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市行政區域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花蓮市行政區域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鴻瑜寫的 東亞航路與文明之發展 和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的 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及火神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花蓮壽豐鄉農牧用地 - 信義房屋也說明:花蓮 縣壽豐鄉花蓮壽豐鄉農牧用地,總價1850萬,來信義房屋提供花蓮縣壽豐鄉周邊房屋最 ... 地圖. 請注意,上方物件照片如有街景,為物件附近環境介紹,非物件本身。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學生書局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臺灣文化學系 潘文富所指導 黃俞蒨的 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之族群認同與語言行為之研究 (2015),提出花蓮市行政區域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族群認同、語言行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鄭曉峯所指導 謝惠萍的 臺灣東西部四海話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客家話、四海話、混合方言、語言接觸、音韻擴散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蓮市行政區域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八德行政區域圖 - Qtill則補充:全市總面積為33.71 平方公里,至民國98 年3 月止,共有46 個里,1,204 鄰,54,931 戶,人口數為173,847 人。 桃園市八德區行政區域圖免費公車資訊previous next << 災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蓮市行政區域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東亞航路與文明之發展

為了解決花蓮市行政區域圖的問題,作者陳鴻瑜 這樣論述:

  東亞航路的開闢,促進了早期中國與印度和阿拉伯等地區人種、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十六世紀西方勢力進入該一地區之後,帶進了現代化的文化和思想觀念,刺激了該地區的人從抗拒到接受,甚至於模仿和學習。     東亞國家內部亦因為滿清控制中國漢人領土,而發生思想觀念質的改變,越南以漢人正統文化自居,輕鄙清國;日本亦輕視清國而推動「脫亞入歐」運動,大力學習西化。東亞文化交流出現之逆流,給予西方文化進入的機會。東亞航路的擴展,帶來了肆虐的毒品和海盜、人口的大量流動、苦力和奴工充斥東南亞的礦場和種植園、以及經濟剝削和殺戮。另一方面,西方的民主和民族思想也同時在東亞地區發酵,在二戰後刺激東亞各國爭相建立獨

立國家。 作者簡介   陳鴻瑜     臺灣花蓮市人,1948年10月17日生。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   國家法學博士(1978年)    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教授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訪問教授     本書作者著作:                         1.陳鴻瑜,菲律賓的政治發展,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1980年。   2.陳鴻瑜,約翰密爾的

政治理論,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1981年6月初版,1987年7月二版。   3.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桂冠圖書公司,臺北市,1982年10月初版,1992年1月再版。(獲得1984年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   4.陳鴻瑜,南海諸島與國際衝突,幼獅文化事業公司,臺北市,1987年。   5.陳鴻瑜,如何拓展我國與東協國家關係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臺北市,1989年11月。   6.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治與外交政策,渤海堂書局,臺北市,1992年。   7.陳鴻瑜,臺灣:邁向亞太整合時代的新角色,臺灣書局,臺北市,1996年11月。   8.陳鴻瑜,東南

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出版,南投埔里,1997年3月。   9.陳鴻瑜編譯,東南亞各國海域法律及條約彙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出版,南投埔里,1997年6月。   10.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國立編譯館出版,臺北市,1997年11月。   11陳鴻瑜主編,亞太地區安全條約、協議及聲明彙編,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出版,臺北市,1999年1月。   12.陳鴻瑜主編,邁向21世紀海外華人市民社會之變遷與發展,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出版,臺北市,1999年8月。   13.陳鴻瑜,臺灣的政治民主化,翰蘆出版公司,臺北

市,2000年1月。   14.陳鴻瑜主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出版,臺北市,2000年4月。   15.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一)、(二),翰蘆出版公司,臺北市,2001年6月。   16.陳鴻瑜,菲律賓史-東西文明交會的島國,三民書局,臺北市,2003年。   17.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1912-2000),鼎文書局,臺北市,2004年。(獲2007年中山學術著作獎)   18.陳鴻瑜,關於華僑史的幾個問題,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臺北市,2005年1月。   19.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翰蘆出版公司,臺北市,

2006年1月。   20.陳鴻瑜,印度尼西亞史,鼎文書局,臺北市,2008年5月。   21. 陳鴻瑜,越南近現代史,鼎文書局,臺北市,2009年6月。   22. 陳鴻瑜,新加坡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2011年。增訂版,2017年。   23. 陳鴻瑜,馬來西亞史,蘭臺出版社,臺北市,2012年。   24. 陳鴻瑜,泰國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2014年。增訂版,2015年。   25. 陳鴻瑜,柬埔寨史,秀威資訊科技公司,臺北市,2015年。第二版,2019年。   26. 陳鴻瑜,緬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2016年。   27. 陳鴻

瑜,寮國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2017年。   28. 陳鴻瑜,民國以前中國與東南亞關史料編註  (共四冊),新文豐出版公司,臺北市,2018年。   29. 陳鴻瑜,臺灣與附近島嶼之領土主權問題,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2018年。   30. 陳鴻瑜,越南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2019年。   31. 陳鴻瑜,東南亞史概論,國立空中大學出版,新北市,2020年。 序  I 第一章 導 論  1 第一節 東亞海域的範圍  1 第二節 渡海工具  2 第二章 西元前開闢的航路  11 第一節 印度人東航到黃金之地  11 第二節 徐福東渡日本  1

3 第三節 漢使首度前往泰南半島北部和下緬甸  16 第三章 西元初期的航路  33 第一節 厄立特里亞海航海記  33 第二節 印尼群島人到中國  40 第三節 托勒密撰的地理導覽與南印度人和大秦人到中國  43 第四節 東吳康泰和朱應出使扶南  49 第五節 法顯航越安達曼海和南海  51 第四章 第六世紀到第十一世紀的航路  59 第一節 隋朝遣使到泰南  59 第二節 賈耽所記廣州通海夷航路  62 第三節 日本遣唐使到中國  66 第四節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  69 第五節 大食人到廣州  70 第六節 義淨經海路到室利佛逝和印度  71 第七節 發現從占城到呂宋的航路  79 第

八節 從宋朝到高麗之航路  81 第五章 第十二世紀到第十四世紀的航路  83 第一節 首度渡過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  83 第二節 陳宜中流亡占城和暹國  90 第三節 元軍攻打日本、占城和爪哇之航路  91 第四節 汪大淵的偉大旅程  103 第六章 第十五世紀到第十七世紀的航路  109 第一節 明朝的東西洋航路  109 第二節 鄭和下西洋之航路  119 第三節 明朝人航越黑水溝到琉球群島  131 第四節 日本人對東南亞之貿易與環球航行  135 第五節 開闢廈門到馬尼拉航線  140 第六節 約翰‧雪爾登收藏的中國航海圖  142 第七章 葡萄牙人東來  151 第一節 葡萄

牙人到東南亞之航路與活動  151 第二節 葡人到中國和日本之航路與活動及其影響  171 第八章 西班牙人東來  183 第一節 西班牙人到菲島之航路與活動  183 第二節 西班牙人到摩鹿加群島之航路與活動  192 第三節 西班牙人到中國、臺灣、日本和柬埔寨之航路與活動  199 第四節 西班牙人東來的影響  215 第九章 荷蘭人東來  219 第一節 荷蘭人到印尼群島之航路與活動  219 第二節 荷蘭人到東北亞之航路與活動  248 第三節 荷蘭人到印度支那半島之航路與活動  257 第十章 結 論  263 徵引書目  289 索 引  307 圖目次 圖1-1:宋朝船隻

航行到故臨國  6 圖2-1:徐福渡海到日本路線圖  15 圖2-2:江戶時代松川半山繪的徐福登陸日本圖  15 圖2-3:歐奇歐位置圖  22 圖2-4:第七世紀下緬甸假想地形圖  29 圖2-5:漢朝使節出使東南亞圖  30 圖3-1:安達曼海季節風向  37 圖3-2:葉調國人到中國之航行路線  41 圖3-3:義大利威尼斯人路士西里(Girollamo Ruscelli)重繪托勒密的東南亞圖(1561)  45 圖3-4:義大利威尼斯人路士西里(Girollamo Ruscelli)重繪托勒密的東南亞圖(1562)  46 圖3-5:第二世紀南印度人和大秦人到中國之航路  48 圖3-

6:法顯東行返回中國路線圖  52 圖4-1:隋使出使赤土路線圖  62 圖4-2:廣州通海夷道  66 圖4-3:日本遣唐使乘坐的船隻  68 圖4-4:日本遣唐使航路路線圖  68 圖4-5:鑑真和尚東渡日本路線圖  69 圖4-6:大食人從亞齊至廣州之路線  71 圖4-7:義淨西行印度路線  74 圖4-8:從宋朝到高麗之航路  82 圖5-1:毗舍耶人渡過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及到三嶼商販  88 圖5-2:陳宜中流亡占城及暹國路線圖  91 圖5-3:元軍進攻日本路線圖  99 圖5-4:元軍出兵爪哇路線圖  103 圖6-1:陳荊和標注的菲律賓古地名  116 圖6-2:明代東西洋航

路  118 圖6-3: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航海路線  126 圖6-4:鄭和航海圖  130 圖6-5:美國加州大學繪製的鄭和航行路線圖  131 圖6-6:明朝使節至琉球航路  134 圖6-7:慶長使節航行路線  139 圖6-8:1575年西班牙使節拉達從馬尼拉到廈門往返路線  142 圖6-9:約翰‧雪爾登收藏的中國航海圖上的臺灣和澎湖  145 圖6-10:約翰‧雪爾登收藏的中國航海圖上半部  145 圖6-11:約翰‧雪爾登收藏的中國航海圖下半部  147 圖6-12:約翰‧雪爾登收藏的中國航海圖中呂宋島城市地名  148 圖6-13: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中的東亞地區  149

圖7-1:達加瑪第一次航行到印度路線  154 圖7-2:葡國船隻航行至印度之路線  154 圖7-3:葡萄牙人於1550年畫的「東非、亞洲和西洋圖」  169 圖7-4:1559年Andreas Homo畫的世界地圖  170 圖7-5:Fernao Vaz Dourado在1571年所繪的「亞洲地圖」  171 圖7-6:日本朱印船(1634年)  179 圖7-7: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航行到東亞路線圖  181 圖7-8: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東航路線  181 圖8-1:1521年「維多利亞號」從菲律賓返回西班牙路線  194 圖8-2:沙維德拉從墨西哥航越太平洋路線  196 圖8-3:西班

牙和葡萄牙瓜分世界的三次條約範圍  197 圖8-4: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西班牙在東亞之航路  214 圖8-5:法蘭西斯‧德瑞克環球航行路線  216 圖9-1:Petrus Plancius在1592年繪製的摩鹿加群島圖  222 圖9-2:郝特曼砲轟萬丹港  222 圖9-3:Petrus Plancius在1592年畫的摩鹿加群島(Insulae Moluccae)  246 圖9-4:Petrus Plancius 在1592年畫的摩鹿加群島(Insulae Moluccae)圖中繪有Pracel群島和南沙群島  247 圖9-5:荷蘭人在東亞之航路  261 圖10-1:古今華夷區域

總要圖  284 圖10-2:日本島夷入寇中國路線圖  285 表目次 表9-1:荷屬東印度公司初籌集之資本額  227 序     東亞文明的起源,有各種學說,早期有來自非洲說,認為東亞人的祖先是從非洲移來的,他們可能是走路,也可能是航海,但航海的可能性頗低,因為尚未發明可行的航海工具。另一種說法是源自印尼的爪哇島,因為該島發現距今六十萬年前的爪哇碩人的下顎骨和牙齒。據該一說法,爪哇碩人沿著海岸線往北遷徙到印度支那半島和中國北京一帶。據考古研究,周口店北京人和越南古諒山人都是距今五十萬年前的人種。他們和印尼爪哇碩人應有某種意義的遷徙關係。     在中國古文獻中記載,

東亞最早的越洋航行是發生在西元前第一世紀,它建構起中國和緬甸之間的航路。在西元第一世紀,又建立起中國到印度和埃及之間的航路,隨著該一航線的開闢,沿線出現許多港口以及人群的聚集,慢慢出現許多小的港口城邦。這些港市城邦國家依賴對外貿易,船隻運載中國、印度和阿拉伯的商品,官方貿易、私人走私貿易以及海盜劫掠貿易共同構成東亞地區海運的特色。到了明朝,海盜劫掠貿易和西洋列強的貿易,成為東亞更為特殊的海洋貿易特點。     十六世紀後,西洋列強憑其優越的船隻和航海技術進入東亞地區,打亂了東亞的傳統國際秩序,限縮了中國的朝貢貿易型態。葡萄牙以武力入侵馬六甲和摩鹿加群島、以和平方式取得澳門的貿易站權利,

西班牙和荷蘭採用武力,卻未能打開中國門戶。英國人採用武力,最後才突破中國的關防,開放其港口。日本、朝鮮、越南、印尼馬塔蘭王國及其他小國都是在武力壓迫下開放其港口。唯一的例外是泰國,從葡人在1511年8月遣使到大城王朝,就對西方人友善,允許西方人居住和傳教。暹羅最後能在西方列強的環伺下,維持獨立地位,其外交策略令人激賞。     東亞航路的開闢,促進了該地區人種、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在十六世紀西方勢力進入該一地區之前,文化交流的範圍限於中國、印度和阿拉伯。以後西方勢力入侵,帶進了現代化的文化和思想觀念,刺激了該地區的人從抗拒到接受,甚至於模仿和學習。在這些國家中,以暹羅接觸西方國家最早,但

僅限於政府高層對西方文化有認識,一般人還是過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保持傳統的佛教信仰,所以西化程度很低。日本就不同,從上到下社會各階層都沉浸於「脫亞入歐」以圖富強,所以很快的西化。中國則是知識分子要求改革和西化,統治階層反應遲緩,卒致爆發革命。越南統治階層則自視為正統漢文化的繼承者,沒有西化之認知,是受到法國統治,才被迫接受西化。柬埔寨早期是想引進西班牙勢力以抗衡暹羅之入侵,結果失敗。其次想利用越南之勢力以抗衡暹羅之入侵,卻成為越南之藩屬國。後來想利用法國擺脫越南和暹羅的約束,雖然如願以償,卻又落入法國之殖民地牢籠,其命運之悲慘,莫此為甚。     本書從中國早期對外開拓航路寫到十九世紀荷

蘭控制印尼群島止,中間討論了日本、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在東亞拓展海洋活動及其航路之情況,西方列強只討論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三國,他們都在東亞開拓了新航路並發揮了文化的影響力,至於以後進入東亞的英國、法國和美國,則因為沒有涉及新航路的開闢,所以略而不論。     本書從中國古籍記載的地名和方位,參考前人著作,考察現代的地圖,將各種前後史料予以關連性分析,重建構海洋航線,擬繪出航線的輪廓,俾知古代人如何在東亞地區往來航行,以及其所促動的人民、物產、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和發展。     本書如有疏漏之處,敬請博雅讀者諸君賜教。   臺灣花蓮人 陳鴻瑜 敬啟 2020年4月20

日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節 東亞海域的範圍 在東亞地區,未知從何時起,人類在該一海域活動,早期是遷徙,尋找適合居住的地點,等人口增殖到一定程度,就有對外貿易,以交換有無。而由於受到船隻大小之限制以及對天候掌握不定,早期船隻大都在海洋沿岸航行,因此對於整個東亞海域之瞭解,一直要到十五世紀西方人進入東亞地區,透過他們對東亞海域之測繪及使用新的製圖工具,才有明確的東亞海域輪廓。 東亞海域包括北從渤海、東海,南到南海到印度洋。該一海域為陸地、海島所包圍,西邊是中國大陸和印度支那半島,北邊是朝鮮半島,東邊是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臺灣,南邊是菲律賓群島、婆羅洲、印尼群島,西南邊是馬來半島。該一海域有幾個溝

通日本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包括對馬海峽、宮古海峽、宜蘭海峽(宜蘭到與那國島之間)、巴士海峽、巴布煙海道、巴拉巴克(Balabac)海峽、奧姆拜(Ombai)海峽、巽他(Sunda)海峽和馬六甲海峽。 東亞海域呈現半封閉型,其第一島鍊的東邊是廣袤的太平洋,在十六世紀以前,太平洋東岸國家跟東亞國家沒有往來。因此位在該一海域內的國家唯有跟中國發展文化及貿易關係。因為第一世紀中國和印度開通航路後,才又與大秦(中國對統治埃及時期的羅馬帝國的稱呼)、阿拉伯和南亞國家發展文化和貿易關係。第八世紀後,阿拉伯商人和傳教士陸續到東南亞和中國傳教和貿易,才又進一步擴展雙邊的往來。 海洋航路的發現和開闢,是促成

東亞地區文明與文化之發展的主因。透過航運,不同文化進行相互的交流和學習,而形成新的文化。中國文化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琉球群島和臺灣。甚至南下到越南。隨著華人的移動,也進入到東南亞地區。同樣地,隨著印度人移民到東南亞地區,印度文化和婆羅門教、佛教和印度教往東傳播到東南亞國家。阿拉伯的文化和回教,也是經由海洋傳到東南亞和中國。十六世紀,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藉由海洋航運傳入東亞國家。十六世紀從馬尼拉到墨西哥西海岸的大帆船貿易,是首次將西班牙和墨西哥文化和物產輸入東亞國家,相對地,東亞國家也經由該一航路而將文化和物產輸出到北美洲。

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之族群認同與語言行為之研究

為了解決花蓮市行政區域圖的問題,作者黃俞蒨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之族群認同與語言行為之現況、差異性及關聯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之量化研究法進行研究,透過自編之問卷進行調查,以二十歲以上並設籍於花蓮市、吉安鄉之客家族群為研究對象,共計抽取居民樣本800人,回收有效樣本740人。問卷回收後,運用SPSS套裝軟體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比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資料之分析。分析結果並經討論後,獲致下列結論:一、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之族群認同各層面整體平均數,以族群行為層面4.214最高,而以族群知覺層面3.934最低。二、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之語言行為表現為:客家語的聽、說基本能力高,與家人、客家族群長輩多

使用客家語,與平輩、晚輩客家族群則以國語交談為主,每天均會使用客家語,然使用時間通常只在30分鐘內,主要使用動機為打招呼,當對方是客家人也講客語時以及聽到別人說客家語時才會使用客家語。三、不同背景變項之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在族群認同之「族群知覺」、「族群自我認同」、「族群歸屬感」、「族群態度」、「族群行為」等五大層面上,除「性別」外,「年齡」、「客語腔調」、「教育程度」、「職業」、「居住時間」、「居住地」均具有顯著差異性。四、不同背景變項之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在語言行為上之差異性,「性別」在「通常會跟誰說客家語」、「跟客家族群長輩親戚朋友說甚麼話」、「使用客家語談論甚麼事情」三題之外,「客

語腔調」在「如何學得客家語」一題,「教育程度」在「如何學得客家語」、「使用客家語談論甚麼事情」二題項上均為無顯著差異性,其餘皆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五、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於「族群認同」各層面與「語言行為」之客語能力使用時間、頻率、動機、原因間均呈現高度相關性;而與使用場域、談話主題間則呈現低度相關性。

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及火神祭

為了解決花蓮市行政區域圖的問題,作者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這樣論述: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向,包括完整的故事分類,進一步看見撒奇萊雅族最深層的生命史。此外,對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等民族誌紀錄,以及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與族人而舉行的火神祭,皆有第一手的口傳採訪、踏查與記載,是了解撒奇萊雅族必備參考典籍。 本書特色   1.台灣原住民十六族當中,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正名的第十三個原住民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的撒奇萊雅族,十九世紀末期因受漢人壓迫發生加禮宛反

抗事件,事件後族人逃逸融入阿美族之中,因此在日人後來的舊慣調查中無法被明顯辨識。80年代後,族人開始重新建立撒奇萊雅族口傳相關歷史與文化,終於在2007年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其中一族。本書即正名後的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之實地口傳調查。   2.2006年部落舉辦首次火神祭(Palamal),此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古穆夫婦,古穆頭目被後人尊為「火神」。除了一年四季的農漁祭儀──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之外,火神祭已成為撒奇萊雅族近代非常重要的祖靈祭典之一,也是造訪其部落不可錯失的原鄉深度旅遊,本書有極為詳盡的口傳與民族誌紀錄。   3.神人與巨人(阿里嘎該)傳說是花蓮地區

非常重要的妖怪傳說,除了阿美族有相關傳說,撒奇萊雅族也廣為流傳族內的版本,神話與傳說反映的是一族原始心理與文化內涵的重要資產,本書採實地田野調查口傳文學,與文獻紀錄互相參照,是閱讀撒奇萊雅族文化不可缺的用典。

臺灣東西部四海話之研究

為了解決花蓮市行政區域圖的問題,作者謝惠萍 這樣論述:

本論文係討論臺灣東西部三個地點四個發音人的四海話,以呂嵩雁所探討的臺灣四海話的音韻擴散情形及筆者調查的語料為基礎,深入探究臺灣東西部四海話的結合類型、語音及詞彙特色。此四海話所指的是四縣客家話與海陸客家話相互接觸後,使原有的語音、詞彙及語法發生改變,而形成新的一種客家話。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探討相關文獻,並介紹四縣客家話及海陸客家話的語音系統。第二章為概述臺灣東西部的史地概況,以及介紹臺灣東西部四海話的語音系統。第三章針對臺灣東西部四海話的聲母、韻母及聲調來探討其語音特色及結合類型。第四章藉由詞素結構探討臺灣東西部四海話之詞彙特色。第五章

結論,總結臺灣東西部四海話的結合類型、語音及詞彙特色,並在最後提出檢討與建議之處。