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法犯罪所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銀行法犯罪所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孟皇寫的 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二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吸金涉犯銀行法,如何以「情堪憫恕」而減刑?也說明:而「顯可憫恕」,指的是刑法第59條「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 ... 過,小丸子的違法吸金行為可能會涉犯銀行法第29條的罪嫌,且犯罪所得達 ...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徐正戎、鄧學良所指導 吳正中的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研究-以行政法五大架構為分析 (2021),提出銀行法犯罪所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政法五大架構、跨境犯罪、司法互助、兩岸共打、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辦公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法律學系 古承宗所指導 洪杰的 銀行法違法吸金罪之研究─兼論刑法作為規制金融犯罪之手段 (2021),提出因為有 銀行法、違法吸金、個人財產法益、金融秩序法益、加重條款的重點而找出了 銀行法犯罪所得的解答。

最後網站銀行法第29條第1 項所謂「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 - 張孟權律師則補充:至共犯間如何分配報酬、以何方式結算,應係 犯罪所得 是否符合銀行法相關加重規定及如何 沒收 之問題,核與前揭犯罪構成無涉。基此,原判決以被告於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銀行法犯罪所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二版)

為了解決銀行法犯罪所得的問題,作者林孟皇 這樣論述:

  本書是筆者從事金融犯罪審判與研究的法學成果結集,書中提出許多對司法實務見解的針砭與金融法制的建言。因為金融犯罪的法律問題與審判事宜,涉及憲法、法學方法論、法院組織法、財經法、刑事實體法、刑事程序法、證據法等跨領域科目,如無跨科際的思維與對司法實務問題的深入研究,實無法洞悉其間的複雜性。本書結合理論與實務,依據科際整合理念,深論金融專庭的組成、刑事審判的程序與證據法則、內線交易的規範理論基礎、構成要件與舉證責任、沖洗買賣的構成要件、罪數及犯罪所得的扣押與剝奪等議題。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研究-以行政法五大架構為分析

為了解決銀行法犯罪所得的問題,作者吳正中 這樣論述:

海峽兩岸早於1987年恢復往來,交流日趨頻繁,也因此衍生跨境犯罪之問題。然而,由於海峽兩岸彼此的政治歧見無法解決,前述跨境犯罪問題也難以透過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之方式解決,對於海峽兩岸人民之權利保障明顯不足。 所幸近年來海峽兩岸交流出現歷史性的機遇,得以積極開展。海峽兩岸已於2009年4月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海峽兩岸共同打擊跨境犯罪與司法互助雖已有所法制依循與具體成效,但仍存在許多困境,需要更多的磨合與探索其具體措施。本文研究之主要重點,即在分析與探討海峽兩岸共同打擊跨境犯罪現況、對刑事司法互助業務的影響,以及建立「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辦公室」的可行

性。 同時,本文並嘗試以行政法五大架構為研究方法與分析,研議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相關合作策略,提供相關部門實務運作之參考。

銀行法違法吸金罪之研究─兼論刑法作為規制金融犯罪之手段

為了解決銀行法犯罪所得的問題,作者洪杰 這樣論述:

銀行法第29條、第29條之1違法吸金罪、準違法吸金罪乃是司法實務上甚為常見的金融犯罪,其法定刑亦可謂不低;然而,無論係本罪立法要旨、以及司法實務判決,多未能就本罪保護法益、乃至於更為核心的本罪入刑正當性事由為說明;又雖司法實務上就本罪構成要件已有為數不少的討論,然而在未能釐清本罪保護法益射程範圍之前提下,相關討論是否能切合本罪性質,亦是有待商榷。基此,本文首要聚焦於對銀行法第29條之1準違法吸金罪其保護法益、刑罰正當性以及構成要件之互動關係進行確認;在確立了「刑罰目的、社會需求創造法益,法益檢驗個別刑罰正當性及刑罰構成要件」以及銀行法第29條之1可罰的不法本質在於「行為人以顯不相當的利息、紅

利影響理性投資人投資決策」的前提後,我們可以發現現行銀行法第29條之1準違法吸金罪規制模式過於偏重於空泛的「金融秩序法益」層面,而忽略本罪犯行對「個人財產法益」造成實害風險與未能正確認識「金融秩序法益」內涵、亦即其與「個人財產法益」間本應具備溯源關係。再者,本文依序就現行法銀行法第29條、第29條之1其立法體系錯置、以及混淆投資、儲蓄本質差異之謬誤,以及可行之修法方向提出建言;法律貴於實踐,縱使未能釜底抽薪仿效外國立法例將現行法不當之處予以導正,就實務上甚常肇致爭議之「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構成要件,沿襲前揭本罪可罰不法本質、以及保護法益的觀點,本文認為銀行法第29條之

1準違法吸金罪不應以「抽象危險犯」作為解釋方式,且應刪除「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構成要件,或至少將人數以構成要件予以明確化,避免衍生爭議。末者,就實務上另一常見的爭議,亦即銀行法第125條加重條款「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計算方式,誠如上開所述,本罪的可罰不法本質既在於「行為人以顯不相當的利息、紅利影響理性投資人投資決策」,而「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在此所表徵者應為不法的質變而非量變,而該加重條款實則屬「加重不法構成要件」,因此,在歸責的模式選擇上,透過將此質變後的不法總量由數共同正犯,以及對於加重條款有所認識、並利用此條件藉此遂行犯罪結果的相續共同正犯一同承擔,方可傳達本罪欲禁止、誡

命的不法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