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長照安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佛教與長照安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莊聰吉寫的 角落微光:小鎮醫師的故事 和張明志的 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青松健康事業-長照2.0、日照中心、安養中心、養老院也說明:青松健康事業專注於老人照顧、養老院長照服務,深耕中台灣20餘年,擁有最推薦且全面的長照2.0資源,包含住宿型長期照顧機構、日間照顧中心、居家服務、護理、醫療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佛光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中華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徐子光所指導 鄒富美的 長照機構經營決策之關鍵因素分析 (2021),提出佛教與長照安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長照經營策略、層級分析法(AHP)、成功關鍵因素。

而第二篇論文馬偕醫學院 長期照護研究所 葉淑惠所指導 吳宜庭的 居家安寧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及其相關因素 (2021),提出因為有 居家安寧、主要照顧者、靈性需求、靈性需求量表的重點而找出了 佛教與長照安養的解答。

最後網站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則補充:關鍵字:老人長期照顧、養護及安養機構、收案評估、收案決策 ... 在最主要收案決策者的宗教背景方面,道教最多計有45 位,佔36.3%;佛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佛教與長照安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角落微光:小鎮醫師的故事

為了解決佛教與長照安養的問題,作者莊聰吉 這樣論述:

  作者從小調皮搗蛋,逃學無數次,經過老師調教、父親棒喝、母親諄諄善誘,終於如願考上醫學院,當了醫師。為了環保,他撿垃圾,人稱「垃圾醫師」;為了助人,他在診間成立「愛心平台」。   他的生活智慧、行醫風格、待人處事、社會關懷,在人間溫煦發光。   數十年生活點滴小故事,是作者隨心而起、意盡而止的真情書寫。讀著,有飲清泉般的爽口和喜悅。本書內容包含他開業行醫及出外義診的點滴、醫病之間的種種溫馨故事。文字樸實無華,娓娓道來,觸動人心,帶給現代人,一種不同於以往的人生思考。  

長照機構經營決策之關鍵因素分析

為了解決佛教與長照安養的問題,作者鄒富美 這樣論述: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時代的挑戰、也是世界面臨的重要社會議題。台灣自2018年3月正式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根據行政院內政部2020年的統計,台灣扶老比為4.4比1,預估20年後,每兩位工作者要扶養一位老人。據國內統計,2019年有近80萬人需要接受長期照顧,推估7年內將突破百萬大關。然而,實際接受長照2.0服務者只有24.2萬人,服務涵蓋率還不到四成。自政策推行長照計畫,政府積極鼓勵各地方政府結合民間服務團體提供單位,共同投入長照建置行列。衛福部陳時中部長曾感慨的說,長照2.0最大的缺點就是太多人不知道了。因此,呼籲民眾發揮社區力量找出需要長照的弱勢家庭,共同為有照顧需求的長者,開啟

光明之門,預防因求助無門的悲歌發生而努力。副總統陳建仁也說,為讓長照制度能永續發展經營,政府將積極推動各項整合資源,擴大民間參與,以建構優質、平價實惠且普及化的長照體系,由此可見長照需求的迫切性、刻不容緩。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回顧及資料收集,整理出初步影響投入長照關鍵因素,由專家群依據對影響長照投入關鍵因素重要性進行評價,再以專家增減後的重要因素進行分類、整理及歸納彙總,得出五構面與11項的準則目標,作為本研究層級分析法(AHP)之架構。於2021年8月由6位有意投資長照行業的投資專家進行關鍵影響因素重要性調查,經專家問卷對各項影響因素之比較結果發現,專家一致認為市場需求最為重要性,其次為長照專

業人力的供給,在確定關鍵因素重要性權重後,提出可行的商業模式建議和方案,作為企業經營之參考模型,並對未來有意願投入長照行列的同伴們,或後續有興趣深入研究者做為參考指引。

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為了解決佛教與長照安養的問題,作者張明志 這樣論述:

▍50+的必修課: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的善終思考 ▍ 害怕死亡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 只要預先修習生死學,沒有不可言說的議題。     多數人希望長壽,但人生無常,卻沒有多少人想得開。   我們是否也應先預習生死學?   不然,也該了解死亡的過程是怎麼一回事。   ──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張明志醫師     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   「善終好走」就是尊嚴;   面對生命終點,給自己一份禮物。     當病症來敲門,我們如何應對不安與徬徨?若有幸治癒,如何不擔心會不會復發?又,若復發了,如何平復深受打擊的沮喪與無助?……     臨床經驗長達四十年的張明志醫師經手過

無數癌症患者,對死亡的理解,超越醫學、科學層面,而有一套宏觀的哲學與倫理思考。他說,人生愈走到盡頭愈重要,就像表演單槓的體操選手,下槓的動作也要列入評分。     面對未知,我們抗拒、恐懼、焦慮、不安;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書中懇切地提出,除了實質醫療行為,更重要的是建立不怕、不拒、不求,安定而清明的生死觀。當心靈有所歸依,對生死不羨慕、不勉強、不逃避、不執著,便能為自己鋪造一條尊嚴的安寧善終之路。   聯合推薦     ◎朱為民(臺中榮總家醫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鄭安理(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榮譽院長)   ◎小劉醫師 劉宗瑀(外科醫師、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__一致推薦     ◎畢柳鶯(衛福部臺中醫院資深教學醫師、《斷食善終》作者)專文作序:「善終」是「善生」的一部分,且可以讓活著的人無遺憾地繼續前進。本書從如何告知病人病情,到治療、安寧、臨終、人生哲學皆有詳盡的深入探討,以基督教、佛教和東西方哲學為基礎,堪稱是醫護和民眾在死亡學領域的完全指導手冊,更是一本智慧之書。

居家安寧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及其相關因素

為了解決佛教與長照安養的問題,作者吳宜庭 這樣論述:

安寧緩和療護以「全人」提供生理、心理、社會持續穩固照護,更強調了解靈性需求的重要性;而安寧緩和療護從住院及共照等策略趨勢的催生下,漸漸普及化、在地化,進而走入社區居家;其中家庭主要照顧者等同隱形病人備受矚目。過去國內研究鮮少針對癌症末期與八大非癌症末期居家病人主要照顧者之靈性需求進行探討,故較少實證討論接受安寧緩和療護者之主要照顧者靈性需求的內容及程度。因此,本研究目的乃探討居家安寧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及其相關因子,並以「天、人、物、我」的靈性本質理論為研究架構,採橫斷式描述相關性研究,招募台灣北、中部地區有提供安寧療護的居家護理所居家安寧病人之主要照顧者共116位。本研究依據羅瑞玉(200

9)老人靈性需求量表、Hsiao等(2013)靈性健康短式量表及研究者臨床經驗,整合及發展居家安寧病人之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量表作為本研究測量工具,量表經五位專家檢測的內容效度值(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為0.98;建構效度以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間有相關(χ2 = 2387.55,df = 276,p < .001), Kaiser-Meyer-Olkin(KMO) 值為.9,量表之四個因素可解釋65.86%的變異量;量表整體的內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值0.95。研究計畫經人體試驗委員會通過後,以結構式問卷及半結構問句採居家訪視方式收集資料,收集資

料經輸入及重複查核後,再以SPSS windows version 28.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居家安寧病人平均年齡為76歲(± 15.04),以小學畢業者佔多數為31.0%,佛教徒佔37.1%為最多。主要照顧者平均年齡為53歲(± 12.73),多數為大學畢業佔33.6%,以佛教信仰最多佔43%,參與宗教活動的頻率以每年數次為主;主要照顧者自覺經濟狀況多數為大致夠用狀況,佔52.6%。女性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大於男性,已婚者大於未婚者;主要顧照顧者為基督徒或天主教徒時,其靈性需求大於無宗教信仰或佛、道教之信仰者;主要照顧者學歷越高,尤其在碩士畢業及以上者靈性需求越高。主要照顧者

期望的靈性關懷與陪伴管道,以「宗教團體」為最多數,有67人(57.8%)。主要照顧者對於靈性需求的想法,談及最多為「人與他人」的構面有19人(63.3%)。在居家安寧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之預測因子方面,居家安寧病人的年齡及教育程度可顯著預測主要照顧者靈性需求10.2%變異量,亦即居家安寧病人越年輕及教育程度越高時,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越高;另外主要照顧者為基督徒或天主教徒和自覺經濟狀充裕的情況下,主要照顧者的靈性需求越高,可顯著預測主要照顧者靈性需求11.4%變異量。本研究亦發現個別受試者的靈性需求面向及強度非常不同,未來可應用結構式量表評估主要照顧者的個別靈性需求的面向及強度,再予精準的介入

措施。本研究發展之靈性需求量表的信效度,未來可用於探討居家安寧主要照顧者靈性需求的預測因子,例如身、心與社會變項,研究結果可提供為居家安寧療護產、官、學者推展靈性照護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