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女保養品推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青少女保養品推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吉木伸子寫的 銀座皮膚科名醫 美容醫學全事典:亞馬遜五顆星推薦,最完整的肌膚保養百科 和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王振圍的 性別無敵好青春 2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保養品怎麼用才對?化妝水/精華液/乳液/乳霜/凝凍/面膜/凍膜 ...也說明:這個的話,其實就依自己喜好選擇就可以了! 當然一般來說,比較偏水狀的就會比較清爽比較濃稠的,相對也會比較滋潤. 開架有很多品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瑞昇 和群學所出版 。

元智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班(企業管理與服務科學學程) 陳志萍、何建德所指導 鄒宗旻的 不同性別線上市場行家在保養品臉書粉絲團之比較研究 (2015),提出青少女保養品推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線上)市場行家、Facebook粉絲專頁、保養品、性別差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劇場藝術學系碩士班 洪萬隆所指導 杜宛陵的 台灣美妝風格演化之研究(1945-2010) (2010),提出因為有 妝扮文化、妝型、審美觀、化妝品、美妝風格的重點而找出了 青少女保養品推薦的解答。

最後網站推薦青春期小女生用的保養品!! - 防曬美白美妝保養討論區 ...則補充:推薦 青春期小女生用的保養品!! · 1.露得清-眼唇卸妝液(可用於全臉) · 2.露得清-深層卸妝乳 · 3.理膚寶水-青春清爽潔膚水(卸妝+洗臉) · 4.高絲(開架式)-蔻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青少女保養品推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銀座皮膚科名醫 美容醫學全事典:亞馬遜五顆星推薦,最完整的肌膚保養百科

為了解決青少女保養品推薦的問題,作者吉木伸子 這樣論述:

  今日的保養,決定未來的妳,  是閃耀素顏美人,還是暗沉歐巴桑?  亞馬遜五顆星推薦,最完整的肌膚保養百科   永久實用版!  女孩們很喜歡問「要用什麼才能變美麗呢?」、「喝怎樣的東西才能使肌膚變漂亮呢?」……本書要告訴你的不只是這些!   日本美容界權威─吉木伸子醫生,開業數十年,看診過的客人不計其數。有感於想要變美麗的女孩不少,但因為資訊不足以錯誤的方式對待自己的肌膚,經年累月下來對皮膚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因此吉木醫生決定秉持著皮膚科醫生的專業,替所有愛美女性,上一系列超實用的肌膚保養課。   錯誤的保養方式,極有可能是痘痘.斑點.毛孔粗大的元兇!  .洗臉跟卸妝,妳知道哪一項對肌膚

的負擔比較大?  .塗抹化妝水時用化妝棉會比較好吸收嗎?  .如果要選一種不可缺少的護膚品,會是哪一項呢?  .成年痘跟青春痘的生長機制並不相同,靠擦藥效果不彰,那該怎麼做才好?   吉木醫生將病患最常遇到的問題與疑惑整合成冊,幫助讀者破除保養迷思。她強調,最完美的保養,就是正確對待你的肌膚!本書將從醫學的觀點切入,徹底解說肌膚結構,從基礎的保養.防曬.上妝方式,到毛孔.黑眼圈.青春痘的改善對策都有詳細講解。此外,為了打造健康體質,平日要擁有充足睡眠、適度運動,跟均衡飲食,書中貼心收錄醫生的私房食譜,以及依據體質進行的漢方調養,讓妳的美麗由內而外。除了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的基礎護膚知識外,還收錄皮

膚疾病與用藥知識,以及微整形等醫美相關資訊。   防曬.保濕.內在調理.飲食.睡眠.化妝.微整形.皮膚疾病.中醫觀點……  你對肌膚所有的疑惑,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解答!  這是一本,一輩子都實用的肌膚保養百科  誠摯推薦給青少女,輕熟女,熟齡女性……各年齡層女性! 本書特色   .貼心收錄『體質檢測表』,依據個人體質調製美麗配方  .專業背書,市面販售的化妝.保養品成分真相大公開!  .不只是臉部皮膚的保養,頭皮與頭髮的護理、讓人害羞的汗與異味,以及指甲健康……通通都有講解!實現妳從頭美到腳的願望。  .皮脂比女性肌膚更旺盛的男性肌膚該怎麼保養?男生到了夏天也可以很清爽喔! 作者簡介 吉木伸

子   皮膚科醫生。橫濱市立大學醫學系畢業,任職於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系皮膚科。曾在浦和市立醫院(現埼玉市立醫院)皮膚科工作、日本中藥醫學研究所附屬涉谷診療所研修,於1998年於日本銀座開設吉木皮膚科診所。結合雷射、果酸換膚等美容皮膚科學及中醫學來進行皮膚治療。著有《素肌美人肌膚保養基礎事典》(瑞昇)、《原來,皮膚科名醫這樣保養!》(三悅)等多本暢銷書籍。吉木皮膚科診所銀座:yoshiki-hifuka.com

不同性別線上市場行家在保養品臉書粉絲團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青少女保養品推薦的問題,作者鄒宗旻 這樣論述:

過往保養品視為女性專用產品,但現今男性逐漸重視「面子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網際網路普及化使得人們逐漸將社交場所轉移至線上空間,近年來Facebook社群網站興起,保養品企業主亦紛紛設立品牌粉絲專頁視為行銷管道。線上市場行家主動加入品牌粉絲專頁,積極地參與線上品牌活動、討論區留言、幫助傳遞品牌資訊,成為粉絲與品牌之間的雙向管道。除此之外,各性別線上市場行家甚至會幫助一般消費者過濾市場訊息匯集成獨特資訊,粉絲專頁內頻繁交流下,他們不僅成為粉絲專頁中重要參考團體,甚至影響傳統保養品性別刻板印象與價值觀。因此,不同性別市場行家行為背後之象徵意涵與價值觀展現方式值得學術界深入探討並比較異同,以利後續行

銷策略推展與運用。為達本研究之問題,研究過程中使用網路民族誌研究方法透過線上觀察蒐集資料,並從粉絲專頁篩選線上市場行家作為線下訪談對象,經由資料分析發現,各性別市場行家透過頻繁地交流,產生有別以往性別價值觀,展現不同特質。這些價值觀甚至投射至各性別線上市場行家資訊篩選內容、資訊呈現方式、訊息來源和分享動機等產生差異性;此外,線上市場行家亦將價值觀投射至線下生活空間,形成線上、線下交互影響的循環模式,顯示線上與線下的界線已模糊。因此,本研究建議行銷人員在制定行銷策略時,應隨著不同性別制定相關行銷方案,善用不同性別象徵意涵加強粉絲專頁與線上市場行家連結性,投其所好達到正面行銷效果。

性別無敵好青春 2

為了解決青少女保養品推薦的問題,作者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王振圍 這樣論述:

我們很年輕我們有情慾請看見我們的身體請看見我們的主體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自己來作主   新世代的性別吶喊   青少年既非成人,也非兒童,在成人與兒童的二分思維中,青少年總是在成年人的主流思考與兒童保護中被夾殺,青少年的主體性往往被社會忽略。   社會對於青少年的身體,百般看管,尤其以「學生」身分加以束縛,要求學生穿上「制服」,不准談戀愛、不能做愛、不能談性、不能有同志傾向。   但既有事實並不會因為嚴厲的禁止而停止。   這是一本試圖從青少年角度思考校園性別問題的書,由高中及大學的性別社團成員共同書寫。書中呈現了青少年成長階段面臨的各種性別問題,包括如何面對情慾的出現、另一半的求愛、身體的需求

;面對父母、師長只重視課業、不重視青少年身體需求的情況下,青少年應該怎麼辦?作者群並以自身經驗為例,說明如何面對及挑戰社會的壓迫,共同呼籲在解放青少年的身體同時,也要解放成人的腦袋。 本書特色   新世代的年輕人與青少年所關注的性別議題   由青少年的角度審視青少年的身體需求與情慾需求,告訴社會與大眾,青少年要的是什麼,我們如何創造一個對性別友善的校園空間。   跳脫台北中心,來自中南部性別社團的聲音 作者簡介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   成立於2005年10月11日,簡稱「好性會」。吉祥物「小強」,象徵青少年與性別弱勢自古以來弱勢邊緣的位置,但一直充滿旺盛的精力。以尊重、多元為兩大精神,以教育

、文化、學術、連結作為行動。特別關注校園性別社團、青少年學生主體與發聲、校園性別經驗。 王振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現為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臺灣立報》「性別大補帖」專欄作家。 推薦序一 從「好青春」的文字中學習真誠與開放.游美惠推薦序二 新世代的性別共鳴,好幸會.賴友梅推薦序三 由衷盼望性別友善環境.劉安真推薦序四 在聆聽中驚呼性別多元.鄭昱菁 青少年與身體以三個青少年為主體談情慾展現從一而終之外的情(性)愛世界青春肉體告訴我的事思考懷孕的同志青少年─ 「青少年懷孕」性教育與LGBTQ.學生的存在  性別與校園我們所處的性別環境─彰化高中音樂班、語文資優班的故事

爸爸的男朋友─在輕度智能障礙數學課中教多元性別多一點愛,少一點校園霸凌的傷害爭佔小學運動場班上有沒有同志,請舉手?─同志在教室遇到的「冏」境大開性別友善宿舍之門 青少年.生涯青少年時期需要培養生涯規劃的能力寫給國、高中生,我親愛的男孩女孩們升學與錢以外的人生懷孕是學生生涯的一種選擇─高級中學生涯規劃科融入具性別意識的性教育 同志.諮商當「同志諮商」遇上「同性戀恐懼症」初探多元文化觀點的同志諮商與實務我對同志諮商的想法與期待老師我想聊聊…… 還有還有青少年與國家政策的對話─從行政院青輔會2005年《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談起救災支援的性別觀察戲曲中的女性形象─以華視「葉青歌仔戲」為例我所知道的「

影戀」 推薦序1 從「好青春」的文字中學習真誠與開放   探討「多元性別」議題,在目前臺灣社會的學術研究領域正方興未艾,但在校園現場推廣多元性別的觀念則常常面臨多重阻力,讓許多具性別意識與實踐熱情的教師感到挫折。因此,更多的論述資源以及群體一起努力更顯得重要,也就是說「能源補給」必須源源不絕,才能讓「多元性別」的概念取代「兩性」,成為大家接納差異的行動基礎。我想《性別無敵好青春》的出版,正好可以提供一些補給資源,藉由年輕朋友揭露自身經驗的文字書寫,讓更多人看見「不一樣」的成長經驗,想像不同的「美麗與哀愁」,聽見一些選擇「自在做自己」的同志心聲。   一直以來,我從學生的身上學習到「看見多元」

的珍貴,出櫃與未出櫃,同性戀者與雙性戀者,「加入社團的」與「自求多福的」,勇敢發聲的行動主義者與小心翼翼自我探索者,在不一樣的生命樣貌,多元的生活風景中,讓我不斷有機會反思,看見自己的不足,而後尋求超越,並化為具體的行動為弱勢發聲與爭取利益。當我看到我的許多學生能發展論述,採取行動,參與策劃出版這一套兩冊《性別無敵好青春》,我內心的感受其實是「激動萬分,好驕傲」!   在女性主義教育學的相關文獻之中,我們一再看到「重視學生的經驗」之主張,也強調「關懷」的重要性,更批判社會結構的不平等,這些理論宣稱絕非空談。在我的腦海之中,近日常出現一幅對比的圖像:一邊是巧言令色、自我陶醉且號稱自己閱歷豐富的虛

名專家;另一邊是一些剛嶄露頭角,但光芒無法掩蓋,看得出頗具發展潛力的新生代;前者自信滿滿卻(因不讀書而)捉襟見肘,後者欠缺資歷但有雄心壯志,等待也積極尋覓舞台想一展長才。「資歷」是累積出來的,後起之秀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相較於許多巧言令色、虛張聲勢的夸夸之言,這一本書中年輕朋友的真摯書寫,更顯得可貴。   「多元性別」不是官方語言,也非「政令宣導」,透過這本書,妳∕你將可以發現,多元性別是血汗交織,笑淚縱橫的真實人生故事,我們能夠從這些可貴的生命經驗中學習開放。而那些徒具虛名的「大人」們,也許應該更謙卑的從「好青春」的聲音和文字之中學習真誠。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推

薦序2 新世代的性別共鳴,好幸會   記得是二四年春天,幾個高中生到協會辦公室探訪,自介她∕他們是來自不同高中,因為關心性別議題而集結的「地下社團」,這是我認識青少年性∕別成長學苑─也就是好性會前身的開始。   當時約好週六一早跟這群青少年朋友討論性教育,她∕他們激昂地談起在校園裡因為多元性別特質、校園文化的性別刻板氛圍,影響學習權益及衝擊人際互動關係等等困境。雖然每個人狀況不同,但同樣面對強大的升學壓迫,仍然堅持不斷跨校連結,討論性別議題。   她∕他們的對話討論,讓我記憶鮮明,深感佩服也學習很多,之後也不因她∕他們離開了高中階段而放棄這樣的理念,進而成立民間團體─好性會。   因為成長世代

不同,我無緣在高中時代就接觸性別議題,既使到了大學,當年各校的女研社還是屈指可數,常瀕臨倒社邊緣,風雨飄搖的狀況,更羡慕這群在高中時期就能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能一起工作討論。這幾年來,慶幸自己還在性別組織裡工作,使得我有機會能夠不斷感受到新世代對於性別公平正義的關懷,也同樣有共鳴,因為,對我們而言,這就是生命!   這本《性別無敵好青春》是好性會首部共同作品,呈現青少年多彩的性別光譜,透過書寫個人性別意識成長經驗,集結展現不同性傾向青少年改造校園文化的經驗,並不斷在各地實踐培力以青少年為主體的性別社團理念,分享也延伸到對於生涯、家庭、自我展現及認同。其中不免有挫折、孤獨、焦慮及失落,可貴的是,

就在這些經歷的過程,她∕他們群策群力地展現了獨特的應對策略、能量與堅持下去的韌性,還有─彼此看見。   真的是好幸會「好性會」,期待這群對爭取性別平權有極高戰鬥能量的青年朋友們,發揮骨子裡百變性別的創意精髓,讓性別火種有更多的延續及傳遞……。 賴友梅(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 推薦序3 由衷盼望性別友善環境   當振圍邀請我為《性別無敵好青春》寫序時,感到非常地榮幸,也非常開心這群青春年少的可愛伙伴們的想法可以透過出版讓更多人看見與瞭解。在與好性會接觸的這些年中,一直非常欣賞振圍與其他會員的熱情與活力。從他們的熱情中,讓我看到了性別運動與同志運動的希望,似乎我們的社會將會因為這一小群人的努

力,而更尊重性別的多樣化,並對性別弱勢族群更為友善。   有幸先拜讀了這本好性會伙伴們嘔心瀝血的作品,也讓我對於性別這件事有更多的思考。在第一冊的跨性別議題中,許多作者分享了他們的成長經驗。這麼多年來,臺灣的性別運動與同志運動有很大的進展,甚至讓某些人還感嘆女性與同志人權已經太「over」了。   但我們不妨檢視一下現在小孩的成長經驗,跟數十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嗎?我的母親曾告訴我,我念幼稚園時,因為穿短褲去上學,幼稚園約談了我母親,很誠懇地告訴她,不要把我打扮成小男孩的樣子。   這幾年,我姐姐和弟弟的小孩(兩位都是小男孩)先後進了幼稚園唸書,他們仍受到一些性別刻板印象的限制甚至是戕害。例如:幼

稚園老師希望我姐姐的孩子英文名字不要叫「Joy」,因為那是女孩的名字。當Joy穿粉紅色衣服去上學時,會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老師也會跟他說:「要像個boy!」我弟的小孩更可憐,他因為個性與氣質偏陰柔,當眾被老師罵娘娘腔。雖然他搞不清楚什麼是娘娘腔,但他可以感覺到,當老師這樣說時,全班同學都取笑他。   看了這本書許多作者所分享的經驗,也讓我想起自己以及我的姪兒的經驗,這數十年來,性別氣質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人,在學校的經驗竟是如此雷同!   雖然這幾年尊重性別多樣化似乎是政治正確了,整個政府部門也開始重視性別主流化,但是,臺灣性別環境的改變似乎有點緩慢,還有這麼多的小孩與青少年,在學校裡、在家裡

、在任何地方,因為他們的性別氣質而受到特殊的對待、甚至是歧視或壓迫。這個社會對於「性別越界」仍有許多恐懼,而這些恐懼可能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也許性別教育真的應該從幼稚園開始大力推動與提倡呢!   在第二冊中,作者們闡述了更多性別上非主流的議題,根據我個人教學的經驗,相較於女性與同志,情慾上的偏離「正軌」的人會受到更多道德上的指責,而且敢挺身而出為他們說話的人非常少見。例如,臺灣一些媒體如果發現公眾人物疑似「劈腿」或「外遇」,常是一面倒的批評之聲。因此,我也很樂於看到第二冊中有更多關於情慾自主與情慾多樣化的討論,希望這些論述也可以引起更多元的討論,進而能給予所有的人更多情慾自主的空間。   除了

跨性別與情慾自主等議題之外,這本書還有更多豐富與多元的主題,可見好性會的青年朋友們真的用心關心各式各樣的性別主題,希望臺灣能有更多人可以讀到這本書,能改變更多人對性別的態度,我由衷地希望,未來的孩子們能在真正對性別友善的環境中成長。 劉安真(弘光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推薦序4 在聆聽中驚呼性別多元   知道圍圍邀請我寫《性別無敵好青春》的推薦序時,除了驚喜外也跌入回憶:從中正大學酷斯拉社創社,到現在能辦講座、社課、和他校性別社團交流已一年多。   記得一開始,因為自我性向認同等因素踏入性別社團的我,當時對性別的種種概念薄弱:沒聽過性別氣質、做性別,對同志認識的範疇也很小,提到性別不平

等時僅聯想到「男生、女生這個二元性別在社會上的不平等」。當時僅懷著滿腔熱血、帶著空空的腦袋進入性別社團。   隨著和好性會的接觸、參與營隊及課程、閱讀相關書籍及資訊,我才漸漸了解:性別並非大眾所認知的二元,而是如光譜般絢麗及多樣、什麼是性∕別、除了一般所熟知的LGBT(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以外,還有哪些不一樣的認同、青少年和性∕別間的連結、生活中其實處處存在著性別……等等基本概念及知識。   這本書裡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主題都讓人驚奇,並且獲益無窮。   對於性別概念的初學者來說,這將是一本好的入門書。因為從咀嚼每一個人用心寫下的文字中,我們將發現:「啊!我們的生活真的處處都和性

別有所連結」、「原來性別是那麼樣的多元」,並進而開始觀察生活中的種種小細節,讓視野看得更多、更廣。   而對性別已稍有概念的朋友們,本書除了能深入對於這些概念的想法,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以外,更能從中獲得力量,在校園、社團與生活中實踐性∕別平等。   我十分喜歡對於青少年及性∕別議題有著更多元視野的自己。   希望正在讀此書的每一個人,都能透過聆聽作者們的聲音,與自己的生命經驗連結,並開啟性別之眼哦! 鄭昱菁(國立中正大學酷斯拉社現任社長) 青春肉體告訴我的事/王振圍(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男,26歲)青少年既非成人,也非兒童,在成人與兒童的二分思維中,使青少年在當代文化中,總是

在成年人的主流思考與兒童保護中被夾殺,青少年的主體性往往被社會忽略。青少年是十分特別的過渡身分,只要度過或熬過(對有的人來說,青少年階段一點也不是個快樂的經驗,長大後選擇遺忘),青少年口頭上常以幼稚、不成熟的行為為恥,像是會用「你很幼稚耶!」來嘲笑別人的天真,同時又努力擺出大人的樣子,在以成人為主流的社會中,青少年當然希望被當作大人看待,獲得尊重;但又希望同時享受未成年的權利,可以不用負完全的責任,既獨立又依賴。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女性被社會建構成「女性化的、陰性的」,為了爭取平等與解放,女性應該拒絕陰性氣質因社會壓迫所造成的

侷限性,而青少年與女性有著雷同的處境,青少年被社會建構成「叛逆且服從的、幼稚且應負責任的」,青少年應拒絕因青少年發展特性所遭受的社會壓迫、或成人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侷限性,無論是在青少年身體或是空間上,我們都應投入更多的關注,一個成熟的成人,也不是天生的,是青少年透過學習變成的。青少年的身體與社會身體和社會型態糾結關聯,同時被聯繫在一起,身體特徵構成了社會的一部分( Shilling, 2000),社會對於青少年的身體,百般看管,尤其以「學生」身分加以束縛,要求學生穿上「制服」,要求如何行走的姿態。在上課的教室中,老師可以在教室中自由行走,但學生只能被釘坐在椅子上,不能趴下,不能撐下巴,

得坐成「認真聽講」的姿式。校園中的青少女學生的穿著、姿態等行為除了受到傳統社會規範的審視外,自身也內化這樣的審視標準,必須在行為上自我節制,時常警戒自己的身體姿勢,也擔心成為男性凝視、與其他女性相互監視的焦點(黃惠琴,2005)。離開學校,社會將許多青少年玩樂的天堂「網咖」看成罪犯藏匿、毒品充斥的地方,對青少年百般阻撓;青少年學生去漫畫店租B L漫畫,竟然都被貼上十八禁的紅色貼紙,情慾被幽禁在身體裡面;連回家,想要上網看一下情色網路,都得先跨過那提醒十八歲了沒的視窗,自我欺騙自己已經擁有成年人的意識,才能夠跨越年齡限制的城牆,飛翔在自己的身體裡面,從學校、校外、到家裡,處處可見社會對青少年身體

及移動的監視管控。在臺灣髮禁解除之後,不只是青少女,也從青少男身上看見逐漸重視保養、打扮的「身體計畫」(body projects),使個人身體更具特色(Mellor & Shilling, 1997),從洗面乳、留長髮、染髮、淡粧、修眉、褲管改窄,自成一格的穿衣美學(制服改造)全面展開,期待未來能看見青少年學生有更多身體解放的跡象;另一方面,消費資本主義進入校園,原本要求全面解除髮禁及制服的青少年團體,內部開始有不同的聲音,消費資本主義可能使低社會經濟階層學生,在這場「教室競美」的非正式競爭中,無法像較高社經地位家庭的青少年,能夠消費並選擇各種服裝、飾品和保養品,在同儕比較的情況下,可能成為

因經濟因素而自卑的一群,改以訴求輕便、學生自決、去性別化的校服為替代。校園裡裡外外,都充滿了對青少年的區分實踐作為(dividing practices),規訓青少年成為「好學生」,並建立一套「好學生」的標準,例如:「你不待在教室上課,還算是學生嗎?」、「好好讀書,就是盡學生的本分」、「把書讀好,考試考好,這樣就好了」、「好學生要把衣服紮進去」、「好的女學生不應當邁步前進」等等,以規訓的技術產製出柔順身體(docile bodies),好讓學生便於管理與支配,接受學校的安排與教育。這些對青少年身體的處處規訓,我們共同的大孩子─青少年,究竟是否被社會視為自主的主體?還是被視為次一級的人種,任成人

宰制?而在規訓與宰制青少年的過程中,又將塑成怎樣的人格與性格?造就明日什麼樣的成年人?這是值得我們深省與討論的問題。

台灣美妝風格演化之研究(1945-2010)

為了解決青少女保養品推薦的問題,作者杜宛陵 這樣論述:

從古至今,妝扮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論敬神儀式、社交、自我形象塑造、藝術表現等,都與人類豐富的妝扮行為有關。社會風氣、歷史文化的變遷造就了人們不同的審美觀與價值觀,進而發展出多樣的形象塑造、妝扮行為與風格呈現。台灣自1945年二次大戰後脫離日本統治由國民政府接管政權後,台灣社會普遍認為化妝等同奢侈浪費,歷經電視開播、石油危機、開放觀光等重要事件,直至2010年網路盛行與資訊爆炸的時代,台灣民眾在不同文化的衝擊下觀念逐漸地產生變化,這55年間發展出何種審美文化與妝扮風格之發展,為本研究焦點。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依歷史時間順序分成5大時期,描述台灣美妝風格之發展,探討19

45二次大戰結束至2010年台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產品、通路等因素對台灣民眾的美妝形象的影響以及台灣美妝風格的發展歷史。經本研究之歸納,從1945-2010年台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教育之變遷,與其對於美妝風格之演化之影響,發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教育是美妝行為的基石,產品、行銷、通路是使美妝行為豐富多元的推動力。而1945-2010年台灣美妝風格的演化,在審美觀之變化為:(1)美妝是奢侈浪費的行為、(2)美妝是禮貌行為、(3)美妝品不是奢侈品而生活用品、(4)美妝是個人特色與品味的表現、(5)美麗是競爭力,美妝可增進自我外在美的實現與表達,兩性皆重視外表良好。而從美容專家與民眾之言論

歸納得出的妝型特色變遷為:(1)樸素、(2)盲目模仿別人、(3)妝型著重適合自己,不盲目跟隨流行與模仿別人、(4)妝型追求國際流行、吸收外國經驗,呈現多元化、(5)妝型趨於2個極端,精細標準求完美與無特定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