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魚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海水魚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海山寫的 淡水魚小龍蝦養殖及疾病防治(第2版) 和麗莎安.蓋西文的 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每年花近3000萬魚苗放流有成?【3600秒】 - YouTube也說明:地方政府每年編列經費,在台全灣各地放流 魚苗 ,放流 魚苗 做甚麼? ... 這一趟出勤,我們拍下了五公分大小的魚兒,溜滑梯滑下去,結果一滑進了 海水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海洋生物研究所 呂明毅、郭傑民所指導 林尚衡的 應用無機營養鹽施肥法培育三種海水魚苗(無齒鰺Gnathanodon speciosus、布氏鯧鰺Trachinotus blochii及淡斑荷包魚Chaetodontoplus caeruleopunctatus)之模廠生產研究 (2021),提出海水魚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無機營養鹽施肥法、營養鹽、海水浮游仔魚、魚苗培育、浮游植物、浮游動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水產養殖系所 劉俊宏所指導 余仁愛的 不同餌料、溫度和鹽度對吻海馬成長表現和抗氧化活性之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吻海馬、餌料、環境條件、成長、抗氧化能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水魚苗的解答。

最後網站香港本土旅行八十載 - 第 209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他發現在老虎笏灣頭,每年都有很多魚苗在該處出現,他試用巨型尼龍網把海口攔住,在灣內餵飼魚苗, ... 1975 年日本由於海水污染,影響魚類產量,一度來港搶購海鮮。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水魚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淡水魚小龍蝦養殖及疾病防治(第2版)

為了解決海水魚苗的問題,作者郭海山 這樣論述:

本書包括兩部分,部分主要介紹了淡水魚類養殖技術,包括養殖魚類的生物學特徵,主要養殖魚類水環境,魚類的營養與餌料,主要淡水養殖魚類的繁殖技術,魚苗和魚種培育,池塘養魚技術,網箱養魚,名特優淡水養殖品種。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了魚類病害防治,包括養殖魚類病害的發生與診斷方法,水產藥物,魚類常見疾病的預防,常見魚類病害治療方法等內容。第二版在版的基礎上,刪除鯪魚、鱖魚,爛鰓病、鯉魚痘瘡病、患病魚肛門脫出、爛尾病、舌狀絛蟲病的內容,增加了淡水小龍蝦、加州鱸魚、鱖魚,鮰魚腸套疊病、鯽魚造血器官壞死病、新爛鰓病、魚類肝膽綜合征的內容。

海水魚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王靜儀夫妻倆人一起投入鱸魚和吳郭魚魚苗養殖,提供漁民養成成魚,利用循環水並自製活菌營養劑,提供魚苗完整的營養來源,減少使用抗生素,朝向完全無毒養殖。而在養殖的過程發現市售益生菌並非是萬用,而苦心研究採集魚體內益生菌做為培養專屬的益生菌,更適合當池的池水使用

免費訂閱草地狀元,讓黃西田帶你看見台灣職人的精神↓↓
https://www.youtube.com/user/set29itake
更多最新消息與活動資訊,請前往草地狀元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set.careermaster

草地狀元-全球唯一海水吳郭魚達人(20180415播出)careermas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1RIKBp_4Q&t=176s

草地狀元 里港泰國蝦教父VS一甲子魚香達人20181022播出careermas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6CHa8LvAY&t=98s

草地狀元-屏東世界第一科技魚王(20160328播出)careermas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2Sla7Gpxb0&t=2s

草地狀元-黑鮪魚產銷部隊(20160627播出)careermas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d6AtJhjcY

應用無機營養鹽施肥法培育三種海水魚苗(無齒鰺Gnathanodon speciosus、布氏鯧鰺Trachinotus blochii及淡斑荷包魚Chaetodontoplus caeruleopunctatus)之模廠生產研究

為了解決海水魚苗的問題,作者林尚衡 這樣論述:

大多數的海水浮游仔魚在首次攝食階段口徑較小,且缺乏合適的餌料生物,為魚苗培育初期活存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為了控制養殖條件,大多魚苗培育實驗是在較精準的實驗室規模進行。為了擴大魚苗培育規模,本研究進行二次模廠規模魚苗培育實驗,第一次實驗(Exp. 1)培育無齒鰺(golden trevally, Gnathanodon speciosus)和布氏鯧鰺(snubnose pompano, Trachinotus blochii),第二次實驗(Exp. 2)培育無齒鰺和淡斑荷包魚(bluespotted angelfish, Chaetodontoplus caeruleopunctatus)。

此外,我們測量首次攝食階段的仔魚口徑大小,並進行不可逆致死點(point of no return, PNR)實驗。魚苗培育實驗使用無機營養鹽施肥法,並在7公噸圓形玻璃纖維水槽(FRP)進行,分為對照組(control group,n = 3)和施肥組(fertilized group,n = 3)。施肥組分別維持氮、磷、鐵(II)及二氧化矽濃度在700、100、100及1500 μg L-1,並在活體葉綠素a濃度達到10 μg L-1時接種橈足類成體(> 150 μm,0.1 ind. mL-1),再於8天後放受精卵。而對照組不施肥,僅於施肥組的活體葉綠素a濃度達到10 μg L-1時添加藻

水(主要為矽藻),且放受精卵時間與施肥組相同。對照組和施肥組分別於2~18和6~18 DPH (孵化後天數)額外投餵橈足類無節幼生、橈足類成體及輪蟲(0.1 ind. mL-1,0.1 ind. mL-1及1 ~ 5 ind. mL-1)。此外,於實驗期間測量水質、營養鹽濃度、光照度,及活體葉綠素a濃度(Total,25 ~ 75 μm,0.45 ~ 25 μm),並在8 DPH前,每日記錄浮游植物(25 ~ 75 μm,0.45 ~ 25 μm)和浮游動物(> 75 μm,25 ~ 75 μm)的物種比例和密度。結果顯示,無齒鰺、布氏鯧鰺及淡斑荷包魚的口徑大小分別為207 ± 53 μm (

3 DPH)、278 ± 34 μm (3 DPH)及225 ± 68 μm (2 DPH)。在第一次實驗,無齒鰺和布氏鯧鰺的不可逆致死點皆為72 HPH (孵化後小時)。施肥組的pH、營養鹽濃度(除了NH3-N)及活體葉綠素a濃度(除了25 ~ 75 μm)皆顯著高於對照組(P < 0.05)。此外,施肥組的浮游植物(二個大小區間)以矽藻為主,像是骨條藻屬(Skeletonema spp.)、直鏈藻屬(Melosira spp.)及海線藻屬(Thalassionema spp.)等,其比例皆顯著高於對照組,且二個大小區間的原生動物、橈足類無節幼生,及哲水蚤成體密度皆顯著高於對照組。於45 D

PH,施肥組的無齒鰺和布氏鯧鰺魚苗活存率(2.98 ± 1.04%)顯著高於對照組(0.75 ± 0.17%),而魚苗形質則沒有顯著差異(P > 0.05)。在第二次實驗,淡斑荷包魚的不可逆致死點為48 HPH。施肥組的溶氧量、pH、營養鹽濃度及活體葉綠素a濃度皆顯著高於對照組。此外,施肥組的浮游植物(二個大小區間)以矽藻為主,像是骨條藻屬、根管藻屬(Rhizosolenia spp.)、菱形藻屬(Nitzschia spp.)及筒柱藻屬(Cylindrotheca spp.)等,其比例皆顯著高於對照組,且二個大小區間的原生動物、橈足類無節幼生,及哲水蚤成體密度皆顯著高於對照組。於45 DPH

,施肥組的無齒鰺和淡斑荷包魚魚苗活存率(無齒鰺:8.12 ± 1.74%,淡斑荷包魚:4.00 ± 1.64%)皆顯著高於對照組(無齒鰺:1.38 ± 0.40%,淡斑荷包魚:0.03 ± 0.05%),而魚苗形質則沒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指出,無機營養鹽施肥法可產生多種高密度,且適合於無齒鰺、布氏鯧鰺及淡斑荷包魚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並提高此三種魚類模廠規模培育的活存率。

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

為了解決海水魚苗的問題,作者麗莎安.蓋西文 這樣論述:

你可以笑水母無骨、無腦、無所事事, 但你必須承認,當海洋中只剩下水母時,那是多麼驚悚的事情……   水母不壞,牠只是機會主義者,在一個個汙染又缺氧的海域中,比別人反應力更快,於是爆發再爆發。   .牠只是雜草般的生物,在一個個生態系崩潰,一個個物種瀕絕下,找到空出來的生態棲位,然後趁虛而入。   .牠只是不挑食,什麼都吃而且永遠吃不飽,吃掉魚卵和魚苗,又和魚類競爭其他食物,造成魚類的雙重打擊。   今日證據已證明水母正取代南極企鵝,並且已造成全世界漁業崩潰,讓鮪魚和劍魚絕跡,害鯨魚挨餓滅絕。是的,水母正讓自己聲名大噪。核電廠緊急停機、美國最強大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故障、好萊塢大片拍攝中斷並更

改拍攝地點、雪梨奧運鐵人三項差點停賽,這都是近期水母爆發所引起的不便。   過去我們以為大海很廣闊,很有韌性,能承受任何人類所造成的傷害。但如今我們對海洋了解愈來愈多,知道海洋是如此敏感,牽一髮而動全身。誠如自然主義作家約翰.繆爾(John Muir)的一句名言:「當我們試著從自然中移除某物時,我們才會知道它與宇宙中的萬物是如何緊密共生著。」   在《當水母佔據海洋》這本發人深省的書中,作者澳洲水母專家蓋西文,結合自己和無數其他科學家的研究,對這個會影響所有地方、所有人的現象,表達了關切。   她講述水母在各個海域爆發的故事,探討水母爆發與魚類族群減少之間的關係,也解釋了造成沿海度假區和

漁場大災難的水母族群大爆發之原因。提醒大家,當許多海洋物種瀕臨絕種,水母卻在這生病的海洋中生機盎然,我們就要瞭解,牠們的出現代表接著就是生態系的崩潰。水母的故事因此是海洋的故事,告訴我們海洋的歷史和未來。   作者以對話性的散文文體,加上辛辣又易讀的文字,激發我們對主題的關注,以及對這些半透明生物的崇敬。最後作者也饒富趣味地告訴我們,我們人類可以做的,就把它們吃掉。 名人推薦   .黃興倬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研究員、無脊椎動物專家)   .羅文增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技暨海洋資源學系教授)   .方力行 (海洋生物學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館館長)   .廖鴻基 (海洋作家,黑

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蓋西文是位能寫、會寫的科學家──奧杜邦學會(Audubon)   上個世紀,同時是人類和水母的革命性時期,本書以美好的創意帶領我們一起探索人類與水母之間的關係。──席薇雅.厄爾 國家地理雜誌常駐探險家,藍色任務(Mission Blue)發起人,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首席科學家1990-1992   作者簡介 麗莎安.蓋西文(Lisa-ann Gershwin)   澳洲海洋毒物諮詢服務中心(Australian Marine Stinger Advisory Services)主任,1998年獲得傅爾布萊特獎金(Fulbright),補助他進行水

母爆發和演化的研究。她發現了超過一百五十種新種,其中至少有十六種具高度危險性的水母,還包括新種海豚,她也寫了無數科學論文和受歡迎的出版品。   序  前言   第一部  水母不乖 第01章 任水母擺布 第02章  一些驚人的生態影響 第03章  水母全面失控   第二部 水母、黯淡的星球還有其他 第04章  水母的基礎知識 第05章  生態系擾動概論 第06章 過漁:生態系變動的強力推手 第07章 優養化幾乎總是導致水母增生 第08章 汙染使生態系變得不穩定 第09章 第十二災:生物性汙染 第10章 氣候變遷改變了一切   第三部 野草要承受土地 第11章 雅里氏效應(Al

lee effect)、營養梯階效應(Trophic Cascades)和變動的基準(Shifting Baselines) 第12章  水母雙重打擊 第13章 高能量和低能量生態系   第四部 海洋正在死去,以及這件事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第14章  海洋酸化「新」問題 第15章 黏液的崛起   致謝 附錄 詞彙表   前言   海洋中的生命連結實際上像是張極脆弱的絲網。如果移除其中一縷,就會整個解體,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再復原。──馬拉.科恩(Marla Cone)《洛杉磯時報》環境作家   站在威斯康辛州中部的砂岩採礦場中,會把我們帶回到五億年前,生命跟現今很不一樣的地球(見圖十六)。那

時骨頭、爪子和牙齒都還沒演化出來,沒有生物的嘴有上下顎,有殼的生物才剛剛開始形成。大多數的生物都是水母和牠們的親戚,可能還有些蠕蟲。一些身體柔軟的生物在海上漂流,有些則卡在沙中。有些可能和現今的珊瑚一樣,和會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共生,但是,那時還沒有壯觀的珊瑚礁,海底也沒有鋪著一整片的濾食性貽貝。海裡沒有鯊魚游過,更沒有逃命的成群魚兒。   莫西尼(Mosinee)是個鳥不生蛋的小村莊,但在這裡曾發生過地球歷史上最巨大且最不可能的事件。它們就像是一頁頁的歷史書籍,是層層相疊的連續層理。七層互不相關的獨立地層中,每一層都有數千隻水母化石擠在一起。水母會形成化石是很罕見的,而且是保存得這麼好的一大堆

,更何況還有七次,這真是神奇。   是這些大大小小、四瓣或五瓣的身體,現在都已經動彈不得。牠們掙扎脫困所留下來「印跡」,訴說著牠們轉錯致命的一彎。但是,這還告訴我們另一件有不祥預兆的事:很久很久以來,水母就會頻繁地大量聚集……而且,牠們很可能都不會消失。   某種程度而言,這本來就是水母有可能會幹的好事,不過是否有可能是我們人類做了什麼有利於水母的事呢?說不定,是我們捕光牠們的天敵和競爭者,還把海洋變得更毒,讓敏感物種都無法生存下去?又會不會是海水暖化加速牠們的新陳代謝,並讓牠們的繁殖和生長變得更快?在此同時,牠們是不是消耗了海洋中的氧氣,讓魚類和甲殼類這些需要呼吸的物種都掙扎著喘氣呢?這

實際上不是「會不會如此」的問題,這些都是真正發生的事。而這就是牠們的故事。   試想一下,如果魚消失了,蝦被捕光了,牡蠣不見了,那麼海底除了鼻涕蟲偶爾爬過留下的黏液,海床沉積物中依然繁盛的蠕蟲,還有主宰海洋的水母以外,還會剩下什麼呢?如果我提供的證據能證明水母正取代了南極的企鵝,而且這不是有一天會發生的事,而是今天正在發生的事,你會覺得如何呢?如果我說水母會造成全世界的漁業崩潰,讓鮪魚和劍魚絕跡,害鯨魚受餓滅絕,你會相信我嗎?   是的,就是水母。大多數人這輩子就算有、也從未花上比一點點更多的時間想到水母。不過事情正在發生變化;氣候正在變化,汙染正在增加,魚群正在消失,海洋變得越來越酸,物

種組成正在重新洗牌。而水母的數量正在爆發,變成超級多,並以我們從沒想過的方式利用這些變化。牠們甚至不只是利用變化,有時還造成了變化。隨著海洋受到壓力,海中的水母就像是老鷹遇到受傷的羔羊,或是金黃葡萄球菌遇到手術後的病人──牠不僅是個虛弱的症狀,更像是死亡天使。   從會長到跟冰箱般大小的水母,到其他小如砂粒般的水母;從綿延數百公里大量聚集的水母,到兩分鐘內就可殺死一個健康成人的水母;水母在海洋中到處都是。而且隨著出現頻率與影響強度的增加,牠們正讓自己的出現聲名大噪。核電廠緊急停機、讓美國最強大的核子動力超級航空母艦故障、造成好萊塢大片拍攝中斷並更改拍攝地點(而且還遷了二次),還有差點造成奧運

會鐵人三項停賽,這些都還僅是近期水母爆發所引起的一些不便而已。   水母爆發背後還有個更嚴重的問題,這問題會對我們的生態系和糧食安全有長遠的影響。生態系承受著壓力,而水母正好趁虛而入。   水母大約在五億六千五百萬年前或是更久以前就出現了。數億年來,牠們不太需要改變牠們的身體形態或生活方式……因為牠們的身體形態和生活方式都表現得不錯。水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不論在冷凍、解凍、過熱的條件下,在大陸板塊飄移重組中,在大滅絕中,在隕石撞擊、捕食者、競爭者甚至是人類的影響下,牠們都活了下來。而且這段時間,儘管牠們周圍的生物都演化出尾巴、腳和大腦,學會呼吸和飛翔,水母還是維持著牠們原本的模樣。

  是啊,你可以笑牠們無骨無腦無所事事,但你必須承認,這些活了幾百萬年的生物一定是做了對的事情……而且,看來牠們最近做得比平常還多。   我自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起開始研究水母。當時,研究牠們是件超級不時髦的工作,人們只會看著我,眨眨眼……然後再眨眨眼,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當時在這個非常小的水母研究界中的「大新聞」,是法蘭克.扎帕(Frank Zappa)剛寫了首關於義大利科學家南度.博埃羅的歌,而博埃羅在幾年後將一種水母新種命名為扎帕。   一九九八年,當我在柏克萊大學讀博士班的時候,我獲得傅爾布萊特爾獎助金,來研究水母爆發對澳洲商業性漁業的影響。但是我很快就發現,這個題目很難做出

來,因為大多數物種都沒有經過鑑定,或是被鑑定錯誤,原因在於缺少當地專家,還有水母在科學上不受重視,所以沒有培育這領域的專家。因此,我先開始進行水母的分類。十五年間,在我鑑定了一百六十個新種水母後,水母爆發出現和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大問題,包括:螫傷遊客、塞住漁網、殺死養殖的水產,造成發電廠和海水淡化廠緊急停機。數量非常多的水母爆發事件,造成公司行號和政府單位損失數百萬美元,而這些代價高昂的事件發生的頻率,看起來還在不斷增加。 推薦序   讀書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些書讀起來輕鬆愉快,像看一個美麗的肥皂泡泡,來的炫,去的快,少數書讀起來像爬山,爬的時節一身大汗,怨聲載道,登頂後卻突

然博覽群山,眼闊胸寬。《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就是這樣的書。   不過這本書不只是講水母的故事,水母只是一根用來從頭穿到尾的軸線,不過驚悚的卻是水母既是危機來臨時的表徵,也是災難發生後的結果,如果我們用等閒的眼光看牠,沒有隨著作者麗莎安.蓋西文的佈局走入更大、更殘酷、更血腥的真實海洋世界,就真犯了見樹不見林的誤謬。   麗莎安是一位非常紮實的海洋學者和作家,書中收羅了迄今我讀過最多、具體,而且有直接數字陳現的海洋生態創傷,每一刀都是人類砍的,她也不厭其煩地分析了這些傷害的來龍去脈,包括科學的原理,生態的變動,人為的破壞,以及預期的後果,當然最後都指向一個終點:骯髒、毒化

,沒有生物多樣性,只有黏液(水母、細菌、鞭毛蟲……)的原始海洋,就像我們常指責不長進的人一樣,「你怎麼活回去了?」只是這次是全人類都不長進,讓海洋活回去了。   如果海洋真回到了數十億年以前的狀態,那依靠現今生態系統而活的人類要怎麼生存?   對於許多自認已頗瞭解海洋汙染、過漁或全球暖化的人,這本書中也有許多新的觀念和知識,如:營養瀑布、高能量和低能量的食物鏈、水母也會加速全球暖化的生態機轉……等等。因此只將本書定位為科普書籍,其實低估了它的價值,對許多從事環境或海洋科學的老師、學生或關心人士,蓋西文的書都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嚴肅的書中也有些有趣的事,譬如葡萄酒品質最好的年份和某種水

母大爆發的年份相同,若能善加應用,真是專業研究者的生活紅利。不過這正是「知識的紅利」,愛讀書的人既能反省過去,瞻望未來,充實自己,更能享受美好又合理的生活。 方力行(正修科技大學 講座教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創館館長) 第十二章 水母的雙重打擊  這些水母不是吃掉年幼的下一代,就是吃掉下一代的食物。要等到隔年牠們吃的東西沒有出現在魚網中,我們才會知道影響是什麼。——貝拉.加利爾(Bella Galil)博士,以色列海洋研究所 長江獅吼(中國,二〇〇三年) 我們這時代最偉大的工程,就是中國的三峽大壩了。在大壩注滿水之前,遊客蜂擁而至,為的是見長江三峽最後一眼。這座水力發電廠是全世界最大的發

電廠,形成的水庫可容納一千零八十立方公里的水。這座水庫自二〇〇三年一月開始儲水,這也差不多是水母問題開始浮現的時間。(Xian, Kang, and Liu 2005) 備前水母因為口感爽脆,相當受到水母行家的喜愛;也因為是食物而受到過漁。這種曾在長江河口很常見的水母,逐漸被獅鬃水母也就是霞水母所取代。霞水母常被描述成「下面連著拖把的餐盤」,這樣的描述相當貼切,也跟牠有些落魄、有些野性的外表蠻一致的。而牠,就是一種機會主義的雜草。 受到長江大壩的影響,長江的鹽度、溫度、養分和浮游動物量都增加,而霞水母對於這樣的改變迅速反應。在一九九八年的取樣中,霞水母佔不到一半;不過到了二〇〇三年十一月,也就

是築壩後不到五個月,霞水母的數量就增加到驚人的百分之八十五。 二〇〇四年五月,牠的豐度已是總漁獲量的百分之九十八,造成漁業混獲還有堵塞拖網的問題。 五月和十一月是長江口兩個重要的魚類產卵季節;在此期間,水母大量繁殖對魚類有害,無論是因為直接捕食魚卵,或是間接與之競爭其食物來源——浮游動物。據猜測,水母爆發也讓魚類離開。由於築壩之後進入河口的水量和沉積物量都減少了,海水倒灌入河口的時間提早、時間又拉長,基本上就是霞水母數量達高峰的期間變長了。 *** 在前面幾頁的內容中,我們看到水母如何成為其他物種的掠食者,同時又是競爭者。這看起來也許像件小事,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個問題的影響非常巨大,尤其對那些

在食物鏈中較高層的物種而言,更是如此。 水母吃魚苗還有魚的獵物。如果拿陸域生態系來比較,就好像是斑馬吃幼獅,還有幼獅常吃的鳥類和小型哺乳類。又或像是雞母蟲(grubs)吃小雞,也吃其他雞母蟲一樣。水母殺害魚類的方式,不僅是吃掉魚卵和魚苗,還會間接透過跟牠們競爭食物,而害牠們餓死。

不同餌料、溫度和鹽度對吻海馬成長表現和抗氧化活性之影響

為了解決海水魚苗的問題,作者余仁愛 這樣論述:

本實驗在評估餌料、鹽度和溫度對吻海馬(Hippocampus reidi)幼魚的成長和抗氧化能力的影響。實驗分為3個試驗,且分別進行56天的實驗。結果顯示餵飼冷凍糠蝦 (MD)組的存活率、成長表現與飼料效益顯著較餵飼冷凍豐年蝦成蟲 (AD)或由MD和AD以1:1(w/w)混合 (MAD)餵飼的海馬好。飼養在30℃的海馬飼養至第49天時,死亡率達到100%。飼養在26℃組的海馬的存活率和成長表現較飼養在28℃組的高,但無統計上差異。當鹽度15-20 ppt時,海馬有較好的成長表現,但飼養在不同鹽度組之間的海馬的存活率和生長表現並無顯著差異。根據總酚含量(TPC)和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

苯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的結果顯示,MD組和MAD組的海馬具有較佳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且MD組海馬的還原能力明顯較AD組海馬高。而飼養在26℃或28℃組的海馬的各種抗氧化能力指標分析結果均無顯著差異。飼養在15 ppt和20 ppt組的海馬的TPC、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還原性鐵還原抗氧化能力活性顯著較飼養在較高鹽度組的海馬高,且海馬飼養在15 ppt組的金屬螯合活性顯著高於在其他高鹽度組。根據上述的結果,吻海馬幼魚的建議飼養條件為溫度26℃、鹽度15-20 ppt之環境且以冷凍糠蝦為飼養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