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衛生中心掛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心理衛生中心掛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明志寫的 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和伊佳奇的 趁你還記得(暢銷七週年增訂版):20年認知症跨領域整合照護學習 侍親12年心得筆記 兼顧生活品質與孝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也說明: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金山南路1段5號。 預約掛號電話:02-33936779分機10 掛號時間:僅限門診部服務時間(週二、週五) 下午診13:30-16:30, 夜間診17:00-20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時報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藥學系臨床藥學碩士在職專班 王莉萱、唐功培所指導 李婉萱的 運用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型探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注射劑之行為意圖 (2021),提出心理衛生中心掛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心因性胰島素阻抗、計畫行為理論、科技接受模型。

而第二篇論文南開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李世昌所指導 莊淑惠的 醫療院所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以部立南投醫院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新冠肺炎、醫療人員、工作負荷的重點而找出了 心理衛生中心掛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松德醫院掛號 - fleurdepizz.fr則補充:特別開放APP給號:1、5、尾數逢5。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初診醫師網路預約限掛2名,現場掛號3名。. 客服中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心理衛生中心掛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為了解決心理衛生中心掛號的問題,作者張明志 這樣論述:

▍50+的必修課: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的善終思考 ▍ 害怕死亡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 只要預先修習生死學,沒有不可言說的議題。     多數人希望長壽,但人生無常,卻沒有多少人想得開。   我們是否也應先預習生死學?   不然,也該了解死亡的過程是怎麼一回事。   ──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張明志醫師     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   「善終好走」就是尊嚴;   面對生命終點,給自己一份禮物。     當病症來敲門,我們如何應對不安與徬徨?若有幸治癒,如何不擔心會不會復發?又,若復發了,如何平復深受打擊的沮喪與無助?……     臨床經驗長達四十年的張明志醫師經手過

無數癌症患者,對死亡的理解,超越醫學、科學層面,而有一套宏觀的哲學與倫理思考。他說,人生愈走到盡頭愈重要,就像表演單槓的體操選手,下槓的動作也要列入評分。     面對未知,我們抗拒、恐懼、焦慮、不安;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書中懇切地提出,除了實質醫療行為,更重要的是建立不怕、不拒、不求,安定而清明的生死觀。當心靈有所歸依,對生死不羨慕、不勉強、不逃避、不執著,便能為自己鋪造一條尊嚴的安寧善終之路。   聯合推薦     ◎朱為民(臺中榮總家醫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鄭安理(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榮譽院長)   ◎小劉醫師 劉宗瑀(外科醫師、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__一致推薦     ◎畢柳鶯(衛福部臺中醫院資深教學醫師、《斷食善終》作者)專文作序:「善終」是「善生」的一部分,且可以讓活著的人無遺憾地繼續前進。本書從如何告知病人病情,到治療、安寧、臨終、人生哲學皆有詳盡的深入探討,以基督教、佛教和東西方哲學為基礎,堪稱是醫護和民眾在死亡學領域的完全指導手冊,更是一本智慧之書。

心理衛生中心掛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6年首度發布糖尿病全球報告指出:近30年來全球糖尿病患人數增長快速,平均每11人中就有1人為糖尿病患。WHO 更示警,糖尿病大幅擴散,主要因為全世界發生「飲食、行動和生活方式」改變,並公開呼籲全球展開相對應的預防與治療。
因應如此,針對台灣目前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國健署多年持續推動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即是透過醫護團隊,提供營養及衛教諮詢,並叮嚀病
人定期追蹤,不讓糖尿病成為威脅國人的殺手。糖友們可選擇「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之診所,即可獲得專業醫療團隊所提供全方位的糖尿病整合照護及治療。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擺脫以往單用藥物,少衛教的觀念,以跨領域、整合式的專業照護為主軸。
坐落於桃園大溪的張輝鵬診所是桃園第一家「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示範診所,張輝鵬醫師表示,「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是以病人為中心的多科別、專業整合照護,含括各科的醫師(新陳代謝科、心臟科、眼科、外科等)、護理師、營養師、藥師、甚至是心理醫師及運動教練等;以跨領域、整合式的團體照護來維護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這樣的模式與以往看診差異性在哪?張醫師舉例說明,「過去糖尿病治療方式較繁複,若有其他器官病變不適,常常需要多科看診,如:眼睛病變需另外掛號看診眼科等等,現在有了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治療方式也躍升為升級版,以眼睛病變來說,像我們的病人,診所第一線就可初步幫病人進行眼底攝影檢查,不像以往還需要另外求診眼科,不但減緩舟車勞頓及等候時間,病友們也能透過全方位的衛教指導,提早預防併發症的發生。」而且根據台北市醫生公會2012年學術會刊記載,積極控制血糖,並且搭配定期眼底病變檢查,可以減緩76%眼底病變。(註:http://www.tma.org.tw/ftproot%5C2012%5C20121115_11_30_57.pdf)
另外,「診所服務範圍除了看診外,服務病友的活動相當多,有小團體4-8人衛教活動,含括胰島素施打衛教、飲食營養及運動衛教;還有,也會透過定期舉辦大型病友會的支持團體來建立與病患良好的互動。」張輝鵬醫師點出共照網的優勢。
醫:血糖一旦控制好 併發症就少
而且掛上「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診所,都必須經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初階認證,因此糖友們加入糖尿病共照網,能透過醫師、衛教師、營養師及藥師等團隊共同照護,擺脫以往單用藥物控制血糖的觀念,強化飲食與運動端的重要性,而且根據研究證實,於糖尿病共照網診所就醫的糖友,可以大幅降低以下風險:死亡率下降約四成、截肢風險下降五成、並降低各種併發症發生之機率。
「共照網診所」+「糖尿病找共照網站」,實體結合網路,完整KO糖尿病
此外,除了「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診所外,為提升民眾對糖尿病共照網的認知,今年商業周刊-良醫健康網及賽諾菲共同架設『糖尿病找共照』網站,邀請知名藝人天心擔任宣導大使,民眾進入網站不僅可一次獲得糖尿病全方位治療、飲食、運動的資訊,且輸入住家區域即可搜尋到附近政府認證的共照網診所,相關資料請上網搜尋「糖尿病找共照」。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18/diabetes/
除此之外,為提升眼底病變檢查之重要性,現在只要到糖尿病共照網宣導網站觀看宣傳影片,且按下「我要捐贈」之按鈕,每一人參與,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將會捐贈,並購買盲人專用血糖機捐贈予盲人重建院。

【相關影片】

治療糖尿病,偏方有效嗎?糖尿病醫師3招穩血糖
https://youtu.be/2dYwEe_vl4E

與癌症、脂肪肝相關,控制糖尿病,這運動最適合
https://youtu.be/YV3WC9r075Y

造成糖尿病、動脈硬化,腸漏症絕對別吃...
https://youtu.be/cTEk8Bso1V4

【相關文章】

糖尿病專科醫師推薦:15種控血糖食物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531

與病共處近30年,糖尿病醫師:50%糖尿病併發脂肪肝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540

糖尿病飲食怎麼吃?7種抗糖尿病明星食物大公開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703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運用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型探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注射劑之行為意圖

為了解決心理衛生中心掛號的問題,作者李婉萱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全球第二型糖尿病的盛行率逐年攀升,而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於2019年統計也已經超過11%,且絕大多數為第二型糖尿病,高血糖問題儼然成為我國國人健康的最大隱憂。糖尿病為一慢性全身性疾病,若長期控制不好會導致諸多併發症的產生,研究顯示,初發病的糖尿病病人若積極治療能顯著降低發生大小血管併發症的機率與降低死亡率。早期基礎胰島素介入治療可使病人血糖快速趨於正常水平,減少不可逆併發症的發生,為病人帶來長期的好處。然而大部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對於注射胰島素仍抱持抗拒的心態,因而耽誤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時機。國外對於心因性胰島素阻抗已有多項研究,台灣的胰島素注射率遠低於歐美國家,卻鮮少有研究深入探討台灣民眾

對於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看法,因此我們進行這項研究,希望透過問卷方式了解糖尿病患者對於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態度。本研究分別以計畫行為理論和科技接受模型為理論框架,發展出新的量表(以下簡稱為計畫行為理論量表和科技接受模型量表),以了解哪些因素會影響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的行為意圖,並進一步比較兩個理論何者較適合用於探討施打胰島素的行為意圖,進而將研究結果應用於衛教上,提升胰島素注射率和糖尿病照護的成效。研究方法本研究為一橫斷性研究,採匿名式問卷,同時於板橋某家醫科診所和網路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由計畫行為理論量表和科技接受模型量表所組成,其內容包含人口統計資料、糖尿病及其治療相關的知識測驗及影響病患使用胰

島素行為意圖等題項。問卷首先聘請專家做內容效度評估,使用條目水平的內容效度指數(item-level CVI)作為刪題標準,接著以便利性抽樣選取13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前驅測試,二度確保問卷內容的適切性,待問卷全數回收後再執行項目分析、建構效度分析和內在信度分析,以確立問卷的信效度。確保問卷結果符合信效度要求後,利用潛在變數路徑分析法(path analysis with latent variables, PA-LV)分別驗證計畫行為理論研究假設中,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知識對行為意圖的影響,與科技接受模型理論研究假設中,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使用態度、外部變數對行為意圖的影響。

最後以行為意圖的解釋變異量比較兩個模型解釋力的優劣。研究統計分析p值皆為雙尾檢定,並定義p值小於0.05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研究結果計畫行為理論量表由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4個分量表組成,經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後,總題項數由36題刪減成28題,各分量表信度指標α係數皆>0.6,總量表α係數=0.915,具良好信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將態度分量表和知覺行為控制分量表題目各自分為2個構面,符合計畫行為理論原設計信念,唯主觀規範分量表題目分成的2個構面與原設計信念不符,所有題項之因素負荷量皆>0.5。階層驗證性因素分析整體模型適配度指標X2/df=3.04

1、GFI=0.86、RMSEA=0.072具良好適配度,CFI=0.891、TLI=0.876為可接受適配,顯示模型仍有改善空間。計畫行為理論量表對行為意圖的解釋力為83%,其路徑分析結果顯示,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皆會正向直接影響行為意圖,知識則會透過態度和知覺行為控制間接影響行為意圖。科技接受模型量表經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後,總題項數由15題刪減成13題,量表信度指標α係數=0.905,具良好信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將題目分成4個構念,符合科技接受模型理論,且每個構念題項數都保留3項以上。驗證性因素分析整體模型適配度指標為X2/df=2.561、GFI=0

.947、RMSEA=0.063、GFI=0.969、TLI=0.959,表示模型適配度優良。科技接受模型量表對行為意圖的解釋力為67.2%,其路徑分析結果顯示,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性皆會正向直接影響對胰島素的使用態度,使用態度是行為意圖的主要決定因素,知識則會透過知覺有用性對行為意圖產生間接影響效果。結論計畫行為理論量表和科技接受模型量表皆能良好預測行為意圖,但計畫行為理論對行為意圖的解釋力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資訊,故本研究認為,計畫行為理論較科技接受模型更適合用來預測和解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施打胰島素的行為意圖。而根據計畫行為理論量表的結果,施打胰島素的態度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施打胰島素的行為

意圖之主要決定因素,態度又會受到知識的正向直接影響,故醫療人員可透過加強民眾對於胰島素的正確知識來改變病患對施打胰島素的態度,提供糖尿病患者最適當的藥物治療。最後我們可將本研究結果應用於臨床上,提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的意願,以改善糖尿病治療的整體照護成效。

趁你還記得(暢銷七週年增訂版):20年認知症跨領域整合照護學習 侍親12年心得筆記 兼顧生活品質與孝道

為了解決心理衛生中心掛號的問題,作者伊佳奇 這樣論述:

提供醫生無法教的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及有效照護方案, 跨領域全方位的認知症照護指南,作者以人為本從「心」做起, 理解親人,破解認知症藥物的迷思, 減緩認知功能退化、照護上困擾、避免鼻胃管、長期臥床的夢魘。 解答了高齡化社會認知症照護下, 政府協助、社區支持、家庭責任的依存平衡關係, 助你在共助(長照2.0)、公助(生活輔助)、互助(志工、社區互助支持網)、自助下, 走過這條充滿挑戰與壓力的照護道路。   【不可錯過的暢銷七週年增訂版全新內容!】   以初期口腔保健到晚期吞嚥、進食障礙、吸入性肺炎為例介紹「系統化」認知症照護   跨領域認知症整合照護實際做法   「系統化」、「生活化」、「以人

為本」的認知症照護   去汙名!失智症應正名為「認知症」   全球認知症藥物的最新資訊   運用環境設計以強化認知症照護   如何善用長照2.0服務與相關政策   作者伊佳奇以十二年親身經驗完成的認知症居家照護手冊。   當初由於父親罹患認知症(舊名失智症),而與這種病症共存的種種經歷,並未因父親的逝去而停止,認知症照護專家伊佳奇,至今仍為此種疾病的長照、系統、整合而奔走宣導。   本書為認知症家屬帶來實用的居家照護心法,不僅教你要怎麼做,更教你要如何思考看待、如何安定患者與照護者兩方的心。   認知症是一種不可逆的腦退化性綜合症狀。腦退化會無聲無息發生在腦內部,至今的醫療技術仍束手無

策,如果發生在自己與家人身上,我們也只能學習接受與瞭解。唯一能夠持續努力的,就是繼續讓每個人嘗試著認識認知功能退化是什麼?認知功能退化會影響哪些日常生活?唯有當愈來愈多人瞭解,能以同理心去面對,在我們或者身邊的人罹患認知症時,才能有較理想的生活環境。   高齡化社會擋不住的洪流,認知症照護是社會與家庭共同的責任。   促進自助、互助(志願者、地方協助);共助(健保、長照2.0、商業保險);公助(生活輔助)之間的相互補充。   ──本書幫助認知症家庭──   支持您走過那無助的照護之路   幫助您在照護上隨時可翻閱的書   啟發您照護上的新方法與新點子   提前思考與規劃漫長的照護之路   

有效整合與運用家庭與社會資源     ──給醫療、社工等專業人員──   如何落實醫療服務的「同理心」   協助體會認知症家屬在照護上的需求   協助瞭解認知症家庭在照護上所看不見的辛苦與無奈   體認認知症照護「本土化」與「個別化」的重要性   重新思考醫療上對認知症患者「以人為本」的價值   重新整合專業知識以「系統化」照護觀念對認知症家庭提供協助     ──給長照機構人員──   提升對認知症患者在照護品質上的教材   協助對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的運用   如何遠離約束,協助長者降低精神行為症狀   重新思考對認知症精神行為症狀的照護方式   如何與家屬溝通,讓家屬成為照護的助力  

  ──給醫療、護理、社工、長照等學習者──   深入瞭解跨領域認知症整合照護的實際做法   認識認知功能退化與照護方法、照護態度間有何關係   思考認知症長者的認知功能退化與其生活自理能力間的關係   重新思考「片斷化」、「症狀化」、「醫療化」認知症照護與「系統化」、「以人為本」、「生活化」認知症照護有何不同     ──給中壯年子女──   幫助父母規劃退休後的生活以遠離認知症   協助思考父母的心理變化以遠離空虛及憂鬱   體會珍惜「父母的健康」是子女重要的資產   也可對自己未來提前規劃遠離認知症的生活   作者為此長年耕耘,集結心血成果為此書,替同樣為罹患認知症家人所苦的你,獻上一

帖最真誠的藥方。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張艾嘉 電影工作者   王培寧 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王建煊 前監察院長   王幼玲 監察委員   易智言 編劇/導演   ◆真情推薦◆   于國華   北藝大副教授兼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王浩威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精神科專科醫師   成 亮   伊甸基金會前任董事長   李四端   資深新聞傳播人   李長庚   國泰金控總經理   施振榮   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張曼娟   作家   劉秀枝   台北榮總神經部特約醫師   瑪法達   星座專家   賴浩敏   前司法院長   

韓良憶   美食作家   (依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伊佳奇   畢業於台大政治系,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及博士班。   曾任教東吳大學政治系、及世新大學新聞系、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   為了照護認知症的父親:   曾在台灣、日本、美國、丹麥等參與研習認知症照護、神經醫學、老年醫學、老人護理、長期照護、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營養學、口腔醫學、吞嚥訓練、介護食品等課題超過六百場以上。   曾在《聯合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美國世界日報》等媒體,發表有關長期照護政策、認知症政策、認知症照護、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等文章超過三百篇。   在

台灣及海外已有超過六百場認知症照護相關演講,包括:台灣各大圖書館、醫院、縣市政府衛生局、共照中心、大學、法官學院、民間社團、保險公司、私人銀行等,也曾應邀在美國加州聖荷西市、聖他克拉市、東岸紐約市、長島、西澤西州、香港、上海、杭州等地演講,於青島線上教學九個月。   在康健雜誌網站名家觀點熟年人生、遠見健康雜誌網站專家觀點、關鍵評論網等,開立個人部落格,有超過六百篇有關認知症照護、認知症政策、老年醫學、長照制度、長照政策等文章,是目前在華文世界探討認知症照護文章數量最多者。   著作:   1. 《趁你還記得──醫生無法教的認知症非藥物療法及有效照護方案,侍親12年心得筆記,兼顧生活品質與

孝道》   為華人世界第一本以非藥物療法融入日常生活方式的認知症照護書籍,為博客來網路書店醫療類型書籍排行榜第一名,2015年醫療類暢銷書籍Top 10。(是唯一一本單一疾病類型書籍)(時報文化,2014年11月21日)   2.《別讓記憶說再見──全方位認識失智症》   從醫學、社會、文化、家庭來瞭解認知症,跨領域整合資源面對它,為華人世界中第一本重視認知症照護者健康的書,強調以人為本的認知症照護書籍。(天下雜誌,2017年12月27日)   3. 《守著記憶守著你──失智症照護全書》   一本重視照護者健康與認知症長者尊嚴的書。(天下雜誌,2017年12月27日) 認知症照護體系建

立表 推薦序 記得/張艾嘉(電影工作者) 推薦序 將分享認知症照顧的正確概念和方法當作一生的志業/王培寧(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 父親,對不起您!/王建煊(前監察院長) 推薦序 不曾停下的照護之路/王幼玲(監察委員) 推薦序 遲到的安定力量,來聊聊生命這回事吧/易智言(編劇/導演) 自 序 散播認知症照護的種子 總論 台灣認知症照護上的盲點 去汙名──失智症應正名認知症 建構「整合性」、「系統化」、「階段性」、「個人化」認知症照護計畫 認知症跨領域整合照護的重要性 認知症照護過度依賴醫療化 個案:認知症長者不願洗澡,就打抗精神性藥物? 從電影《父親》學習認知症照護 環境設

計與認知症照護息息相關 1實證研究告訴我們遠離認知症的生活 生活中,如何遠離認知症的具體作法 三項實證研究結果說明健康生活型態的重要 2他不重,他是我父親 我強壯的父親,生病了 不想放手  親身照護 3認知症,怎麼了?必須先思考與要做的事 疾病診斷:認知症的診斷 阿茲海默症十大警訊 認知症的類型與病程 無藥可醫,又為什麼需注意與及早就醫 4家人的照護資源分配 家人照護共識及需要學習哪些? 與父親一起去上課 家庭同心協力共同照護 家庭關係凝聚與重建 重新認識長者 財務規劃 認知症在不同階段的照護上目標會不同 老爸的生活課表 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活動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5一定要做的事 如何

運用/整合資源 社會資源的運用與結合──長照2.0 6家人「愛的工作」 如何居家照護認知症家人 培養稱職的外籍看護 照護體系的建立 生活方式與環境的重建 誰是導演?誰是演員? 不同類型與病程有著不同生活安排 阿茲海默症病程 認知症整合照護──以家庭為核心 罹患認知症,仍是有自尊、有感情 7讓家人最頭痛的認知症精神行為症狀(BPSD) 妄想──被偷妄想 妄想──被遺棄妄想 妄想──妒嫉妄想 妄想──被害妄想 精神症狀──錯認 精神症狀──幻覺 行為障礙──攻擊行為 行為障礙──睡眠障礙 行為障礙──重覆行為 行為障礙──貪食 父親一週飲食 行為障礙──病態收集 行為障礙──不適當性行為 8

認知症藥物治療 認知症的藥物治療 全球里程碑!第一個可延緩退化的阿茲海默症藥物終於被批准 百健、衛采新藥「Lecanemab」、禮來「Donanemab」 接二連三阿茲海默症藥物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減緩阿茲海默症認知退化藥物阿杜荷姆「Aduhelm」停看聽想! 阿茲海默症的新藥面臨許多挑戰 別再聽信宣稱可治阿茲海默症的健康食品,美國FDA已嚴管 中國二○一九年宣布研發出治療輕中度阿茲海默症藥物甘露特鈉 ──「九期一」 認知症患者服用抗精神性藥物是否會致命? 9醫生沒有告訴你的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與日常生活結合的非藥物生活方式 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落實在日常生活 懷舊療法(一) 懷舊

療法(二) 懷舊療法(三) 運動療法 認知療法 音樂療法 讓音符喚醒阿茲海默症母親沉睡的記憶 藝術療法──書法 藝術療法──繪畫 寵物療法 園藝療法 芳香療法及撫摩療法 阿茲海默症奪不走的深層記憶 10帶認知症老爸上醫院 帶長者就醫 第一次掛號就上手?瞭解健保制度下的就醫環境 老爸的VIP病歷表:長者醫療資訊 就診時可能面臨的問題 住院、開刀及避免譫妄 是時候選擇長照機構 11認知症系統化照護:不可逆、掌握當下的運用案例研討 不可逆、掌握當下:來看認知症系統化照護 從口腔保健、咀嚼、營養、食物材質、吞嚥、吸入性肺炎到是否安置鼻胃管為例 咀嚼力──牙齒保健 健口操 當認知症長者末期出現進食困

難、吞嚥障礙時,有哪些選擇? 營養及不同型式的食物 高齡者的隱形殺手──吸入性肺炎 12別了!我親愛的父親:必須面對的安寧療護及準備 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DNR) 總論 台灣認知症照護上的盲點 去汙名──失智症應正名認知症 為認知症(Dementia Disease)正名是我多年來努力的目標之一,為的是民眾能接受、認識、瞭解此一腦退化性綜合症候群,必須先讓民眾願意接受疾病名稱,為客觀、中立的名稱,不再汙名化此一疾病,所以「趁你還記得」改版率先正名,改稱為認知症,是腦部認知功能逐漸受損的症狀,希望大家一起來推動正名。 民眾無論是看到或是聽到疾病名稱,會望文生義,過去此一疾病曾被稱為「癡呆症

」,二○○一年,台灣將癡呆改為失智症,但無論是癡呆或是失智,容易導致恥感和歧視。因此,亞洲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早已陸續進行了對癡呆或失智的正名。 二○○四年日本厚生省提出將「癡呆症」改名為「認知症」,二○○五年在介護保險法修法時,以立法方式明文規範稱為「認知症」。香港在二○一二年改稱「認知障礙症」,社會上一般又稱「腦退化性疾病」。 世界認知症患者最多,預估超過一千五百萬的中國,二○一八年四月上海市民政局在文件中公告要求:「服務場所內不得出現敏感或歧視性用語,如老年癡呆、老年精神病、失智等。」但這疾病未受中國官方重視,確診率極低僅百分之七,原因之一正是疾病名稱仍沿用癡呆症。 二○一三年,美國

精神醫學會公布《DSM-5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則改稱為「主要神經認知障礙症」(maj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即是希望藉由正名,以減少汙名化,帶給患者及家屬基本的尊重,也能客觀反映病症的情形,將所有腦部退化性綜合症候群的疾病全部包括在內,至少有七十種以上。 疾病的命名是以中性、客觀的陳述,避免使用主觀的形容詞或價值判斷,或以器官名稱等來命名,讓民眾與專業人員能夠一目了然並接受,譬如心臟病、腎臟病、氣管炎、腦炎等。誠如二○一四年將「精神分裂症」正名為「思覺失調症」,期望去除誤解和偏見導致降低病患就醫意願。

醫療院所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以部立南投醫院為例

為了解決心理衛生中心掛號的問題,作者莊淑惠 這樣論述: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討醫療院所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身心健康現況與關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對之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身心健康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以醫療院所從業人員為研究對象,以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身心健康量表為研究工具,採用問卷調查法共計發放 303 份問卷,獲得有效問卷 303 份,有效問卷率 100%。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一、在背景變項中性別以「女性」、年齡以「41-50 歲」、年資以「16-25 年」、職稱以「護理人員」為最多。二、就現況來看,工作壓力得分 3.20、休閒活動參與得分

2.88、身心健康得分 2.71。三、背景變項中的「年齡」及「職稱」會對工作壓力造成顯著之差異。而「年齡」及「年資」會對休閒活動參與造成顯著之差異。而「性別「「婚姻」、「年齡」、「年資」及「職稱」均會對身心健康造成顯著之差異。四、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狀況具有顯著相關存在,而工作壓力與休閒活動參與達部分顯著相關,休閒活動參與及身心健康也達部分顯著之相關。本研究針對其研究結果提出相關之建議以作為參考依據。關鍵詞:新冠肺炎、醫療人員、工作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