科醫師/失智父親的照顧者)   ◎共鳴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王培寧(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朱為民(台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   陳乃菁(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

、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陳穎叡(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   楊力州(導演/執導失智長者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   劉秀枝(失智症領域權威/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共鳴好評‧感動回饋   ◎含著眼淚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我向所有的失智症家庭照顧者推薦這本書。   面對日漸失能、失智的母親,曉婭老師沒有把照顧任務當作是一場「漫長的告別」,而當作是與母親重建全新的溝通模式、重建母女關係、撫平過去創傷的珍貴機會。   寫完這段文字,我就要給我的媽媽打電話。因為我和曉婭一樣,年幼時沒有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從身體到情感都沒有建立起母女間的親密和

依戀。曉婭是母親得了失智症以後,才重建了那種親密和依戀,而我,我不想、也不能等到那一刻。   我要給媽媽看曉婭的書,並且告訴媽媽,我很愛很愛她,她是我心裡最美麗的媽媽。   ——《聰明的照護者》主筆/洪立   ◎它看起來像日記,讀起來像散文,但它更像是一本生動的失智症陪護教科書,字裡行間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方法與技巧,乃至智慧和啟迪。   ──北京師範大學老年心理學教授/王大華   ◎參與本書編輯工作的每個人,都落淚了,她們打電話給媽媽、休假回家看媽媽……而我還記得看到書的最後一句時,人到中年的我在辦公室痛快地哭了一場。作者是個強大的女性──母親、女兒,身為女性,我們可以很了不起!  

  ──本書簡體中文版編輯/外外 當當網讀者推薦   ‧我的媽媽今年八十歲,閱讀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和幫助:怎麼幫助媽媽預防和延緩衰老;怎麼陪伴與照顧老年人;怎麼透過與母親的溝通和交流,去圓滿母親和自己的生命等等。如此真實而細微地對各種狀況的面對與處理,每一個小點上都具有借鑑與學習的價值。   ‧上了些年紀的我,除了情感故事,感興趣的還有裡面分享的一些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實際操作。作者運用心理學知識觀察、分析、理解、陪伴媽媽,獨特的視角,使得她寫的這本書和別人不一樣。   作者簡介 陸曉婭   新聞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   從事編輯工作近三十年。退休後,決定將第二人生投

入公益,成立了協助弱勢孩子的公益組織「歌路營」。然而,隨著失智母親的病況日趨重度,她在六十歲時二度退休,以陪伴母親。   近年來,關注老年與死亡議題,為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理事。   推薦序/這個故事,帶給照顧者溫暖與力量  文◎吳佳璇(精神科醫師‧失智父親的照顧者)  010   序言/當我媽媽的媽媽  016 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 01風,起於青蘋之末  030 可能早在十年、二十年前,媽媽腦部的退化就開始了。 02回程,誰來接?  038 如果全天候地全職照顧老媽,長期下來,我還有可能重新融入社會嗎? 03想個理由,找居家看護  048 怎樣才能

減少媽媽生活中的危險因子,讓她得到更好的照顧? 04老媽如何計量她的幸福  057 聽她講出莫名其妙的話,我心裡覺得好笑或委屈,但我不再和她當真,也不會取笑她。 05媽媽的藏寶洞  065 她把什麼寶貝都往衣櫃裡藏,是不是如今僅剩這方天地,是她能自己掌控的? 06老婦帶老老婦還鄉  072 老媽總是叨念著要回家。她想回的「家」,到底是哪裡呢? 07日之夕矣,老媽怒矣  090 有「日落症候群」的老媽,每到傍晚,就陷入糟糕的情緒中。 08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097 像失智者這樣每天都面對一個新的世界,誰承接得住? 09老媽成了我的影子  104 精神荒蕪的老媽跟著我,充滿恐懼不安地

跟著我,無時無刻不跟著我。 10和媽媽玩寫信遊戲  118 與其說是和她玩,不如說是我和自己玩,是我自己安慰自己吧。 11媽,對不起,我要逃跑了  124 委屈在我心裡翻騰,吸去了我的能量。 12我和老媽終於有了「肌膚之親」  133 我輕拍著媽媽消瘦的腳踝,安撫媽媽,就像女兒小時候,我輕拍著,哄她入睡一樣。 13歡迎你到我家來玩啊  142 當她無法在生活中定位自己的時候,也許周圍的人就成為她獲得存在感的救命稻草? 14無聊就是無法聊  149 一個失智症中晚期患者,到底是怎樣談話的? 15當我也成為獨居老人,要怎麼過?  159 有一天我的年紀大到生活不能自理了,會不會把子女拖

垮? 16失智老媽的能力盤點  167 漸漸忘了自己是誰、身處何方的媽媽,原來還擁有不少生活能力啊! 17全天候照顧老媽  174 失智者沉睡著,而能夠喚醒他們的,是我們的耐心和智慧。 18那個被「冰凍」的小女孩  185 陪伴的過程,讓我思考媽媽和我的關係、媽媽和她自己的關係,以及媽媽和世界的關係。 19我不玩「猜猜猜」的遊戲了  194 「喪失記憶」,帶給失智症患者什麼樣的痛苦? 20何以解憂?唯有牽起手  202 眼看著親人身體猶在,心魂卻已飄然遠去,那有多痛! 21襪子和福氣  210 患了失智症,也許讓媽媽獲得一種享受簡單幸福的能力? 22父母在,不敢老  216 六、

七十歲的老人,照顧八、九十歲的老人,將是高齡社會最典型的場景。 23我的媽媽,現在也是我的孩子  224 我要像呵護自己的女兒一樣去呵護她,把她當成小寶貝。 24送媽媽上「幼兒園」  230 該怎麼跟媽媽說?告訴她「我們要送你去安養院」?她會不會覺得我們不要她了? 25安養院的失智同伴們  242 從陪伴失智老媽開始,進入一群失智老人的生命故事。 26霓虹燈下的安養院  248 這對老夫婦,一個阿茲海默症、一個帕金森氏症,一起住在這裡。 27上醫院記  264 一旁候診的中年男人百感交集地說,現在家裡需要他照顧的是四個老人。 28「綁架」老媽過年  271 有媽媽的年,我們過得很珍

惜。 29我媽媽,特立獨行的「小lulu」  277 眼神、動作、語言,其實都悄悄建構著照護的氛圍。 30母后大人,用膳啦!  286 在媽媽徹底退回自己的世界之前,我們需要做些什麼,為了媽媽,也為了我們自己。 31路漫漫其修遠兮  295 似乎一夜之間,媽媽的頭就抬不起來了,她到了失智症的最後一個階段。 32當媽媽不再抬頭看這個世界  305 在媽媽徹底斷開與這個世界的連結之前,我們就是那條她與世界之間的連結線。 33畢竟這太殘酷了,不是嗎?  314 如果視「老病死」為殘酷的話,誰的生活能逃離這分殘酷呢? 34我的媽媽,還在  322 「用進廢退」:盡量讓失智症患者做他還能做的

事情,可以延緩衰退。 35今晚關機睡覺  328 淚流滿面地憶起,十五歲的我將離家遠行的前一夜,黑暗裡,我聽到很少表達感情的媽媽,在輕輕地抽泣。 後記/這一段文字,來自「真實」  342 真實記錄著失智者的生命歷程,真實描述了陪伴者的酸甜苦辣。   附錄/失智症相關醫療、照護協助資源  346   推薦序 這個故事,帶給照顧者溫暖與力量 文◎吳佳璇(精神科醫師‧失智父親的照顧者)   五年前,新北市衛生局舉辦一場失智論壇,邀我和與會夥伴分享日本社會如何因應失智老人走失。由於參與者都有豐富的照護經驗,討論十分熱烈。   直到人群散去,一位身形清臞的女士才上前,問我有沒有照顧極重度失

智者的推薦讀物。她因母親失智,十多年來參加過數不清的研討會,沒遇過專談極重度患者照護的講者,覺得很孤單。   還記得當時,家父確診阿茲海默症約兩年,我一心只想讓他安全地在自己熟悉的社區趴趴走,甚至不揣疏漏,翻譯了NHK策劃出版的《失智失蹤──一萬個遊走失蹤家庭的衝擊》(天下生活出版),為自己增加知識,也為「失智友善社區」的理念略盡綿薄。   那位女士的話始終在我心底,儘管當時無法正面回答;直到看到陸曉婭女士所著的《我和我的失智媽媽──照顧好失智家人,並照顧好自己》,終於找到答案。   ●   為何忘不了一位陌生女士的提問?   生活在快速高齡化社會,面對失智海嘯來襲,她的疑惑也是位於

「海景第一排」的我關心的議題。   過去這些年,幸運得到極其用心的外籍看護幫助,不僅父親過得不錯,我也能在工作與照護間維持平衡。唯一無法改變的,是父親心智退化的趨勢,即使想逃避,也不得不思索:   已經判定重度身心障礙的父親,究竟在家,還是機構,才能得到最好的照顧?   ●   時間回到二○一五年初,作者陸曉婭和我面對相同的處境:她的母親八年前在北京大學第六附設醫院,確診阿茲海默症。   陸家三名子女,和來自農村的看護小楊阿姨,齊心讓老太太在長年生活的社區,過著有品質的生活。直到看護因自己母親的健康出狀況,必須還鄉,子女們也沒有信心及時找到另一位與母親和得來、又有豐富照顧經驗的看護,

終於下定決心,捨過去幾年參觀過的養護機構,就近選定妹妹家對街新開的養老院,帶母親前往評估。   除了好看護難尋,作者更著眼於「媽媽現在已經基本上不認識人了,對環境也不那麼敏感了,同時又特別喜歡有人和她說話,我們覺得送她進安養院的時機到了」……真是字字說到我的心坎裡。   同為心理助人專業人員,作者和我都相信,有專業團隊做後盾的優良機構,能照顧好長輩人生的最後一哩路,重點是如何與居家照護「無縫接軌」──作者建議,就算失智者難以理解,也要誠實告知;還要預留家人及原看護輪流去陪伴長輩的過渡期,降低分離焦慮,也讓新團隊速速認識老人家的習性。   我曾在診間遇過許多因失智照護重擔而身心俱疲的子女,

不僅賠上自己的健康(還有工作),更常為照顧期間對長輩一時的情緒失控感到愧疚,覺得自己是個不合格的照顧者。   「曾經考慮過機構嗎?」我一定會找適當時機切入這個議題。   除了經濟考量,常見的回答包括:放不下;親族(多半是旁系)會說話;甚至包括當初答應過長輩,絕對不送安養院……   經過提醒,有些家庭重新評估各種資源,決定送機構照顧。不只一位求助者回饋:「不用和爸/媽二十四小時綁在一起,相處時間變短,品質反而變好」;還有人表示「外傭再好,不可能日夜無休。機構確實是為人子女工作與照顧,蠟燭兩頭燒之外的選項」。   選擇機構照護後,作者多了些餘裕,能更深刻省思,當失智者失去語言作為生命與生命

的連結,仍能透過為母親按摩、牽著她的手和摟著身體,以身體與身體的接觸,感受母親的存在,且進一步在日復一日的陪伴中,找尋生命的意義。   對一歲半就與母親分離的作者來說,她以為母親因為子女的陪伴,感受到一生匱乏的愛,內心的創傷受到療癒,才能對其他老人釋出善意。正如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言,「人主要關心的並不在於獲得快樂和避免痛苦,而是要瞭解生命的意義」。   ●   陸女士長達十二年的照顧馬拉松,在二○一九年十一月下旬抵達終點。   如同作者母親的主治醫師于欣,也是我在墨爾本大學的學長提到:在照護這條路上,自己遇過形形色色的人,像陸女士這

樣有心,把經歷寫出來,可以幫到他人的,卻是不多。   照顧後進如我,確實從書中平實真誠的文字,得到同理與撫慰。唯一可惜的是,作者並未與讀者分享,當母親進食、吞嚥功能喪失後,子女們如何決定要不要放如鼻胃管之類的維生器材,或是放置後撤除的時機。   或許我不該太貪心,期待這個與母親告別的故事,像百科全書一樣,包羅重度失智後照護的各種面向。但我相信,陸家的故事,一定能為更多曾經或即將陪家人走到最後的讀者,帶來溫暖與力量。 序言 當我媽媽的媽媽   [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   人生中很多事情是不請自來的,你沒法提前想好怎麼對付,只有當它發生了,你才明白,在未

來的日子裡,你的人生將不再按照你的預期前行。   比如,我就完全沒想到,我聰明、要強的老媽,居然會得失智症。我退休後不得不將很多時間、精力放到她身上,甚至要變成她的「媽媽」。   就像老媽不願意接受自己病了一樣,我也不願意接受老媽患了失智症這個事實,不願意接受我不得不放棄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承擔起「為媽媽當媽媽」這個新的人生角色。   也許有人認為,照顧日漸衰老的父母,是天經地義,是做子女的本分,沒什麼好說的。可是對我來說,真的不太容易。   首先,家中有失智症患者的人都知道,照護這樣一個親人的壓力是多麼大。據說,失智症家屬中憂鬱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六十。   其次,農耕時代的人為父母

盡孝的時間,遠遠低於現在。在中國,一九五七年時,人民平均壽命是五十七歲,而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早已突破八十歲(編註:根據「一○九年簡易生命表」資料,在台灣,平均壽命亦呈現上升趨勢,從二○一○年的七十九‧二歲,增至二○二○年的八十一‧三歲),這意味著照顧父母的時間會大大延長。我的同齡朋友中,退休後就回家全天候照顧父母的不在少數,死在父母之前的也不是一個兩個了。   要是六、七十歲的子女本身已經身患疾病,力有未逮;或者雖然健康,還想繼續做些自己喜歡的事,還想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比如「發揮餘熱」,恐怕難免內心的衝突。   要知道,農耕時代是大家庭,大家不是住在一起,就是生活在同一個社區,照顧

父母往往並不需要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現在大都市中都是核心家庭,光是往返距離,就帶來很高的時間成本。如果搬到父母家生活,或讓父母和自己生活,用空間換時間,就要努力協調兩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看到過老人家在子女家中茫然無措,覺得自己就是個「累贅」;也看到過晚輩受不了長輩的「指手畫腳」而心生鬱悶。奉養、盡孝,這些意涵深重的詞一旦落到細節中,就有無數的衝突和挑戰,但在講究孝道的這個社會,它們卻很少被看到、被承認。   除了上面這幾個共同點,對我來說,給媽媽當媽媽還有一處特別不容易──我其實從小沒有得到多少母愛。   一來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一歲多就被送到外婆家,五歲左右開始一個人在北京

上幼兒園、上小學,十五歲時獨自遠赴異鄉,等我歸來,父母再次出國工作。屈指算來,在父親去世、母親退休之前,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寥寥可數。   另一方面,因為童年的心理創傷,我媽媽似乎喪失了很多愛的能力,雖然她從未打罵我們,但也很少讓我們感受到親切和溫暖的愛意。   現在,我這樣一個沒有感受過多少母愛的人,就要給患了失智症的媽媽當媽媽了。   從二○○七年帶她去醫院檢查記憶力,到二○一九年十一月她離開這個世界,在漫長的十多年裡,聰明、要強的媽媽,慢慢地變成了一個不會走路、不會吃飯、不會說話的存在,最終身著絲絨旗袍,優雅地告別人世。   ●   回望這段特別的生命歷程,我發現,支撐著我

的是兩個因素:一是來自弟弟妹妹的體貼與共同努力;二是透過寫作,記錄給媽媽當媽媽的過程。寫作,一方面將我內心的糾結、焦慮、煩躁和委屈抒解開來;一方面幫我把對命運的無奈,轉化為對生命的觀察、覺察與省察,讓我在辛苦的陪伴中,看到了意義。   我並非從一發現媽媽生病就開始記錄陪伴她的過程,事實上,那時我還在報社上班,工作很忙碌。二○○八年我退休後,和「青春熱線」的志工杜爽開始公益創業,又度過了忙碌而充實的五年。   二○一三年,在我六十歲生日那天,我離開了自己創辦的公益機構「歌路營」,原因之一就是媽媽的失智症已經進入中期,我需要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她。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我才開始用寫作記錄陪伴她的過程

。   二○一五年一月,媽媽進入了安養院。在她生命最後的幾年中,我寫得也不太多,一方面因為她漸漸地失去了與我們、與這個世界互動的能力,一方面面對她,我也有太多的不忍、太多的無奈。   我也沒有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所有的艱辛和瑣碎,只是在某些特別有感觸的時候才寫。因此,這不是一本「失智症陪伴照護全紀錄」,雖然我相信這些文字對失智症患者的家屬也會有一些幫助。   媽媽去世後,重新看自己寫下的這些文字,我忍不住又哭又笑。看著一個鮮活的生命一步步走向「百年孤寂」,讓我無比憂傷;看到陪伴她的過程中,我們居然還能苦中作樂,也讓我再次感知生活從來不是只有一種顏色。   媽媽所在的安養院有一位知名的醫學

專家,也是失智症患者。有一天我和她聊天,我說:「我知道您是某某醫院的大教授。」老人家似乎突然清醒了,一揮手道:「Gone with the wind!」   啊,gone with the wind,隨風而逝。多麼瀟灑的老人家!   現在,媽媽已經離去,她的生命真的gone with the wind了嗎?   窗外,微風掠過椰林,我好像聽到媽媽說「我在這裡」…… 後記 這一段文字,來自「真實」   [真實記錄著失智者的生命歷程,真實描述了陪伴者的酸甜苦辣。]   人生路上,會有大大小小的考試。陪伴患了失智症的媽媽走完她人生的最後一程,是我生命中的一場馬拉松考試。   和我一起

上考場的,是我的弟弟和妹妹。   現在,這張考卷寫完了。   在上面,你會看到,得了失智症的人在生命下坡路上的種種狀況,那就是我們的一道道考題。你也會看到,這張答案卷並不乾淨工整,更不是沒有錯漏缺失。在它上面,留下了我和弟弟妹妹們的努力,也留下了屬於我的擔心、焦慮、掙扎和挫敗,還有答卷過程中,我的學習、反思與成長。   我沒有在考卷上譜寫一首首「愛的頌歌」,也沒把「無私奉獻」當作滿分標準來追求。在高齡社會已然來臨之際,如果這些文字對別人有點用的話,我希望它來自「真實」:真實地記錄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真實地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   重新看這些文字,我也發現了自己最大的焦慮,不是在生

活上如何照顧老媽,而是覺得沒有辦法瞭解老媽的內心世界,包括她一生的生命故事。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瞭解上一代,其實是為了找到自己的根。我覺得知道父母的一生是怎麼度過的人,會和這個世界連結得更深,對生命愛得更深。願讀到此書的朋友,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去不帶評判地聽聽父母一生中的酸甜苦辣,去發掘一下他們的生命故事,特別是那些寶貴的細節。   ●   媽媽去世不久,COVID-19襲來。在疫情肆虐的日子裡,我整理完了這些文字。我想,這份答案卷的完成,也是我一項人生使命的結束。   感謝媽媽。媽媽,你的失智症給了我一個機會去成長。在不得不顛倒人生角色去做你的媽媽的過程中,我彷彿像陪伴女兒長大一

樣,慢慢學會處理種種「事情」──既有無數想得到想不到的「事」,也有複雜與糾結的「情」;我學會了仔細地觀察和深入地理解,也學會了忍耐、諒解、接納和允許。   你的狀況,也讓我能對自己的晚年早一點開始思考和準備。這些年來,我堅持學習,接觸新知,努力保持心智的活躍:我透過寫作和講課釋放自己的創造力,透過公益活動與社會保持連結互動,透過自助旅行讓自己在陌生的環境接受刺激,激發自身的潛能……   媽媽,在你離開後,我在自己身上發現,其實你的很多特質也在我的身上,比如:   我喜歡新的挑戰,就像你願意去學習當時少有人學的法語一樣;   在人生岔路口,我總是自己做出判斷和選擇,並且在精神上非常獨立;

  甚至,我也像你一樣,學東西還滿快的……   這些與你相似的特質,曾經在我生命的旅途中帶給我許多幫助,今後它們還會陪伴我繼續前行,就像早已去世的爸爸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記一樣。   還有,我特別欣慰的是,在你去世後,聽弟弟說,你雖然很少直接表達對孩子的感情,其實你對我們的付出也是心存感激的。有一次,院子裡的一個阿姨告訴弟弟,媽媽拿著弟弟和弟媳送去給她的西瓜說:「你看我兒子多好,又給我送西瓜來了。」說這話的時候,媽媽流了眼淚,想必那眼淚裡有許多的愛吧。   好了,親愛的媽媽,你走過了很多的路,領略了這世界上很多的風景,現在和爸爸一起在天堂安息吧!   (二○二○年二月十五日,媽媽去世三個

月)   回程,誰來接? [如果全天候地全職照顧老媽,長期下來,我還有可能重新融入社會嗎?] 確信媽媽患了失智症之時,我也快到退休年齡了。退休後,是成為媽媽全職/全天候的照顧者?還是兼顧照顧媽媽和做自己原本計劃要去做的事情?我內心很掙扎。有時這種掙扎會在夢境中出現:有一次,我夢見和一些人旅行,即將踏上回程(毫無疑問,「回程」象徵著我退休後的人生)。有人通知說,回程將不安排人接送,需要到站後自己解決。於是我開始焦慮,因為我帶著老媽,還帶了很多的行李,不知道到站後,我一個人該怎麼辦…… ● 其實,我身邊不乏孝順父母的好榜樣。我的一位好友是個非常優秀的中學教師,曾經告訴我很多生動的教育故事。我

本想在她退休之後,幫她把這些故事整理出來,讓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可以得到傳承。但她選擇先全力照顧老媽,而且和她當老師時一樣奮不顧身,顧不上自己,也顧不上自己的家庭。在為老媽送終後,她就檢查出癌症,什麼都沒來得及做,也沒能看到自己的外孫女出生就撒手人寰了。坦白說,我擔心自己也會走到這一步。有些失智症患者的病程可以長達十幾年,比如美國前總統雷根,是一九九四年向公眾宣布他患了「阿茲海默症」的,直到二○○四年才去世。我想,如果為了照顧老媽,我現在就退出社會生活,大概以後就很難重新融入了。我擔心,在漫長、艱辛的陪伴路上,我的視野會受限,我的能力會衰退,我的社會關係也會漸漸失去連結……在完成了身為女兒的

使命後,我會不會變成一個無聊、無趣、無能的「三無」老太太呢? 我早就期盼著退休,因為我已經準備好和朋友在公益領域創業──我知道我仍然具有工作的熱忱和能力,仍然渴望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但如果全職/全天候照顧媽媽,我的一部分生命潛能就沒有機會發揮了。為此,我大概很難不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帶著這些負面情緒,我能照顧好媽媽嗎?何況,二○○八年也是女兒考大學的一年,我也要給予她更多助力和陪伴。

慢性病醫學台語研究

為了解決老人 情緒失控的問題,作者黃豑民 這樣論述:

在工商繁忙的現代,生活步調的快速及人口老化加劇,使慢性病成為台灣社會的文明病。對於醫療照護體系的需求與依賴程度,與日俱增。台灣長期忽略本土母語--台語的重要,致使中高齡的母語患者,與慣用歐美語、華語進行醫學研究及臨床訓練的醫者,面臨醫療溝通時,形成相當程度的落差。彼此出現用語誤解,抑或病況說明 / 瞭解困難等問題。其癥結點在於兩者均未能熟悉醫學台語之使用。醫界長期忽視台語文的結果,影響病患的基本權益,造成病人的主體性失落,是長期研究醫病關係之相關研究者,必須深入探討的課題。本研究主要從台語在醫學上的臨床使用為出發點,以探討慢性病常用的醫學台語語彙作為研究主題,運用文獻搜集、分析、歸納、訪談等

研究方法,將近千條與慢性病相關之醫學台語詞條,進行彙整與建檔。希望透過此研究,幫助醫、病雙方,更能理解所使用的語言。並藉此研究成果,讓醫師與病人體認醫學台語在醫療行為的重要性,並增加醫、病者對醫學台語的知識。以期改善醫、病關係,降低兩者因語言使用所產生不必要的歧異與誤會,減少醫療糾紛,促進有效溝通,及對醫療情境的理解。透過慢性病醫學台語的研究,發現經由本土母語的醫病溝通,對於患者的就醫協助,可以比生硬的專業醫學術語更具說服力。醫學台語能以具精密性的語義字詞,處理更細微的病情、身心感官等描述;因為華、台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某種特殊的身體語言有不同的解讀。如能善用醫學台語的之溝通技巧,在解釋病情或病

人情緒失控時,讓本土的慢性病年長病人紓解身心、調節情緒,進而與醫師合作,共同達成疾病治療目標。鑑於台灣高齡化社會逐漸形成,「台語」又為國人生活主要語言之一,期盼能透過對於慢性病相關醫學台語語料的彙整、建檔。帶給醫病雙方實質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