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建設糾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協和建設糾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邁克·拉波特寫的 1789三城記 和宮脇淳子的 日本右翼史家的主張:何謂真實的中國史&滿洲史(《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這才是真實的滿州史》二書組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哪有房子不裂的,不然你告啊」寶佳為何敢這麼說?國圖論文 ...也說明:現在它是築禾建設打造的指標名宅建案。有著超過千坪的大基地、哥德式外觀、26層鋼骨建築,4年前開賣時一坪開價高達60萬元,在蘆洲堪稱豪宅。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社會科學院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王煦棋所指導 翁家儷的 中國大陸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制之研究 (2018),提出協和建設糾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融消費者保護。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系博士班 孫茂峰所指導 曾宣靜的 近現代中醫醫療法律研究(1840-2016) (2017),提出因為有 中醫、醫療法律、近代、現代的重點而找出了 協和建設糾紛的解答。

最後網站基隆協和電廠改建四接可行?謝國樑批:就像在家門口放炸彈則補充:... 能源政策與永續發展議題,其中,基隆的協和電廠將建設成第4座天然氣接收站(四接), ... 台船勞資糾紛牽動基隆市長選情潛艦國造案恐淪鬥爭籌碼).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協和建設糾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789三城記

為了解決協和建設糾紛的問題,作者(美)邁克·拉波特 這樣論述:

18世紀下半葉是歐洲和北美政治劇變的時代:1756—1763年,七年戰爭同時在兩個大陸進行;1775年,北美十三州宣佈獨立;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而城市則是這些進步運動上演的舞臺。與今天一樣,當時的巴黎、倫敦、紐約既是政治權力中心,又是商業財富、文化藝術中心。三大城市構築了大西洋世界,關於自由、解放、平等的新思想在這裡傳播,各地的進步運動遙相呼應。   作者邁克•拉波特相信“城市是其自身歷史的參與者”。本書著重探討了革命時代的巴黎、倫敦與紐約這三座城市如何在象徵意義及事實意義上逐漸演變為權力鬥爭的場所;各派勢力如何佔領、利用、改造城市的空間和建築以為自己的目的服務;城市的景觀又如何反過來

成為革命經歷的一部分,甚至改變整個革命的進程。   通過各類檔案、書信、遊記與目擊者的證詞,拉波特從視覺、聽覺以及嗅覺等多重角度生動描繪了一幅當年的城市全景,並將城市的歷史與革命結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讀者將跟隨作者的步伐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遊覽法院、立法機構、咖啡店、小餐館、酒館、廣場、公園等場所,還將看到城市中的男男女女——戴假髮的貴族與律師、手繭粗糲的工匠、揮舞著羽毛筆的學者、性情潑辣的販子,以及水手、奴隸——如何在其間生活,歷史又如何在其間展開。     邁克•拉波特(Mike Rapport) 生於美國紐約,在布裡斯托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法國史學者威廉•多伊爾(

William Doyle)。曾任教于斯德林大學,2000年被選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成員,現就職于格拉斯哥大學。   拉波特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革命,包括1789年法國大革命、英法美革命的比較,曾參與“革命的多米諾骨牌”項目,探討1848年革命對現代世界的影響。代表作包括:《1848:革命之年》、《法國革命中的民族問題和公民權利》、《拿破崙戰爭導論》、(牛津通識系列)等。   拉波特學術功底深厚,對歷史和生活充滿熱情,喜愛在城市中漫步,研究歷史事件是如何在大街小巷展開的。他充分利用檔案及歷史參與者的私人記錄,其作品不僅翔實地展現了歷史的發展,而且描繪出當事者的體驗,生動有趣。  

致謝   前言:大革命時代的三座城市   第1章 紐約:革命的臨近(1765—1775年) 第2章 反抗的倫敦:威爾克斯與自由(1763—1776年) 第3章 與巴黎作對的國王(1763—1776年) 第4章 革命與戰爭中的紐約(1775—1783年) 第5章 燃燒的倫敦:改革與騷亂(1776—1780年) 第6章 巴黎起義:革命的到來(1776—1789年) 第7章 紐約:首都(1783—1789年) 第8章 革命的巴黎(1789—1793年) 第9章 倫敦關於法國大革命的爭論(1789—1792年) 第10章 恐怖時期的巴黎(1793—1794年) 第11章 激進的倫敦:民主派與效忠派

的對抗(1792—1794年) 第12章 紐約與法國大革命的碰撞(1789—1795年)   結語 變革中的城市與歷史的記憶 注釋   ——《大革命時代的三座城市》 1763年2月23日,一個刺骨的冬日,在無數巴黎人忐忑不安的目光中,一座巨大的騎馬像緩緩降落在巴黎西郊一處廣場中心的底座上。這座宏偉壯觀的藝術品出自雕塑家埃德梅•布沙東(Edmé Bouchardon)之手,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批評家們遲早也會這麼說)。雕塑的形象是以勝利者姿態躍馬揚鞭的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1774年),塑像落成時他依然在位,並將繼續統治法蘭西11年。騎馬像位於路易十五廣場

(今天的協和廣場)的核心部分,整座廣場都鋪著鵝卵石,面積十分寬闊,(zui) 遠處與香榭麗舍大道相接。這座充滿王者氣概的騎馬像及整個廣場旨在紀念法國波旁王朝的榮耀時刻,慶祝路易十五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1740—1748年)中取得的勝利。廣場的設計者是安格–雅克•加布裡埃爾(Ange-Jacques Gabriel),一位傑出的新古典主義者,也是路易十五寵信的建築師。加布裡埃爾的選址及建設計畫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路易十五廣場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是加布裡埃爾設計的兩座宮殿,宮殿用色調溫暖的金黃色砂岩建成,格局對稱,是古希臘羅馬風格的柱廊式建築。它們坐落在北邊,可以眺望整座廣場。俄國歷史學家尼古

拉•卡拉姆津(Nikolai Karamzin)的反應完全符合廣場設計者的期待。1790年4月,卡拉姆津的馬車在香榭麗舍大道上轔轔而行,駛過一處又一處充滿田園風情的景觀:園林、餐館、涼亭、樂譜架子……卡拉姆津探身望向窗外:“你們看,前面就是路易十五陛下的雕像,雕像下面是一塊巨大的八角形底座,周圍還有一圈白色的大理石欄杆。朝著雕像的方向一直走,你會看到一條條遮掩在濃蔭下的小徑,那裡就是有名的杜伊勒裡花園,它是這座雄偉宮殿的一部分,風景美得讓人驚歎!”   卡拉姆津一行人的馬車駛進廣場,空曠的場地上迴響著挽馬的響鼻聲與車輪的吱嘎聲。凡是來廣場參觀的人總會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路易十五的騎馬像,這座雕

像設計的目的就是展示王室權威。即便是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這樣徹頭徹尾的共和主義者,對布沙東的作品亦不吝溢美之詞。傑弗遜回憶道:“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是一個奇跡,除非你走得夠遠,一點兒都看不見雕像的面部與軀幹上那完美的外貌與輪廓。”   但在1763年2月,巴黎民眾的觀點則不那麼樂觀。國王的雕像在四台木質起重機纜索的牽引下搖搖晃晃,而工人們不得不竭盡全力拉緊繩子與滑輪,他們抱怨說自己的國王正在和四個“婊子”(grue,在法語裡,“起重機”和“妓女”是一個單詞)拉拉扯扯。就在13天前,國王簽訂了有史以來最為屈辱的一份和平條約,巴黎民眾怨氣沸騰。這就是《巴黎條約》,它

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場戰爭是18世紀最具破壞力的一次世界衝突,法國在戰爭中被宿敵英國徹底擊敗,印度與美洲的大片殖民地也被後者吞併,法國陸軍與海軍都一敗塗地,王室的榮耀喪失殆盡。眾所周知,路易十五本人沒有在前線指揮,而是離開了喧鬧的凡爾賽,帶著他才智過人的情婦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尋歡作樂,還時常拜訪那些有名的“交際花”——俏皮話裡對妓女的“雅稱”。路易十五廣場的開放典禮定於1763年6月20日,與和平宣言的發佈恰巧在同一天。這種安排出於以下構想:路易十五既代表著強大的力量,又能充當一名和平使者。不過,與軍事的全面潰敗相比,這座雕像的象徵意義毫無說服力。   巴

黎民眾的不滿還有更為現實的理由。路易十五廣場的建設源於巴黎市政府一次修建新廣場的競標活動。這座新廣場將取代那些一團亂麻般的中世紀街道,徹底改變巴黎市中心的交通擁堵狀況。《論建築》(Essay on Architecture, 1753年)的作者馬克–安東莞•洛吉耶(Marc-Antoine Laugier)曾抱怨說:“我們居住的城鎮中,一座座房子亂七八糟地堆在一起,既沒有條理也沒有規劃,更別說有什麼設計。這種混亂情況在巴黎最為嚴重。”為此,加布裡埃爾的幾個競爭對手提議將廣場建在巴黎的正中央,但工程開銷、涉及的法律糾紛及拆遷安置等一系列問題讓他們的計畫寸步難行。當巴黎市民們還在左右為難時,國王出

面解決了問題,他將自己在巴黎西郊的一部分領地捐獻出來。毫無疑問,國王的御用建築師加布裡埃爾在新一輪競標中勝出。這個結果看似十分完美,卻忘記了這項工程的本來目的——方便大多數巴黎市民出行,廣場建在了錯誤的位置。路易十五廣場的建設顯示,王室的權威戰勝了王國臣民的日常需要,王室權力淩駕於城市改革之上。   王權與改革之間的衝突,展現了幾座偉大城市在歷史與現實中的一個側面。在同一歷史時期,不同的個人、社會團體在這些城市中生活、工作、開展社會活動;同時這些城市也是一切經濟、政治、社會權力的中心。對於統治者、政府、公司及各類社會組織來說,城市不僅是一方棲息之地,而且是刻下自己印記的舞臺。政府、民間組織、各

種社會活動都會利用城市建築和空間來實現自己的目的。而在此期間,建築與空間被建造,被不同群體佔據,被改造,以滿足不同要求。政治局勢動盪的時候,公共建築或修飾一新,或橫遭破壞,又或被夷為平地,以傳達某種政治資訊。而在局勢穩定的時候,這些公共建築又恢復其既定的,甚至是乏味的象徵意義:威嚴、權力、公共福祉、自由,或者統治者的仁德與榮耀。到了社會劇變或革命時期,城市建築與空間的外觀、用途,甚至是它們本身的存在也發生變化,這也是人們體驗或者說融入變革的方式之一。此外,一個地點有可能改變某個歷史事件的進程,就像地形會影響一場戰爭的勝負一樣。   由於上述原因,城市的空間與場所總是引起不同人群間的紛爭,他們或

者在競爭空間事實上的外貌、佈局,或者在競爭空間的象徵意義,比如巴黎市民對那座華而不實的路易十五騎馬像的看法。1763年,當國王的雕像被安放在廣場上時,大批旁觀者對此冷嘲熱諷,但我們不應當將這些尖酸刻薄的笑話理解為一種普遍而帶有革命前兆的敵意。還要經過整整一代人的時間,這種嘲諷才演變為1789年那種不滿。但這種現象也反映了一個事實:任何政權都無法完全掌控一座廣場、一幢房子或者一處裝飾的政治意義。人們為了控制、改造、使用城市建築及公共場所,包括王宮、廣場、公園、教堂、酒館、咖啡店、街道、監獄等,發生了不少政治摩擦,這種暴力與衝突在大革命時期尤為劇烈。   本書討論了巴黎、倫敦與紐約這三座城市如何在

革命時代——美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時期——逐漸演變為權力鬥爭的場所,並重點探討了以下問題:在充滿政治紛爭的18世紀晚期,這些城市的空間和建築如何在象徵意義及事實意義上成為衝突的場所;城市的景觀如何成為革命經歷的一部分,甚至改變整個革命的進程。紐約與巴黎的革命者及倫敦的激進主義者都利用特殊的地點或建築動員支持者,以論證、討論或者反抗現有秩序。   但這些劇變不僅包括政治的革命,也包括文化的。革命者和激進主義者與保守勢力進行著思想上的鬥爭,他們希望創造新的政治秩序,或者改革舊秩序。他們利用城市景觀宣傳自己的各種理念,這種宣傳或滿懷希望,或威脅利誘,或振奮人心。在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時期,這類運動包括

一系列強有力的破壞偶像行為:推倒雕像,鑿毀公共建築裡所有的政治象徵物,給街道換新名字,在法國還出現了破壞宗教標誌的現象。不過除了破壞,還有建設、美化與創造:改造舊建築以適應新的政治要求;在舊址上雕刻出新的格言、觀念,或者在革命政治鬥爭時期把這些東西用顏料草草刷一遍;在房子周圍擺滿自由帽之類的革命標誌;立起自由杆;利用大都市的公共空間慶祝革命節日或舉行公開集會,向各階層公民展示政治團結,傳達政治主張。革命者與激進主義者利用以上途徑號召民眾與他們並肩奮鬥,並讓新公民秩序的價值觀念深入人心。而這些宣傳就發生在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中。一位研究大革命時代文化史的歷史學家說,這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重生”的革

命活動,城市在這個過程中仿佛一張文化革命畫布,描繪著新舊秩序擁護者之間你死我活的交鋒。18世紀的政治解放鬥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城市空間的掌握,這不僅在戰略上很重要,而且決定了哪一方的觀念、資訊與威望能夠在城市大眾中傳播。   “人民”在這個故事當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這三座城市的民主運動就在社區的大街小巷、左鄰右舍中展開。(zui) 明顯的是,革命者將革命或激進主義的標誌印刻在建築物上,或新公民秩序為了自己的目標佔領著名的公共場所,這些方法都讓政治鬥爭變得看得見、摸得著,並且深入社會各個角落。於是,本書中的“空間”一詞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指一個可供民眾會面與溝通的具體場所;其次代表距離與挑

戰,特別是在巴黎與倫敦這兩個18世紀的大城市,革命者與激進派正致力於鼓動所有市民。因此一部分故事講述的是政治活動及政治主動權在城市各地區的流轉,它們逐漸從社會精英專屬的華麗廳堂轉移到酒館、政治俱樂部、當地的革命委員會,甚至街道上。這種變化本身反映了民主運動的目標是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政治活動當中去。   不管是紐約和巴黎的革命者,還是倫敦的激進主義者,都找到了各種讓自己的思想滲透鄰里社區的辦法。他們或利用政治網路,或直接在大街上動員那些態度積極的男男女女(有時實際情況的確如此)。那些工匠、苦力、商販和住著廉租屋的男女,或成群結隊地聚集在小貨攤上,或在酒館、咖啡館裡交頭接耳,他們在這些活動中並不是消

極的接受者。他們積極參與到變革當中,他們根據自己的利益塑造、更改,甚至挑戰革命者與激進派領袖提出的政治計畫。誰在行動,為什麼行動,哪個團體在行動中扮演主角,這些都是城市革命故事的一部分。各派關於未來的不同見解之間的衝突,如中產階級出身的革命派政治家與工人、工匠等大眾之間的衝突,常常表現為對特定社區空間和場所的爭奪,這也是城市中空間體驗的一種形式。   除英國、法國與美國之外,其他地區也以各種方式體驗著18世紀的革命浪潮;世界各地,從低地國家到海地、拉丁美洲,都經歷了各具特色的革命風波。權力鬥爭的舞臺也不限於紐約、倫敦與巴黎,這三座城市的革命傳播到各個國家的每一座小鎮、村莊,在那裡政治生活也充滿

活力,甚至極度狂熱,民眾也並非只會發發牢騷然後盲目跟隨大城市裡的領導者。不過作為權力所在地、經濟樞紐及文化與休閒中心,這三座城市裡遍佈舊秩序的機構及其安身的建築,還有代表王室和帝國權力的符號、圖案、雕像。這裡有議會和等級會議、高等法院、教堂、軍營、城堡與監獄,還有雕塑、宮殿,以及慶祝勝利和舉行典禮的場所。這些地方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競技場,無數企盼政治改革的人在這裡對傳統制度發起挑戰,並在城市景觀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這些城市裡還有一些場所和空間,可供改革者、革命者或是他們的敵人用以組織、動員、辯論與戰鬥,它們包括法院、立法機構、咖啡店、小餐館、酒館、廣場和公園。它們同樣是城市的亮點。在美國和法國,

這些地方成了新秩序權力機構的誕生地,新秩序將接管舊秩序所在的舊建築,將它們改造與裝飾一新,有時則會將它們夷為平地。  

中國大陸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協和建設糾紛的問題,作者翁家儷 這樣論述:

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全球金融風暴,隨著此次危機之後,國際社會著重於金融消費者保護,金融消費者保護成為金融監管的要素之一,隨著金融市場及科技的發展,金融商品日趨複雜,金融服務業務多元化,再加上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金融混業經營和業務多元發展,金融消費者相較金融服務業,不論信息接受度、締約能力差距甚大,美、日、英、台灣各自對監管及金融消費者保護制定了相關的改革,通過整合相關制定,解決各業別間監管密度不同之問題。在金融風暴之後,2010年《多德-佛蘭克法案》(Dodd –Frank Bill)創設了一個獨立的聯邦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消費者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

ction Bureau,CFPB),強化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2000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金融市場服務法案(FSMA),成立了單一金融申訴委員會(Financial Ombudsman Service,簡稱FOS);日本金融監管部門也通過「申請設立」的方式設立了「指定糾紛解決機構」的金融ADR,但仍處於分立狀態;2011年台灣頒布了〈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嗣後並成立「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單一專職的金融消費保護機構。中國大陸隨著經濟突飛猛進,原先的「一行三會」分業監管模式已無法完整監督目前混業經營的金融模式,近幾年已由「一行三會」漸進修正為「一委一行二會」即金穩會、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和證監會,監管模

式類似雙峰監管,但仍無單一金融消費保護機構。本文透過英國、美國、日本及台灣的金融監管及金融消費保護機構,來提出及建議中國大陸未來的金融消費保護模式。

日本右翼史家的主張:何謂真實的中國史&滿洲史(《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這才是真實的滿州史》二書組套)

為了解決協和建設糾紛的問題,作者宮脇淳子 這樣論述:

有的人讀後會說,「哦,原來如此」, 有的人則會跳腳大罵…… 第一本引入華文世界的日本右翼史觀的中國史!! 或許會刺激到你,但智者會藉此思考。   日本右翼思想?沒錯,它一直是中華世界(包括中國和台灣在內)痛恨、反對、並加以大力批判的政治觀點和意識形態。二戰以來至今,無論是南京大屠殺、慰安婦、還是歷史教科書和靖國神社等問題,中國和台灣(還有韓國)始終站在同一立場,反駁日本右翼的各種說辭和作為。   那麼在近代史領域,日本右翼歷史學者的主張又是什麼呢?   它和華文世界裡常見的近代史論述——無論是國共兩黨主張的革命敘事,還是有些學者強調的現代化敘事——都絕然不同。本書作者是一對日本學者夫婦

,他們研究東洋史,除了精通漢籍,也同時精通內亞語言(滿蒙、突厥等語言)。作為右派學者(本書序言裡自陳其右派立場)的身份,再加上他們的研究角度和文獻資料的不同,書中所呈現的「中國」近代史圖景,全然不同我們一般讀者所認知的世界!!這次,被視為「反動言論」的這套書籍「原封不動」地引進到中華世界了。   必須說明的是,本書並非面向專業讀者的學術著作,而是面向一般讀者的大眾讀物。它是採取問答的形式,並由岡田英弘進行監修的產物。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沒有約束地呈現了「右翼」學者的內心世界。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是「毫無保留地暢所欲言」。   「中國」歷史一直被勝利者改寫   岡田夫婦認為,「中國」歷史一直

被書寫者所把持,更有被勝利者改寫的強大傳統,這在「中國」近代史尤其如此。所以,「中國」近代史的誕生,與其說是歷史學者研究的成果,不如說是被中國政黨政治形塑的結果。   這裡的中國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作者認為,「中國」作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只是辛亥革命後從大清國脫胎出來的產物,而古代並無「中國」這個國家,而只有宋國、遼國、大清國等等。「中國古代史」或「中國近代史」的說法,是以後設的現代國家概念,去解釋從1840年以來的華夏歷史,因此牽強和錯誤之處很多。   大清國不是「中國」   作者認為,大清國固然不是「中國」,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也勉強稱其為國家,當時的「中國」不過是一盤散

沙般的地域結合體,連國家意識都是在日清戰爭的刺激下才相對形成。這一點尤其值得華文世界的讀者思考。   既然非國家,中國官方近代史版本中的概念,比如「民主主義」或「民族主義」就無法真正地解釋歷史。所以作者認為,日清戰爭不過是日本的國民軍和清國李鴻章的私軍在打仗而已。國共兩黨雖然打著民族革命的旗幟,但掩蓋了其秘密會社的本質。只不過一個在都市,一個在農村,所以前者比較有錢而已。   作者進一步指出,在中文世界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而這一見解,實際是在1920年代形成,並由毛澤東在1937年明確提出的。也就說,它是在該事件發生八十年後才誕生的觀點、是國共兩黨的意識形態所形塑的史觀。

  中共得到滿洲,才有力量角逐天下   因為近代史被政治形塑,我們才會看到:國民黨版本的近代史以1912年為軸心去論述,從那一刻起,就以中華民國=「國民國家」的角度書寫。中共則以1921年自己建黨那一刻為軸心論述,似乎整個中國近代史,沒這兩黨就無法運行,就是一片空白。   但這完全不符合史實。國民黨一直到1928年才勉強具有全國性的力量,還必須得到奉系張學良的支持。中共則一直處於黑社會據點的狀態,直到1945年抗日結束、得到日本所建設的滿洲之力量,才有能力和國民黨角逐天下。   北洋軍閥(北京政府)在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卻被醜化和弱化了。也就是說,中國近代史之所以充滿虛假、謬誤、不真

實,是被國共兩黨意識形態化的結果。   多虧日本,滿洲才變成中國的,否則就是蘇聯的   本書把滿洲視為相對獨立的地理和政治空間來對待。一般中國的官方論述裡幾乎不提滿洲、只提東北(如果要提,也是偽滿洲國)。作者認為,這也是中國人理解歷史的前現代邏輯使然。   在真實的歷史之發展裡,滿洲和「中國」(中原王朝)一直不是一統的華夏政治體系。而近代史裡面,滿洲則是纏繞著日本、中國(指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重要地緣政治體。   作者說,多虧日本,滿洲才變成中國的一部分,否則滿洲無疑已經是蘇聯的一部分。中國不能說它在1949年以後憑藉蘇聯的力量佔據滿洲,就說滿洲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作者認為,那些對中國近代史有明顯違和感的日本讀者,讀後就會明白作者說的是什麼。這種看法,對於中華世界的讀者也同樣適用。總之,要想知道中國近代史的真相,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絕對不可輕易忽略。   作者簡介 宮脇淳子   1952年生於和歌山縣。京都大學文學部畢業,大阪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學術博士,專攻東洋史。研究所就學期間自岡田英弘處學習蒙古語、滿洲語及中國史,其後自山口瑞鳳(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處學習西藏語及西藏史。歷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共同研究員,現為東京外國語大學兼任講師。   著作有《蒙古的歷史》(《モンゴルの歴史》,刀水書房)、《最後的游牧帝國》(《最後の遊

牧帝国》,講談社)、《朝青龍為何如此強?》(《朝青龍はなぜ強いのか?》,wac)、《世界史中的滿洲帝國與日本》(《世界史のなかの満洲帝国と日本》,wac)等書。 監修者簡介 岡田英弘   1931年生於東京。專攻為中國史、滿洲史、蒙古史與日本古代史。195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1957年以《滿文老檔》之研究獲得日本學士院賞。歷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教授,現為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   著作有《何為歷史》(《歴史とはなにか》,文春新書)、《倭國》(《倭国》,中公新書)、《世界史的誕生》(《世界史の誕生》)、《日本史的誕生》(《日本史の誕生》)、《倭國的時代》(

《倭国の時代》,以上為筑摩文庫)、《難以對付國家──中國》(《この厄介な国中国》,wac)、《從蒙古帝國到大清帝國》(《モンゴル帝国から大清帝国へ》,藤原書店)等書。 譯者簡介 王章如   國立大學歷史學博士,目前從事歷史教育推廣工作。譯有數篇日文歷史學術論文與史料。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 郭婷玉   1986年生,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研究主題為日本時代台灣地方社會勢力,並關注近代日本與東亞史、琉球王國.沖繩史、明清以降中國地方社會研究等領域。   《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 前言 序章_理解「真實的中國史」之前 ◎歷史

原本就只存在「古代」和「現代」 ◎日本人和中國人對土地的感覺不同 ◎「普遍的歷史」本來就不存在 ◎受「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影響的日本人 ◎中國不存在「共產主義」 ◎詞彙定義不明確就論述歷史的危險 ◎拋棄日本人的想法來看歷史 第一章_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並非始於「鴉片戰爭」(1840-1860) ◎中國現代史始於日清戰爭敗北後 ◎毛澤東所改寫的「始自鴉片戰爭的中國現代史」 ◎地方豪族有力量,民眾無國家意識 ◎清朝如何統治,又如何衰退? ◎基督教不過是中國人賺錢的開端 ◎為何鴉片在中國大流行? ◎鴉片戰爭對清朝而言不過是地域戰爭 ◎受到鴉片戰爭衝擊的不如說是日本 ◎鴉片戰爭勝利卻一無所得的英國 ◎發動

太平天國之亂的客家來歷為何? ◎太平天國之亂「滅滿興漢」口號的胡說 ◎清朝皇帝並未產生中華思想 ◎為何纏足在此時代登場 ◎「苦力」並非中國的奴隸制度 ◎為何要在歷史的教科書學習西太后呢? ◎軍閥的起源始自太平天國之亂 ◎中國並非因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而半殖民地化 第二章_中國不存在真正的西洋化(1861-1900) ◎中國的歷史全是胡說 ◎中國人完全不信任他人 ◎孤立無援的中國人和抱著一體感而生的日本人 ◎以西洋化為目標的洋務運動,跟現代中國完全相同 ◎自己什麼都不做,徒有其名的洋務運動 ◎這時代能用的大使只有李鴻章一人 ◎科舉在西洋化時完全派不上用場 ◎日本對臺灣出兵的實情 ◎對琉球問題

不認輸的清國 ◎法國拿下越南成為日清戰爭的原因 ◎朝鮮的見風轉舵外交 ◎打從心底厭惡下級武士的朝鮮王妃閔妃 ◎中國‧朝鮮完全沒有國際感覺 ◎列強掠取領土的結果,中國遭到瓜分 ◎距離近代化很遠的清朝與朝鮮 ◎主權一旦轉換,中國就廢棄以前的約定 ◎奸詐狡猾的歐美各國 ◎日本與清國對峙的空白九年 ◎歷史觀點完全束手無策的東學黨之亂 ◎日本最害怕的戰爭 ◎日清戰爭是列強對清國的代理戰爭 ◎日本人的中國觀為之一變的日清戰爭 ◎全部都是始自日清戰爭 ◎英國從旁干涉俄國目標的三國干涉 ◎因日清戰爭敗北,中國人誕生民族主義的胡說 ◎反基督教暴動是民眾國內差別的衝突 ◎革命和暴動是由第二流人物發動的 ◎義和團之

亂的口號「扶清滅洋」,並不存在扶清 ◎鎮壓義和團,對日本而言,是值得誇耀的對外活動 ◎義和團之亂決定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第三章_從無法稱其為國的中華民國開始產生國家意識(1901-1930) ◎對於被傳授之事抱持疑問的教訓 ◎中國的新時代始自義和團之亂以後 ◎中國低估日俄戰爭理由 ◎應該書寫「中國正是托日本的福,才能有現在的東北地方」 ◎因客家網絡而登場的孫文真面目 ◎孫文的辛亥革命實際上並不偉大 ◎康有為等人的新思想僅是受西洋影響 ◎孫文的三民主義和推翻清朝並無關係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托日俄戰爭的福 ◎在中國史上,袁世凱比孫文更重要 ◎清朝為何在辛亥革命時仍能殘存 ◎為何孫文將地位讓給袁世

凱,袁世凱邁向獨裁呢? ◎袁世凱並非如此壞的人物 ◎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的當然理由 ◎二十一條要求成為糾紛的原因 ◎倒退到戰國時代的軍閥林立 ◎不退出革命、愛說大話的孫文 ◎共產黨所虛構的五四運動實態 ◎五四運動是共產國際利用二十一條要求的陰謀 ◎民族主義的起始也不過是被創造出來的胡說 ◎民族自決是美國想從中國獲取利益的陷阱 ◎中國本來就不存在意識型態 ◎中國連俄國革命也消除 ◎奇怪的共產黨誕生和毛澤東的登場 ◎共產黨、國民黨和軍閥只是由於力量關係而行動的集團 ◎中國只是溜進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卻還想裝模作樣 ◎所謂教育農民的共產黨完全是胡說 ◎國共合作不過是共產黨和孫文受到蘇聯幫助 ◎孫文

受到好評的真正理由 ◎誤解「黨」就是組織的日本人 ◎國民黨vs.共產黨的鬥爭持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 第四章_歷史上從未統一過的中國(1931-1949) ◎中國的地名為何改變好幾次 ◎「共產主義」vs.「帝國主義」思考方式的愚笨 ◎炸死張作霖事件是共產國際捏造的 ◎反共產主義、反共產國際壯大了國民黨 ◎世界承認滿州建國的內幕 ◎真正期待「日本的滿州」的中國人 ◎所謂中華蘇維埃政府是徒有其名的黑社會根據地 ◎蔣介石的金主仍然是列強 ◎毛澤東的長征是殺害對手之旅 ◎共產黨也只能靠孔子統合國民 ◎「八一宣言」是毛澤東成為最高權威的重要事件 ◎張學良憧憬共產國際的最大理由 ◎支那事變創造了中國

統一的契機 ◎共產國際的真正意圖和討厭蘇聯的毛澤東 ◎國共對立不過是美國vs.蘇聯的代理戰爭 ◎人民解放軍戰勝國民黨不為人知的真實 ◎留在中國的日本人被共產黨、國民黨兩軍所動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只是宣言 後記 《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 │前言│我們為什麼學習歷史? .馬克思主義的進步史觀是空想 .人類不會只憑錢財行動 .結果至上的中國歷史觀 .「春秋筆法」的真正意義 .日本人的歷史感覺 .日本人的劣化肇因於明治以降的教育 .日本的自虐史觀起於俄國革命 .為何學習歷史? .日本人和中國人歷史觀的歧異 .真實的朝鮮史 .臺灣、朝鮮、滿洲應該當作日本史來看 .只從日本的角度所看見的滿洲 .

陰謀存在嗎?   │序章│何謂滿洲? .滿洲相關書籍 .何謂滿洲? .王朝領土變遷 .俄羅斯南下滿洲 .滿洲的民族 .滿洲的氣候 .何謂滿洲人? .滿洲人的人口 .滿洲人漢化 .清朝是「中華帝國」? .清朝權力結構的變化 .西太后攝政乃是正常事 .秘密警察的起源 .滿漢全席的「滿」、「漢」差異 .漢字的使用 .清朝時代的蒙古、穆斯林、圖博 .設置於蒙古的清朝官署   │第一章│自日清戰爭至中華民國建國前 .滿洲動盪的歷史始自日清戰爭 .西太后有名的理由 .旅順虐殺的真相 .三國干涉還遼的後續 .萬里長城 .義和團之亂 .旗袍與殭屍的長衫 .俄羅斯的支配滿洲與英日同盟 .日俄戰爭的勝利 .《樸資

茅斯條約》 .滿鐵誕生 .關東軍與滿洲的通貨 .日本的滿洲開發 .日本人對日俄戰爭對世界的影響沒有自覺 .日俄戰爭後俄羅斯的滿洲政策 .滿鐵調查部的地區調查能力 .百日變法與康有為的評價 .其後皇帝的境遇 .李鴻章厭惡日本而依附俄羅斯 .成為日俄兩國勢力圈的滿洲 .末代皇帝溥儀即位經緯 .為什麼孫文起事十次都失敗? .革命在孫文缺席之際成功了的理由   │第二章│中華民國建國後到滿洲國建國 .中華民國建國後中國的實際情況 .袁世凱的真面目 .支持孫文的日本右派能分辨漢人和滿洲人的不同嗎? .清朝滅亡後的溥儀 .爭奪中國利權的列強 .辛亥革命時期 .軍閥混亂時期 .孫文也是軍閥之一 .清朝覆滅後

蒙古、穆斯林、圖博的動向 .二十一條要求 .西伯利亞出兵 .成吉思汗是源義經!? .西伯利亞出兵之功過 .二十世紀由南方北上的北滿洲農民 .滿洲國建國前的日本人 .俄羅斯革命是一切的元凶 .孫文的共產化與轉向反日 .《凡爾賽條約》 .英美兩國在華盛頓會議聯手的影響 .蘇聯的活動與孫文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張作霖是誰? .袁世凱死後的張作霖 .張作霖被炸身亡事件 .張學良其人 .張學良易幟的實態 .滿洲事變前的排日運動與日中懸案 .滿洲事變的原因 .李頓調查團 .李頓報告書有多正確? .日本退出國際聯盟 .為什麼當時世界有三分之一國家承認滿洲國?   │第三章│滿洲國建國、崩壞以及其後 .

滿洲國建國宣言 .不得不實行熱河作戰的理由 .日滿議定書 .新京的建設 .所謂「五族協和」的理念 .滿洲國的官方語言 .滿洲國是正式國號 .何謂殖民地? .揭櫫「反資本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滿洲國國務院 .關東軍參與政治的實際狀況 .滿洲國的經濟建設 .產業開發五年計畫 .滿鐵與滿拓 .「日本人」進入墾荒 .漢人的進入墾荒 .滿洲國時期的溥儀 .川島芳子的認同為何? .「日系」、「滿系」在滿洲國的差異 .為什麼只有大連、旅順受到特別對待? .傀儡國家?獨立國家? .滿映與甘粕正彥 .諾門罕事件是雙方的敗北 .蘇聯的民族支配構造 .「共產國際」這個組織 .蒙古眼中諾門罕的地理意義 .關東軍特種

演習是對史達林的牽制 .蘇聯、美國都畏懼日本 .滿洲開發 .戰爭時的滿洲 .被捲入日本戰爭的滿洲 .日本軍對蘇聯的抵抗 .日本真的相信蘇聯居間調停的和平嗎? .不是滯留西伯利亞而是滯留共產圈 .蘇聯為什麼釋放日本人滯留者? .美國將滿洲和朝鮮讓予蘇聯的經緯 .國共內戰的開端 .蘇聯進攻滿洲與毛澤東 .被傳為其他人的金日成 .從事內蒙古獨立運動的德王之命運 .國共內戰的實情 .高崗是何許人也? .史達林與毛澤東 .日本的未來應向歷史學習 .若是滿洲國持續下來 .為什麼有「偽滿洲國」一說? .成本與帝國主義 .內疚與責任 │結語│  

近現代中醫醫療法律研究(1840-2016)

為了解決協和建設糾紛的問題,作者曾宣靜 這樣論述:

現今醫療觀念與環境受到法律深刻地制約與影響,若要更適切地了解中醫在近現代變遷的歷程,探究中醫與醫療法律改易的互動關係是重要且必要的,因此本文嘗試從中醫醫者角度出發,運用歷史文獻分析之方法,輔以比較研究法及量化統計,進行探究。本文首先追溯晚清以前中醫道德及法律規範思維,作為論述之比較基礎,而後區分近代(1840-1949)、日治時代(1895-1945)以及現代(1949-2016),考察近現代中醫醫療法律形成之緣由與內容,及對中醫存續形成的困境或保障。根據本研究,1929年西醫提出「廢止中醫案」,企圖利用法律廢止中醫,使中醫界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努力爭取中醫在法律上之地位。兩岸分立後,臺灣中

醫雖在法律上獲得與西醫同等之地位,但中醫的特色在法律上仍未獲得較為明確之認可,相較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之頒行,象徵著大陸中醫醫療法律在體現自身規律上的突破。至於醫療刑事責任方面,臺灣之規定與日、韓、德、法等國相近,即醫療刑事責任不以重大過失為限,目前僅大陸明文規定以重大過失為限。臺灣中、西醫界強調醫療刑事責任應「合理化」,希望修法成以「故意或重大過失為限」。臺灣與大陸同屬華人區域,未來是否如大陸地區修訂為「以重大過失為限」需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