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科技大學學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遠東科技大學學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鍾春蘭寫的 那些年 那些事:鍾春蘭散文選集 和(美)郝大維(美)孔飛力(日)島田虔次的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精品系列:第二輯(全10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學費多少也說明: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學費多少情報,國立臺中科技大學109 學年度學雜費收費標準. 一、碩士班. 學制. 所/系/科. 學雜費基數. 每一學分. 學分費. 電腦及網路. 通訊使用費.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致出版 和江蘇人民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陳木金所指導 張智惟的 高級中等學校招生策略、選校評估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遠東科技大學學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招生策略、選校評估、學習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技職教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廖錦文所指導 胡朝亭的 技術型高中機械群學生素養導向學習認知及其學習態度之關係研究-以中彰投地區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機械群學生、素養導向學習認知、素養導向學習態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遠東科技大學學費的解答。

最後網站香港專上教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則補充:以往,這個階段的教育主要由公立高等院校所提供。2000年後,多所自負盈虧大專院校先後成立,當中亦有院校獲得大學名銜。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遠東科技大學學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那些年 那些事:鍾春蘭散文選集

為了解決遠東科技大學學費的問題,作者鍾春蘭 這樣論述:

  西元2000年,喬美公司即開始發展網路金融,算來應是全世界最早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公司。之前,公司還領先引進國外的寵物辨識及停車管理收費系統的低頻RFID,還有用於高速公路收費系統的高頻RFID等先進科技。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的我,當初書寫的初衷是以「公司的金融科技發展」為軸心,再輻射延伸相關的議題。無奈公領域牽涉的政商人事糾葛太深太廣了,有些我懂,有些我不懂。   近來整理自己書寫過的文稿,發現不少是牽涉公領域及商場恩怨的未竟篇章,不知如何接續?想想,過往雲煙,就算了吧!所以這本散文集僅選取偏向私領域的部份。在人生向晚時分,就給自己的過往作個印記吧!何況年長了,深

感每個人都是天地過客,如何作為,對他人有益,應是我努力的功課。佛說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修、般若,也成了我現在日常生活的目標課題。 本書特色   ★作者與丈夫攜手走過數十年、字字句句引人入勝的真實經歷   ★看大時代下的人物,是如何在政治的肅殺氣氛與商界的步步驚心中,互相扶持同心,打出自己的一片天!  

高級中等學校招生策略、選校評估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遠東科技大學學費的問題,作者張智惟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了解高中學生對於目前高級中等學校的招生策略,學生選校評估和學生學習滿意度的覺察與感受。探討不同型態學校之高中學生,對於中學招生策略,學生選校評估與學生學習滿意度知覺之現況、差異情形;探悉中學招生策略,學生選校評估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關係;並檢定中學招生策略,學生選校評估與學生學習滿意度結構方程式之適配情形。  依據本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編製「高級中等學校招生策略、選校評估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以中部地區,包括臺中市、南投縣市、苗栗縣市、新竹市等四縣市高級中等普通型、技術型、進修學校之學校學生,共抽取41所學校,共計460位受試者樣本,計回收44

9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60%;蒐集的資料以描述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績差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式等統計發法,進行數據分析。本研究所總結之結論如下:1. 招生策略實施、選校評估與學習滿意度三者普遍具有中高度正相關,其中影響學習滿意度較高之潛在變項為選校評估。2. 招生策略的落實能藉由選校評估的調查分析,以達到學習滿意度的提升。3. 高中學生對於各分向度感受高低依次為:招生策略中「學費與獎助」較高、以「升學與就業」較低;選校評估是「經濟考量」較高、而「親友推薦」較低;學習滿意度則「學習環境」較高、在「學習效果」較低。4. 招生策略、選校評估、學習滿意

度之知覺,普遍以進修學校三年級、技術高中、南投縣市等學生較高,性別與學校規模在各向度上無顯著差異。5. 對學習滿意度預測力較高之變項,分別為招生策略之「教師與行政」、選校評估之「生涯規劃」。6. 本研究建構之影響關係模式、潛在變項間的關係受到觀察資料所支持,招生策略、選校評估可以解釋學習滿意度總變異量的91.4%,解釋變異量甚佳。依據本研究的發現以及結論,於最後一章提出相關建議,俾利來者及教育機關、學校參考。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精品系列:第二輯(全10冊)

為了解決遠東科技大學學費的問題,作者(美)郝大維(美)孔飛力(日)島田虔次 這樣論述:

1.《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 《他者中的華人》以大歷史、大敘事的手筆,將中國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歷史,融會貫通於同期世界格局發展變化的大框架中,讀來令人領悟深遠。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華人移民五百年歷史精彩畫卷的基礎上,有力論證了其重要觀點:海外華人歷史是中國歷史的題中應有之意,是研究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由是,海外華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從殖民統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從獨立後民族國家執掌大權的統治集團到洋溢民族主義激情的知識精英;從頤指氣使的大富豪到埋頭養家糊口的升鬥小民,“華人”與周邊“他者”之間呈現出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作為外來者,海外華人需要認識瞭解“他者”並與

之共生共存;而後者同樣也時時刻刻審視著這些遠道而來的異鄉人:他們是可以和平相處、共謀發展的新朋友,還是居心叵測的異類?他們究竟是帶來新的利益和機會,還是潛在的麻煩製造者,或者簡直就是不共戴天的敵人?漫漫數百年,移民與本地人互為“他者”,彼此之間有理解有依存,但也有競爭有對抗。在《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一書中,孔教授再度展示了他在《叫魂》中熟練運用的社會心理剖析法,對華人移民置身其中的“他者”條分縷析。   2.《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 《危險的愉悅》是一部上海娼妓業史話,但它是產生於後結構主義時代的史學著作,得益於20世紀後半葉豐富的理論探索、思想對話與多重視角

,作者尤其受到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與社會性別研究、後結構主義、後殖民研究中“下屬群體”概念等的影響,將“史料”和自己所生產的“歷史”都看作是無比生動的、複雜的、開放的“過程”中的對話、商談、記憶、建構、創造活動。《危險的愉悅》分五大部分,共15章,論述從晚清到20世紀90年代初100年間,“娼妓”問題在各個層面上如何扭結了民族意識、政治權力關係、商業和經濟利益、強國方針、社會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懼、社會性別構造等等的豐富的語義場,成為相當核心的中國政治、經濟、歷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徵符號。本書曾獲得美國歷史學會瓊·凱利婦女史著作紀念獎,是美國歷史學會首次將此獎項授予寫美國以外地區婦女歷史的作者

。   3.《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 《近代中國與新世界》是蕭公權先生晚年的平心之作。蕭先生在康有為大批未刊手稿的支持下,以細密的筆觸,凸顯了這位“南海聖人”特重人際關係的問題意識,還原了他縱筆代聖賢立言的暢想過程。作者通過對一位“儒家修正主義者”的追述,提示了一種激發古代思想生機的哲學式態度,和一條活潑的傳承文化資源的創造性思路。   4.《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 《佛教征服中國》主要分析西元5世紀前佛教在中國初傳及發展的過程及特點。自佛教傳入中國,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獨特的中國佛教,這至少經歷了三四百年。東晉廬山慧遠以前的中國早期佛教,就是

一部中國人如何回應佛教這種外來文化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兩種不同文化的歷史。本書以翔實的史料、獨特的視角重現了這段激蕩人心的歷史畫卷,敘述了西元4世紀、5世紀初中國南部和中部地區佛教的特點,剖析了佛教在當時中國傳播的社會背景,尤其是當時的夷夏關係、政教關係和佛道關係,並以豐富的資料反映了當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   5.《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 《帝國的隱喻》是一部享有盛譽的宗教人類學著作,作者以中國東南地區的民間宗教和信仰為案例,用“他者”的目光,客觀考察了如上現象,為人們理解中國人日常生活及其信仰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對中國人而言,在社會生活與歷史方面有著一個基本的事實,

那就是地域崇拜及其節慶的制度。這可以說是社會生活的*狀態,突出反映了一種生與死的感受,並且於其中呈現出來一種中國人政治關係的整體圖畫。   6.《孔子哲學思微》 《孔子哲學思微》不僅給出了孔子哲學的新解,還提供了比較哲學的範本。這種大跨度多層面的對話,由哲學家郝大維和漢學家安樂哲通力完成,故而既展開於哲學思辨傳統與漢學考辨傳統之間,間接地表現為中西聖哲的懇談,又展開于古代經典文本與現代闡釋話語之間,鮮明地表現為古今心音的交響。《孔子哲學思微》令人信服地證明,鑒於長期以來的文明碰撞和思想混雜造成了難以自拔的闡釋迷宮,所以倘要澄清對中國精神的某些不自覺誤解,往往有賴於加深對西方精神的批判性理解。

  7.《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 《革命與歷史》以1920—1930年代的“中國社會史論戰”為中心,在現代中國思想發展的脈絡下,對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闡明了其時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中國歷史時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以及他們對其時中國的革命性大變革的專注是如何塑造了他們處理理論和歷史問題的方式的。作者認為,儘管這些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在學術上存在著應受責難的瑕疵,儘管他們經常是在粗糙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概念,但是他們對於中國史學研究的貢獻卻是持久的。無論如何,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興起,是由其時中國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決定的。

因此,馬克思主義對於中國知識份子的感召力,主要並不在於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對“歷史”與“價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於它對中國革命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8.《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清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 《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旨在從清代社會經濟的背景考察江南學術共同體的演變過程。同時,著重討論了明清時期大運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蘇州、杭州、揚州、常州,力圖透過政區和地方史的視角展示考據學的崛起。作者艾爾曼指出,18世紀晚期的中國歷史,實際上是17世紀以來政治、學術變革的延續及其發展的極zhi,其影響甚至播及19世紀乃至20世紀。18世紀的歷史是17世紀滿族入關到1

9世紀西方入侵的漫長歷史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不應被孤立出來,擱置一邊。   9.《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 《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以極其寬廣的視野,描繪出從王陽明、經過泰州學派、到李卓吾的所謂“王學左派”的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展開,再現了當時社會與思想運動的活潑氣息,並指出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近代市民意識的萌芽。與此同時,本書又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這些新生事物由於過早出現的緣故,最終毫無意義地遭受了“挫折”的圖畫。在日本,本書作為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早提出中國“近代”問題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著作,是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日本學者的必讀文獻;亦是在二戰後最早對戰前日本的歷史學觀進行反省的同時,對所謂“亞洲停

滯論”這個戰後歷史學界的重要課題展開研究的*本重要著作。實際上,二戰後的日本對中國近代思想的研究,就是從本書開始的。   10.《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份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 《權力源自地位》是目前英文世界中一本以北京大學為研究物件的學術專著。不同以往的是,作者沒有單純從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史的角度去解讀北大的早期歷史,而將北大看作是中國古代太學與德日現代大學的融合體。在近代中國的新舊辯證互動過程中,知識分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固守自己的精英主義傳統,以北大為陣地教化天下。由此,無論是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還是不由自主的教授參政,均在其現代的外殼之下,顯現出古代士人的精神風貌。中

國近代歷史的連續性(而非通常所說的“斷裂”)在這裡也得到充分彰顯。   1.《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 (美)孔飛力(Philip A. Kuhn,1933年9月9日~2016年2月11日),是屈指可數的在中國學界享有盛名的國際大學者。1933年,出生於英國倫敦。1950年,考入哈 佛大學。美國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歷史講座教授、東亞文明與語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來的中國社會史、政治史著稱。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孔飛力轉 向海外華人移民史研究。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學遠東語言文化系主任。孔教授經年耕耘於中國近代史領域,先後出版的《中華帝國晚期的

叛 亂及其敵人》《叫魂》等專著,都享譽國際學術界,並被翻譯成中文而廣泛傳習。   2.《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 賀蕭(Gail B. Hershatter),女,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校區歷史系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她長期從事文化史、勞工史、 婦女史、性史和女性主義理論的研究。她的著作豐富,有《天津工人:1900-1949》、與霍尼格合著的《美國女學者眼中的中國女性》,與吉爾馬丁等合編 的《中國的產生:婦女、文化和國家》(哈佛大學出版社,1994年),與霍尼格等合編的《重新勘測中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1996年),與霍尼格等合 編的《

中國婦女研究指南》(加州伯克利大學東亞研究所,1999年)等書。現正在研究中國西北農村的婦女問題,主題也是歷史、記憶與社會性別身份問題。   3.《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 蕭公權(Kung-chuan Hsiao,1897-1981)現代著名政治學家。字恭甫,號跡園,筆名巴人、石漚、君衡。江西省泰和人,幼年就讀於私塾。1915年入上海中國基督教 青年會中學學習。1918年考入清華學校高等科。五四運動中曾參與創辦《民鐘日報》。1920年赴美留學,先後就讀于密蘇裡大學、康奈爾大學,主修政治哲 學,1926年獲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至1948年,歷任或兼任南方、國

民、南開、東北、燕京、清華、北京、四川等大學教授,講授中外政 治思想史等課程,是“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8年秋赴台,任臺灣大學教授。1949年9月離台赴美,任華盛頓大學遠東和蘇聯研究所客座教授,直到 1968年退休。著述甚豐,除本書外,還有《政治多元論》、《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鄉村:十九世紀的帝國控制》等,現已編成《蕭公權全集》。其學術路 向是,立足近百年來中國文化之變局,然後深入西方學術領域,在中西新舊各種學問之間加以折中調和、錘鑄涵融,自成一家之言。從學術立場看,其畢生關注的問 題,是中國歷史的變與常,並以此為基點,來從事對中西文化的折中與融匯。   4.《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

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 許理和(ErikZürcher,1928—2008),荷蘭萊頓(Layden)大學教授,1969年創設萊頓大學漢學院現代中國資料中 心,1974—1990年任該校漢學院院長,期間還兼任該校中文系主任。其*的興趣是“當東方遇到西方”,既研究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適應,也探討明末清初 耶穌會來華史,設法瞭解中國在接受外來影響時的反應與適應過程。1959年他以《佛教征服中國》獲得博士學位,該書于當年出版後久享盛譽。此外他還著有 《中國耶穌會士傳記,約1580—1680》、《佛教、基督教與中國社會》、《佛教:在詞語、地圖與圖片裡的起源與傳播》。 李四龍,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

教授,1993—1999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以“智顗思想與宗教派佛教的興起”獲博士學 位,2001—2002年為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在哈佛燕京學社、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訪問學習。其研究重點為中國佛教史、佛教哲學與比較宗教學, 是國內較為知名的宗教學專家。   5.《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 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英國倫敦經濟學院人類學系兼職教授。曾經擔任過英國中國研究學會會長(1999—2002),1996年至今為《人類學批判》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雜誌主編之一。研究領域包括人類學理論與中國民宗教、各文明之比較研

究與歷史人類學。   6.《孔子哲學思微》 安樂哲,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他在1987年獲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安樂哲教授出版了一系列蜚聲國際的中國 哲學專著,其中包括《先哲的民主:杜威、孔子與中國民主之希望》、《通過漢代而思》、《主術:中國古代政冶制度之研究》、《通過孔子而思》等;同時也是一 位重要的中國經典的翻譯家,將中國一些重要的哲學典籍譯成英文,其中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論語》、《道德經》等。他還是美國的比較哲學雜誌 《東西方哲學》的主編。 郝大維(David L.Hall),美國哲學家,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哲學教授。早期從事美國哲學的研究,隨

後開始重新思考現有對道家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的理解和認識,進而出版了 這一思考的成果《莫測的永生》(The Uncertain Phoenix)和《愛欲和反諷》(Erosandarony)。在進行古典中國哲學詮釋性研究的同時,仍繼續從事對美國哲學的研究,出版了《新實用主義 的導師、詩人:理查·羅蒂》(Richard Rorty:Prophet and Poet of the New Pragmatism)。   7.《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 德里克,美國俄勒岡大學“耐特社會科學講座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近代史尤其是中國革命史的研究,《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

義歷史學的起 源,1919-1937》、《中國共產主義的起源》、《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等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學界的中國研究quanwei學者的地位。進入20 世紀90年代後,他更將其理論撰著的領域擴展至後殖民批評與文化研究,《革命之後:警惕全球資本主義》、《後殖民氛圍》等著作令其躋身於當代美國社會科學 界重量級學者的行列。   8.《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清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 本傑明·艾爾曼,1946年出生。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和歷史系教授。他的教學和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思想與文化史,1000-1900年;中華帝國晚 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學術交流史,1600-1850年

。主要著作有:《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經 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晚期中華帝國科舉文化史》、《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科學在中國,1550-1900》等。   9.《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 島田虔次(1917—2000),畢業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吏學科,歷任東方文化研究所助教,東海大學預科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副教 授、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名譽教授(退休後),日本學士院院士。不但在日本,就是在世界學術界,也被公認為是東洋史、東洋思想史,特別是中國學研究 領域的學術quanwei和泰斗之一。在中國學方面,尤以對朱子學、陽明學以及中國

近代史的高深造詣而著稱。而奠定其在學術界不可動搖之地位的,即是《中 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和《朱子學與陽明學》兩本著作。著名學者余英時教授評價他是“世界中國學的偉大的指導者,日本的國寶”。   10.《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份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 魏定熙,Timothy B. Weston,1995年博士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師承著名歷史學家魏斐德和葉文心教授。讀博期間曾到北京大學訪學一年,由蕭超然教授指導。   1.《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海上擴張與中國移民   第二章 早期殖民帝國與華人移民群體  

第三章 帝國主義和大規模移民   第四章 大移民時代的社群Ⅰ. 東南亞   第五章 大移民時代的社群Ⅱ. 移民社會的排斥與接納   第六章革命和“民族救亡”   第七章 後殖民時期東南亞的華人社會   第八章 新移民   本書引用文獻譯   後記     2.《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   插圖 V 第一部 歷史記載與等級制度 第一章 導言:認識與記憶 第二章 分類與統計   第二部 愉悅 第三章 妓院規制 第四章 情感事務 第五章 花招與伎倆 第六章 職業生涯   第三部 危險 第七章 人口買賣 第八章 法律與混亂 第九章 性病   第四部 干預 第十章 改革者 第十

一章 管理者 第十二章 革命者   第五部 當代的對話 第十三章 命名 第十四章 解釋 第十五章 歷史、回憶與懷舊 附錄:表格 注釋 引用文獻 索引     3.《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   序言 第一編 家世與生平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生平 第二編 哲學思想 第三章 儒學新詁 第四章 以儒變法與以儒為教 第五章 哲學的整合 第三編 變法藍圖 第六章 政治改革 第七章 行政改革 第八章 經濟改革 第九章 教育改革 第四編 大同理想 第十章 到大同之路 第十一章 到工業社會的迂回路 跋:現代中國與新世界 引用書目 附錄:蕭公權先生學術次第(汪榮祖) 譯後記     4.《

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   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歷史概觀(西元14世紀初)   第三章 建康及東南佛教   第四章 襄陽、江陵和廬山的佛教中心及北方佛教的影響   第五章 “信仰的辯護”:西元4世紀及5世紀初的反對僧權和護持佛教   第六章 “蠻族的皈依”:佛道衝突的早期歷史   參考書目   漢語人名和術語索引   非漢語人名和術語索引   譯後記     5.《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   譯者的話 有關漢語術語和姓名翻譯的說明 中文版序 致謝 第一章 歷史、認同與信仰 第二章 年度的啟示 第三章 官方崇拜與地方崇拜 第四章 地方節

慶及其崇拜 第五章 香爐:交流與尊敬 第六章 道教及其崇拜者 第七章 翁公,玩偶的真理 第八章 宗教的政治與政治的儀式 參考文獻 附錄一 什麼是村落? 附錄二 克裡斯瑪理論與某些華人生活史的事例 附錄三 三個政權之下的臺北城市寺廟 譯後記     6.《孔子哲學思微》   中譯本序   緒論   從比較的觀點看孔子   第一章 思維方式之比較   第二章 人格論之比較   第三章 社會政治觀之比較   第四章 天道觀之比較   第五章 概念論之比較   從孔子看中西文化的融合     7.《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   譯者的話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問題

第二章 背景 第三章 革命和社會分析 第四章 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社會 第五章 郭沫若與中國歷史上的奴隸社會 第六章 中國歷史分期 第七章 革命、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歷史 第八章 結論:歷史和社會變革 參考書目 譯後記         8.《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清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   著者中文版序 著者初版序   第一章 中華帝國晚期的學術話語革命 第二章 考據學派與共認的認識論觀點的形成   第三章 江南學者的職業化   第四章 學術、圖書館、出版業   第五章 江南地區的學術交流網路   第六章 考據運動的終結 結論 參考書目     9.《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   序 第一章 王陽明

:作為人的自然的聖人 第二章 泰州學派:從大丈夫到“吾” 第三章 李卓吾:童心——新的“人倫物理”之發現 第四章 一般的考察:近代士大夫的生活和意識 〔補論〕王學左派論批判的批判 後記 注釋 譯者注 譯後記     10.《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份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   導論 北京大學之歷史定位 第一章 19世紀的學校、政治與改革 第二章 京師大學堂與清末北京 第三章 辛亥革命後的局勢不穩與重新界定 第四章 新舊文化之間 第五章 政治的不斷介入 第六章 五四運動的內在張力 第七章 被圍困的北大 結語 參考文獻 譯後記  

技術型高中機械群學生素養導向學習認知及其學習態度之關係研究-以中彰投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遠東科技大學學費的問題,作者胡朝亭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術型高中機械群學生素養導向學習認知及學習態度之相關情形。為達上述目的,依據相關文獻探討,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式,蒐集技術型高中機械群中彰投地區研究資料,調查對象不含綜合高中、實用技能學程與進修部;發出問卷690份,有效問卷百分比81.01%。本研究統計的方法包括:敘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事後比較,分析比較不同背景變項技術型高中機械群學生對素養導向學習認知及其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依據研究目的,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壹、技術型高中機械群學生素養導向「學習認知」與「學習態度」均達同意程度,在素養導向學習 認知中以「

具備能力」認同度最高,其次依序為「生活情境」及「解決問題」;在「學習態 度」中以「學習動機」認同度最高,其次依序為「學習環境」及「學習習慣」。貳、技術型高中機械群「板金科、製圖科、電腦機械製圖科」的學生素養導向學習認知及學習態度 良好。參、技術型高中機械群「一年級」、「未獲取技術證照」、「升學」、「學習歷程檔案件數6件(含) 以下」的學生素養導向學習認知及學習態度良好。肆、技術型高中機械群「私立學校」、「機械群科班級數20班(含)以上」、「臺中市」的學生素養 導向學習認知及學習態度良好。伍、技術型高中機械學生素養導向學習認知及學習態度具有顯著正相關。 研究者根據上

述結果,僅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或教師實務及研究上作為參考,建立 更完善的素養導向學習認知與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